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消風定痛散 (最后修訂于2009/12/11 7:10:29)[共119字]
摘要:《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二方名消風定痛散組成荊芥4錢,白芷2錢,防風2錢,細辛2錢,金蝎2錢,升麻2錢,川芎2錢,膽礬2分,樸消8分,青黛8分。主治牙齒疼痛,風熱攻注,齦肉腫悶。用法用量每用1指蘸藥搽于牙上,噙半時,有津吐出。制備方法上為末。......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消風散治療風癮疹體驗
【摘要】風癮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中醫稱隱疹,老百姓稱之為“鬼風疙瘩”。病因較復雜,誘發因素多,特殊免疫等療法尚不能廣泛應用,根據中醫理論研究,結合筆者的臨床經驗,辨證分型,找出病因,在臨床上應用消風散治療寒冷性蕁麻疹,可達到固本正氣,祛邪除風,調和營衛的目的,效果尤其顯著。【關鍵詞】風癮疹辨證論治風癮疹是一種常見的瘙癢性皮膚病,以發無定處,忽起忽退,來去迅速,瘙癢無度,消退后不留痕跡為特點,歷
- 加味消風散配合自擬土地百花湯外洗治療皮膚瘙癢癥20例
加白芍、熟地各12g,生黃芪15g。外洗自擬土地百花湯。處方:土茯苓50g、地膚子50g、百部25g、花椒25g、苦參100g、白癬皮50g、白蒺藜25g,水煎,分2次外洗。14治療結果痊愈(瘙癢消失)12例;顯效(瘙癢基本消失,只局部有輕微癢感)4例;有效(瘙癢不同程度減輕,部分患者從周身局限于軀干,下肢)3例;無效(瘙癢無改變)1例。2典型病例例1:患者,男,7歲,2004年元月20日就診
- 消風三子湯加減治療蕁麻疹
筆者在2003~2007年間以消風三子湯加減治療,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共35例,男27例,女8例;年齡14~61歲,平均41歲;病程1周~2年。 1.2診斷標準發病前多有接觸致敏物史,晨起或晚睡前出現皮膚風團樣皮疹,成批出現,瘙癢難忍,并伴有煩躁。實驗室檢查均正常。 2治療方法 以消風三子湯加減治療,處方:荊芥、防風、當歸、生地、苦參、蒼術、蟬蛻、胡
- 消風散治療多形日光疹28例
【關鍵詞】消風散多形日光疹多形日光疹亦稱多形光敏疹,是由日光曬后發生的多形變態反應性皮膚病,主要由中波紫外線引起,部分有家族光過敏史。主要以有明顯季節性,皮損多形性,發生于身體曝露部位為主要表現。近年來,我科用消風散加減治療此病取得明顯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本組收治多形日光疹28例,其中男7例,女21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40歲。1.2臨床表現28例患者均有春末夏初發病
- 養血消風散治療皮膚瘙癢癥120例療效分析
煮時后下;癢甚加白鮮皮、烏蛇;失眠多夢加酸棗仁、五味子、夜交藤;上方每劑煎煮3次,3次合并約600ml,分別早晚飯后服,每次服200ml。一個月為一療程。3療效標準判定臨床治愈自覺瘙癢停止,繼發皮損消失;顯效:自覺瘙癢明顯減輕;繼發皮損明顯減輕;有效:自覺瘙癢減輕,繼發皮損減少;無效:自覺癥狀和皮損無變化。4治療結果臨床治愈45例(占37.5%),顯效35例(占29.2%),有效25例(占20.
