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西醫治哮喘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以嗜酸粒細胞、肥大細胞浸潤為主的氣道慢性炎癥。對易感者此類炎癥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廣泛的可逆性氣道阻塞癥狀。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性喘息,呼吸困難,胸悶或咳嗽,可經治療緩解或自行緩解,其氣道具有對刺激物的高反應性。約20%患者有家族史。本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半數以上在12歲以前發病。
3.1 哮喘的病因
最新研究表明:呼吸道局部白細胞介素-13(IL-13)分泌的增多是引發哮喘的重要元兇;硫酸酯酶修飾因子2(SUMF2)可抑制IL-13在呼吸道局部的分泌,并對遏制哮喘的發作起重要作用。呼吸道上皮細胞和支氣管平滑肌細胞分泌的IL-13在哮喘中扮演重要“角色”,堪稱哮喘各種局部炎癥反應的始動因子;分泌后的變異IL-13使IL-13信號轉導途徑發生改變,更容易導致信號傳導子及轉錄激活子6(STAT6)的磷酸化,加重氣道的高反應和炎性因子的分泌。在哮喘發作的背后,不僅有IL-13變異的影子,還首次發現SUMF2能抑制IL-13的分泌,這為哮喘的診治提供了新的靶標,開啟了診斷哮喘、控制病情的新思路和新策略。
3.2 哮喘的臨床表現
1.部分患者有過敏史或季節性發作史。
4.哮喘嚴重發作持續24小時或以上,經一般治療不緩解者,稱哮喘持續狀態。
3.3 哮喘的診斷依據
1.反復發作喘息,呼吸困難,胸悶或咳嗽,多與接觸變應原、病毒感染、運動或某些刺激有關。
2.發作時雙肺可聞及散在或彌漫性、以呼氣相為主的哮鳴音。
3.上述癥狀可經治療緩解或自行緩解,并排除可引起喘息或呼吸困難的其他疾病。
3.4 哮喘的治療原則
1.消除病因。
2.控制急性發作。
3.鞏固治療,防止復發。
3.5 哮喘的用藥原則
2.中度發作者須加用糖皮質激素吸入或口服。
3.重度發作(哮喘持續狀態)須應用糖皮質激素靜注,靜滴繼而口服;氨茶堿靜注,繼而滴注;β2腎上腺受體激動劑吸入或靜滴;補足液體;糾正酸堿平衡;吸氧;必要時氣管插管或機械通氣。
4.緩解期患者推薦長期吸入糖皮質激素以預防或減輕發作,也可選用脫敏治療。
3.6 輔助檢查
1.對輕、中型支氣管哮喘者檢查專案以檢查框限“A”為主;
2.對癥狀不典型或合并感染者,檢查專案可包括檢查框限“A”、“B”或“C”。
3.7 療效評價
1.治愈:哮喘癥狀完全緩解,即使偶有輕度發作不需用藥即可緩解。
2.好轉:哮喘發作較前明顯減輕,但仍須用糖皮質激素或支氣管舒張劑,但只需既往用量的1/3; 哮喘癥狀有所減輕,仍須用糖皮質激素或(和)支氣管舒張劑,用藥劑量不少于原來的1/2。
3.未愈: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反而加重。
4 中醫治哮喘
哮喘為病癥名。俗稱吼病。為一種常見的反復發作性疾患。哮,指呼吸時喉中有痰鳴聲;喘,指呼吸急促,張口抬肩,不能平臥。兩者多并見。本病多因痰飲內伏,復加外感、內傷等多種誘因而引發伏飲,致氣道阻塞、肺氣升降失調而成。臨床上,哮喘發作期多表現為邪實證或本虛標實證,有寒、熱之分。兼見咯痰清稀色白、呈泡沫狀,胸悶氣塞、口不渴或喜熱飲者屬風寒證;兼見痰黃稠厚,不易咯出,口渴喜飲或兼發熱者,屬痰熱證。哮喘緩解期多表現為虛證。肺虛則咳嗽聲低、呼吸氣少、咯痰無力等;腎虛則呼吸氣短、動輒易喘等。治療宜分辨寒熱虛實,把握標本緩急。發作期治以祛邪為主,緩解期治以扶正為主。[1]
哮喘為哮證與喘證的合稱。哮,指呼吸氣急而喉間痰鳴聲。喘,指呼吸迫促。哮與喘在發作嚴重時均可見張口抬肩,不能平臥等癥。哮常并見喘,而喘則未必見哮。哮喘是常見的反復發作性疾患。臨床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病因病機大致相同,故合并敘述。
