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溫熱 (最后修訂于2009/1/6 15:09:37)[共125字]
摘要:溫熱①病因。同溫邪或熱邪。亦有以邪輕為溫,邪重為熱;漸感為溫,速發為熱;冬春為溫,夏暑為熱者。②病名。即溫病。如《溫熱經緯》以此作為外感熱病的總稱。③溫病分類名稱。病因由于熱而不挾濕的,稱為溫熱,如風溫、溫燥等;濕熱合邪的,稱為濕熱,如暑溫、濕溫等。......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溫熱類溫病的綜合病理變化及治療方法探討
【摘要】溫熱類溫病是臨床常見病,是指由不夾濕的溫邪所引起的一類急性外感熱病。此類溫病具有起病較急,熱象顯著,易傷陰津,傳變較快,易內陷生變的特點。本文從中醫辨證角度總結出“熱、毒、痰、瘀、虛”五方面病理因素相互影響、相互轉化,構成了溫熱類溫病的綜合病理變化,相應地提出“清熱、解毒、化痰、祛瘀、養陰”為其基本治療原則。 【關鍵詞】溫熱病;熱毒;痰阻;血瘀;陰虛 【Abstract】Theepid
- 溫熱化療栓塞治療原發性肝癌的臨床觀察
【摘要】目的探討經肝動脈溫熱化療栓塞治療原發性肝癌的臨床可行性。方法經肝動脈溫熱化療栓塞治療原發性肝癌患者15例,觀察療效并記錄毒副反應,與26例常規肝動脈化療栓塞治療的原發性肝癌患者比較。結果治療組腫瘤生長率為-0.51±0.24,對照組為-0.23±0.21,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1),近期有效率治療組86.7%,對照組65.4%,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1)。毒副反應兩組差異無
- 第九章 溫熱療法--第一節 概論
第九章 溫熱療法(Heatthetapy) 第一節 概論 一、熱療概述 凡以各種熱源為介體,將熱直接傳至機體達到治療作用的方法,稱為溫熱療法。在祖國醫書中已早有記載。其特點是:取材廣泛,設備簡單,操作容易,應用方便,療效較高,在各種醫療機構中或病人家庭中都能進行治療。 溫熱療法,除了各種傳熱介體的溫熱作用外,某些介體尚有機械的和化學的刺激等綜合因素作用,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溫熱療法應
- 常克;小兒溫病手足太陰傳變辨證體系規律探討
《溫病條辨》上焦篇第一條“溫病者,有風溫、有溫熱、有溫疫、有溫毒、有暑毒、有濕溫、有秋燥、有冬溫、有溫瘧。”病名雖多,其實分為兩大類,即溫熱類和濕熱類。本文重點討論小兒外感溫熱類溫病的一般傳變規律。吳鞠通提出“凡病溫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陰。”這與小兒新感病證初期證候尤其吻合,但傳變過程中的證候演變與葉吳的衛氣營血理論及證治方藥卻不盡相同。 小兒的體質有其獨特的特征,如吳鞠通所言“小兒稚陰未長,
- 《溫病正宗》:[上編·學說辯正第三章·溫病瘟疫之辨析]第二節·溫病專書之概論
流弊。清·戴麟郊之《廣瘟疫論》,乃踵吳又可瘟即溫之誤。雖其主要以瘟疫與傷寒為辨,使傷寒瘟疫之治不混,然其所論瘟疫,實為伏氣溫熱之病。陸氏九芝愛其論之精,惜其名之誤,乃于其論中刪去尸氣腐氣等語,及大青龍一方,與凡所稱時行疫癘者,悉改之曰溫邪,使無羼混。且補世之治傷寒者,每誤以溫熱治之,治溫熱者,又誤以傷寒治之等語,以免夾雜傷寒,故改其名為《廣溫熱論》。何氏廉臣見其于濕溫燥熱二癥言之甚略,即用藥選方亦
- 顧偉民:“在衛汗之可也”探析