- 消風散治療癮疹的體會
【關鍵詞】癮疹癮疹是皮膚瘙癢性鮮紅色或蒼白色風團,時隱時現,消失后不留任何痕跡。總因稟性不耐,人體對某些物質敏感所致。外因多由飲食、藥物、感染病灶、生物制品、寄生蟲、精神因素、外界寒熱刺激等誘發。臨床辨證分型很多,如風寒證、風熱證、腸胃實熱證、氣血兩虛證、沖任不調證。一般認為消風散是治療癮疹的常用方,適用于風熱證。筆者長期臨床觀察,有新的體會如下。1陰虛證皮疹色赤,常在晚上發作,白天減輕,病情夏
- 消風三子湯加減治療蕁麻疹35例
暫時性炎性充血與大量液體滲出,造成局部水腫性損害。具有迅速發生與消退,有劇癢,可有發熱、腹痛、腹瀉或其他全身癥狀。在接觸過敏源時,在身體不特定的部位,出現一塊塊形狀、大小不一的紅色斑塊,伴發癢,如果沒有停止接觸過敏源并加以治療,出疹、發癢的情形會加劇。可分為急性蕁麻疹、慢性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與丘疹狀蕁麻疹等。【關鍵詞】蕁麻疹;消風三子湯筆者在2003~2007年間以消風三子湯加減治療,取得滿意
- 消風散治療急性蕁麻疹療效分析
【關鍵詞】醫學,中國傳統,蕁麻疹;治療結果;學生保健服務 急性蕁麻疹在臨床上較為多見,特別是在春季北方風沙彌漫,南方風急塵揚情況下,發病人數劇增。筆者采用消風散加減治療急性蕁麻疹18例,取得較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2006年4月20~24日來校醫院就診的急性蕁麻疹患者28例,其中男生8名,女生20名;年齡最大24歲,最小19歲。28例患者隨機分成2組,治療組18例
- 穴位貼敷加自擬消風散治療蕁麻疹
【關鍵詞】蕁麻疹;穴位貼敷;自擬消風散 [中圖分類號]R758.2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81-6676(2010)02-0111-01 蕁麻疹是一種極其常見的皮膚病,筆者自2008年12月-2009年12月采用穴位貼敷加自擬消風散治療蕁麻疹38例,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38例均為門診病人,其中男15例,女23例;年齡15~52歲,平均34.6歲;
- 消風散加減治療頑固性牛皮癬24例臨床觀察
【摘要】目的臨床觀察消風散加減治療頑固性牛皮癬的療效。方法觀察24例門診頑固性牛皮癬患者,根據臨床辨證分型,予患者口服消風散加減,連服1~3個療程觀察療效。結果總有效率96%。結論口服消風散加減是治療頑固性牛皮癬效法之一。關鍵詞消風散頑固性牛皮癬頑固性牛皮癬是一種常見的、難治性皮膚頑癥,患者以皮膚泛發鱗屑樣頑癬,奇癢異常,搔后大片鱗屑脫落,皮破癢不止為特征,病程纏綿可達數年至數十年。筆者近5年來運
- 消風散治療急性蕁麻疹療效分析
【關鍵詞】醫學,中國傳統,蕁麻疹;治療結果;學生保健服務 急性蕁麻疹在臨床上較為多見,特別是在春季北方風沙彌漫,南方風急塵揚情況下,發病人數劇增。筆者采用消風散加減治療急性蕁麻疹18例,取得較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2006年4月20~24日來校醫院就診的急性蕁麻疹患者28例,其中男生8名,女生20名;年齡最大24歲,最小19歲。28例患者隨機分成2組,治療組1
- 《癘瘍機要》:[中卷]續治諸癥
