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疳積是癌證和積滯的總稱,兩者有輕重程度的不同,積滯是指小兒傷于乳食,損傷脾胃,而致脾胃運化失司,積聚留滯而成。疳證是指氣液干涸,身體贏瘦,往往是積滯的進一步發展,小兒感染寄生蟲病,也可轉為疳證。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類似于“小兒營養不良”,是一種慢性營養缺乏癥。其主要原因為攝入不足,喂養不當、偏食、消化吸收不良,或繼發于各種慢性疾病,引起蛋白質或熱量缺乏或消耗增加,以致不能維持機體正常代謝,而消耗自身組織,使體重下降,皮下脂肪減少,表現為逐漸性消瘦、水腫、生長發育滯緩,嚴重者伴有各器官的功能低下。
3 臨床表現
神疲乏力,面色無華,形體消瘦,發育遲緩,皮下脂肪消失,肌肉萎縮等是本病的主要癥狀。根據祖國醫學辨證,可分為以下兩型。
3.1 乳食積滯型
脘腹脹滿,納食不香,夜眠不寧,精神不振,大便不調常有惡臭或便秘,同時可伴有手足心熱等癥,苔厚膩,色微黃少津液,脈弱或兼數,指紋紫紅色。
3.2 氣血兩虧型
面色晄白或萎黃呈干癟老人面容,毛發稀疏易脫,骨瘦如柴,皮膚干燥多屑,精神萎靡,啼聲低沉,困倦無力,動則汗出,四肢不溫可伴浮腫,不思飲食或嗜食僻,發育障礙,腹部凹陷,大便搪泄,舌淡苔薄,指紋色淡。
4 治療
1.治療原則 乳食積滯者,治宜消積導滯,健脾和胃;氣血兩虧者,治宜溫中健脾,補益氣血。
2.常用穴位 脾經、板門、四縫(四橫紋),內八卦、腹、臍、足三里、脊柱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