衛氣營血4個階段中的1個階段而已。為此,葉氏只有“在衛和“在表之說,而從未有“表證之言,所謂“溫病表證的提法,在當時是不存在的。 后世溫病學派把感受溫熱之邪而出現的以發熱、微惡風寒、頭痛、無汗或少汗、口微渴、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等一系列肺衛郁熱病變稱為“衛分證,即所謂“溫熱表證,與葉氏所說的“在表、&ldqu
- 姜良鐸辨治溫熱病經驗撮要
姜良鐸教授師承董建華、郭謙亨、張學文老先生。在繼承導師學術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體會,對溫熱病辨治有著一整套成功的經驗。 治外感時病,重在祛邪排毒 辨治外感時病,先分清六淫之邪的性質,屬風寒者以汗解之,屬熱者以辛涼解之,屬濕者以芳香化之,屬燥者以涼潤疏表,屬暑者以滌暑疏表。姜老師在疏表的同時更強調加入排毒之品,如連翹、金銀花、荊芥等,以截斷病邪內陷。兼有瘀血者,在疏散表邪的方藥中加丹參
- 第五節白血病
白血病又稱血癌,是由于正氣內虛、溫熱毒邪乘虛而入引起的,以熱毒、血瘀、痰濁互結,人體傷血為基本病機,以發熱、出血、貧血及肝、脾、淋巴結腫大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其特征為造血系統白細胞系列在質和量方面有異常增生。白血病約占癌腫總發病率的5%左右,是兒童和青年中最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我國1986-1988年調查資料表明男性發病率(2.98/10萬)略高于女性(2.52/10萬)。我
- 溫熱酒精與常溫酒精擦浴高熱患兒的降溫效果
【摘要】目的比較常溫酒精與溫熱酒精為高熱患兒擦浴降溫效果。方法采用41℃~43℃溫熱酒精擦浴與常溫酒精擦浴高熱患兒,觀測降溫效果。結果在擦浴30min后,溫熱酒精擦浴的降溫效果明顯優于常溫酒精擦浴(P<0.05);在擦浴60min后,兩者的降溫效果差異無顯著性(P>0.05)。結論溫熱酒精擦浴的降溫效果明顯優于常溫酒精,且快速降溫效果顯著。【關鍵詞】溫熱酒精;常溫酒精;擦浴;高熱降溫發熱是機體對各
- 第二章 臨床各科疾病的理療--第一節 幾種常見疾病的理療舉例
外線 根據創面具體情況用量,如分泌物多,創面不潔,則用2-3級紅斑量,傷口內壞死組織多則用中心重疊照射法,創面較清潔,肉芽組織較新鮮,則用1級紅斑量。并可與可見光聯合應用,效果更好。 2.超短波 溫熱量,每次15分鐘,每日一次,10-15次一療程。促進消炎消腫,加速肉芽生長,但不宜連續治療次數過多。 3.直流電藥物離子導入 對肉芽創面感染嚴重者,用廣譜抗菌素導入可使創面分泌物迅速減少,肉芽生長
- 溫熱式低周波配合超短波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討溫熱式低周波配合超短波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效果。方法將96例病人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50例,采用溫熱式低周波配合超短波治療;對照組46例,單純采用超短波治療,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結果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u=4.31,P<0.01)。結論溫熱式低周波配合超短波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可顯著提高其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關鍵詞】骨關節炎膝溫熱式低周波短波療法治療結果COMBIN