4.1 哮證
哮證為證名,是指一種發作性的痰鳴氣喘疾患。簡稱哮。發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氣促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臥[2]。見《醫學正傳·哮喘》。由痰火內郁,風寒外束所致。《醫宗必讀》卷九:“別有哮證,似喘而非,呼吸有聲,呀呷不已,良由痰火郁于內,風寒束于外,或因坐臥寒濕,或因酸咸過食,或因積火熏蒸,病根深久,難以卒除。”《癥因脈治》卷二:“哮喘之癥,短息倚肩,不能仰臥,傴僂伏坐,每發六七日,輕則三四日,或一月,或半月,起居失慎,則舊病復發。”其證喘急而喉中有痰如拉鋸聲,重證可見張口抬肩,目脹睛突,面色蒼白,唇甲青紫,汗出似脫。反復發作,可致臟氣虛衰,真元耗損。治宜培補脾腎。發作時宜祛邪,宣降肺氣,滌痰平喘。虛實挾雜,扶正與祛邪并用。根據致病原因和臨床表現的不同,分為冷哮、熱哮、痰哮、食哮、腎哮等。參見喘鳴、喘喝、呷嗽、喘呼、哮吼條。
內經雖無哮證之名,但有“喘鳴”的記載,與本病的發作特點相似。如《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篇》說“……起則熏肺,使人喘鳴。”《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篇:“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即指哮病發作時的證治。《痰飲咳嗽病》篇從病理角度,將其歸屬于痰飲病范疇,稱為“伏飲”證,指出:“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𥆧劇,必有伏飲。”描述了哮證發作時的典型癥狀。此后還有“呷嗽”、“哮吼”、“齁䶎”等形象性的病名。朱丹溪首創哮喘之名,闡明病機專主于痰,提出未發以扶正氣為主,既發以攻邪氣為急的治療原則。明代虞摶進一步對哮與喘作了明確的區別。后世醫家鑒于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稱哮喘,而簡名哮證。[2]
哮喘是一種發作性的痰鳴氣喘疾患,以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急促困難為特征。病理因素以痰為主,因痰伏于肺,遇感誘發。發時痰阻氣道,肺氣失于肅降,表現邪實之證;如反復久發,氣陰耗損,肺、脾、腎漸虛,則在平時表現正虛的情況。當大發作時可見正虛與邪實相互錯雜。辨治原則根據已發、未發,分虛實施治。發時以邪實為主,當攻邪治標,分別寒熱,予以溫化宣肺或清化肅肺,病久發時虛實夾雜者,又當兼顧。平時以正虛為主,當扶正治本,審察陰陽,分別臟器,采用補肺、健脾、益腎等法。[2]
臨證必須注意寒熱的相兼、轉化,寒包熱證,寒痰化熱,熱證轉從寒化等情況。了解邪實與正虛的錯雜為患,一般病史不長者,發作時以邪實為主;久病可兼虛象,平時則表現正虛為主。治當根據病的新久,發作與否,區別邪正緩急、虛實主次,加以處理。重視平時治本的措施,區別肺、脾、腎的主次,在抓住重點的基礎上適當兼顧,因腎為先天之本,五臟之根,其中尤以補腎為要著,精氣充足則根本得固。[2]
采用推拿治療,對輕、中型哮喘療效較好,可以達到平喘化痰、利肺之效,對重型哮喘合并感染,應該綜合治療,以防止病情惡化[4]。
有條件者夏日三伏天與冬季三九天時可去中醫院進行敷貼治療和預防[5]。
此外,割治、埋線等療法,對本病也有一定的效果,可綜合應用,以提高療效。
詳見哮證條。
4.2 喘證
喘證為證名。簡稱喘,亦名喘逆、喘促、喘息。以呼吸急促為臨床主癥,其發病與肺腎關系密切,蓋“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納升降失常,斯喘作焉。”(見《類證治裁·喘證論治》)。喘證頗多危急病情,須辨證精確,治療及時。
