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xiá xī
2 英文參考
Xiáxī GB43[中國針灸學詞典]
xiáxī[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43[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B43[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俠溪 | ||
漢語拼音 | Xiaxi | ||
羅馬拼音 | Hsiahsi | ||
美國英譯名 | Chivalrous Brook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GB43 | |
日本 | 43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VB43 | |
富耶氏 | VB43 | ||
德國 | G43 | ||
英國 | G43 | ||
美國 | GB43 |
俠溪為經穴名(Xiáxī GB43)[1]。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足少陽膽經[1]。俠溪是足少陽膽經的滎穴,五行屬水[1][2]。俠通“夾”,溪即溝溪,此穴在第四、五趾的夾縫間,如處溝溪,故名俠溪[1]。俠溪穴主治頭胸、下肢等疾患:如頭痛目眩,頜痛,外眥紅腫,迎風流淚,耳鳴耳聾,頰腫,腋下腫,胸脅痛,瘰疬,乳癰,氣喘,咳逆,瘧疾,偏風,狂疾,足背紅腫,五趾拘急,趾隙濕爛,足心發熱,四肢浮腫,頭痛,目眩,耳鳴,耳聾,目赤腫痛,熱病,脅肋疼痛,眩暈,胸脅疼痛,膝股痛,足跗腫痛,現代又用俠溪穴治療偏頭痛,高血壓,咯血,肋間神經痛,乳腺炎,下肢麻痹,脅肋痛,寒熱,目外眥痛,頰頷腫,足背腫痛,足趾痙攣,坐骨神經痛,腦卒中,腋淋巴結炎,咳血等。
4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膽出于竅陰……溜于俠溪,俠溪,足小趾次趾之間也,為滎。
5 穴名解
俠通“夾”,溪即溝溪,此穴在第四、五趾的夾縫間,如處溝溪,故名俠溪[1]。
俠,通挾、夾。溪,同溪,有山澗、小川之義。穴屬膽經之滎穴,居足背第4、第5趾間的趾縫端之凹陷中,如谷俠兩旁,形似溪澗,故名俠溪。[3]
6 特異性
7 所屬部位
趾間[4]
8 俠溪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俠溪穴在足背外側,當第4、5趾間,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2]。
俠溪穴位于足背外側,當第四、五趾骨間,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伸足取穴[1]。
俠溪穴位于足背部,第四、五趾縫間,趾蹼緣上0.5寸處[5]。
俠溪穴在足少陽膽經的位置
俠溪穴在趾間的位置
俠溪穴在趾間的位置
俠溪穴在趾間的位置(肌肉)
俠溪穴在趾間的位置(骨骼)
9 俠溪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著地,在第四、五趾縫間,當趾蹼緣的上方紋頭處取穴。
俠溪穴位于足背外側,當第四、五趾骨間,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伸足取穴[1]。
仰臥或垂足,于第4、5趾間,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取穴[6]。
快速取穴:坐位,在足背部第4、第5趾之間連接處的縫紋頭處即是俠溪穴[7]。
10 俠溪穴穴位解剖
俠溪穴下皮膚、皮下組織、足背筋膜、第四骨間背側肌。皮膚由腓淺神經的足背中間皮神經分布。皮下筋膚的結構疏松。趾靜脈歸流于足背靜脈弓,經足背靜脈網,外側則流向小隱靜脈。骨間背側肌位于跖骨間隙內,每條肌都起始于相鄰兩個跖骨的側面。第四骨間背側肌繞過足第四趾第一節趾骨的外側,部分移行趾背腱膜。骨間肌由足底外側神經支配。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第四趾的趾長、短伸肌腱與第五趾的趾長伸肌腱之間→第四與第五趾的近節骨底之間[1]。
皮膚→皮下組織[8]。
10.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足背中間皮神經和足背靜脈網分布;深層有第4趾背動、靜脈經過[8]。
布有趾背神經和趾背動、靜脈[5]。
11 俠溪穴的功效與作用
俠溪穴具有平肝熄風,消腫止痛的功效。
俠溪穴為膽經之滎穴,“滎主身熱”,故可主治熱病、乳癰、肝膽風熱上擾所致的頭面五官病及經脈循行所過部位的病證等[9]。
俠溪穴有疏肝清熱之功。治胸滿、頷腫、耳聾、目眩、傷寒、熱病、汗不出等癥,須酌予攻補也。[3]
12 俠溪穴主治病證
