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4 經外奇穴別名·項強
項強為經外奇穴別名,即外勞宮(EX-UE8)[1]。出《經外奇穴匯編》。
外勞宮(wàiláogōng EX-UE8)為經外奇穴名[2][3][4]。出《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后人又稱為項強穴[3]。在手背側,第2、3掌骨之間,掌指關節后0.5寸(指寸)[4]。主治落枕,手臂痛,胃痛,消化不良,腹瀉便溏,小兒急慢驚風,指掌麻痹,五谷不消,腹痛泄瀉,掌指麻痹,五指不能屈伸,小兒臍風,手背紅腫發痛,頸椎病,手指麻木,小兒臍風,糞白不變,偏頭痛等。
4.1 拼音
wàiláogōng
4.2 代號
EX-UE8
4.3 外勞宮穴的別名
項強(《經外奇穴匯編》)
4.4 出處
《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外勞宮,在指下,正對掌心是穴。
4.5 外勞宮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外勞宮在手背側,第2、3掌骨之間,掌指關節后0.5寸(指寸)[4]。
外勞宮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間,掌指關節后0.5寸(指寸)凹陷中[3][5]。
外勞宮在手背側,當第2、第3掌骨間,指掌關節后約0.5寸處[6]。
經外奇穴——外勞宮的位置
經外奇穴——外勞宮的位置
經外奇穴——外勞宮的位置
4.6 外勞宮穴取穴方法
患者伏掌取穴。
俯掌,于手背第2、3掌骨間,掌指關節后約0.5寸凹陷處取穴[5]。
4.7 外勞宮穴穴位解剖
外勞宮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第二掌骨間背側肌和第二骨間掌側肌。分布有橈神經淺支。
4.7.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第2骨間背側肌[6]。
4.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橈神經手背支和手背靜脈網分布;深層有尺神經深支和掌背動脈分布[6]。
4.8 外勞宮穴的功效與作用
4.9 外勞宮穴主治病證
外勞宮穴主治落枕,手臂痛,胃痛,消化不良,腹瀉便溏,小兒急慢驚風,指掌麻痹,五谷不消,腹痛泄瀉,掌指麻痹,五指不能屈伸,小兒臍風,手背紅腫發痛,頸椎病,手指麻木,小兒臍風,糞白不變,偏頭痛等,單用本穴治療落枕時,活動頸部是治療的關鍵。
外勞宮穴主治落枕、手臂痛、胃痛[6]。
外勞宮穴主治消化不良、腹瀉便溏、小兒急慢驚風、落枕、指不能伸、指掌麻痹等[3]。
外勞宮主治落枕,五谷不消,腹痛泄瀉,掌指麻痹,五指不能屈伸,小兒臍風,手背紅腫發痛等[2]。
外勞宮主治落枕,頸椎病,手背紅腫,手指麻木,手指屈伸不利,小兒臍風,小兒消化不良,糞白不變,五谷不消,腹痛泄瀉,偏頭痛等[5]。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直刺0.3~0.5寸,或向腕部斜刺0.3~1寸,局部有酸脹感,或有麻電感向指端放散[5]。
直刺或斜刺0.5~0.8寸[6]。
直刺0.5~1寸[2]。
單用本穴治療落枕時,活動頸部是治療的關鍵[5]。
4.10.2 灸法
4.11 外勞宮穴的配伍
4.12 文獻摘要
《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外勞宮,在指下,正對掌心是穴。治糞白不變,五谷不消,肚腹泄瀉。
《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外勞宮,奇穴。手背中央。針二至三分。灸三壯。主治掌指麻痹、五指不能伸屈、小兒臍風,亦治手背紅腫發痛。
5 癥狀名·項強
項強癥狀名,亦稱頸項強急,即頸項部肌肉筋脈牽強拘急[7]。指頸項部連及背部的肌肉筋脈強直、拘急,前俯后仰及左右運動不利的表現[4]。出《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因風寒濕邪侵襲太陽經脈,或感受暑溫,或津血耗損、筋脈失養所致[7]。見于傷寒、暑溫、中風、痙病等[7]。《傷寒括要·項強》:“太陽項強,無汗,脈浮緊,麻黃湯;有汗,脈浮緩,桂枝湯;痙癥獨搖頭,卒口噤,項強,小續命湯;結胸項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大陷胸丸。”又有因刀傷感染風邪而致者;因挫閃、久坐、失枕而致項強不可轉移者[7]。本證見于腦炎、腦血管意外,項肌痙攣等疾患[7]。
6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91.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5.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02.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5]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400.
- ^ [6]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47.
-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66.
治療項強的穴位
- 熱府
,故名風門。風門穴主治傷風咳嗽,發熱頭痛,目眩,項強,胸背痛,鼻塞多涕,發熱,頭痛,咳嗽,哮喘,胸背...
