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xià wǎn
2 英文參考
pylorus Xiawan point[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Lower Epigastrium
Xiawa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Xiàwǎn CV10[中國針灸學詞典]
xiàwǎ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CV10[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RN10[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4 人體部位名·下脘
下脘指胃腔下口幽門部[1]。《黃帝內經靈樞·四時氣》:“飲食不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下焦不行,下脘不通。”
5 經穴名·下脘
穴位 | 下脘 | ||
漢語拼音 | Xiawan | ||
羅馬拼音 | Hsiawan | ||
美國英譯名 | Lower Epigastrium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CV10 | |
日本 | 10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VC10 | |
富耶氏 | |||
德國 | KG10 | ||
英國 | Cv10 | ||
美國 | Co10 |
下脘為經穴名(Xiàwǎn CV10)[2]。出《黃帝內經靈樞·四時氣》。《脈經》名下管。別名幽門[1]。屬任脈[2]。下脘是足太陰脾經、任脈的交會穴[2][1]。下即下方,脘即胃脘,此穴當胃脘之下部,故名下脘[2]。下脘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如胃痛,胃擴張,胃痙攣,胃下垂,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腸炎,痢疾,腹中痞塊,腹痛,腹脹,泄瀉,嘔吐,食谷不化,痞塊,胃脘疼痛,呃逆,不欲食,小兒疳疾,虛腫,小便黃赤,反胃,腸鳴,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腹堅硬脹,痞塊連臍上,嘔逆,日漸消瘦,胃潰瘍等。
5.1 下脘穴的別名
下管(《脈經》)。
5.2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四時氣》: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則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針灸甲乙經》:下脘,在建里下一寸。
5.3 穴名解
下即下方,脘即胃脘,此穴當胃脘之下部,故名下脘[2]。
下,相對于上、中而言。脘,胃也。《說文》:“脘,胃府也。”脘,同管,音義并同,古人多互用,今皆作“脘”。受水谷曰脘,指胃府。《正字通》:“胃之受水谷者曰脘……臍上二寸當胃下口,為下脘。”《黃帝內經靈樞·上膈》:“蟲寒則積聚,守于下管。”本穴位當胃腑的下底大彎處,《類經圖翼》:“當胃下口,小腸上口”,因名下脘。[3]
5.4 特異性
5.5 所屬部位
上腹[4]
5.6 下脘穴的定位
下脘穴在任脈的位置
下脘穴在上腹部的位置
下脘穴在上腹部的位置
下脘穴在上腹部的位置(肌肉)
下脘穴在上腹部的位置(內臟)
5.7 下脘穴的取法
在臍上2寸,腹中線上,仰臥取穴。
下脘穴位于上腹部,臍中上2寸,前正中線上,仰臥取穴[2]。
仰臥位,胸劍聯合至臍中連線的下1/4與上3/4的交點處取穴[6]。
快速取穴:在上腹部,正中線上,肚臍中央向上3橫指處即是下脘穴[7]。
5.8 下脘穴穴位解剖
下脘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淺層主要布有第九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淺靜脈的屬支。深層有第九胸神經前支的分支。
5.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2]。
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8]。
5.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肋間神經前皮支分布;深層有肋間神經和腹壁上動脈分布;再深層可及腹腔[8]。
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前皮支和腹壁下動、靜脈[1]。
5.9 下脘穴的功效與作用
下脘穴為任脈與足太陰之會,穴處又乃胃脘與腸腑相連之部位,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腸主傳導糟粕、泌別清濁,故凡腸胃之證,均是下脘治療的范圍[9]。
下脘穴具有健胃、消食、止痛之功效,多用于治療胃腸疾病[9]。
下脘穴系任脈和脾經之會穴,有和中理氣、降逆止嘔之功。主治腹脹脘痛,嘔吐呃逆,食谷不化,腸鳴泄瀉。[3]
下脘穴為本經與足太陰經之會穴。因足太陰經屬脾絡胃,由內循行之線與任脈連通也。凡胃病陰沉、下垂下陷之癥,均宜取此。[3]
5.10 下脘穴主治病證
下脘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如胃痛,胃擴張,胃痙攣,胃下垂,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腸炎,痢疾,腹中痞塊,腹痛,腹脹,泄瀉,嘔吐,食谷不化,痞塊,胃脘疼痛,呃逆,不欲食,小兒疳疾,虛腫,小便黃赤,反胃,腸鳴,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腹堅硬脹,痞塊連臍上,嘔逆,日漸消瘦,胃潰瘍等。
