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驚風是以四肢抽搐、角弓反張、口噤為特征的病癥,嚴重者可出現神志不清,故又有“驚厥”之稱。因發病有緩急之分,癥候有輕重之別,故有急、慢驚風之不同。急驚風起病迅速,癥情急暴,性質屬實;慢驚風起癥緩慢,多屬虛證。以1~5歲嬰幼兒為多見,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
現代醫學中因高熱、腦膜炎、腦炎、血鈣過低、大腦發育不全、癲癇等所致抽搐屬此范疇。
針刺對驚風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但須查明驚風原因,針對病因治療。
4 小兒驚風的病因病機
急驚風:多因小兒臟腑嬌嫩,氣血未充,加之感受時邪,實熱內郁,引動肝風;或因飲食不節,脾胃受損,致水濕凝滯成痰,痰濁內生,化熱生風;或暴受驚恐致氣機逆亂發為驚厥。
慢驚風:多因先天不足,后天失養;或久病吐瀉,脾胃受損致化源不足;或熱病傷陰,腎陰不足致肝血虧虛,木失濡養而虛風內動。
5 小兒驚風的辨證分型
急驚風:來勢急驟,初起常有壯熱面赤,煩躁不寧,搖頭弄舌,咬牙,睡中驚醒,繼則神昏,牙關緊閉,兩目上視,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四肢抽搐,顫動,呼吸急促,苔微黃,脈浮數或弦滑。
慢驚風:起病緩慢,面黃肌瘦,形神疲憊,四肢不溫,呼吸微弱,囟門低陷,昏睡露睛,時有抽搐。
脾陽虛:兼見大便稀薄,色青帶綠,足跗及面部浮腫,舌淡苔薄,脈沉遲無力;
肝腎陰虧:兼見神倦虛煩,面色潮紅,手足心熱,舌光少苔或無苔,脈沉細而數。
6 小兒驚風的治療
6.1 刺灸法
6.1.1 急驚風
方義
水溝、印堂位居督脈,能開竅醒腦鎮驚;合谷、太沖相配謂之四關穴,功長治驚厥。
隨證配穴
操作
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15~20min,10次為一療程。
6.1.2 慢驚風
治則
補益脾腎,鎮驚熄風
處方
方義
百會、印堂為督脈腧穴,有醒神定驚之功,氣海能益氣培元,足三里補脾健胃;太沖平肝熄風;印堂為止痙經驗穴。
隨證配穴
操作
毫針刺,用平補平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15~20min,10次為一療程。
6.2 耳針法
選穴
毫針刺,每次2~3穴,急驚風用強刺激,慢驚風用中刺激,間隔5~10min捻轉1次,每次留針30min,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