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xíng jiān
2 英文參考
Xíngjiān LR2[中國針灸學詞典]
xíngjiā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iv2[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R2[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行間 | ||
漢語拼音 | Xingjian | ||
羅馬拼音 | Hsingchien | ||
美國英譯名 | Between Columns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LR2 | |
日本 | 2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F2 | |
富耶氏 | F2 | ||
德國 | LE2 | ||
英國 | liv2 | ||
美國 | Li2 |
行間為經穴名(Xíngjiān LR2)[1][2]。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足厥陰肝經[1][2]。行間是足厥陰肝經的滎穴,五行屬火[2]。行即行走,間即中間,此穴在第一、二趾縫端,經氣行走其間,故名行間[2]。行間穴主治頭目、肝腎、前陰、神志等疾患:如頭痛目眩,雀目內障,目赤紅腫,迎風流淚,疝氣,莖中痛,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癓瘕積聚,遺精白濁,遺尿,癃閉,厥證,善驚,癲疾,中風,急慢驚風,厥心痛,咳逆,嘔吐,胸脅痛,少腹腫,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腳氣紅腫,消渴,便秘,身熱,喉痹,口眼㖞斜,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青盲,脅痛,小便不利,崩漏,癲癇,痛經,帶下,頭頂痛,眩暈,面癱,口苦,黃疸,急躁易怒,尿痛,經閉,月經過多,足背腫痛,足趾麻木,現代又用行間穴治療神經性頭痛,高血壓,視神經萎縮,青光眼,肋間神經痛,睪丸炎,腸疝痛,消化不良,糖尿病,雀目,失眠,遺精,干濕腳氣,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癥,陰莖痛,功能性子宮出血,精神經分裂癥,腦血管后遺癥,淋疾,胃脘脹痛,呃逆腹脹,急慢性腰腿痛,膝部扭傷及慢性勞損,咳嗽氣喘,齒痛喉痹,疔瘡癰腫,腹膜炎,牙痛,失眠,足跟痛等。
4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肝出于大敦……溜于行間,行間足大趾間也,為滎。
5 穴名解
行即行走,間即中間,此穴在第一、二趾縫端,經氣行走其間,故名行間[2]。
行,足之用為行。或有經過、流動、傳布之義。間,有隙義,指經過,病愈為病間。氣得行而通,滯得行而解。本穴為行走著力之處,其用著重瀉法。瀉之俾使郁氣通行也,猶云氣得行,而病得間也,故曰行間[3]。《黃帝內經靈樞·本輸篇》:“肝脈溜于行間。”
6 特異性
7 所屬部位
趾間[4]
8 行間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行間穴在足背側,當第1、2趾間,趾蹼緣的后方赤白肉際處[5]。
行間穴位于足背側,當第一、二趾間,趾蹼緣的后方赤白肉際處[2]。正坐或仰臥取穴[2]。
行間穴位于足背第一趾蹼緣中點上0.5寸;或于第一、二趾間的趾縫端取穴[1]。
行間穴在足厥陰肝經的位置
行間穴在趾間的位置
行間穴在趾間的位置
行間穴在趾間的位置(肌肉)
行間穴在趾間的位置(骨骼)
9 行間穴的取法
行間穴位于足背側,當第一、二趾間,趾蹼緣的后方赤白肉際處[2]。正坐或仰臥取穴[2]。
行間穴位于足背第一趾蹼緣中點上0.5寸;或于第一、二趾間的趾縫端取穴[1]。
正坐垂足,于足背第1、2趾縫端凹陷處取穴[6]。
快速取穴:坐位,在足背部第1、第2兩趾之間連接處的縫紋頭處即是行間穴[7]。
10 行間穴穴位解剖
行間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骨間背側肌。皮膚由腓深神經終末支的內側支分布。趾蹼外足背與足底的皮膚和皮下筋膜互相移行。針由皮膚、皮下筋穿足背深筋膜,在拇長、短伸肌腱的外側,穿經腓深神經的末支(或經其內、外側;第一跖骨動脈行于該神經的外側,跖背、趾背動脈均有穿支和跖底、趾底動脈吻合),繼入第一骨間背側肌。該肌由足底外側神經的深支支配。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踇趾近節趾骨基底部與第二跖骨頭之間[2]。
皮膚→皮下組織[8]。
10.2 穴區神經、血管
有趾背神經和趾背動脈分布[8]。
布有來自腓深神經的趾背神經,足背靜脈網及第一趾背動、靜脈[1]。
11 行間穴的功效與作用
本穴為肝經之滎穴,“滎輸治外經”,“滎主身熱”,故可主治肝陽上亢或肝火上炎所致頭面五官病[9]。
