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五輸穴為經穴分類名[1]。出《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指十二經脈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經氣出、溜、注、行、入之處的名為井、滎、輸、經、合的五類特定穴[2]。《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腧,所行為經,所人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這是以水之源流,比喻脈氣流行有從小到大、由淺入深、自遠而近的特點[3]。
4 五輸穴的位置及名稱
4.1 五輸穴的命名
五輸穴,是十二經脈各經分布于肘膝關節以下的五個重要腧穴,即井、滎、輸、經、合。各經的五輸穴從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稱命名,比喻各經脈氣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樣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特點。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淺。楊玄操〈難經〉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處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義也。"用以形容四肢各經的末端穴。
滎:指小水成流。《說文解字》:"滎,絕小水也。"楊上善《明堂》注:"水溢為滎,謂十二經脈從指出已,流溢此處,故名為滎。"用以形容位于井穴之后的第二穴。
輸:指水流漸大可輸送、灌注。《說文解字》:"輸,委輸也。"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注:"輸,送致聚也。《難經·八十一難》曰:五藏輸者,三焦行氣之所留止。故肺氣與三焦之氣送致聚于此處,故名為輸也。"用以形容位于滎穴之后的第三穴。
經:指水流行經較直、較長。《爾雅·釋水》:"直波曰經。"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注:"經,常也。水大流注,不絕為常。血氣流注此,徐行不絕,為之常也。"用以形容位于輸穴之后的第四穴。
合:指水流匯合入深。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為合,脈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氣,故名為合。"用以形容位于經穴之后肘膝關節附近的第五穴。
六府下合穴:六腑中,胃、膀胱、膽屬足三陽經,各有合穴;大腸、小腸、三焦屬手三陽經,因臟器位于腹部,應于下肢,故除在手陽經各有合穴外,在有關的足陽經上也各有一合穴之說。
4.2 五輸穴表
五輸穴表(表出自《中醫大辭典》)
六腑 | 五輸 | |||||
井(金) | 滎(水) | 輸(木) | 經(火) | 合(土) | ||
手 | 大腸 | |||||
三 | 三焦 | |||||
陽 | 小腸 | |||||
足 | 胃 | |||||
三 | 膽 | |||||
陽 | 膀胱 |
4.3 五輸穴的位置
足三陰、足三陽五輸穴[1]
5 五輸穴的主治特點
五輸穴在主治上各有特點[3]。《難經·六十八難》曰:“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黃帝內經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病在藏者取之井,病變于色者取之滎,病時間隔時甚者取之輸,病變于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合。"二者立論有相通處。
井穴多在四肢末端,“主心下滿”,可治療神志昏迷;滎穴多在指(趾)掌(跖)關節附近,“主身熱”;輸穴多在指(趾)掌(跖)關節后方,“主體重節痛”;經穴多在腕踝關節附近,“主喘咳寒熱”。合穴多在肘膝關節附近,“主逆氣而泄”。[1][3]
井穴:多用于昏迷、厥證。井穴是十二經脈之"根",陰陽經脈之氣相交之所,有疏通氣血、開竅醒神、泄熱清神作用。
輸穴:位于腕踝關節附近,陽經輸穴主治各經痛癥及循經遠道病癥;陰經輸穴即各經原穴,主治及反應所屬臟器病癥。
經穴:主要用于循經遠道作為配穴,用于寒熱、喘咳等。
合穴:陰經合穴用于胸部及腹部病癥;足陽經合穴主要用于腑病;手陽經合穴多用于外經病癥。
6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88.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31.
古籍中的五輸穴
- 《靈樞識》:[卷四]五亂篇第三十四
。而為養身之寶。心少陰心主之輸馬云。手少陰心經之輸穴神門。手心主厥陰心包絡經之輸穴大陵。(志不言俞穴...
- 《黃帝內經太素》:[卷第三十·雜病]刺癇驚數
之。(刺癇驚脈,凡有五別∶手太陰五取之,又足太陽輸穴五取之,又手少陽經絡旁三取之,又足陽明旁去一寸,...
- 《黃帝內經太素》:[卷第三十·雜病]厥逆
食,其脈動之大小皆多血少氣。緩而溫者,可取足少陰輸穴,瀉其熱氣。足之寒者,取足陽明輸穴,補其陽虛也。...
- 《黃帝內經太素》:[卷第三十·雜病]刺腹滿數
惡寒寒熱,小便不利,下熱也。是足厥陰所由,故取其輸穴也。平按∶《靈樞》少腹作小腹。走胃《甲乙》作走胸...
- 《黃帝內經太素》:[卷第三十·雜病]風
寒,取三里。(足太陽行腰脊,故身反折,取其脈所生輸穴及中正經。視血絡黑也,可取足陽明三里之輸也。平按...
- 更多古籍中的五輸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