俠溪穴主治頭胸、下肢等疾患:如頭痛目眩,頜痛,外眥紅腫,迎風流淚,耳鳴耳聾,頰腫,腋下腫,胸脅痛,瘰疬,乳癰,氣喘,咳逆,瘧疾,偏風,狂疾,足背紅腫,五趾拘急,趾隙濕爛,足心發熱,四肢浮腫,頭痛,目眩,耳鳴,耳聾,目赤腫痛,熱病,脅肋疼痛,眩暈,胸脅疼痛,膝股痛,足跗腫痛,現代又用俠溪穴治療偏頭痛,高血壓,咯血,肋間神經痛,乳腺炎,下肢麻痹,脅肋痛,寒熱,目外眥痛,頰頷腫,足背腫痛,足趾痙攣,坐骨神經痛,腦卒中,腋淋巴結炎,咳血等。
俠溪穴主治頭胸、下肢等疾患:如頭痛目眩、頜痛、外眥紅腫、迎風流淚、耳鳴耳聾、頰腫、腋下腫、胸脅痛、瘰疬、乳癰、氣喘、咳逆、瘧疾、偏風、狂疾、足背紅腫、五趾拘急、趾隙濕爛、足心發熱、四肢浮腫等[1]。
俠溪穴主治頭痛、目眩、耳鳴、耳聾、目赤腫痛、熱病、脅肋疼痛、乳癰[8]。
俠溪穴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耳鳴,耳聾,頰腫;胸脅疼痛,膝股痛,足跗腫痛;熱病,乳癰[6]。
現代又多用俠溪穴治療偏頭痛、高血壓、咯血、肋間神經痛、乳腺炎、下肢麻痹等[1]。
俠溪穴主治脅肋痛,寒熱,頭痛,目眩,耳鳴,耳聾,目外眥痛,頰頷腫,足背腫痛,足趾痙攣;以及高血壓,乳腺炎等[5]。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下肢麻痹,坐骨神經痛,肋間神經痛,偏頭痛;
2.循環系統疾病:腦卒中,高血壓;
3.其它:耳鳴,耳聾,腋淋巴結炎,咳血,乳腺炎。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局部有酸脹感[6]。
13.2 灸法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14 俠溪穴的配伍
俠溪配太陽、率谷、風池,有祛風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少陽頭痛。
俠溪俠溪配聽宮、翳風,有清熱通經,活絡聰耳的作用,主治耳鳴,耳聾。
15 特效按摩
頭痛目眩、耳嗚時,可按揉俠溪穴來緩沖[7]。
16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膝外廉痛,熱病汗不出,目外眥赤痛,頭眩,兩頷痛,寒逆泣出,耳鳴聾,多汗,目癢,胸中痛,不可反側,痛無常處,俠溪主之。胸脅支滿,寒如風吹狀,俠溪主之。狂疾,俠溪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主少腹堅痛,月水不通。主乳腫癰潰。主瘧,足痛。主胸中寒,如風狀,頭眩,兩頰痛。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胸脅支滿,寒熱汗不出,目外眥赤,目眩,頰頷腫,耳聾,胸中痛不可轉側,痛無常處。
17 俠溪穴研究進展
現代研究報道,針刺帶膽瘺的狗曲泉、丘墟、俠溪穴組,可使膽汁分泌旋即顯著增加[3]。
18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37.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8.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55.
-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34.
-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8]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6.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34.
古籍中的俠溪
- 《醫學入門》:[內集·卷一針灸]附∶雜病穴法
,汗出不已,刺金門。足少陽瘧,寒熱心惕,汗多,刺俠溪。足陽明瘧,寒甚久,乃熱汗出,喜見火光,刺沖陽。...
- 《經穴匯解》:[卷之五]足部第九并圖
)第四指外側(入門)按千金翼。作去爪甲角如韭葉。俠溪(靈樞)足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滎。(靈樞)二岐骨間...
- 《靈樞經脈翼》:[卷下]足少陽膽經歌
外丘穴光明陽輔骨如前經行懸中來髁內丘虛臨泣地五會俠溪岐骨竅陰中靈樞第十篇云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
- 《普濟方·針灸》:[卷五針灸門]十二經流注五臟六腑明堂
韭葉。足少陽脈之所出也。為井冬三月宜灸之)。流于俠溪。俠溪者。水也(在足小指次指岐骨間。本節前陷者中...
- 《子午流注說難》:[上卷本輸穴說難]足少陽膽經六穴
竅陰穴。乃手足少陽與足太陽之會。故同名竅陰。二、俠溪(滎穴)部位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間本節前陷中。證治胸...
- 更多古籍中的俠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