- 《溫熱經緯》學術思想探析
豐廣魁江蘇省連云港市中醫醫院《溫熱經緯》為晚清著名溫病大家王孟英編著,“以軒歧仲景之文為經,葉薛諸家之辨為緯”而作,詮釋了溫病順、逆傳變理論;提出溫病新感、伏氣并存,在認識上不可偏廢;指出暑多挾濕,而非暑必挾濕;十分重視傷寒學派對溫病思想形成的影響,體現了寒溫融合治溫病的學術思想。《溫熱經緯》為晚清著名溫病大家王孟英編著,該書收集編纂了上自《黃帝內經》,下至《外感溫病篇》等有關溫病學的論述,全書
- 《溫熱經緯》
《溫熱經緯》 溫病著作。五卷。清·王孟英撰于1852年。卷一-二選輯《內經》、《傷寒雜病論》中有關溫熱病的論述,并引錄前人的注文以闡明一些溫熱病病原、證候辨證及治法;卷三-四采輯葉天士、陳平伯、薛生白、余師愚等研究溫熱病、濕熱病、疫病的心得,將溫熱病的辨證按葉天士分為衛、氣、營、血四個階段,用以具體說明熱性病的發展規律,末卷為溫熱病分論共選113方。全書以“軒岐仲景之文為經,葉薛諸家之辨為緯”
- 《溫熱經緯》
《溫熱經緯》 溫病著作。五卷。清·王孟英撰于1852年。卷一-二選輯《內經》、《傷寒雜病論》中有關溫熱病的論述,并引錄前人的注文以闡明一些溫熱病病原、證候辨證及治法;卷三-四采輯葉天士、陳平伯、薛生白、余師愚等研究溫熱病、濕熱病、疫病的心得,將溫熱病的辨證按葉天士分為衛、氣、營、血四個階段,用以具體說明熱性病的發展規律,末卷為溫熱病分論共選113方。全書以“軒岐仲景之文為經,葉薛諸家之辨為緯”
- 大腸癌術后腹腔溫熱灌注化療并全身化療臨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晚期大腸癌術后羥基喜樹堿腹腔溫熱化療并全身化療的療效和毒副作用。方法對68例Duke’s中國改良分期C期大腸癌術后患者按隨機原則選擇35例作治療組。采用術后早期羥基喜樹堿雙路腹腔溫熱化療并全身化療治療。33例作對照組,采用術后早期腹腔溫熱灌注化療并順鉑全身化療治療。并對其化療后1、3、5年生存率及毒副作用對照研究。并經統計學X2檢驗。結果治療組1、3、5年生存率分別為100%(3
- 崔金海主任醫師診治外感溫熱病的臨床經驗
下。1理論基礎崔老認為中醫的治法是中醫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疾病的治療方法是運用中醫理論根據其病因、病機、病理以及正氣盛衰、邪氣消長而擬定的。清熱解毒法是治療溫熱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是針對溫熱病的熱、毒而設立的,是熱病的早、中期不可或缺的方法。有人將其與抗生素的作用等同起來,這是錯誤的。清熱解毒是清除熱癥、解除毒邪使人體恢復正常生理功能.不完全是抑殺病原體,而是令病原體失去生存的環境條件和提高
- 《重訂廣溫熱論》:[第二卷驗方妙用]發表法
以潤其燥,氣滯者宣其氣機,血凝者通其絡瘀;庶幾有者則發,有疹斑者則發疹斑,有者則發,有痘者則發痘,必察其表無一毫阻滯,始為發表法之完善,此溫熱病發表之法,大不同于風寒也。謹述發表驗方,臚列于下∶一、溫熱發汗,雖宜辛涼開達;而初起欲其發越,必須注重辛散,佐以輕清,庶免涼遏之弊。方伏邪傳變出表時,輕者亦可得表藥而汗散,重者雖大劑麻葛羌防亦無汗。但須清其絡熱,宣其氣機,以治溫熱;或開其濕郁,達其募原,以
- 溫熱
