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4 瘧疾之一·溫瘧
溫瘧(warm malaria[1])為病證名[2]。瘧疾之一[2]。《黃帝內經素問·瘧論》:“此先傷于風,而后傷于寒,故先熱而后寒也,亦以時作,名曰溫瘧。”
后世論溫瘧,有以下三種說法[2]:
因素有伏熱,復感瘧邪所致者[2]。《金匱要略方論》:“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清·莫枚士《研經言》指出:“瘧有寒,溫無寒。先溫而感春寒,則內熱為外寒所抑,表實故無寒。曰溫瘧者,合二病以名之。”
②癉瘧:
溫瘧(warm malaria[1])又稱癉瘧[1][2],牡瘧[1]。是指以但熱甚而寒微,或但熱而無寒,少氣煩悶,手足熱而欲嘔,頭痛,骨節煩痛,口渴引飲,舌紅,苔黃,脈弦數等為常見癥的瘧疾[1]。見《癥因脈治》。
溫瘧指內有伏邪,主夏季感受暑熱而發的一種瘧疾[2]。《癥因脈治》又稱之為腎經瘧[2]。癥見肌肉消,腦髓爍[2]。先有煩躁發熱,躁狀畏人;熱勢稍衰,又見惡寒,脈弦[2]。治宜補腎益陰為主[2]。
4.1 溫瘧的癥狀
熱多寒少,或但熱不寒,汗出不暢,頭痛,骨節酸疼,口渴引飲,便秘尿赤,舌紅,苔黃,或舌紅干而無苔,脈弦數[3][4][5]。
4.2 證候分析
陽熱素盛,瘧邪與營衛相搏,熱熾于里:由于素體陽盛而復感瘧邪,或夏傷暑邪,暑熱內蘊,里熱熾盛。陽盛則熱,故見發病熱多寒少,或但熱不寒。熱盛傷陰,故口渴引飲,便秘尿赤。夏暑貪涼,兼感風寒,外束肌表,營衛失和,以致汗出不暢。邪熱與陽氣相爭,故骨節酸楚。邪盛上炎,則頭痛。舌紅,苔黃,脈弦數,均屬熱盛于里之象。[3][4][5]
4.3 溫瘧的治療
4.3.1 方藥治療
《景岳全書》卷十四:“癉瘧一證……治此之法有三,如熱邪內蓄而表邪未解者,則當散以苦涼;如熱因邪致,表雖解而火獨盛者,則當清以苦寒,此皆治其有余也;若邪火雖盛而氣血已衰,真陰日耗者,急宜壯水固元,若但知瀉火,則陰日以亡,必致不救。”
4.3.1.1 治法
4.3.1.2 方藥
溫瘧可用白虎加桂枝湯[備注]白虎加桂枝湯(《金匱要略方論》):知母、石膏、甘草、粳米、桂枝加味治療。方中以白虎湯清熱生津;桂枝疏風散寒。可加青蒿、柴胡和解祛邪。若熱多寒少,氣短,胸中煩悶不舒,汗多,且無骨節酸痛者,為熱勢較盛而津氣兩傷,可改用清熱生津益氣之白虎加人參湯[備注]白虎加人參湯(《傷寒論》):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參加味治療。津傷較甚,口渴引飲者,斟加生地、麥冬、石斛、玉竹養陰生津。[3]
4.3.2 針灸治療
4.3.2.1 治法
4.3.2.2 選穴
以督脈、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少陽三焦經穴為主。取大椎、曲池、外關、后溪、陶道、委中。
4.3.2.3 隨證配穴
先熱后寒者,加公孫。
4.3.2.4 刺灸方法
4.3.2.5 方義
大椎、陶道為治瘧效穴。曲池、外關、后溪分屬手三陽經,相伍為用,以疏理陽經氣血、清瀉氣分濕熱,亦可防治熱陷心包。委中以清熱辟濁。
4.3.3 飲食療法
4.3.3.1 治法
溫瘧治宜清熱解表,和解祛邪[5]。
4.3.3.2 推薦食材
溫瘧患者建議食用知母、生地黃、麥冬、石斛、玉竹、黃精、葛根等[5]。
4.3.3.3 推薦食療方
1.知母玉竹葛根飲:知母15g,玉竹30g,葛根30g。上三味,煎湯飲,每日2次。 2.地精飲:生地黃30g,黃精30g。上二味,煎湯飲,每日2次。
3.西瓜汁茶(《中醫傳染病學》):新鮮西瓜,去籽取瓤,取汁,代茶頻服。
4.4 關于瘧疾
