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xíng bì
2 英文參考
migratory arthralgi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migratory bi[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arthralgia caused by wind pathoge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wind arthralgi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行痹(migratory arthralgia[1]、migratory bi[2]、arthralgia caused by wind pathogen[2])為病名[3]。又稱風痹,是指以游走性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痹病[2][1]。出《黃帝內經素問·痹論》。行痹又稱風痹、走注、筋痹[3][4]。俗稱鬼箭風[5]。
痹即閉阻不通,泛指邪氣閉阻軀體或內臟的經絡而引起的病癥,通常多指風、寒、濕三種邪氣侵入肢體經絡而導致肢節疼痛、麻木、腫脹、屈伸不利的病癥[6]。根據病邪偏勝及病癥特點,痹分為行痹、痛痹、著痹和熱痹四種類型[6]。行痹者,風氣偏勝,肢體關節走竄疼痛,此起彼伏,游走不定[6]。
4 病因病機
“痹”是閉阻不通之意[7]。歷代醫家對痹證的論述頗豐,但概括起來主要是素體虛弱,衛陽不固,感受風寒濕邪,流注經絡關節,氣血運行不暢而為痹證[7]。患者受病有淺深輕重的不同,大抵皮膚、肌肉受病者,其病淺而輕;筋脈、骨節受病者,其病深而重[7]。
《黃帝內經素問·痹論》:“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
《證治準繩·雜病》:“風痹者,游行上下,隨其虛邪與血氣相搏,聚于關節,筋脈弛縱而不收。”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一:“夫風走注者,是風毒之氣,游于皮膚骨髓,往來疼痛無常處是也,此由體虛,受風邪之氣,風邪乘虛所致,故無定止。是謂走注也。”
《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三:“風勝為行痹,游行上下,隨其虛處,風邪與正氣相搏,聚于關節,筋弛脈緩,痛無定處,古名走注。……俗有鬼箭風之說。”
4.1 正虛邪入
素體陽虛,衛外不固,勞累之后,汗出當風;或涉水冒寒,久臥濕地,以致風寒濕邪乘虛侵入,經絡痹阻,發為風寒濕痹[7]。由于感受風寒濕三氣各有偏勝,故以風氣勝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7]。
4.2 邪從熱化
素有蘊熱,或陰虛陽亢之體,復感風寒濕邪,寒從熱化,則為風濕熱痹[7]。
4.3 邪實正虛
痹證遷延日久,正氣虛憊,風寒濕熱之邪,亦可內轉于臟腑,則產生相應的臟腑病變[7]。如《黃帝內經素問·痹論篇》說:“心痹者,脈不通,煩則,L、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干善噫,厥氣上則恐。”這是類似風濕性心臟病的描述[7]。
5 癥狀和體征
肢體關節疼痛,游走不定,痛無定處,關節屈伸不利,伸則痛麻難忍,或見惡風發熱,苔薄白或淡黃,脈浮弦[7]。
6 證候分析
風寒濕邪外襲,閉阻經絡,致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7]。筋脈關節缺乏氣血的濡養,故屈伸不利[7]。因風性善行走竄,故疼痛游走不定、痛無定處[7]。舌脈為外邪侵襲之象[7]。
7 行痹的治療
7.1 方藥
《癥因脈治》卷三:“風痹之癥,走注疼痛,上下左右,行而不定,故名行痹。……風痹之治:風寒攻痛,防風湯;表里有邪者,防風通圣散、和血散痛湯、大秦艽湯;風熱痛者,四物二妙丸;風濕之邪,蒼防二妙湯。”亦可用虎骨散加減[4]。
7.2 針灸治療
7.2.1 治法
7.2.2 選穴
7.2.2.1 處方
7.2.2.2 隨證配穴
7.2.3 方義
風池屬屬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陽維主一身之表;大椎屬督脈,為諸陽經交會穴,督脈總督一身之陽,故兩穴相配,可祛風散寒[8]。膈俞為血之會,配血海可活血散瘀以祛風[8]。
7.2.4 刺灸方法
針用瀉法。
水針:選用當歸、防風、威靈仙等注射液,注射于肩、肘、髖、膝等部阿是穴及有關穴位[6]。每次選用3~5穴,每穴注入0.5~1.0毫升,注意勿注入關節腔[6]。一般每隔1~3日注射1次,10次為1個療程[6]。
耳針:取相應區壓痛點、神門、下腳端等穴,強刺激[6]。用于肢體關節疼痛較劇者[6]。
皮膚針:主要用于腫脹較著之關節部位[6]。在腫大關節周圍及脊柱兩側相應的節段部位輕叩,每隔3日叩1次,5次為1個療程[6]。
8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74.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9.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80.
- ^ [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19.
- ^ [7]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3.
- ^ [8]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4.