溫熱 ①病因。同溫邪或熱邪。亦有以邪輕為溫,邪重為熱;漸感為溫,速發為熱;冬春為溫,夏暑為熱者。 ②病名。即溫病。如《溫熱經緯》以此作為外感熱病的總稱。 ③溫病分類名稱。病因由于熱而不挾濕的,稱為溫熱,如風溫、溫燥等;濕熱合邪的,稱為濕熱,如暑溫、濕溫等。作者:
- 《溫熱逢源》:[卷中]辨正周禹載溫熱暑疫各條
凡病傷寒最重,溫熱尤烈,傷寒僅在一時,溫熱暑疫每發三季,為時既久,病者益多。茍不明其源,則流不得而清也;不辨其類,則治不得其當也。夫溫熱暑疫,皆熱證也。燎原之下,茍無清涼一滴,何以治之?人無今昔,性有異同。某也神酣往圣,志切琳瑯,爰以一隙微明,靜中索照焉。夫上古圣人,首重色脈,以營之已變未變,定人生死,片言已畢。詒按∶此指素問刺熱篇,太陽之脈色榮顴骨一節。中古圣人,專論谷氣盛衰,定人生死,片言已畢
- 《溫熱暑疫全書》:[卷二·熱病方論總論溫熱死脈死證]附陽毒發斑
陽邪亢極。遂成陽毒。亦有誤以辛熱與之而成者。金匱云。陽毒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虛熱熾甚。毒不化者。陽毒升麻湯。大便結。去射干。加酒大黃。熱甚去人參。加大青。或吐下未當。陷邪內甚。其證壯熱。頭項強痛。躁悶不安。或狂言罵詈。妄見妄言。或面生斑紋。口吐膿血。或舌卷焦黑。鼻如煙煤。或下利黃赤。六脈洪大而數。犀角黑參湯。黃連解毒湯。慎不可用下藥也。勢甚
- 《溫熱暑疫全書》:[卷二·熱病方論]總論溫熱死脈死證
害也。至于厥陰爭見者。死不外三日。是為交已。熱病大熱煩渴汗出。反見厥陰肝經之脈色。爭見赤紫晦滯。已為主死。況爭見青黑之色耶。何者。少陽青色。少陰黑色也。爭見者。命期甚促矣。又評熱病論云。帝問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夫帝既曰病溫矣。復曰病名為何者。正欲知病之本于陰陽也。岐伯曰。名陰陽交。交者死。何也。交則不解也。謂人所以汗出者。生于精氣也。精氣者谷氣也。
- 《吳鞠通醫案》:[卷一]溫疫
章七十歲溫熱發斑,咽痛。生石膏(一兩)人中黃(二錢)苦桔梗(六錢)知母(四錢)射干(三錢)芥穗(二錢)元錢)葦根、白茅根煎湯,煮成四碗,日三服,夜一服。溫斑三日,猶然骨痛,胸痛,咽痛,肢厥,未張之穢熱尚多,清竅皆見火瘡,目不欲開,脈弦數而不洪,口干燥而不渴。邪毒深居血分,雖有藥可治,恐高年有限之陰精,不足當此燎原之勢,又恐不能擔延十數日之久,刻下趁其尚在上焦,頻頻進藥,速速清陽。再以芳香透絡逐穢,
- 《重訂廣溫熱論》:[第一卷溫熱總論]溫熱夾癥療法
溫熱,伏邪也。凡言夾者,伏邪夾實、夾虛,二邪夾發者也。如夾痰水、食、郁、蓄血等邪屬實者,則以夾邪為先,伏邪為后,蓋清其夾邪,而伏邪始得透發,透發方能傳變,傳變乃可解利也。如夾脾虛、腎虛及諸亡血家癥,則以治伏邪為主,養正為輔,蓋邪留則正益傷,故不可養正遺邪也。如夾哮喘、心胃痛、疝氣諸舊病,則但治伏邪,舊病自已,蓋舊病乃新邪所迫而發也。約計之則有十。一、夾痰水飲入于胃,經蒸變而稠濁者為痰,未經蒸變而清
- 腹腔溫熱灌注化療結合局部熱療治療晚期惡性腫瘤
腹腔溫熱灌注化療結合局部熱療治療晚期惡性腫瘤(pdf)[摘要]目的觀察腹腔溫熱灌注化療結合局部熱療對晚期腹腔內惡性腫瘤患者治療療效評價。方法2005年12月~2006年9月17例晚期惡性腫瘤患者住院應用腹腔溫熱灌注化療結合局部熱療治療,全部患者得到隨訪。結果綜合療效評價腫瘤療效:CR4例(24%),PR5例(29%),CR+PR53%,其余除4例患者死亡外,腹腔內腫瘤均有所控制和縮小,但因均為晚期
- 手法按摩加溫熱磁振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病的療效觀察