瘧疾(malaria[1][6])為病名[7][8]。見《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黃帝內經素問》稱瘧、痎瘧;《金匱要略方論》稱瘧病[8]。俗稱打擺子[7]。瘧疾是指感染瘧原蟲、瘴毒或風寒暑濕之氣,以往來寒熱,頭痛,汗出,休作有時,反復發作,日久脅下有痞塊為主要表現的疾病[1][3]。多發于夏秋季節[3]。發作時,寒熱往來的稱“正瘧”;但寒不熱的稱“牝瘧”;但熱不寒的稱“癉瘧”;熱多寒少的稱“溫瘧”;發于嶺南寒熱不清的稱“瘴瘧”;久瘧不愈脅下有痞塊的稱“瘧母”[4]。
瘧疾的治療除服用辨證用藥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并可用針刺及穴位敷貼等[8][9]。針灸治療間日瘧,不僅能控制癥狀,而且能使瘧原蟲檢查轉陰。但惡性瘧疾病情危重者,應采取綜合治療措施。
詳見瘧疾條。
4.5 瘧疾分類
因體質強弱有別及所感病邪及流行特點、表現證候不同,大致分類如下[8][9]。
1.按臨床證候分類有風瘧、暑瘧、濕瘧、痰瘧、食瘧、寒瘧、溫瘧、風熱瘧等[8][9]。
2.按發病時間分類,有間日瘧、三日瘧、正瘧、子母瘧、夜瘧、鬼瘧、暴瘧、游瘧、老瘧、久瘧、陰瘧、陽瘧等[8][9]。
3.按誘發因素及流行特點分類,有勞瘧、虛瘧、瘴瘧、疫瘧等[8][9]。
4.以臟腑、經絡分類有五臟瘧、三陽經瘧、三陰瘧等[8][9]。
5 疫病的一種·溫瘧
溫瘧為疫病的一種[2]。《溫疫論·溫瘧》:“凡瘧者,寒熱如期而發,余時脈靜身涼,此常瘧也。以瘧法治之。設傳胃者,必現里證,名為溫瘧,以疫法治者生,以瘧法治者死。”
6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81.
- ^ [3]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22-226.
- ^ [4] 石學敏主編. 針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53-55.
- ^ [5]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87-89.
- ^ [6]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57.
-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07.
- ^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WS/T 471—2015 寄生蟲病診斷名詞術語[Z].2015-09-171107.
治療溫瘧的穴位
- 背解
秘,帶下,經閉,遺精,淋濁,腰脊痛,足清冷麻木,溫瘧汗不出,下肢萎痹,腰骶神經痛,過敏性結腸炎,淋病...
- 腰柱
秘,帶下,經閉,遺精,淋濁,腰脊痛,足清冷麻木,溫瘧汗不出,下肢萎痹,腰骶神經痛,過敏性結腸炎,淋病...
- 腰注
秘,帶下,經閉,遺精,淋濁,腰脊痛,足清冷麻木,溫瘧汗不出,下肢萎痹,腰骶神經痛,過敏性結腸炎,淋病...
- 髓俞
秘,帶下,經閉,遺精,淋濁,腰脊痛,足清冷麻木,溫瘧汗不出,下肢萎痹,腰骶神經痛,過敏性結腸炎,淋病...
- 腰戶
秘,帶下,經閉,遺精,淋濁,腰脊痛,足清冷麻木,溫瘧汗不出,下肢萎痹,腰骶神經痛,過敏性結腸炎,淋病...
- 更多治療溫瘧的穴位
治療溫瘧的方劑
- 白虎加桂枝湯
能主治:《金匱要略方論》卷上方之白虎加桂枝湯主治溫瘧,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近代也用...