肝經滎穴配五行屬火,為肝木之子,“實則瀉其子”,故取本穴既可疏肝解郁、調氣和血,又可清泄肝膽、平肝熄風,治療肝病、神志病、前陰病和婦科病[9]。
系本經之滎穴,有舒肝理氣、調經和血之功,主治月經不調,消化不良,失眠,癇疾,中風等證[3]。
12 行間穴主治病證
行間穴主治頭目、肝腎、前陰、神志等疾患:如頭痛目眩,雀目內障,目赤紅腫,迎風流淚,疝氣,莖中痛,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癓瘕積聚,遺精白濁,遺尿,癃閉,厥證,善驚,癲疾,中風,急慢驚風,厥心痛,咳逆,嘔吐,胸脅痛,少腹腫,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腳氣紅腫,消渴,便秘,身熱,喉痹,口眼㖞斜,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青盲,脅痛,小便不利,崩漏,癲癇,痛經,帶下,頭頂痛,眩暈,面癱,口苦,黃疸,急躁易怒,尿痛,經閉,月經過多,足背腫痛,足趾麻木,現代又用行間穴治療神經性頭痛,高血壓,視神經萎縮,青光眼,肋間神經痛,睪丸炎,腸疝痛,消化不良,糖尿病,雀目,失眠,遺精,干濕腳氣,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癥,陰莖痛,功能性子宮出血,精神經分裂癥,腦血管后遺癥,淋疾,胃脘脹痛,呃逆腹脹,急慢性腰腿痛,膝部扭傷及慢性勞損,咳嗽氣喘,齒痛喉痹,疔瘡癰腫,腹膜炎,牙痛,失眠,足跟痛等。
行間穴主治頭目、肝腎、前陰、神志等疾患:如頭痛目眩、雀目內障、目赤紅腫、迎風流淚、疝氣、莖中痛、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癓瘕積聚、遺精白濁、遺尿、癃閉、厥證、善驚、癲疾、中風、急慢驚風、厥心痛、咳逆、嘔吐、胸脅痛、少腹腫、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腳氣紅腫、消渴、便秘、身熱、喉痹、口眼喁斜等[2]。
行間穴主治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青盲、口㖞、脅痛、疝氣、小便不利、崩漏、癲癇、月經不調、痛經、帶下、中風[8]。
行間穴主治頭頂痛,眩暈,目赤腫痛,青盲,面癱;脅痛,口苦,黃疸,急躁易怒;疝氣,小便不利,尿痛;月經不調,痛經,經閉,月經過多,崩漏,帶下;足背腫痛,足趾麻木;中風,癲癇[6]。
現代又多用行間穴治療神經性頭痛、高血壓、視神經萎縮、青光眼、肋間神經痛、睪丸炎、腸疝痛、消化不良、糖尿病等[2]。
行間穴主治頭痛,眩暈,青盲,雀目,目赤腫痛,失眠,癲癇,瘈疭,小兒驚風,胸脅痛,口眼㖞斜,遺尿,癃閉,疝氣,遺精,月經過多,干濕腳氣,以及高血壓、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癥等[1]。
神經系統疾病:小兒驚風,精神經分裂癥,神經衰弱,腦血管后遺癥。
泌尿系統疾病:遺尿,淋疾。
消化系統疾病:消化不良,便秘,胃脘脹痛,呃逆腹脹。
運動系統疾病:急慢性腰腿痛,膝部扭傷及慢性勞損。
呼吸系統疾病:咳嗽氣喘,齒痛喉痹。
心血管系統疾病:心絞痛,心悸,胸悶氣短。 外科疾病:疔瘡癰腫。
其他疾病:高血壓,青光眼,肋間神經痛,腹膜炎,糖尿病,牙痛,失眠及足跟痛。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直刺0.5~0.8寸[8][6],局部有酸脹感[6],可放散至足背[6]。
13.2 灸法
直接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14 行間穴的配伍
行間配睛明、太陽,有清肝涼血,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腫痛。
15 特效按摩
一邊用中指指腹強壓行間穴,一邊吐氣,有輕微疼痛感,重復按壓2~3分鐘,可緩解頭痛、耳嗚耳聾、失眠[7]。
16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靈樞·厥病》: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行間、太沖。
《針灸甲乙經》:溺難痛,白濁,卒疝,少腹腫,咳逆,嘔吐,卒陰跳,腰痛不可以俯仰,面黑熱,腹中膜滿,身熱厥痛,行間主之。善驚,悲不樂,厥,脛足下熱,面盡熱。一渴,行間主之。腹痛,上搶心,心下滿,癃,莖中痛,怒瞋不欲視,泣出,長太息,行間主之。癲疾,短氣,嘔血,胸背痛,行間主之。喉痹,氣厥,口咼,喉咽如扼狀,行間主之。月事不利,見血而身反敗陰寒,行間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主心痛,色蒼蒼然,如死灰狀,然終日不得太息。
《針灸大成》:主嘔逆,洞泄,遺溺癃閉,消渴嗜飲,善怒,四肢滿,轉筋,胸脅痛,小腹腫,咳逆嘔血,莖中痛,腰痛不可以俯仰,腹中脹,小腸氣,肝心痛,色蒼蒼如死灰狀,終日不得太息,口咼,癲疾,短氣,四肢逆冷,嗌干煩渴,瞑不欲視,目中淚出,太息,便溺難,七疝寒疝,中風,肝積肥氣,發痃瘧,婦人小腹腫,面塵脫色,經血過多不止,崩中,小兒急驚風。
