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注解
下元虛憊又稱腎陽虛衰[1]。腎陽虛衰為病機,又稱腎陽衰微、命門火衰、下元虛憊、真元下虛,即腎陽虛之嚴重者。臨床表現精神萎靡,動則氣喘,腰膝酸冷,四肢清冷,腹大脛腫,黎明前泄瀉,癃閉或夜尿頻數,尺脈沉遲等。治宜溫補命門[2]。
3 參考資料
治療下元虛憊的方劑
- 小安腎丸
、臨臥鹽湯或鹽酒送下。功能主治:主治腎氣虛乏,下元冷憊,夜多旋溺,肢體倦怠,漸覺羸瘦,腰膝沉重,嗜臥...
- 白果功肉粥
水,慢火煮熟。功能主治:補肝腎,止帶濁。適用于下元虛憊、赤白帶下。用法用量:食肉飲粥,日服2次。摘錄...
- 十味還睛丸
、木賊、菟絲子(酒浸3宿,生用,焙干)。主治:下元虛憊,一切內障。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鹽湯送下...
- 安腎丸
滑數,精神不爽,事多健忘。壯陽益腎。腎經積冷,下元虛憊,目暗耳鳴,四肢無力,夜夢遺精,小便頻數,臍腹...
- 膃肭臍丸
日,曬干,別搗為末)。主治:腑臟虛弱,肌體羸瘦,下元冷憊,腰膝疼痹,心腹脹滿,脾氣乏弱,不思飲食,面...
- 更多治療下元虛憊的方劑
治療下元虛憊的中成藥
- 安腎丸
滑數,精神不爽,事多健忘。壯陽益腎。腎經積冷,下元虛憊,目暗耳鳴,四肢無力,夜夢遺精,小便頻數,臍腹...
- 桂附地黃丸
腹不仁。虛勞不足,大傷飲水,小腹急,腎氣虛乏,下元冷憊,臍腹疼痛,夜多漩溺,腳膝緩弱,肢體倦怠,面色...
- 五味子丸
普濟方》卷二十九引《護命》方之五味子丸主治腎臟虛憊,房色過度,陽氣虧乏,關鍵不牢,真元失禁,精自流...
- 更多治療下元虛憊的中成藥
治療下元虛憊的穴位
- 丹田
腸梗阻,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脫垂等。有調經血、溫下元作用。主治腹部、肝腎等疾患。如腹滿水腫、繞臍冷痛...
- 精露
頻,小便不利,小便澀痛,痛經,閉經,白濁,虛勞冷憊,發背,疔瘡,瘰疬,眩暈,頭痛,黃疸,消渴,心悸...
- 下紀
功效與作用:調經固帶、利水消腫陰交穴有調經血、溫下元作用。陰交穴主治病證:陰交穴主治腹部、肝腎等疾患...
- 利機
頻,小便不利,小便澀痛,痛經,閉經,白濁,虛勞冷憊,發背,疔瘡,瘰疬,眩暈,頭痛,黃疸,消渴,心悸...
- 命門
頻,小便不利,小便澀痛,痛經,閉經,白濁,虛勞冷憊,發背,疔瘡,瘰疬,眩暈,頭痛,黃疸,消渴,心悸...
- 更多治療下元虛憊的穴位
古籍中的下元虛憊
- 《普濟方》:[卷二百二十諸虛門]補虛治痼冷
芋郁(各半兩)阿十丸至三十蓽茇丸(出圣惠方)治下元虛憊。逐積冷氣。暖脾腎臟。蓽茇沉香附子(炮裂去皮臍...
- 《圣濟總錄》:[卷第五十四三焦門]下焦虛寒
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溫酒下二十丸治下元虛憊,逐積冷,暖脾腎。沉香蓽茇丸方沉香蓽茇附子(炮...
- 《女科經綸》:[卷七帶下證]帶下屬濕熱郁下焦帶脈
以防濕熱之氣。故丹溪論赤白帶下,由七情內傷,使下元虛憊,致濕熱痰積,乘虛下流。叔和謂崩中日久為白帶。...
- 《雜病廣要》:[臟腑類]遺精
知,但夢寐自有輕重耳。(《蘇沈》)夢遺有數種∶下元虛憊,精不禁者,宜服茴香丸。年壯氣盛,久節淫欲,經...
- 《普濟方》:[卷四十三三焦腑門]三焦虛寒(附論)
心。以溫酒下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沉香蓽茇丸治下元虛憊。逐積冷。暖脾腎。沉香蓽茇附子(炮裂去皮臍)肉...
- 更多古籍中的下元虛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