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4 發生在男女陰部的早期梅瘡·下疳
下疳指發于男女外生殖器部位之瘡瘍。見《霉瘡秘錄》。又名妬精瘡、疳瘡。多因接觸或與患此病人性交而傳染,由不潔性交而得。好發于男子陰莖、龜頭、包皮,女子大小陰唇、陰道等部位。該病初起陰莖癢痛,堅硬紫色疙瘩漸生;或患處出現豆粒大小之硬結,不紅不腫不破潰,名為硬性下疳;若初起即似小瘡,皮膚流水,腫痛日生,癢麻時發,疼痛明顯者,名為軟性下疳[1]。
治宜清血解毒。內服楊梅一劑散或土茯苓合劑。外用鵝黃散。即今梅毒[2]。
5 筋瘡·下疳
下疳指筋疝[1]。見《醫宗金鑒》卷四十三。病名。筋疝是指陰莖痛癢,挺縱不收,出白如精之癥,多因房室勞傷所致[3]。《儒門事親》卷二:“筋疝,其狀陰莖腫脹,或潰或膿,或痛而里急筋縮,或莖中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白物如精,隨溲而下,久而得于房室勞傷……宜以降心之劑下之。”《醫林繩墨》卷四用滋陰降火之法,方用四物湯加炒黃柏、知母、青皮、黃連、龍膽草之類,又稱疝瘕、癥疝[3]。《重訂通俗傷寒論》第九章:“筋疝者,即經之疝瘕,病源謂之癥疝。”
6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9.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11.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35.
治療下疳的方劑
- 飛龍換骨還元水火仙丹
治:遠年近來楊梅結毒,誤服輕粉,筋骨疼痛,癰腫、下疳、陰蝕、濕痰流注,氣瘰發背,喉舌潰爛,目鼻破損,...
- 銀粉散
5錢,冰片2錢,麝香2分。功效:生肌止痛。主治:下疳及舌斷。制備方法:上先將黑鉛化開吹去灰,投入水...
- 月白珍珠散
煮)一錢,輕粉一兩。制法:上藥為細末。用法用量:下疳初起皮損摻患處;腐爛疼痛者,甘草煎湯洗凈,豬髓調...
- 下疳散
,輕粉3錢,冰片1錢。功效:除濕,消腫。主治:下疳。用法用量:搽上。用雞蛋軟皮黃連湯煮過,貼之。制...
- 洗下疳瘡藥
荊芥各等分,銅錢50文,烏梅5個,鹽1匙。主治:下疳。用法用量:煎溫湯。1日洗5-7次。洗后用木香、...
- 更多治療下疳的方劑
治療下疳的穴位
- 四中縫
瘦虛弱等。四縫穴主治小兒疳積、百日咳。四縫穴主治疳積,百日咳,蛔蟲癥等。四縫穴主治小兒疳積、小兒消...
- 四縫
瘦虛弱等。四縫穴主治小兒疳積、百日咳。四縫穴主治疳積,百日咳,蛔蟲癥等。四縫穴主治小兒疳積、小兒消...
- 脊中
即脊柱,中即中間,脊柱古作二十一椎,穴在第十一椎下,正當其中,故名脊中。脊中穴主要用于脾胃及腰脊疾...
- 神宗
即脊柱,中即中間,脊柱古作二十一椎,穴在第十一椎下,正當其中,故名脊中。脊中穴主要用于脾胃及腰脊疾...
- 脊俞
即脊柱,中即中間,脊柱古作二十一椎,穴在第十一椎下,正當其中,故名脊中。脊中穴主要用于脾胃及腰脊疾...
- 更多治療下疳的穴位
治療下疳的中成藥
- 黃升丹
能與主治:殺菌,拔毒,排膿,去腐生肌。用于梅毒,下疳,橫痃,潰瘍漏管,疥瘡禿瘡,頑癢濕疹。用法與用量...
- 疳積散
ⅠB)。功能與主治:消積化滯。用于食滯脾胃所致的疳證,癥見不思乳食、面黃肌瘦、腹部膨脹、消化不良。...
- 珍珠散
,粗恐傷腸胃)1錢,牛黃5分。主治:舌疔、喉癰、疳瘡入喉,結毒內府,及一切要害之毒。用法用量:以此...
- 珠黃消疳散
應符合散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10頁)。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用于咽喉腫痛,口臭牙疳,齒齦潰爛,...
- 使君子丸
的斑點。檢查:應符合丸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10頁)功能與主治:消疳驅蟲。用于小兒疳積,蟲積腹...
- 更多治療下疳的中成藥
下疳相關藥物
- 鹽酸四環素片
。(6)霍亂。(7)兔熱病。(8)鼠疫。(9)軟下疳。治療布魯菌病和鼠疫時需與氨基糖苷類聯合應用。2...
- 鹽酸多西環素片
。(6)霍亂。(7)兔熱病。(8)鼠疫。(9)軟下疳。治療布魯菌病和鼠疫時需與氨基糖苷類聯合應用。2...
- 鹽酸美他環素片
。(6)霍亂。(7)兔熱病。(8)鼠疫。(9)軟下疳。治療布魯菌病和鼠疫時需與氨基糖苷類聯合應用。2...
- 土霉素片
。(6)霍亂。(7)兔熱病。(8)鼠疫。(9)軟下疳。治療布魯菌病和鼠疫時需與氨基糖苷類聯合應用。2...
- 四環素片
。(6)霍亂。(7)兔熱病。(8)鼠疫。(9)軟下疳。治療布魯菌病和鼠疫時需與氨基糖苷類聯合應用。2...
- 更多下疳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下疳
- 《普濟方》:[卷三百一下部瘡門]下陰疳蝕
。和勻為散。每或糝。或瘡中以膏貼之。勝疳散治一切下疳等瘡。黃柏(去皮)黃連(揀凈)訶子(去核)密陀僧...
- 《證治準繩·瘍醫》:[卷之四下部(十四)]陰瘡
。生于陰頭,為陰頭癰。生于竅口,為下疳瘡。今但生于陰莖者,皆為下疳,姑從之。〔腎藏風瘡〕戴院使云∶風...
- 《瘍醫大全》:[卷二十四前陰部]下疳門主方
下。若虛者佐以加味歸脾湯、加味消遙散治之。珍珠散下疳皮損腐爛,痛極難忍,及諸瘡新肉已滿,不能生皮。又...
- 《續名醫類案》:[卷三十五(外科)]下疳
芍、川芎、生姜,煎服五六帖而安。薛立齋治一男子下疳,腫痛不消;一男子潰而腫痛,發熱,小便秘澀,日晡...
- 《醫學綱目》:[卷之二十·心小腸部丹痤疹]下疳瘡
〔丹〕有一鄰人,三十余,性狡而躁。素患下疳瘡,或作或止。夏初,患白痢,膈上微悶,醫與理中湯四帖,昏...
- 更多古籍中的下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