3 概述
心率(heart rate)是指1分鐘心跳的次數。以第一心音為準,正常人心率為60~100次/min(竇性心律)。一般初生兒心率快(常超過100次/min),而經常鍛煉身體的人心率慢。
4 正常心率
竇房結是心臟的正常起搏點,結性心律和室性心律都屬于異位心律。正常情況下,房室束和浦肯野纖維處于竇房結控制之下,只起著傳導興奮的作用而不表現出自身的節律性,即處于潛伏狀態,所以稱為潛在起搏點(latent pacemaker)。當主導節律點失效(竇性停博)或下傳受阻及本身自律性升高時,它才起搏而形成異位起搏點(ectopic pacemaker)。
4.1 竇性心律正常值
由竇房結作為起搏點所形成的心臟搏動都叫做竇性心律(sinus rhythm),正常人竇性心律的頻率為60~100次/min。SAN是心臟的首級(主導)起搏點。
成人心率:60~100次/分鐘
3歲以下小兒常超100次/分鐘
4.2 結性心律正常值
沖動起源于房室結的心律叫結性心律(交界性心律),頻率為40~70次/min,是心臟的次級起搏點。
4.3 室性心律正常值
室性心律的沖動起源于心室內的傳導系統,如房室束、束支和浦肯野纖維,頻率為15~40次/min,是心臟的三級起搏點。
5 心率的改變
心動周期與動作電位的周期相等,這是決定于起搏電位的周期。因此凡是能改變起搏電位周期的因素都能改變心率。體溫的變動、運動、睡眠、攝食狀態、情緒激動等都能使心率發生變化;在病理上,甲狀腺機能亢進或熱性病等可使心率增加。給與甲狀腺激素時,能引起200次/分以上的速脈(tachycardia)昏迷時可出現10次/分以下的遲脈(bradycardia)。在哺乳類,身體越小的種類,其心率越有加快的趨勢,因為越是小動物其單位體重的體表面積比例越大,而體表的大量散熱必須相應地加強代謝活動。
6 運動時的心率
6.1 心率最大值
心率最大值=220-年齡 次/min
6.2 熱身/恢復區
熱身/恢復區心率為心率最大值的50%~60%。適合作為訓練前的熱身環節和訓練結束后的恢復休息環節,以排除肌肉所堆積的代謝廢物。
6.3 基礎耐力區
基礎耐力區心率為心率最大值的60%~70%。基礎耐力區對運動員十分重要。尤其對于長時間訓練下提高運動成績和保持健康具有重要意義。該區域內進行45分鐘訓練可適度鍛煉心臟功能,改善肌肉供血并有助于消耗脂肪儲備。
6.4 有效耐力區
有效耐力區心率為最大心率的70%~80%。該區域內,您將在無氧臨界條件下訓練。強度較高,但您的身體足以長時間提供氧氣。有效的耐力訓練可促進肌肉消耗肌纖維中的糖分并在休息時儲備糖分。進行該類訓練的頻率應低于基礎耐力訓練。
6.5 低強度對抗區
低強度對抗區心率為最大心率的80%~90%。在該區域為無氧運動或耐力區間,您的身體將無法提供充足的氧氣以支持肌肉訓練。此區間內的短時高強度分段訓練有助于提高運動成績和自身耐力。您的肌肉力量將更強且心臟逐漸適應無氧運動。
6.6 高強度對抗區
高強度對抗區心率為最大心率的90%以上。在此區域僅可進行較短時間的分段訓練。該訓練有利于提高您的無氧運動能力,提高成績和耐力。該區間為高水平運動員專業訓練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