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簡介
小兒病因,外感不外“六淫”,內傷皆由飲食。致病因素雖同成人,但由于生理、病理的特點,所表現的病情并不完全一致,預后亦有差異;有些病因則為兒科所特有。因此,小兒病因在臨床上有其一定特點。
3 六淫病因
即風寒暑濕燥火。風為百病之長,在小兒發病原因中頗為突出,因小兒肺衛不固,腠理不密,肌膚疏松,肺氣通于鼻,肺主皮毛,所以風邪易從口鼻或皮毛侵入,故外感風邪引起的疾病較為多見。常見的如傷風,感冒,咳嗽,哮喘,肺炎喘嗽等呼吸道疾病。風為陽邪,善行而數變。一般發病多急,傳變較快,如外感風邪,初起屬于表證,邪在衛分,若不及時疏解,易從內傳,由表及里,由衛及氣。且易化熱化火,入營入血。小兒外感風邪常與其他外感病因兼受致病,有夾寒,夾熱,夾濕等兼證。多見如感冒中的風寒證和風熱證。風邪有時可與兩種以上外邪相兼而致病。其中風、寒、濕三氣合并發病的,稱為“痹證”,好發于學齡期的兒童。小兒感受風邪,往往夾有乳食不節的內傷,稱為表里同病。此因外感風邪在肺,內傷食滯在脾,臨床多見為風邪夾滯證,即既有發熱惡風,鼻塞,流涕,噴嚏,咳嗽等肺經表證,又有嘔吐,腹脹,腹瀉的脾胃里證。
寒為陰邪,易傷陽氣。若小兒形體受寒,飲食生冷,則寒邪犯肺,水飲內停,為“形寒飲冷則傷肺”,最易發生冷哮(寒哮),臨床表現為惡寒,咳嗽,流清涕,呼吸喘鳴,痰多稀白似泡沫,苔白,脈浮緊等。若寒邪直中脾胃,脾陽受損,可發生寒瀉,表現為大便稀,澄清如鴨溏,完谷不化,色淡,臭氣不甚,腹痛喜按,小便清,肢端涼,口不渴,舌質淡,脈沉緩等癥。若遷延不愈,可由脾及腎,傷及腎陽,出現精神淡漠,面色㿠白,小便清長,肢冷,脈沉細等癥。寒性凝滯,寒凝則血澀,導致氣血流行不暢,新生兒陽尚未充,若受寒冷,則陽氣不能溫煦肌膚,可發生新生兒硬腫癥,見體溫不升,哭聲無力,皮膚僵硬,發冷,或兼水腫等癥。
暑為陽邪,其性炎熱,具有嚴格的季節性,發于夏至以前的為溫病,夏至以后的為暑病。小兒感受暑邪,可發生高熱,抽風,昏迷等暑風、暑痙的危重證候。在病情發展過程中,往往反映了熱、痰、風、驚的病理變化,即熱盛生風,風盛動痰,痰盛生驚,常互為因果,互有聯系,為感受暑邪的特點。暑為夏令之氣,如小兒稟賦不足,體質虛弱,不能適應夏令酷熱的氣候,最易冒受暑氣,而發生暑熱消渴癥,又稱“夏季熱”。此屬暑熱傷氣,臨床表現為長期發熱,多飲,多尿,無汗。但一入秋涼,癥狀均能自行消失,為小兒暑病所特有。
濕性粘膩,屬于陰邪,濕生于脾,小兒脾常不足,如濕邪內留,則脾先受困,脾陽為之不振,運化無權,水濕不化,故小兒腹瀉最為多見,所謂“濕勝則濡泄”。因感受濕邪而引起的疾病,一般多纏綿難愈,病程較長,如濕溫,濕疹等疾患,在小兒時期是多見的。濕與熱合,則生痿躄,《素問·生氣通天論》云:“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小兒感受濕熱之后,流注經絡,可發生痿證,如常見的小兒麻痹癥。
秋燥之氣,易傷津液。如燥邪疫毒侵犯肺胃,循經上炎,毒聚咽喉,則發生白喉,小兒多見。由于燥傷肺陰,而有“白喉多陰虛”的說法。秋燥之氣,多從口鼻而入,肺為嬌臟 ,又為華蓋,小兒肺氣嬌弱,易受燥邪,燥傷津液,煉液為痰,膠阻氣道,多發生燥咳,臨床可見干咳少痰,口咽干燥,苔黃質紅等肺燥陰傷之癥。