- 背俞
,故名風門。風門穴主治傷風咳嗽,發熱頭痛,目眩,項強,胸背痛,鼻塞多涕,發熱,頭痛,咳嗽,哮喘,胸背...
- 刺骨
背,下肢等疾患:如身熱,頭痛,目赤,耳聾,眩暈,項強,腰痛,髀樞痛,腳如結,腨如裂,癲狂,驚癇,泄痢...
- 風池
后,風池向鼻尖方向斜刺1~1.5寸,施捻轉瀉法,強刺激,得氣后連續捻轉2min使針感盡量上行至頭部...
- 大槌
出處:《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數。穴名解:大即巨大,椎即椎骨,此...
- 更多治療項強的穴位
治療項強的方劑
- 防風羊角湯
,羚羊清郁熱之熾熱,羌活除肢體之痛,牛蒡除項背之強,當歸養血脈以榮經,川芎行血氣以活絡,赤芍瀉血中...
- 回首散
散組成:烏藥順氣散加羌活、獨活、木瓜。主治:頭項強急,筋痛,或挫枕,轉項不得者。附注:回頭散(《金...
- 上清白附子丸
欲倒,嘔噦惡心,恍惚不寧,神思昏憒,肢體倦痛,頭項強硬,手足頑麻。用法用量:每服三十丸,食遠,生姜...
- 羌活散
,頭目昏眩,痰涎壅滯,通身拘急,及風邪寒壅,頭痛項強,鼻塞聲重,肢節煩疼,天陰風雨,預覺不安。用法用...
- 羚羊鎮痙湯
熱平肝,熄風鎮痙。治溫病高熱不退,熱極動風而致頸項強直,四肢痙攣抽搐。用法用量:水煎服。神昏,加安...
- 更多治療項強的方劑
治療項強的中成藥
- 敗毒散
六方之敗毒散治臟毒協寒便血,傷寒頭痛,憎寒壯熱,項強睛暗,鼻塞,風痰及時疫,嵐瘴鬼瘧,或聲如蛙鳴,...
- 感冒解熱沖劑
與主治:疏風清熱。用于傷風感冒所致的發熱,頭痛,項強,惡風無汗,周身酸緊等癥。用法與用量:開水沖服,...
- 定搐化風丸
朱紅色大蜜丸;氣香,味甜、微苦。檢查:應符合丸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2頁)。功能與主治:清熱鎮...
- 脈君安片
:平肝熄風,解肌止痛。用于高血壓癥,頭痛眩暈,頸項強痛,失眼心悸,冠心病。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4~...
- 外感風寒顆粒
解表散寒,退熱止咳。用于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項強,全身酸疼,鼻塞流清涕,咳嗽,苔薄白,脈浮。用法...
- 更多治療項強的中成藥
項強相關藥物
- 復方磺胺甲噁唑片
或抑郁感。10.偶可發生無菌性腦膜炎,有頭痛、頸項強直、惡心等表現。本品所致的嚴重不良反應雖少見,...
- 注射用兩性霉素B
B合用時宜減少其劑量。7.本品誘發的低鉀血癥可加強神經肌肉阻斷藥的作用,兩者同用時需監測血鉀濃度。...
- 復方磺胺甲噁唑片
抑郁感。(10)偶可發生無菌性腦膜炎,有頭痛、頸項強直、惡心等表現。本品所致的嚴重不良反應雖少見,...
- 甲氧芐啶片
般癥狀輕微。4.偶可發生無菌性腦膜炎,有頭痛、頸項強直、惡心等表現。【禁忌】1.新生兒、早產兒禁用...
- 注射用兩性霉素B
B合用時宜減少其劑量。7.本品誘發的低鉀血癥可加強神經肌肉阻斷藥的作用,兩者同用時需監測血鉀濃度。...
- 更多項強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項強
- 《傷寒大白》:[卷一]項強
項強癥,有傷寒痙病之別。欲論傷寒項強,必以痙病項強,互相發明,始得詳悉。如傷寒總論項強曰∶太陽之為病...
- 《醫學入門》:[內集·卷一經絡]經穴起止
壯。主一切風,偏頭痛,口噤口,螈,驚癇,肘臂痛,項強,喉痹,咳嗽,半身不遂。又主一切瘧疾,身熱背寒,...
- 《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卷一]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編
,項為太陽之專位,有所障礙,不得如常之柔和,是為強痛。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 《證治準繩·傷寒》:[卷二太陽病]項強
也太陽傷寒項背強其或太陽中風加之寒濕而成莖者亦項強也經曰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風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
- 《傷寒論輯義》:[卷一]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故脈見尺寸俱浮。知為病在太陽之診也。項。頸后也。強痛者。皮膚榮衛。一有感受。經絡隨感而應。邪正爭擾...
- 更多古籍中的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