一男子遍身患小瘡,或時作癢,口干作渴。服消風散,起赤癢益甚;服遇風丹,膿水淋漓,丸,其渴漸止;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肌肉漸生;佐以八珍湯加牡丹皮、麥門冬,百余劑而痊。二年后不節房勞,其瘡復作,惑于人言,又服消風散之類,其瘡復患。余仍用前藥,調治而痊。一男子善怒面青,腿內患癬類,色赤作癢,或為砭刺出血,發熱腫作痛,服消風散而益火內動復傷其血而瘡甚耳。先用柴胡清肝散數劑,又用四物、山梔治之,諸癥漸愈;
- 《正骨心法要旨》:[卷二頭面部]耳
耳者,司聽之竅也。耳門之名曰蔽,耳葉之名曰郭。凡耳被砍跌打落,或上脫下粘,或下脫上粘,內用封口藥,外用消毒定痛散敷貼;及耳后看脫落所向,用鵝翎橫夾定,卻用竹夾子直上橫縛定,縛時要兩耳相對,輕輕縛住,或用綴法。封口藥消毒定痛散(俱見鼻柱骨傷)綴法(見鼻柱骨傷)《正骨心法要旨》清吳謙等公元1742年
- 手法配合中藥外敷治療小兒髖關節一過性滑囊炎57例
疼痛,屈度越大疼痛越劇,甚則難以忍受。一般X線骨關節未見明顯異常。2治療方法及注意事項2.1手法治療第一步:放松手法。患兒俯臥位,醫者在其患側臀部及其髖關節周圍涂上按摩乳,用魚際輕揉局部5min,以消除小兒緊張心理,解除局部軟組織痙攣。隨之在患側大腿處用拿法、揉法及扌袞法放松5min,直至股四頭肌及股內收肌群無攣縮,屈髖屈膝無緊張感為宜。第二步:治療手法。患兒先側臥位點按秩邊、環跳、髀關、阿是穴
- 《正骨心法要旨》:[卷二頭面部]鼻梁骨
鼻孔之界骨,名曰鼻梁骨;下至鼻之盡處,名曰準頭。凡鼻兩孔傷凹者可治,血出無妨。若鼻梁骨凹陷者,用當歸膏敷貼;若兩孔跌磕傷開孔竅,或金刃傷開孔竅,用封口藥敷傷處,外以消毒定痛散貼之退腫;若鼻被傷落者,用綴法。封口藥治跌打損傷,皮開肉破,及金刃傷割喉斷耳,缺唇傷破肚皮,跌破陰囊皮等證,大效。明凈乳香沒藥兒茶當歸杉皮炭(各一錢)麝香(五厘)片腦(一分)豬聹葉(如無此葉,用葛葉毛藤子葉亦可,一錢)上各另
-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蕁麻疹60例
料本組60例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齡最大68歲,最小13歲,平均年齡32.8歲;病程最長者10年,最短者3個月,平均1.3年。排除惡性腫瘤、糖尿病、腎病及嚴重感染患者。治療方法中藥:自擬麻丹消風散,方劑組成:麻黃5g,丹參30g,荊芥lOg,防風log,牛蒡子lOg,蟬蛻log,蒼術lOg,苦參30g,木通5g,生石膏lOg,知母lOg,生地黃lOg,胡麻仁lOg,當歸lOg。加減:風熱偏
- 《外科大成》:[卷二分治部上(癰疽)]下部前
虱草(各一兩)木香(三錢)麝香(一錢)共為末。蒸餅糊丸麻子大。每服一錢。空心清米湯送下。消疳定痛散治下疳痛不可忍者。黑羊角(二錢)穿山甲(炒二錢)乳香(一錢)沒藥(一錢)共為末。作一服。空心黃酒調服。二子消毒散治袖口疳。及楊梅等疳。皂角子肥皂子僵蠶蟬蛻杏仁(去皮尖,各七個)豬牙皂(一條)金銀花(三錢)防風荊芥牛膝(各一錢)豬板油(二兩)土茯苓(半斤)用水八碗。煎三碗。作三次服。如結毒。服三七日愈
- 《正體類要》:[下卷方藥]消毒定痛散
治跌撲腫痛。無名異(炒)木耳(炒)大黃(炒,各五分)上為末,蜜水調涂。如內有瘀血,砭去敷之。若腐處,更用當歸膏敷之尤妙。《正體類要》明薛己公元1529年
- 《立齋外科發揮》:[卷八]瘡疥