火為陽邪,輕者為溫,重者為熱,甚者為火。《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陽盛則熱”皆屬熱病范疇。小兒除直接感受溫熱病外,其他如風寒暑濕燥等病因,皆可化熱化火。小兒患熱病后,與成人不同,容易生風動血。《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熱瞀瘛,皆屬于火”,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易于傳變,多內竄手、足厥陰心肝兩經,臨床表現為神昏譫語,頻繁抽風,煩躁不寧,舌質紅絳,苔黃而糙。入血則血熱妄行,出現發斑,出血,舌絳干刺等癥。
此外,尚有疫癘之氣,癘氣又稱戾氣,指有強烈傳染性的致病之邪,空氣有多種戾氣,感染某一種特異的戾氣,可引起相應的疾患。《諸病源候論·疫癘病候》云:“其病與時氣、溫熱等病相類,皆由一歲之內,節氣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風疾病,霧露不散,則民多疾疫,病無長少,率皆相似”。《瘟疫論》又明確指出,疫癘之氣,非關風寒暑濕燥火的六淫之邪,乃另有一種雜氣的致病因素。這種具有傳染性的戾氣疾病,其中有小兒時所特有者,如麻疹,水痘,小兒麻痹癥等,凡冠以疫字的疾患,均有強烈的傳染性,如疫喉(白喉)、疫痧(猩紅熱)、疫咳(百日咳)、疫癘胞瘡(天花)等。
4 飲食病因
饑飽失常,則易傷脾胃。《幼科發揮》云:“太飽傷胃,太饑傷脾”。小兒不知饑飽,飲食失宜,而易傷及脾胃,導致運化功能失常。如乳食過度,則脾胃為病,食物不能蒸腐運化,可發生積滯、嘔吐、腹脹、腹痛、腹瀉等證。如喂養不足,特別是一歲以內,母乳不足、斷乳太早,或人工喂養,營養不足,可發生疳證。其臨床表現為面黃肌瘦,毛發稀疏,伴有食欲反常、善食易饑,或食欲不振,好發脾氣,肚腹膨脹,大便不調等癥。所謂“諸疳皆脾胃為病”。
飲食不潔,則腸胃乃傷,可引起腸胃疾病和腸寄生蟲病。胃腸疾患常見的有腹瀉,嘔吐,痢疾等。小兒時期常見的繞臍腹痛,嗜食異物,面黃饑瘦,肛門搔癢等多屬蟲病的常見癥狀。若蛔蟲鉆入膽道,可致上腹部陣發性絞痛,四肢厥冷,甚至吐蛔的蛔厥證。
飲食偏嗜,則脾胃不和。某些小兒有偏食的不良習慣,或未及時增加輔助食品,往往可導致脾胃功能失調,脾胃不和,日久則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乏源。臨床表現為食欲不振,吃菜單調,有時腹部隱痛,大便或干或稀,形體消瘦,面色無華,舌苔多花剝等。若任其偏食,生長發育會受到影響。
5 胎毒
古人認為嬰兒的某些病證,其發病原因,與胎妊期間母體的熱毒有關,生后所患瘡疹諸病,稱為“胎毒”。《幼幼集成》云:“兒之初生有病,亦惟胎弱、胎毒二者而已矣。”又說:“五欲之火,隱于母胎,遂結為胎毒”。并指出了胎毒的病證,有蟲疥流丹,濕瘡癰癤,結核,重舌木舌,鵝口口瘡,以及胎熱、胎寒、胎搐、胎黃等。時行病中的天花、麻疹、水痘,亦認為是胎毒。另《外科啟玄》中所說“遺毒”,多指先天性梅毒,亦為胎毒。說明小兒病因屬于胎毒者較多,對后世影響很大,有待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