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注解
熄風為平熄內風的治法。內風主要表現為眩暈、震顫、發熱、抽搐、小兒驚風和癲癇等病癥,治分滋陰熄風、平肝熄風、瀉火熄風、和血熄風等。[1]
熄風為治風法之一。指平息內風的治療方法。即治內臟病變所致的風病。內風可見眩暈、震顫、筋惕肉瞤、抽搐等“風勝則動”的病理表現,甚則可見卒然昏倒、不省人事、抽搐痙厥等。由于發病機理不同,臨床上又可分為滋陰熄風、平肝熄風、瀉火熄風、和血熄風等多種治療方法。
4 參考資料
有熄風作用的穴位
- 筋縮
動脈背側支分布。筋縮穴的功效與作用:筋縮穴有鎮痙熄風、平肝和胃作用。筋縮穴具有平肝熄風、寧神鎮痙的功...
- 俠溪
趾背動、靜脈。俠溪穴的功效與作用:俠溪穴具有平肝熄風,消腫止痛的功效。俠溪穴有清熱熄風、消腫止痛的作...
- 前頂
效與作用:前頂穴有清頭目、潛肝陽作用。前頂穴具有熄風醒腦、寧神鎮靜的功效。前頂穴有清神志、正厥逆作用...
- 鬼枕
,枕動脈分支。鬼枕穴的功效與作用:風府穴具有散風熄風、通關開竅的功效。風府穴有祛風邪、利機關、清神志...
- 索脈
作用:瘈脈穴有通竅止痛,清熱解驚作用。瘈脈穴具有熄風解痙,活絡通竅的功效。瘈脈穴主治小兒癲癇,有清熱...
- 更多有熄風作用的穴位
有熄風作用的方劑
- 平肝劑
拼音:pínggānjì英文:平肝劑的定義:凡以熄風止痙的藥物為主組成,具有平熄肝風內動的作用,治療...
- 涼血化斑湯
蠶12克。功能主治:涼血化斑,清熱解毒,佐以除濕熄風。主血熱毒盛,壅搏肌膚。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
- 解語丹
制法:上研細末,丸梧桐子大,朱砂為衣。功能主治:熄風,化痰,開竅。治心脾中風,痰阻廉泉,舌強不語,半...
- 天麻注射液
èyè南京中醫學院制藥廠:組成:天麻。功效:平肝熄風,祛風定驚。主治:眩暈綜合癥,血管性頭痛,面肌痙...
- 加減止癢全蟲方
錢,白鮮皮1兩,紫草根3錢。功能主治:除濕解毒,熄風止癢。主風濕內侵結為濕毒,皮膚瘙癢。摘錄:方出《...
- 更多有熄風作用的方劑
有熄風作用的中成藥
- 羊癇風丸
符合丸劑項下有關的規定(附錄8頁)。功能與主治:熄風止驚,清心安神。用于癲癇。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
- 培元通腦膠囊
龜甲、鹿茸等。培元通腦膠囊的功能主治:益腎填精,熄風通絡。用于缺血性中風中經絡恢復期腎元虧虛、瘀血阻...
- 乾元丸
關的各項規定(附錄8頁)。功能與主治:清熱化痰,熄風止痙。用于小兒內蓄痰熱,外感風邪引起;身熱惡風,...
- 小兒七珍片
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ID)。功能與主治:平肝熄風,鎮驚解抽。用于急慢性驚風,撮口天吊,痰壅中滿,...
- 癲癇散
散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4頁)。功能與主治:熄風,豁痰,定痢。用于羊癇風及一切痰迷癲狂之癥。用法...
- 更多有熄風作用的中成藥
熄風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熄風
- 《王旭高臨證醫案》:[卷之二]肝風痰火門
眩心跳,干咳痰少,右肩臂不能舉,足熱無力。養陰以熄風陽,化痰以調脾胃。黨參(元米炒)生地(海浮石同拌...
- 《臨證指南醫案》:[卷一]肝風
清。則知火風由臟陰而起。剛藥必不見效。緩肝之急以熄風。滋腎之液以驅熱。治法大旨如此。生地阿膠天冬元參...
- 《王旭高臨證醫案》:[卷之二]中風門
能消谷,故善食而易饑也。調治方法,不外補養精血,熄風通絡,和胃化痰。制首烏當歸大熟地刺蒺藜三角胡麻桑...
- 《邵蘭蓀醫案》:[卷三]肝風
咳,肺津胃液,均受灼爍,以致癸水轉紫。故治以清肝熄風,養胃滋液。華川趙(婦)癸水先后不一,脈左澀右弦...
- 《重訂通俗傷寒論》:[第六章·傷寒脈舌]第四節·觀舌形
者。舌系燥。宜潤燥。麻木而伸不出者。肝風挾痰。宜熄風化痰。伸以唇者。心脾熱。宜瀉火清熱。伸出弄唇者。...
- 更多古籍中的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