摩加溫熱磁振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病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患者82例,男30例,女52例;年齡45~76歲,平均63歲;病程5個月~15年;左膝34例,右膝18例,雙膝30例。臨床癥狀:膝關節疼痛,上下樓及久站困難,疼痛癥狀加重。X線檢查:多見關節面不規則,關節邊緣及關節內骨質增生,關節間隙狹窄。經專科門診確診,轉按摩科及理療科治療。單純手法按摩20例,單純溫熱磁
- 《溫熱逢源》:[卷中]辨正張石頑傷寒緒論溫熱各條
不多見,即間有之,亦鮮重證。凡外感病之重且險者,皆溫熱病也。若兩感于寒者,一日太陽與少陰合病,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至水漿不入,不知人事者,六日死。然傷寒病兩感者亦少,惟溫病熱病居多。以溫熱從少陰發太陽,即是兩感之證。所以守真特立涼膈、雙解、白虎、承氣等湯,以兩解其表里之熱毒也。詒按∶石頑每謂溫病亦必由少陽而發,初起以柴胡為主方,而此處又謂少陰出太陽,可知其于溫病,未能明辨其原,
- 《傷寒指掌》:[卷一]察舌辨癥歌
寒。當先察舌之形色。分別足經手經。衛分營分。在表在里。再參脈癥施治。無不獲效。若拘定足六經治病。非但無效。且病亦鮮有合六經者。傷寒兼六氣言。故曰六淫感癥。邵評∶傷寒邪在足經。故從足六經分表里而施治。溫熱暑疫。邪入手經。當辨明心營肺衛。從上中下三焦施治。不可拘定足六經認癥也。白肺絳心黃屬胃。紅為膽火黑脾經。少陰紫色兼圓濃。焦紫肝陽陰又青。邵評∶此條統論手經足經。以舌之形色辨之。此以形色分六經。兼心肺
- 《溫熱論》
《溫熱論》 溫病著作。一卷。清·葉天士述,相傳系葉氏門人顧景文記錄整理而成。傳本不一,其一傳于葉氏門人華岫云,王孟英《溫熱經緯》中《外感溫熱篇》的原文即據于此;又本見于唐大烈《吳醫匯講》卷一,名為《溫癥論治》,內容與華氏大同小異,次序略有不同,章虛谷注本即本于此,名為《葉天士溫熱論》,收入《醫門棒喝》中。《溫熱論》記錄了葉氏對溫熱病論述的精華部分,重點分析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的傳變規律
- 胃癌術后腹腔溫熱灌洗化療的臨床效果觀察
【摘要】目的探討胃癌術后腹腔溫熱灌洗化療對胃癌術后腹膜轉移和生存率的影響。方法將胃癌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25例。對照組單純手術,研究組手術加術后腹腔溫熱灌洗化療,方案:5-FU+羥基喜樹堿(HPT),觀察其并發癥及l~3年復發率和生存率。結果研究組腹腔1~3年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8%vs20%,8%vs32%及16%vs60%。2年及3年生存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64
- 卵巢癌腹腔溫熱化療的觀察與護理
【摘要】目的探討卵巢癌術后腹腔溫熱灌注化療的護理。方法63例卵巢癌術后患者腹腔灌注化療,并后加強護理并及時處理毒副反應。結果所有病人經細致的護理和及時處理后,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副作用得到有效控制。結論加強對腹腔溫熱灌注化療患者的觀察和護理在臨床上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腹腔化學治療卵巢癌護理 【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80-6115(2004)07-0631-02 Nursingan