- 竹葉常山湯
,淡竹葉1握,小麥1升。主治:溫瘧,壯熱微寒,或癉瘧依時手足冷,少時便壯熱,或手足煩熱干嘔者;(疒皆...
- 麥奴丸
目赤,身體大熱煩躁,狂語欲走,大渴甚;亦治陽毒,溫瘧。用法用量:用新汲水5合,末1丸,頓服之。若渴,...
- 知母鱉甲湯
9克石膏12克(碎)制法:上藥切碎。功能主治:治溫瘧壯熱,不能食。用法用量:以水700毫升,煮取30...
- 烏梅飲子
,甘草4分,柴胡4分,知母4分,大黃3分。主治:溫瘧,勞瘧。用法用量:上藥各銼細,以童便兩茶碗宿浸,...
- 更多治療溫瘧的方劑
治療溫瘧的中成藥
- 紫雪
易叫走;諸石草熱藥毒發,邪熱卒黃;瘴疫毒病,卒死溫瘧,五尸五注,心腹諸疾,絞刺切痛,盅毒鬼魅,野道熱...
- 三甲散
量:水2鐘,煎8分,去滓溫服。加減:若素有老瘧或癉瘧者,加牛膝1錢,何首烏1錢(胃弱欲作瀉者,宜九蒸...
- 紫雪散
外煩熱,口中生瘡,狂易叫走,卒黃,瘴疫毒癘卒死,溫瘧,五尸五注,心腹諸疾,腋緩刺切痛,蟲毒,野道熱毒...
- 陽和解凝膏
。主治陰疽潰爛,瘰疬結核,凍瘡乳瘡,寒濕痹痛,及瘧疾。用法用量:半月后攤貼患處。瘧疾貼背心。附注:陽...
- 麝香丸
黃1兩,黃丹1兩,朱砂半兩,麝香半兩。主治:一切瘧疾。用法用量:當發日早晨以溫茶下5丸。即吐痰水惡涎...
- 更多治療溫瘧的中成藥
溫瘧相關藥物
- 青蒿素栓
團的倍半萜內酯藥物。是高效、速效、低毒抗瘧藥。對瘧原蟲紅內期有強大且快速的殺滅作用,能迅速控制臨床...
- 蒿甲醚膠丸
。【禁忌】【注意事項】本品遇冷如有凝固現象,可微溫溶解后使用。【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藥】妊娠早期婦女...
- 蒿甲醚注射液
。【禁忌】【注意事項】本品遇冷如有凝固現象,可微溫溶解后使用。【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藥】妊娠婦女慎用...
- 蒿甲醚片
過糞便排泄,其次為尿液排泄。【適應癥】適用于各類瘧疾的治療,包括抗氯喹惡性瘧的治療,如惡性瘧和間日瘧...
- 蒿甲醚膠囊
過糞便排泄,其次為尿液排泄。【適應癥】適用于各型瘧疾,但主要用于抗氯喹惡性瘧的治療和兇險型惡性瘧的搶...
- 更多溫瘧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溫瘧
- 《醫述》:[卷八·雜證匯參]瘧
。瘧發昏譫者,由熱甚亂其神明故耳。(方星巖)補編瘧疾有風、寒、暑、濕不同,治療有汗、吐、下各異,方術...
- 《黃帝素問直解》:[卷之四]瘧論第三十五篇
形,氣不歸陰,內藏于心,舍于分肉,則為但熱不寒之癉瘧。黃帝問曰∶夫瘧皆生于風,其蓄作有時者,何也?瘧...
- 《素問識》:[卷四]瘧論篇第三十五
通天論云。夏傷于暑。秋為瘧。金匱真言論云。秋善病風瘧。陰陽應象大論云。夏傷于暑。秋必瘧。(靈論疾診尺...
- 《雜病廣要》:[外因類]瘧
暑,而不知暑有陰陽,瘧惟陰暑為病耳。(《景岳》)瘧疾之作,本由風寒水濕之邪感而致病,亦或有非風非水而...
- 《圣濟總錄》:[卷第三十四瘧病門]癉瘧
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治癉瘧陰氣孤絕,陽氣獨發,脈微其候...
- 更多古籍中的溫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