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wǔ xíng
2 英文參考
concept of the five elements (of metal, wood, water, fire, and earth) used in ancient Chinese cosmology and later in herb medicine[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five element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five evolutive phase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five phase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及其運動變化[1] 。以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屬性的抽象推演,用來說明整個物質世界構成與起源、運動與變化[2],并認為這五種物質不僅具有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的關系,而且是處于不斷運動、變化之中[2]。中國古代思想家用日常生活中習見的上述五類事物來說明自然萬物的起源和多樣性的統一,這種哲學思想早見于《左傳》、《國語》和《尚書·洪范》等書中[3]。祖國醫學運用五行學說根據人與自然的密切聯系,以取象比類的方法,按事物的不同性質、形態與作用,分屬于五行之中,借以闡述人體的臟腑組織之間的生理、病理的復雜聯系以及與外界環境間相互關系[2]。
4 五行的相生相勝原理
戰國時代,五行說頗為流行,并出現五行相生相勝的原理[3]。相生意味著相互滋生或促進,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等;相勝又稱相克,意味著互相排斥或抑制,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等[3]。相生和相克的協調,所謂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大自然才會運行不息,相反相成[3]。這些觀點,具有自發的辯證法因素,它的合理成分一直被保存下來,在實際應用中對中國古代天文、歷數、醫學等起了一定作用,例如在醫學應用上成為中醫的五行學說[3]。
5 中醫五行學說
中醫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有二:
一是在以五臟為中心的基礎上,通過經絡以聯系全身,說明人體的整體性,并通過自然現象的觀察與醫學實踐聯系到五方、四時等,說明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性。《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醫療實踐證明,怒可以傷肝,肝病患者有易怒、頭暈、目眩、抽搐以及筋和眼的一些癥候,采用治肝的方藥或針灸肝經的穴位,能收到效果。
二是用五行的生、克和相乘、相侮等理論以闡述五臟之間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關系,與陰陽學說貫通一起,可以認識到一些防治疾病的道理。《類經》:“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必須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運行不息,相反相成。”《黃帝內經素問·五運行大論》:“氣有余,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
五行的歸類在《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及《金匱真言論》篇中有詳細記載,參見下表[2]。
五行 |
臟 |
腑 |
形 |
志 |
竅 |
色 |
味 |
腧 |
時 |
木 |
肝 |
膽 |
筋 |
怒 |
目 |
青 |
酸 |
井 |
春 |
火 |
心 |
脈 |
喜 |
舌 |
赤 |
苦 |
滎 |
夏 |
|
土 |
脾 |
胃 |
肉 |
思 |
口 |
黃 |
甘 |
輸 |
|
金 |
肺 |
悲 |
鼻 |
白 |
辛 |
經 |
秋 |
||
水 |
腎 |
骨 |
恐 |
耳 |
黑 |
成 |
合 |
冬 |
五行之間依次為相生,相生關系又叫“母子關系”,如木生火、水生木。隔一為相克(乘),反克為侮,如金克木,木侮金(木火刑金)。中醫學應用五行學說,就是用五行分類和生克乘侮的關系來解釋臟腑的生理功能與相互關系,如肝喜條達、主疏泄,木有生發的特性,故以肝屬“木”;心陽能溫煦周身作用,火有陽熱的特性,故以心屬“火”;脾主生化,土有化生萬物的特性,故以脾屬“土”;肺氣主肅降,金有清肅、收斂的特性,故以肺屬“金”。腎主水、藏精,水有潤下特性,故以腎屬“水”。在相互聯系方面,腎水養肝木,肝血濟心,心火溫脾土,脾化生水谷精微上充于肺,肺清肅下行以助腎水。同時肺氣清肅下降抑制肝陽上亢(金克木);肝木條達以疏泄脾土的壅郁(木克土);脾主運化制止腎水泛溢(土克水);腎水滋潤以降心火(水克火);心火陽熱制肺金清肅太過(火克金)。這就是五臟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的關系。在病理方面也可用五行生克乘侮關系來說明臟腑間的相互影響,如肝病傳脾為木乘土;脾病及肝為土侮木;肝病影響心為母病及子;影響肺為木侮金;影響腎為子病及母。診病時,通過望五色、聞五音、辨五味、診寸口,結合五行所屬及其生克乘侮規律來推斷病情。治療時,除治本臟腑病變外,還應考慮調整其他有關臟腑,防止傳變。后世醫家運用五行規律,制訂了許多具體治療方法,如培土生金、滋水涵木、扶土抑木、壯水制火、益火消陰等。[2]
五行學說,隨著醫藥學的發展,內容有所豐富。但受歷史條件的限制,以五行通套一切,也不免有某些牽強附會,脫離實際的內容。應予批判地繼承。
6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84.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18.
古籍中的五行
-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卷二]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此篇言天地水火。四時五行。寒熱氣味。合人之臟腑形身。清濁氣血。表里上下。成象成形者。莫不合乎陰陽之道...
- 《醫學綱目》:[卷之四十·《內經》運氣類注]五運六氣總論
黃帝問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
-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卷八]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皆本乎天之運化。故曰。天元紀大論。黃帝問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天有五行者。丹蒼素元之...
-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卷一]終始第九
心。夫風寒暑濕燥熱。天之六氣也。木火土金水。地之五行也。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是天之六氣。化生...
- 《素問識》:[卷一]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風。大剛風。兇風。嬰兒風。弱風也。以上八風。蕭吉五行大義。引太公兵書。與呂覽及白虎通所載異。經有五風...
- 更多古籍中的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