- 《藥癥忌宜》:正文
子甘草獨活羌活天麻麻黃防風芎細辛本牛黃辛夷白芷蔓荊實牡荊實人參黃有痰加竹瀝、南星、半夏、姜汁。類中風口眼歪斜,語言謇澀,半身不遂,口噤不言,四肢不舉,痰涎壅盛,昏瞀不省人事。忌汗,吐,下,大忌破氣,溫熱,苦寒,及一切治風濕辛燥發散,并開竅走真氣行血諸藥,慎勿犯之,犯之則輕必重,重必斃。麝香蘇合香檀香龍腦香安息香余忌藥俱錄后。宜滋補,陽虛者補氣,陰虛者補血,陰陽兩虛則氣血雙補,兼宜清熱降氣豁痰,及保
- 《溫熱論》
《溫熱論》 溫病著作。一卷。清·葉天士述,相傳系葉氏門人顧景文記錄整理而成。傳本不一,其一傳于葉氏門人華岫云,王孟英《溫熱經緯》中《外感溫熱篇》的原文即據于此;又本見于唐大烈《吳醫匯講》卷一,名為《溫癥論治》,內容與華氏大同小異,次序略有不同,章虛谷注本即本于此,名為《葉天士溫熱論》,收入《醫門棒喝》中。《溫熱論》記錄了葉氏對溫熱病論述的精華部分,重點分析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的傳變規律
- 《溫熱逢源》:[卷下]伏溫熱結胃腑證治
伏溫化熱而達,其證由少陰而出三陽者,于法為順。惟無形之熱,可從經氣而達。若中焦挾有形食積濁痰,則邪熱蘊蒸,每每乘機入胃,熱結于中,而為可攻之證。蓋胃為五臟六腑之海,位居中土,最善容納。邪熱入胃,則不復他傳。故溫熱病熱結胃腑,得攻下而解者,十居六七。前人如又可所論,雖名瘟疫,其實亦系伏邪。所列治法,用攻下者,十之七八。蓋傷寒重在誤下,溫病重在誤汗;溫病早投攻下,不為大害,前賢本有此論。吳氏又確見病
- 《癥因脈治》:[卷一發熱總論]外感發熱
【溫熱發熱之癥】身熱多汗,不惡寒,反惡熱,口渴唇焦,神氣昏沉,煩悶躁擾,此溫【溫熱發熱之因】或時令大熱,熱淫所勝;或應寒反溫,應涼反熱,溫熱之邪,襲人肌表,傳入經絡,則溫熱發熱之癥作矣。【溫熱發熱之脈】脈多洪數。浮數表熱;沉數里熱;左脈若數,太陽、少陽;右脈若【溫熱發熱之治】熱在太陽,羌活沖和湯。熱在少陽,小柴胡湯。熱在陽明,干葛石膏湯;沉數里熱,大便結者,涼膈散;下癥急者,三黃丸下之。羌活沖和湯
- 第六章 衛氣營血辯證--第一節 衛分證治
第六章 衛氣營血辯證 衛氣營血辯證是溫熱病辯證的主要方法。溫熱病是外感六淫,疫癘等引起的多種急性熱病的總稱。 《內經》中有關衛氣營血的論述是指生理功能及其在人體中分布的淺深層次,張仲景《傷寒論》有營衛的病機與辯證理論。清代名醫葉天士在《內經》的基礎上,并引伸仲景的表里辯證理論,經過臨床實踐總結出衛氣營血辯證,它既是對溫熱病四類不同證候的概括,又表示著溫熱病變發展過程中淺深輕重各異的四個階段。
- 《癥因脈治》:[卷四大便秘結論]外感便結
【溫熱便結之癥】發熱自汗,汗出熱仍不減,不惡寒而渴,或壯熱唇焦,口渴引飲,譫語神昏,大便不通,此溫熱便結之癥也。【溫熱便結之因】經云∶冬傷于寒,春必溫病。傷寒論云∶若遇溫氣,則為溫病。更遇溫熱,則為溫毒。溫熱內結,腸胃燥熱,則大便閉結矣。【溫熱便結之脈】云岐子云∶尺寸浮數,太陽陽明。尺寸洪數,正陽陽明。尺寸弦數,少陽陽明。右關沉數,太陰溫熱。左寸洪數,少陰溫熱。左關沉數,厥陰溫熱。【溫熱便結之治】
- 第四節 注意事項和治療時間
第四節 注意事項和治療時間 一、溫熱療法注意事項 (一)溫熱治療時要隨時詢問患者的感覺,有無不良反應,如心慌、惡心、頭暈、頭痛、多汗、全身疲倦。在治療過程中有睡眠不好、食欲減退或血沉超過36mm/時以上或脈膊加快時應中止治療。 (二)溫熱治療時,可能出現局部癥狀一過性加重,并可能出皮疹、須注意觀察,如反應不消失則應中止治療。 (三)對兒童治療時,要注意溫熱的介質要低于成人治療的溫度。對知