瘡癢或膿水浸淫者,消風除濕。癢痛無膿者,祛風潤燥。痛或發寒熱者,表散之。瘙癢或熱。一婦人患此作癢,膿水不止,脈浮無力,以消風散,四劑稍愈;更以四生丸,月余而平一男子癢少痛多無膿水,以芩、連、荊、防、山梔、薄荷、芍藥、歸稍,治之而愈。一男子痛發熱,脈浮數,以人參敗毒散,四劑稍愈;更以當歸飲子,數劑而愈。一男子痛,寒熱便秘,脈數有力,以防風通圣散,一劑稍愈;更以荊防敗毒散,加黃芩、山梔,四劑而愈。一婦
- 《驗方新編》:[卷二十三跌打損傷經驗各良方]消風敗毒散
芒硝、皮硝、荊芥、穿山甲、檳榔、草烏、赤芍、甘草各二錢,水煎洗。《驗方新編》清鮑相璈公元1644-1911年
- 《救傷秘旨》:[總論王瑞柏損傷用藥論]消風敗毒散
芒硝皮硝荊芥穿山甲檳榔草烏赤芍甘草(各二錢)水煎洗。《救傷秘旨》
- 《仁術便覽》:[卷一火門]【消風散】
治丹毒屬血風血熱,亦治頭面赤腫,或成瘡癤。荊芥穗甘草(炙)陳皮濃樸(各五錢)白僵蠶蟬退人參茯苓防風川芎藿香羌活白芷上為末,荊芥茶清湯調服。《仁術便覽》明張潔公元1368-1644年
- 《眼科闡微》:[卷之三·利集婦人胎前產后眼癥]消風散
石膏防風菊花羌活川芎荊芥白芷當歸羚羊角甘草大豆黃卷(炒各等分)為末茶調,食后下三錢。孕婦臨月,兩目忽然不見,燈火不明,頭疼目昏,肝臟壅熱。宜服∶《眼科闡微》
- 《救傷秘旨》:[救傷秘旨續刻整骨接骨夾縛手法]消風散
人參防風川芎川樸僵蠶桔梗獨活半夏肉桂(各一錢)羌活蟬蛻當歸(各一錢五分)南星白芷(各二錢)黃芩(三錢)柴胡(七分)甘草(五分)水煎。童便老酒沖服。《救傷秘旨》
- 《女科秘旨》:[卷三眩暈]消風散
石膏防風羌活甘菊川芎羚羊角當歸白芷荊芥穗大頭黃芩(各一錢)炙甘草芽茶(各五分)水煎食遠服。治諸風熱困倦。時發昏眩。《女科秘旨》清輪印禪師公元1771──公元1711年
- 《秘傳劉伯溫家藏接骨金瘡禁方》:[宜忌類]消風散
(治破傷風牙關緊閉)川當歸(一錢)川芎(八分)南星(五分)甘草(七分)防風(七分)陳皮(分)羌活(一錢)半夏(五分)白芷(八分)芍藥(八分)升麻(一錢)桔梗(五分)加生姜三片煎服。又方皂角末吹鼻內,男左女右。又方杏仁泡去皮尖,搗爛,火酒調敷患處。又方蘿卜葉搗爛包破處。《秘傳劉伯溫家藏接骨金瘡禁方》
- 《驗方新編》:[卷二十四外科敷貼匯方]消風玉容散
治桃花癬,春月始發者。綠豆粉三兩,白菊花、白附子、白芷梢各一兩,炒鹽五錢,冰片五分。共研細,水調搽之,良久,洗去再搽。《驗方新編》清鮑相璈公元1644-1911年
- 《養生類要》:[后集冬月諸癥治例]加減消風百解散
治冬月傷感風寒頭痛項強壯熱惡寒身體煩痛四肢倦怠痰壅喘嗽涕唾稠粘自汗惡風并宜服川芎白芷陳皮(各一錢)蒼術(一錢半)紫蘇(一錢二分)麻黃(去根一錢半)桂枝(八分)甘草(五分)上用姜三片蔥白二根烏豆一撮水一鐘半煎一鐘溫服以汗為度無汗再服《養生類要》明吳正倫公元1368年—1644年
- 《奇效良方》:[卷之二]消風丸
治風邪引頰,口歪僻,言語不正。草烏頭(半斤,用香油四兩,炒令黃色)麻黃(去節根,先煎掠去沫,焙干)白芷(各姜(炮)前腦(研)麝香(研)丁蛀者,一兩一分,去皮子,酥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用溫酒化下,不拘時候服。《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洪氏集驗方》:[卷第五]消風散
治小兒一切口瘡,并重舌鵝口。(以下五方,信州蔡敏修助教傳。)硼砂(一錢)朱砂(一字)雄黃(一錢)甘草末(一字)腦子(一字)上研細和勻,少許敷之,吞咽不妨。屢用如方。《洪氏集驗方》宋·干道五年洪遵公元1170年