治療行痹的方劑
- 烏頭湯
頭湯主治寒濕歷節及腳氣疼痛,不可屈伸。功在逐濕,行痹,助陽。主治歷節,痛痹,腳氣,雷頭風。歷節不可屈...
- 防風湯
藥為末。功能主治:《宣明論方》卷二方之防風湯主治行痹行走不定。功在疏風活絡,宣痹止痛。主行痹。外感風...
- 如意通圣散
丁香各等分制法:上藥用慢火炒令黃色。功能主治:治行痹,走注疼痛。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
- 羌防行痹湯
分,杜紅花5分。功效:活血祛風,宣通經隧。主治:行痹,痛痹。用法用量:用童桑枝、青松針各1兩煎湯代水...
- 桂枝芍藥知母湯
,知母4兩,防風4兩,附子2枚(炮)。功效:通陽行痹,祛風逐濕,和營止痛。清熱,散寒,通絡,活血,補...
- 更多治療行痹的方劑
治療行痹的穴位
- 垂手
效。風市穴以祛風見長,善治因風所致病證,經脈又循行于下肢,故可主治上述病證。風市穴有祛風利濕、舒筋...
- 氣端
底外側神經的同名神經,并該神經有同名的動、靜脈伴行。氣端穴的功效與作用:氣端穴有通絡開竅的作用。氣...
- 風市
效。風市穴以祛風見長,善治因風所致病證,經脈又循行于下肢,故可主治上述病證。風市穴有祛風利濕、舒筋...
- 背陽關
弓間韌帶。淺層主要布有第四腰神經后支的內側支和伴行的動、靜脈。深層有棘間的椎外(后)靜脈叢,第四腰...
- 腰陽關
弓間韌帶。淺層主要布有第四腰神經后支的內側支和伴行的動、靜脈。深層有棘間的椎外(后)靜脈叢,第四腰...
- 更多治療行痹的穴位
治療行痹的中成藥
- 益腎蠲痹丸
必需的微量元素的需求。鐵對頑痹的活血化瘀,通絡利痹可起重要作用,鋅和錳對于益腎壯督和調節機體免疫力...
- 小活絡丹
影響氣血不得宣通,營衛失其流暢,津液凝聚為痰,血行痹阻為瘀。風寒濕邪與痰瘀交阻,故見肢體筋脈疼痛,麻...
- 大活絡丹
的癱瘓,足萎痹痛,筋脈拘急,腰腿疼痛及跌打損傷,行走不便,胸痹等癥。大活絡丹的用法用量:溫黃酒或溫...
- 丹參膏
涂諸疾上,日5度,涂故布上貼之。此膏亦可服,得大行,即須少少服。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丹參膏雖...
- 大洛絡丸
癱瘓,筋脈拘急,腰腿疼痛及跌打損傷,行走不便,胸痹等癥。注意事項:孕婦忌服。大洛絡丸的用法用量:每...
- 更多治療行痹的中成藥
行痹相關藥物
- 鹿骨膠
髓不足,貧血,風濕四肢疼痛及筋骨冷痹,腎虛腰痛,行步艱難。【用法與用量】用溫開水或黃酒化服,一次3...
- 華佗風痛寶膠囊
音:【成份】【性狀】【功能主治】驅風祛濕,通絡除痹,消腫止痛。用于風濕痹痛,肢體屈伸不利,筋脈拘攣...
- 金雞虎補片
【藥品名稱】通用名稱:金雞虎補片漢語拼音:【成份】【性狀】【功能主治】補氣補血,舒筋活絡,健腎固精。...
- 五味沙棘含片
【藥品名稱】通用名稱:五味沙棘含片漢語拼音:【成份】【性狀】【功能主治】清熱利咽。用于風熱喉痹(急性...
- 華佗風痛寶片
音:【成份】【性狀】【功能主治】驅風祛濕,通絡除痹,消腫止痛。用于風濕痹痛,肢體屈伸不利,筋脈拘攣...
- 更多行痹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行痹
- 《雜病廣要》:[身體類]痹
癢,或淋或急,或緩而不能收持,或拳而不能舒張,或行立艱難,或言語謇澀,或半身不遂,或四肢拳縮,或口...
- 《素問識》:[卷五]痹論篇第四十三
之痹。王注云痹者。是也。有為痛風歷節之義。如本篇行痹痛痹著痹之類。是也。此他總不離乎閉塞之義。學人宜...
- 《顧松園醫鏡》:[卷十三·書集]痹
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蓋痹者,閉也,...
- 《臨證指南醫案》:[卷七]痹
活防風周痛勢流走而腫。后感外邪。參藥不可與也。從行痹治。(行痹)羌活木防己石膏生甘草海桐皮杏仁吳寒入...
- 《張氏醫通》:[卷六痿痹門]痹
經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
- 更多古籍中的行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