- 《種福堂公選良方》:[卷一·溫熱論·續醫案]溫熱論
溫邪上受,(按∶邪從口鼻而入,故曰上受。但春溫,冬時伏寒,藏于少陰,遇春時溫氣逆蓋傷寒之邪,留戀在表,然后化熱入里。溫邪則熱變最速,未傳心胞,邪尚在肺。肺主氣,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涼輕劑,挾風則加入薄荷牛蒡之屬,挾濕加蘆根滑石之流,或透濕于熱外,或滲濕于熱下,不與熱相搏,勢必孤矣。不爾,風挾溫熱而燥生,清竅必干。謂水主之氣,不能上榮,兩陽相劫也。濕與溫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竅為之壅塞
- 溫熱痙
溫熱痙 病證名。出《溫病條辨》。小兒痙病之一。感受溫熱病邪,侵襲經絡而致的痙證。多見于小兒。癥見壯熱,煩渴,汗出,神昏,四肢痙攣,甚或角弓反張,口齒無津,脈洪數。治宜辛涼解熱,用白虎湯加全蝎、蜈蚣。若齒齦、口鼻出血,為熱入營血,迫血上行,宜涼血止血,用犀角地黃湯或清瘟敗毒飲。作者:
- 《醫方集宜》:[卷之二溫熱門]溫熱
夏至前發為溫夏至后發為熱《醫方集宜》明丁毅公元1368-1644年
- 《幼科證治準繩》:[集之三·心臟部一發熱]辨證
〔錢〕風溫熱,壯熱,相似。潮熱,時間發熱,過時即止,來日根據時又熱,此欲發驚候也。壯熱者,一向熱而不已,甚則發驚癇也。風溫者,身不熱,而口中氣熱又有風溫證者,但溫而不熱。傷寒熱,口熱呵欠頓悶項急。(曾云∶傷寒熱,十指稍冷,鼻流清涕,發熱無汗,面慘凌振,右腮有紫紋。)痘瘡熱,噴嚏,悸動,耳尖冷。(曾云∶麻豆熱、面赤足冷,身發壯熱,呵欠、頓悶、咳嗽、腰疼,時或作驚,腹痛目痢、及中指獨冷者,是也。)變
- 《證治準繩·幼科》:[集之三·心臟部一發熱]辨證
〔錢〕風溫熱,壯熱,相似。潮熱,時間發熱,過時即止,來日根據時又熱,此欲發驚候也。壯熱者,一向熱而不已,甚則發驚癇也。風溫者,身不熱,而口中氣熱又有風溫證者,但溫而不熱。傷寒熱,口熱呵欠頓悶項急。(曾云∶傷寒熱,十指稍冷,鼻流清涕,發熱無汗,面慘凌振,右腮有紫紋。)痘瘡熱,噴嚏,悸動,耳尖冷。(曾云∶麻豆熱、面赤足冷,身發壯熱,呵欠、頓悶、咳嗽、腰疼,時或作驚,腹痛目痢、及中指獨冷者,是也。)變
- 周筱齋——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
診余漫話等部分組成,共10余萬字。其中在專病論治中遴選周老所擅長的溫熱病和疑難雜病的治驗案例28個病種。診余漫話篇摘錄周老所著“對祖國醫學的認識問題”、“疫瘧報告”、“溫病顧陰”、“運用中藥治療血吸蟲病的研討”等10篇文稿,宗其原貌,編纂成章,藉以反映周老在理論、實踐等方面的獨到見解。作者簡介:目錄:醫家小傳專病論治溫熱病1、溫熱陰傷案2、暑溫兼濕夾食案3、暑溫發痙案4、溫熱邪實正虛案5、溫熱氣
- 溫熱泄瀉
病人基本資料】天津錢姓幼男,年四歲,于孟秋得溫熱兼泄瀉,病久不愈。【病因】季夏感受暑溫,服藥失宜,熱留陽明之腑,久則灼耗胃陰,嗜涼且多嗜飲水,延至孟秋,上熱未清,而下焦又添泄瀉。【證候】形狀瘦弱已極,周身灼熱,飲食少許則惡心欲嘔吐。小便不利,大便一晝夜十余次,多系稀水,臥不能動,哭泣無聲,脈數十至且無力(四歲時,當以七至為正脈),指紋現淡紅色,已透氣關。【診斷】此因外感之熱久留耗陰,氣化傷損,是以
- 溫熱地域天麻地溝栽植方法
溫熱帶地區天麻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技術,在我國已試驗成功,并創造了天麻有性、無性繁殖地溝栽植法。這種天麻地溝栽植法,夏季地下溫度一般不高于27℃,冬季地下溫度不低于5℃,從而創造了一個適宜天麻安全越冬和春、夏、秋三季均能旺盛生長的有利環境條件,解決了在溫熱帶地區有性、無性繁殖天麻因夏季高溫造成爛麻的難題,并使天麻每平方米產量高達10千克以上。場地選擇。天麻場地應選擇在挖地溝后不易坍塌的土質,滲透性能