- 《醫方考》:[卷五眼疾門第六十一]消風養血湯
荊芥蔓荊子菊花白芷麻黃(去節)桃仁(去皮尖)紅花(酒炒)防風川芎(各五分)當歸(酒洗)草決明石決明白芍藥(酒炒)甘草(各一錢)眼痛赤腫者,此方主之。痛者,邪氣實也。赤者,風熱傷血也。腫者,風熱注之也。是方也,荊芥、菊花、蔓荊、白芷、麻黃、防風、川芎,可以消風,亦可以去熱,風熱去,則赤腫去矣。桃仁、紅花、當歸、芍藥、草石決明,可以消瘀,可以養血,亦可以和肝,瘀消則不痛,養血和肝則復明。乃甘草者,和
- 《外科理例》:[附方]消風散
治風熱。癮疹瘙癢。及婦人血風瘙癢。或頭皮腫癢。或諸風上攻。頭目昏。項背拘急。鼻流清水。嚏噴聲重。耳作蟬聲。陳皮(焙五錢)甘草(炒)人參茯苓荊芥穗防風川芎(炒)白僵蠶(炒)蟬蛻(各二兩)濃樸(姜制五錢)藿香羌活(一兩)上為末。每服三錢。茶清調下。瘡癬溫酒下。《外科理例》明·嘉靖二年汪機公元1368-1644年
- 《目經大成》:[卷之三散陣]消風活血湯八
荊芥蔓荊丹參白芷蒲黃桃仁防風芎紅花芍藥石斛當歸山慈菇土茯苓目赤腫痛有障,歲月不痊。稍減,亦癢澀難耐,此方主之。赤痛腫障合見,蓋風熱流注元府。攻散不如法,徒虛其體,而邪愈深入,故久久不瘥,時癢時痛,是亦風熱不制之病也。上方芷、蔓、荊、防,偕紅花、桃仁可以疏風,亦可以去熱,風熱退則痛癢宜罷;芎、歸、芍、斛,得參、蒲、山菰、土苓能行血風,更能理濕熱,濕熱除而赤腫合消。雖然上癥男婦常見,經余治數閱月,而卒
- 《成方切用》:[卷十二上眼目門]消風養血湯
治目赤腫痛。(風熱傷血則赤,風熱作實則腫,風熱攻注則痛。目外向面者為內近鼻者為內皆。上為外,下為內。目痛赤脈從上下者,為太陽癥,宜溫之散上者,為陽明癥,宜寒之下之。從外走內者,為少陽癥,宜和解之。)荊芥蔓荊子菊花白芷麻黃防風桃仁(去皮尖)紅花(酒炒)川芎(五分)當歸荊芥防風麻黃白芷甘菊蔓荊,輕浮上升,并能消風散熱。桃仁紅花川芎歸芍,辛散酸收,并為肝為表《成方切用》清吳儀洛公元1761年
- 《醫學入門》:[內集·卷二本草分類]治瘡門
古庵云∶瘡屬熱屬毒,故治瘡多清熱解毒藥,亦因氣逆血滯,又宜行氣活血藥。其內服藥已見前五門下,此多贅其外敷藥而已,又有各門載不盡者,亦附于此。金銀花金銀花即忍冬草,甘溫無毒陰疽寶,消渴虛風寒熱寧,腹脹血痢葉可搗。處處有之。其藤左繞附木,名左纏藤。凌冬不凋,又名忍冬草。花有黃白二色,又名金銀花。主癰疽瘡腫,止消渴要藥也。葉,煮汁釀酒,補虛療風及寒熱身腫腹脹;濃煎服,主熱毒、血痢、水痢,兼治五遁飛尸。去
- 《醫宗金鑒》:[外科卷下頭面部]鼻梁骨
曰鼻梁骨,下至鼻之盡處,名曰準頭。 [2]凡鼻兩孔傷凹者可治,血出無妨。 [3]若鼻梁骨凹陷者,用當歸膏敷貼。 [4]若兩孔跌磕傷開孔竅,或金刃傷開孔竅,用封口藥敷傷處,外以 消毒定痛散貼之退腫。 [5]若鼻被傷落者,用綴法。按、方劑:[1]封口藥 治跌打損傷,皮開肉破,及金刃傷割喉斷耳,缺唇傷破肚皮,跌破陰 囊皮等證大效。 明凈乳香 沒藥 兒茶 當歸
- 中藥消白飲治療白癜風81例療效觀察
煎取藥汁并加工封裝于一次性中藥口服袋中,每袋150ml,以上組分共分裝30袋。患者口服每日2次,早晚各1袋。同時用1袋擦洗患處,每日3~4次,30天為一療程。 2結果 2.1療效判定標準白斑顯性消失,與正常皮膚無異,近愈或顏色斑片與正常皮膚相近,趨向良好者作治愈統計。白斑變化不明顯或斑片消失緩慢者視為無效。 2.2治療結果用藥1個療程痊愈16例,其中局限型15例,皮節型1例,占19.8%;
- 梧桐消白丸(酊)治療白癜風的臨床研究