喘證以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為特征。嚴重者每致喘脫。為外感六淫,內傷飲食、情志,以及久病體虛所致。其病主要在于肺、腎,亦與肝、脾等臟有關。[6]
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臟病變影響,致肺氣上逆,肅降無權,出現氣短喘促,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肩、不能平臥等癥狀的病證。一般來說,邪氣壅肺者為實喘,精氣內虛者為虛喘。[7]
喘證大要分為實喘與虛喘兩大類,實喘為邪氣壅肺,氣失宣降,治予祛邪利氣[6]。實喘的基本病理屬于“清濁相干,氣亂于肺。”(見《黃帝內經靈樞·五亂》)如外感六淫,水飲痰濁壅阻于肺,使肺氣失于宣降,此為實喘。稟賦虛弱或元氣虧損,使“肺主氣”的功能明顯削弱,以致腎不納氣,治予培補攝納[6]。
實喘以祛除病邪為大法,虛喘當補元攝納為主。不少患者,久病喘證,元氣已損,兼有病邪(痰濁、水飲、氣壅)者,屬于虛實夾雜之證,治宜兼用扶正與祛邪二法,通常在發病時,先以祛邪為主;邪去大半,則以扶正法為主。喘證發作,每兼咳嗽,亦須喘、咳同治。如喘而聲高氣粗,喉中痰鳴,聲如拽鋸者,稱之為哮喘,簡稱為哮。除藥物治療外,亦可配合針、灸、外治和藥物穴位電離子透入法。至于虛喘、實喘,又可因為病因、證候、體質等不同情況而分為多種證型。
喘證可見于多種急、慢性疾病的過程中。不但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證候之一,且可因其它臟腑病變影響于肺所致。為此必要時需結合辨病,與有關病篇互參,以便全面分析疾病的特點,并掌握其不同的預后轉歸。[6]
現代醫學的阻塞性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心肺功能不全等病,在發生呼吸困難時,可參照治療。[6]
詳見喘證條
4.3 推拿療法治哮喘
④用拇指指腹按壓太淵1~3分鐘。
5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68.
- ^ [2]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59-64.
- ^ [3] 石學敏主編. 針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6-48.
- ^ [4] 柴鐵劬主編.推拿療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5] 柴鐵劬主編.灸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6]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 ^ [7] 石學敏主編. 針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8-50.
-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治療哮喘的穴位
- 背俞
,現代又多用風門穴治療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胸膜炎,蕁麻疹,項背軟組織勞...
- 魚際
際配孔最、中府,有溫肺散寒,化痰平喘的作用,主治哮喘。文獻摘要:《黃帝內經靈樞》:肺心痛也,取之魚...
- 璇璣
氣,喘息,水漿不下,小兒喉中鳴,嘔吐,泄瀉,支氣管哮喘,食管痙攣,喉痹咽腫,胸脅之滿,扁桃體炎,喉...
- 五戶
鐘。五戶穴的配伍:天突穴配定喘、膻中、豐隆治支氣管哮喘。天突穴配天窗、合谷、人迎治聲帶炎。天突穴配...
- 天突
鐘。天突穴的配伍:天突穴配定喘、膻中、豐隆治支氣管哮喘。天突穴配天窗、合谷、人迎治聲帶炎。天突穴配...
- 更多治療哮喘的穴位
治療哮喘的方劑
- 防喘湯
未見效果。曾注射人血丙種球蛋白6次,預防感冒及哮喘發作,均未奏效。查見患者語言聲低,疲乏無力,平時...