《醫宗金鑒》:治小兒急慢驚風,及婦人血蠱癥瘕,渾身腫,單腹脹等證。
《勝玉歌》:行間可治膝腫病。
《百癥賦》:行間、涌泉,主消渴之腎竭。雀目肝氣,睛明、行間而細推。
17 行間穴研究進展
17.1 對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大鼠血清中的TNF-α、IL-2的影響
用消痔靈注射液制備出大鼠非細菌性前列腺炎模型,針刺“關元”、“曲骨”、“行間”等,20 d后測定大鼠血清中TNF-α、 IL-2的含量。結果:針刺組較藥物組顯著降低大鼠血清中IL-2、TNF-α水平(P<0.05)。結論:針刺治療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療效確切,效果明顯,其機制可能在于抗炎、調節免疫功能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17.2 治療急性腰扭傷
取患者雙側行間,進針后予強刺激瀉法,要求患者有強烈的得氣感,1 min后,要求患者活動腰部(臥床者也要求適度轉動腰部),動作由慢到快,幅度由小到大,留針30 min,留針期間每隔5 min運針一次,每次均用瀉法,每日1次,3次為一療程,疼痛劇烈者,第1日可治療2次。共治90例,痊愈75例,有效15例,其中一次治愈20例,治愈率為83.3%。
17.3 治療急性痙攣性腹痛
取任一側行間常規消毒后,用1.5寸毫針快速捻轉進針,針尖略斜向病所方向,進針深度1~1.5寸,用平補平瀉法,給予強刺激,得氣后一般約捻轉30 s即可,必要時每隔3 min捻轉一次或加取對側行間。留針30 min,多數能在1~10 min內完全緩解。共治療83例,治愈79例,有效4例,總有效率為100%。
17.4 治療原發性高血壓
取雙側行間、風池,行間進針20~40 mm,用捻轉提插瀉法;風池進針20~60 mm,用捻轉瀉法。兩穴均施術1 min,留針20 min,每日治療1次。共治30例,顯效8例,有效17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83.33%。
17.5 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
將60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治療組采取針刺風池、行間治療,對照組采取口服復方降壓片治療。分別于治療前后測血壓,并進行血清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內皮素(ET)和內皮依賴性舒張功能檢測。結果:治療組血壓明顯下降,TG和ET降低,內皮依賴性舒張功能改善,與治療前及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結論:針刺降壓效果明顯,且對血管內皮功能及內分泌有改善。
17.6 治療原發性青光眼
針刺行間穴,可使不同代償功能的原發性青光眼的眼壓在短時間內下降[2]。
17.7 治療手足搐搦癥
行間穴與人中、后溪配伍,針治因血鈣降低而引起的手足搐搦癥,可使血鈣增高,癥狀消失[2]。
18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74.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67.
- ^ [3]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3.
-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37-338.
-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8]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9.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37-338.
古籍中的行間
- 《針灸大成》:[卷五]八脈圖并治癥穴
腹脹滿∶太白三里氣海水分脅肋下疼,心脘刺痛∶氣海行間陽陵泉痞塊不散,心中悶痛∶大陵中脘三陰交食癥不散...
- 《針灸大成》:[卷九]治癥總要
盛,氣血未竭,體氣未衰,此為易治。復刺后穴∶中沖行間曲池少澤〔第四〕中風不省人事∶人中中沖合谷問曰∶...
- 《針灸大全》:[卷之四竇文真公八法流注]八法主治病證
二穴氣海一穴水分一穴脅肋下疼,心脘刺痛。氣海一穴行間二穴陽陵泉二穴痞塊不散,心中悶痛。大陵二穴中脘一...
- 《醫學入門》:[內集·卷一針灸]附∶雜病穴法
內踝上三寸中,標在腎俞與舌下兩脈也;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中,標在肝俞也;手太陽之本在手外踝后,標在...
- 《針灸逢源》:[卷五證治參詳]徐氏八法證治
。水分氣海三里太白脅肋下疼。心脘刺痛。氣海陽陵泉行間痞塊不散。心中悶痛。太陵中脘三陰交食不散。人漸羸...
- 更多古籍中的行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