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注解
小兒發育為小兒的生長發育[1]。《千金要方·序例第一》謂小兒:“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應和人。百日任脈成,能自反復。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獨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匍匐。三百日臏骨成,能獨立。三百六十日膝骨成,能行。”《幼科發揮·原病論》:“初生曰嬰兒,三歲曰小兒,十歲曰童子,兒有大小之不同,病有淺深之各異。”而《壽世保元》則以半歲至二歲內為嬰兒,三四歲為孩兒,五六歲為小兒,七八歲為齠齡,九歲為童子,十歲為稚子[1]。《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大小論》:“當以十四歲以下為小兒治,其十五歲以上者,天癸已行……則為大人治耳。”由于各個年齡階段有著不同的生長發育特點,故有初生兒、乳兒(嬰兒)、幼兒、幼童、學童之分[1]。
參見初生兒、乳兒(嬰兒)、幼兒、幼童、學童:
初生兒為從出生到一個月內為初生兒。《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灸例第六命名為新生兒。此期小兒初離母體,形氣未充,肌膚嫩弱,開始在新的環境中接觸外界事物,應特別注意寒溫調護,以防感邪致病。[2]
乳兒為從出生后一個月至一周歲為乳兒。又稱乳下嬰兒,亦名嬰兒。《成方切用·雜將護法》:“嬰兒百日,任脈生,能反復,乳母當存節喜怒,適其寒溫。嬰兒半晬,尻骨已成,乳母當教兒學坐。嬰兒二百日外,掌骨成,乳母教兒地上匍匐。嬰兒三百日,髕骨成,乳母教兒獨立。嬰兒周歲,膝骨已成,乳母教兒步行。”乳兒以乳汁為主,可逐漸增加輔助食品,以滿足其肌體發育需要。但由于胃氣稚弱,運化不強,食有不慎,每易發生食乳停滯。加之氣血未充,筋骨柔弱,容易感邪發生驚搐等病。[3]
幼兒為從一周歲到三周歲為幼兒。這一時期機體對外界逐漸適應,機體生長發育較乳兒為慢,各種生理機能日益成長,接觸外界比較廣泛,生活更加多樣化,語言及體質發育迅速,有助于對周圍環境的熟悉,促進思維活動的發展。若哺養不當,每易造成脾胃氣機逆亂,飲食易于停滯,故應做好防護,并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4]
幼童為從三歲到七歲為幼童。此期臟腑、經絡之氣漸趨充盛,抗病能力增強,模仿能力強,對外界各種事物容易形成較樸素的概念。因此,必須在作好小兒保育工作的同時開展適應于他們特點的活動,以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4]
3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8.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42.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72.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55.
古籍中的小兒發育
- 《兒科要略》:[第三章·兒科特征]第五節·弱癥
所不宜,略軟應非所忌,惟軟而至過于其度,或當逐漸發育之時而仍綿軟無力者,是則病象顯然矣。頭軟者,頭骨...
- 《養生導引法》:[二十七、老人門](一)修真書六字訣
,由父母先天之精和后天飲食之精合成,是人體生長、發育、生殖的本源,宜經常滋補更其充實,不可伐瀉使其不...
- 《醫原》:[卷上]人身一小天地論
蘊蓄于地中者也。胃為水谷之海,又為倉廩之官。胃之發育,又藉腎之真陰真陽以與為發育者也,經故曰∶腎為胃...
- 《兒科要略》:[第二章·養育方法]第一節·哺乳時期
圍與胸圍約相等,均為一尺,或頭圍竟稍大,但胸圍之發育應較速,半年之后,胸圍應大于頭圍,否則即非健康之...
- 《內經知要》:[卷上]二、陰陽
主躁,其性然也),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之和者為發育,陰之和者為成實,故曰陽生陰長,此陰陽之治也。陽...
- 更多古籍中的小兒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