- 哮喘滾痰丸
《外科十三方考》:方名:哮喘滾痰丸組成:朱砂4錢,枯礬1兩。主治:多年哮喘,痰多咳嗽;傷風咳嗽,痰...
- 三子養親湯
下方之三子養親湯:組成:蘇子、白芥子、萊菔子(氣喘咳嗽以蘇子為主,痰多以白芥子為主,食痞兼痰以萊菔...
- 苓桂術甘湯
均具有改善作用,因此對心源性水腫、腎源性水腫、哮喘及慢性支氣管炎并發水腫應當有一定治療作用。值得重...
- 貝羚散
ⅠB)。功能與主治:清熱化痰。用于小兒肺炎、支氣管哮喘、哮喘性支氣管炎引起的壅氣急,也可用球成年人...
- 更多治療哮喘的方劑
治療哮喘的中成藥
- 哮喘姜膽片
。哮喘姜膽片的功能主治:止咳定喘。適用于咳嗽,哮喘。哮喘姜膽片的用法用量:每次1~2片,每天3次。...
- 哮喘丸
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8頁)。功能與主治:定喘,鎮咳。用于年久咳嗽,年久痰喘。用法與用量:口服...
- 貝羚散
ⅠB)。功能與主治:清熱化痰。用于小兒肺炎、支氣管哮喘、哮喘性支氣管炎引起的壅氣急,也可用球成年人...
- 桂附地黃丸
某些器質性疾病,如腦腫瘤等引起的神經衰弱綜合征。哮喘:支氣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和T淋巴...
- 止喘靈氣霧劑
中西藥復方制劑,有舒張支氣管作用。用于治療支氣管哮喘,哮喘型支氣管炎等病癥。用法與用量:哮喘發作或預...
- 更多治療哮喘的中成藥
哮喘相關藥物
- 酮洛芬凝膠
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者禁用。【注意事項】1.支氣管哮喘患者慎用(可引起哮喘發作)。2.交叉過敏:對...
- 布地奈德氣霧劑
【適應癥】用于非糖皮質激素依賴性或依賴性的支氣管哮喘和哮喘性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用法用量】布地奈德氣...
- 泛影葡胺注射液
險。有過敏傾向的患者,已知對含碘對比劑過敏或有哮喘病史的患者,可以考慮給予抗組胺藥和/或糖皮質激素...
- 阿司匹林緩釋片
現。(2)過敏反應:出現于0.2%的病人,表現為哮喘、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或休克。多為易感者,服藥...
- 二羥丙茶堿片
時。本品主要以原形隨尿排出。【適應癥】適用于支氣管哮喘、喘息型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等緩解喘息癥狀...
- 更多哮喘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哮喘
- 《雜病廣要》:[臟腑類]喘
皆可選用。(《統旨》)虛實(虛似實、實似虛治驗)哮喘之證,有實有虛,蓋因痰火內郁,厥氣上逆所致。但實...
- 《重訂通俗傷寒論》:[第九章·傷寒夾證]第六節·夾哮傷寒
【因】外感風寒。內發哮喘。但有夾痰飲寒哮。痰火熱哮之異。寒哮較多于熱哮。寒包熱哮則尤多。【證】素有痰...
- 《醫學綱目》:[卷之二十七·肺大腸部]喘
肺癰。此方效驗甚捷,但虛人忌服。)〔丹〕紫金丹治哮喘遇冷發者用之。精豬肉(三十兩)砒霜(明亮者一兩,...
- 《重訂廣溫熱論》:[第一卷溫熱總論]溫熱夾癥療法
養正為輔,蓋邪留則正益傷,故不可養正遺邪也。如夾哮喘、心胃痛、疝氣諸舊病,則但治伏邪,舊病自已,蓋舊...
- 《續名醫類案》:[卷十四]哮
之,吐痰而愈。(以上俱《大還》。)龔子材治一人,哮喘十數年,發則上氣喘促,咳嗽吐痰,自汗,四肢厥冷,...
- 更多古籍中的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