下脘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如胃痛、胃擴張、胃痙攣、胃下垂、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腸炎、痢疾、腹中痞塊等[2]。
下脘穴主治腹痛、腹脹、泄瀉、嘔吐、食谷不化、痞塊[8]。
下脘穴主治 腹脹,胃脘疼痛,呃逆,食谷不化,不欲食,嘔吐,泄瀉,小兒疳疾;虛腫,痞塊,小便黃赤[6]。
下脘穴主治胃痛,腹脹,嘔吐,反胃,腸鳴,泄瀉,以及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等[1]。
治腹堅硬脹,食谷不化,痞塊連臍上;嘔逆,泄瀉;虛腫,日漸消瘦。胃炎,胃潰瘍,胃痙攣,胃擴張,腸炎。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直刺1~1.5寸[1]。
直刺1~2寸[8]。
5.11.2 灸法
《外臺秘要》:下脘孕婦不可灸。
5.12 下脘穴的配伍
下脘配中脘,有和中健胃,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腹堅硬脹,痞塊。
下脘配足三里,有行氣降氣,寬中醒脾的作用。主治食飲不化,入腹還出。
②灸下脘,配內關、足三里,治嘔吐、腹痛。
5.13 特效按摩
按摩時以手掌按揉下脘穴50~100次,對緩解腹痛,治療消化不良、嘔吐十分有效[7]。
5.14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足太陰、任脈之會。
《針灸甲乙經》:食飲不化,入腹還出,下脘主之。
《外臺秘要》:引孕婦不可灸。
《針灸聚英》:穴當胃下口,小腸上口,水谷于是入焉。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腹痛,六腑之氣寒,谷氣不轉,不嗜食,小便赤,腹堅硬,痞塊,臍上厥氣動,日漸羸瘦。
《針灸大成》:主臍下厥氣動,腹堅硬,胃脹,羸瘦,腹痛,六腑氣寒,谷不轉化,不嗜食,小便赤,痞塊連臍上厥氣動,日漸瘦,脈厥動,反胃。反胃,先取下脘,后取足三里(瀉),胃俞,膈俞(百壯),中脘,脾俞。
《勝玉歌》:胃冷下脘卻為良。
《百癥賦》:腹內腸鳴,下脘、陷谷能平。
5.15 下脘穴研究進展
5.15.1 對胃腸功能的影響
針刺下脘對胃腸功能有調整作用,可促進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愈合,胃液分泌雖多保持高分泌狀態,但胃的總酸度和自由酸度多趨于正常化。對腸功能障礙者針刺下脘,可使其功能正常化。[6]
5.15.2 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
針刺下脘可提高機體免疫力。對痢疾桿菌攜帶者灸下脘、神闕等穴,結果發現,糞便細菌培養轉陰所需天數比藥物組明顯縮短;免疫指標測定顯示紅細胞C3b受體花環率、紅細胞免疫復合物花環率均顯著升高(P<0.05),說明針灸治療痢疾桿菌攜帶者具有穩定的促進紅細胞免疫功能提高的作用。[6]
針刺下脘等穴,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據報道,以下脘、天樞、氣海、關元、足三里為主穴,針灸治療猴細菌性痢疾,可使白細胞總數和血漿中游離組胺含量均趨正常化;抗體可比對照組提早4天左右產生,抗體效價比對照組高出2倍以上,白細胞吞噬指數顯著增加,細菌毒性、毒力顯著降低乃至消失;針治48小時后,2/3實驗動物糞便細菌培養即可轉陰,第4天可全部轉陰,而對照組在感染后的第12天仍為阻性。[3]
6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9.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5.
- ^ [3]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5.
-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76-377.
-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8]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2.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76-377.
古籍中的下脘
- 《經穴匯解》:[卷之三]腹部第六
分。腹部旁穴。皆不合內經每寸一穴意。上脘。中脘。下脘。外臺。皆作管。中脘(甲乙)一名太倉。(素問)一...
- 《證治準繩·雜病》:[第三冊諸嘔逆門]嘔吐膈氣總論
三才之道備。故胃有上、中、下三脘,上脘法天為陽,下脘法地為陰,中脘法氣交之分。陽清而陰濁,故陽所司者...
-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卷七]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橫骨六寸半一。腹脈法也。(胃脘者。言上脘、中脘、下脘。皆胃之脘也。此言蔽骨以下至胃之上脘。計三寸間。...
- 《醫述》:[卷七·雜證匯參]噎隔反胃
,或吐糟粕,非痰、非食、非血,若醬汁然者,此上脘下脘枯槁,皆噎隔也。○腸胃最喜潤澤,試以羊、豕之肚觀...
- 《靈素節注類編》:[卷八噎膈反胃嘔噦噫太息饑不欲食]噎膈反胃
飲不節,寒溫不時,以致寒汁流于腸中,則蟲因寒聚于下脘,臍上二寸也,蟲聚下脘,故腸胃充廓,衛陽之氣不得...
- 更多古籍中的下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