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注解
小便即尿[1]。尿液又名溺、溲、小便、小溲、前溲、小水、水泉、下泉[2]。尿為津液之余,它的產生,源于腎的化氣,經膀胱氣化而排出,又與脾對水濕的運化,三焦水道的通調,小腸泌別清濁等臟腑功能密切相關,尿的排泄,對整體津液代謝有重大影響[2]。了解小便性狀及排尿情況是問診內容之一[1]。《黃帝內經素問·痹論》:“胞痹者,……澀于小便。”
4 參考資料
古籍中的小便
- 《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卷四]辨陽明病脈證并治全篇
則有太陽陽明,謂太陽病,或發汗,或吐,或下,或利小便,亡其津液,胃中干燥,太陽之邪,乘胃燥而轉屬陽明...
- 《傷寒論輯義》:[卷二]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以其臟寒故也。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也。故大便溏。小便自可者。此為有熱。自利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
- 《傷寒論輯義》:[卷四]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躁煩實。大便難。是也。(玉函。二少陽字。...
- 《普濟方》:[卷二百十六小便淋秘門]小便不通
藶(隔紙炒令各一兩)杏仁(五十枚去皮)治心火大小便哽淡竹葉陳皮燈心數珠子甘草(各等分)上用水二碗。...
- 《雜病廣要》:[臟腑類]小便不通
小便總說胞囊者,腎膀胱候也,貯津液并尿。若臟中熱病者,胞澀,小便不通,尿黃赤。若腑有寒病,則胞滑,小...
- 更多古籍中的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