- 溫病可分為溫熱和濕溫
溫病的分類就是將溫病范圍內的眾多病種,再劃分為若干類別,以利于臨床辨證論治,根據病因性質可以分為“溫熱和“濕溫兩大類。考證其分類之源流有助于認識溫病學科的發展歷史。 由于歷代醫家對溫病概念的認識不盡一致,所以溫病包括的范圍也有大有小。許多文獻都指出,溫病是多種外感溫熱病的總稱。如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指出:“溫病者,有風溫,有溫熱,有溫疫,有溫毒,有暑溫,有
- 《溫病正宗》:[下編·正宗輯要第二章·分論]三、論葉派治溫熱之誤
魏晉六朝、隋唐五季,以逮宋金元明,固無人不知仲師《傷寒論》為通治四時而設,獨至康雍以降,別創溫熱之論,而傳足傳手、六經三焦。妄生畛域,遂致后人之讀其書者,誤信首先創議之人大名炫赫,無不一例盲從,乃使世人之病溫熱者,皆不得一嘗仲圣方藥,以致于危殆,何莫非妄分溫熱、傷寒為兩事者有以殺之。嗚呼!自葉香巖《溫熱》一論,盛行于時,而后賢繼起互有發明,間亦可以少補仲師《傷寒論》所未備,而初不料首先提倡之葉老,
- 美研究人員稱“溫熱療法”有助增強癌癥治療功效
2005年09月30日(雅虎科學)18據美聯社消息,長期以來,醫學界就了解高溫可以增強某些癌癥療法的功效,隨著一些新實驗證據的出現,已有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將注意力放在癌癥治療的“溫熱療法”上。美國一所大學的放射腫瘤科醫學研究人員今年5月份在《臨床腫瘤學期刊》上發表論文指出,“溫熱療法”可顯著加強放射治療的功效。研究人員并針對于此展開了實際驗證,研究人員將超過100名復發型癌癥患者--其中多數是復
- 劉景源:葉天士《外感溫熱篇》前十條闡釋
——溫熱夾風與夾濕逆傳營分的病機與證治熱人營分是溫病的危重階段,其治療亦較復雜。葉天士在《外感溫熱篇》第四條中詳細地論述了溫熱夾風、夾濕逆傳營分的病機與證治,并在第五條中進一步指出了“斑出熱不解“的病機與治法、《外感溫熱篇》第四條云:“前言辛涼散風,甘淡驅濕,若病仍不解,是漸欲入營也。營分受熱,則血液受劫,心神不發,夜共無寐.或斑點隱隱,即撤去氣藥。如從風熱陷入者,用犀角、竹葉之屬;如從濕熱陷入者
- 《臨證指南醫案》導讀
前代其他著名醫方,《臨證指南醫案》也多所采集,廣泛應用。千金葦莖湯出自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本為治療肺癰而設,葉氏不僅用其治療肺癰病,還廣泛運用于治療咳嗽、吐血、肺萎、肺痹、哮喘、風溫、溫熱、暑證、痰證等。葉氏不僅善用古方,更善于創制新方。據統計,清代名醫吳鞠通《溫病條辨》一書共用方劑198首,除采用仲景方36首外,下余162首中,引用或取法于《臨證指南醫案》者達102首之多,其中與《
- 劉景源:葉天士《外感溫熱篇》前十條闡釋——溫熱病與濕熱病氣分證的治法
證是溫病中最常見的證候類型。不論是溫熱病還是濕熱病均可發生。因其證候類型較多,且有溫熱與濕熱之別,故治法亦多。葉天士在《外感溫熱篇》第六條、第七條和第十條中,分別論述了溫熱病與濕熱病氣分證的治法。1溫熱邪氣留連氣分的治法《外感溫熱篇》第六條在第四條、第五條論述了溫病熱人營分的證治之后,又繼續論述了溫熱邪氣已不在衛分,但又未入營分,而是始終留連氣分的治法及戰汗的病機與預后。葉天士說:“若其邪始終在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