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注解
行瘀為治法之一[1]。指使用有理氣活血作用的藥物或穴位以祛除瘀血[2][1]。
祛瘀活血又稱去瘀生新、活血生新、化瘀行血[3]。是祛除瘀血、流通血脈的方法[3]。血液由于阻滯而變為瘀血,須去除才能使血脈流暢[3]。用桃仁、生地、丹皮、赤芍、當歸、川芎、紅花、三七、丹參等藥[3]。針灸常選膈俞、血海、三陰交為主,酌配具有補氣、行氣作用的腧穴,如合谷、氣海、太沖等穴[4]。針用瀉法[4]。局部可選阿是穴點刺出血[4]。
3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67.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74.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44.
-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46.
有行瘀作用的穴位
- 手之五里
通里、中渚,治手臂紅腫疼痛。手五里配臂臑,有豁痰行瘀的作用,治瘰疬。手五里配太溪、大鐘、照海、二間,...
- 臂五里
通里、中渚,治手臂紅腫疼痛。手五里配臂臑,有豁痰行瘀的作用,治瘰疬。手五里配太溪、大鐘、照海、二間,...
- 手五里
通里、中渚,治手臂紅腫疼痛。手五里配臂臑,有豁痰行瘀的作用,治瘰疬。手五里配太溪、大鐘、照海、二間,...
- 尺之五間
通里、中渚,治手臂紅腫疼痛。手五里配臂臑,有豁痰行瘀的作用,治瘰疬。手五里配太溪、大鐘、照海、二間,...
- 青靈
,主治目疾,頭痛。青靈配天井、豐隆,有健脾化痰,行瘀散結的作用,主治腋淋巴結炎。文獻摘要:《太平圣惠...
- 更多有行瘀作用的穴位
有行瘀作用的方劑
- 通脬湯
克,漏蘆10克,桔梗4克,青皮10克。功能主治:行瘀通淋。主濕熱蘊結膀胱,瘀滯下焦。用法用量:水煎服...
- 散結定疼湯
炒黑)桃仁7粒(泡,去皮、尖,研)功能主治:補血行瘀,散結止痛。治婦人產后少腹疼痛,甚則結成一塊,按...
- 新制消結湯
,九頭獅子草30克。功能主治:祛痰、疏氣、消炎、行瘀、開竅、敗毒、通絡。主痰凝氣聚,瘀熱阻遏,經絡不...
- 清肝活瘀湯
桃仁、新絳、澤蘭活血化瘀;瓦楞子化痰散結;參三七行瘀止痛。諸藥配伍,使氣行血散,通則不痛。摘錄:《馬...
- 調榮散
黑。用法用量:熱,加連翹、黃芩,或再加童便;如欲行瘀,量加制大黃,或參用大黃(庶蟲)蟲丸。各家論述:...
- 更多有行瘀作用的方劑
有行瘀作用的中成藥
- 腫痛安膠囊
(制)、白芷等。腫痛安膠囊的功能主治:祛風化痰,行瘀散結,消腫定痛。用于風痰瘀血阻絡引起的關節腫脹疼...
- 八味安寧散
的各項規定(附錄10頁)。功能與主治:消食,止血行瘀。用于經血過多,崩漏,消化不良,胃脹滿,腰腎疼痛...
- 三七止血片
片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ⅠD)。功能與主治:行瘀止血,消腫,定痛。用于吐血,衄血,血痢血崩,產后...
- 活血調經丸
關的各項規定(附錄2頁)。功能與主治:活血理氣,行瘀調經。用于血瘀氣滯,月經不調。用法與用量:黃酒或...
- 虎力散膠囊
65~1.0%。功能與主治:驅風除濕,舒筋活絡,行瘀,消腫定痛。用于風濕麻木,筋骨疼痛,跌打損傷,創...
- 更多有行瘀作用的中成藥
行瘀相關藥物
- 活血調經丸
為月經不調類非處方藥藥品。【功能主治】活血理氣,行瘀調經。用于血瘀氣滯,月經不調。【用法與用量】黃酒...
- 結合雌激素片
的最佳運動方法和運動量,但有2項研究表明,每周步行和跑步2-3次,每次1小時,可明顯增加腰椎骨質。...
- 泛影葡胺注射液
臟異位清除,但清除率明顯降低。【適應癥】靜脈和逆行性尿路造影;腦、胸、腹及四肢血管造影,靜脈造影及...
- 碘海醇注射液
成人及兒童的脊髓造影,以及應用于蛛網膜下注射后進行腦池CT掃描檢查。3.體腔內應用適用于各種體腔檢...
- 碘海醇注射液
成人及兒童的脊髓造影,以及應用于蛛網膜下注射后進行腦池CT掃描檢查。3.體腔內應用適用于各種體腔檢...
- 更多行瘀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行瘀
- 《顧松園醫鏡》:[卷十一·書集虛勞]虛勞所忌飲食諸物及卻病之法并忌火炙
之藥,補陰清熱,兼能下瘀。各四錢。〕降香〔降氣,行瘀。一錢。〕加藕汁童便〔各一杯。〕此方滋陰涼血,清...
- 《顧松園醫鏡》:[卷二·禮集]木部
用。降真香〔辛溫,色紅甜而不辣者佳。〕降氣最效,行瘀如神,肝傷吐血宜求,〔怒氣傷肝,或內傷吐血,用代...
- 《顧松園醫鏡》:[卷十四·數集]胃脘痛(胸痛、心痛、腹痛。)
和中緩痛。炙錢許〕。可加枳殼、橘紅、玄胡、郁金〔行瘀各一、二錢。〕蘇子〔炒研。〕茯苓〔消痰。〕山楂麥...
- 《醫述》:[卷十五·痘疹精華]因期施治
兒,醫者不曰傷風,必曰傷食,那得知其為痘?然痘之行,必有所自始。初用藥雖與風寒無異,亦須辨之∶如頭...
- 《王氏醫案繹注》:卷四
宣達。恐其耗傷血液。故加白頭翁息風瀉熱。赤芍入血行瘀。數脈為陰虛挾熱。前因邪濁盤踞腹中。方藉砂仁楂曲...
- 更多古籍中的行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