色素障礙等因素所致的疑難皮膚病。據我所門診登記顯示,本病就診患者(不代表發病率)為初診皮膚病患者的1.2%,與國內外文獻報道大致相符,但有上升趨勢。自1998年11月~2001年3月我所采用自擬梧桐消白丸(酊)治療白癜風320例,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本組患者410例,男246例,女164例,發病年齡最小7個月,最大63歲;10~40歲發病者385例,平均發病年齡
- 實施“降消”項目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兒破傷風
【關鍵詞】“降消”項目;降低孕產婦死亡率;消除新生兒破傷風國務院婦兒工委、衛生部、財政部2000-2001年在西部12個省(區、市)實施了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兒破傷風項目,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為此投入2億多元,是建國以來國家在婦幼保健方面單項投入最大的項目,被譽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加強西部地區農村婦幼保健是一項長期的任務,2001年國務院頒布的2001-2010年《中國
- 芪參湯治療慢性蕁麻疹
病程超過1個月者稱慢性蕁麻疹,其病因復雜,遷延難愈,尤其是兒童患此病后,不利于長期服用抗組胺藥物,故臨床治療上很棘手。我院從2001~2003年,采用自擬芪參湯治療慢性蕁麻疹,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時與消風散治療該病進行了臨床對照觀察,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64例慢性蕁麻疹患者均為我院的門診患兒,具有典型的臨床表現,病程超過1個月,隨機分為兩組,芪參湯治療84例(以下簡稱治療組),消風散對照
- 風消
風消 病名。 ①燥火所致消渴。見《癥因脈治》卷三“燥火三消之癥,即風消也。”詳燥火三消條。 ②心脾受病,精血虛少,形體日益消削的病證。出《素問·陰陽別論》:“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多因思慮不遂,心神耗散引起。證見肢體酸痛,四肢無力,日漸發熱,肌肉消瘦,胸膈煩悶,經閉不行等。治宜調養心脾,益氣養血,用黃芪羌活飲、人參荊芥湯、逍遙散、歸脾湯、烏骨雞丸等方。作者:
- 蕁麻疹風疹方(原名疏風消疹湯)
方藥:麻黃4克,連翹12克,大黃4克,蟬衣9克,赤芍10克,威靈仙9克,蛇蛻5克,甘草4克。水煎分2次服。主治:蕁麻疹、風疹。指征:身發紅點、瘙癢,有風熱現象者宜,有寒熱亦可,但需加柴胡6克。如身發癢,但不見疹點者,效果較差,但無副反應。禁忌:禁食海鮮、蝦蟹等物。體會:蕁麻疹有因腸道寄生蟲所引起的,可加檳榔6克、川楝子9克,其效更著。曾治牛某,三年前始發蕁麻疹,每因受風或飲食不節而屢屢發作,發于
- 《外科理例》:[卷七]斑疹一百三十二
(附小兒丹毒痘后毒)脈浮者。消風為主。脈浮數者。祛風清熱。脈數。按之沉實者。解表攻里。一婦患斑作癢。脈浮。以消風散(八十)四劑而愈。(此憑癥也。)一婦患斑作癢。脈浮數。以人參敗毒散(六四)二劑少愈。更以消風散(八十)四劑而安。一人患斑。色赤紫。痛發熱。喜冷。脈沉實。以防風通圣散(六)一劑頓退。又以荊防敗毒散。(七)加芩、連。四劑而愈。一老患疹。色微赤。作癢發熱。以人參敗毒散(六四)二劑少愈。以補中
- 魏品康消痰祛風除濕法治療頑固性濕疹經驗
見患處皮膚增厚、浸潤,色棕紅或帶灰色,色素沉著,表面粗糙,個別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苔蘚樣變、邊界較清楚、呈陣發性瘙瘁,部分皮損可出現新的丘疹和水皰,抓破后有少量留滋。魏師根據頑固性濕疹產生的病因病機,以消痰祛風除濕法治療該病取得良好療效。2臨證用藥魏師常用制天南星、制半夏、山慈菇消痰散結,消散停于肌表的頑痰。在此基礎上,對于急性期,佐以清熱燥濕、祛風止癢,藥用蒼術、土茯苓、白鮮皮、苦參、澤瀉等清熱燥
- 《驗方新編》:[卷二十三跌打損傷]整骨接骨夾縛手法
夫腦者,諸陽所聚,其太陽、囟門、腦蓋等處,一有破傷,即宜分開發尋傷處,剪去近傷之發,方好用藥。若血涌出,用燈心嚼成團,蘸桃花散塞之,無不止矣。小則不必。若或臭爛,先煎消風散服之,又煎辛香散洗之,洗時切忌當風處,猶恐寒熱增重難醫。若頭面皆腫,此風入里也,宜服消風散。患處有腫,用蜜調圣神散,或姜汁、醇酒調貼亦可。若髓出,用安髓散,清茶調敷,二藥合用尤妙。若腦骨沉陷,用白金散加淮烏散貼之,實時吸起,服藥
- 《傷科大成》:[應用諸方]退毒定痛散
生地(二錢)銀花(一錢)連翹(二錢)大貝母(一錢五分)花粉(一錢)當歸(三錢)乳香元胡索(一錢)落得打(二錢)沒藥(一錢)不留行(二錢)木通(一錢)《傷科大成》清趙濂公元1644-1911年
- 《秘傳外科方》:[總論十八條]仙方解毒生肌定痛散
專治癰疽、發背、乳癰、人面、外、金刀、諸般惡瘡癤腫毒,并皆治之。黃連(一兩重)黃柏(四兩重)木賊(一兩)防風(一兩)苦參(四兩重)加羌活、獨活。上咀,大瓦瓶盛水,入前藥煎湯。以爐甘石十斤,用炭火通紅,鉗出在藥湯內,不問幾盆蓋在地上,一晝夜收火毒,將起候干,研為極細末。此石十斤,用石膏二十斤,別研極細拌勻,和后藥用度。赤石脂,谷丹炒,此二味同前打和。南木香血竭降真節乳香沒藥白芷黃連黃柏白蘞(各等分
- 《仁術便覽》:[卷三疝病]【二香定痛散】
廣木香小茴香川楝子肉(各等)為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連三服效。一方治疝氣危急者。全蝎去毒,玄胡索等分,末。每一錢五分,空心鹽酒送下。《仁術便覽》明張潔公元1368-1644年
- 《外科樞要》:[卷一]論瘡瘍泥用定痛散(八)
。風寒所逼者,溫散之。若泥用乳、沒,斯執治驗鴻臚蘇龍溪,小腹內腫脹作痛,大小便秘結,作渴飲冷,脈洪數而實,用黃連解毒二劑,腫痛頓止,二便調和,用活命飲而全愈。一儒者臀患癰,腫痛甚,用活命飲、隔蒜灸而消。后因飲食勞倦,腫痛惡寒,發熱頭疼,用補中益氣湯,頻用蔥熨法,兩月余而消。一婦人脅下作痛,色赤寒熱,用小柴胡湯,加山梔、川芎,以清肝火而愈。但經行之后,患膽草、芎、歸主之。若久而脾胃虛弱,用補中益氣
- 《驗方新編》:[卷二十四外科敷貼匯方]辰砂定痛散
治鼻竅腫痛生瘡。胡連二錢,熟石膏一錢,辰砂三分,冰片二厘。共研極細,紙捻蘸點患處,鼻外潰痛,用此撒之。《驗方新編》清鮑相璈公元1644-1911年
- 《驗方新編》:[卷二十四疔瘡部]乳香定痛散
治瘡瘍潰爛,疼痛不可忍,諸藥不效者。乳香、沒藥各二錢,寒水石()、滑石各四錢皆《驗方新編》清鮑相璈公元1644-1911年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