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溫病:1.多種外感急性熱病的總稱;2.傷寒病五種疾患之一;3.春季發生的熱性病。
4 多種外感急性熱病的總稱·溫病
溫病(warm disease[1][2])為病名[3]。出《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又簡稱“溫”[3]。后世泛稱“溫熱病”[3]。是指感受溫熱之邪引起的外感熱病的統稱[4][2]。
4.1 癥狀
溫病具有起病急,熱勢甚,傳變快,易于傷津化燥傷津的特點,后期尤多陰枯液涸[3]。癥見身熱、頭痛、嘔吐等,但《經》多以“病溫”為名。如《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冬傷于寒,春必病溫。”《黃帝內經靈樞·論疾診尺》:“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黃帝內經素問·評熱病論》:“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陰陽交,……”
4.2 分類
因發病季節、四時之氣、流行特點的不同,有風溫、溫熱、溫疫、溫毒、冬溫、暑溫、秋溫、春溫、溫瘧、秋燥、伏氣溫病、晚發等區別[3]。
4.3 治療
溫病的治療,一般按衛、氣、營、血或三焦辨證理論,選用解表、清氣、和解、化濕、通下、清營涼血、開竅、息風、滋陰、回陽固脫等法[3]。
5 傷寒病五種疾患之一·溫病
溫病為病名[3]。出《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又簡稱“溫”[3]。是傷寒病五種疾患之一[3]。《難經·五十八難》:“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
5.1 關于傷寒
傷寒為病名[5]。泛指外感熱性病[5]。《黃帝內經素問·熱論》:“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故張仲景《傷寒論》以傷寒命名,即為多種外感病的總稱[5]。《難經·五十八難》:“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
6 春季發生的熱性病·溫病
溫病為病名[3]。出《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又簡稱“溫”[3]。指春季發生的熱性病[3]。《黃帝內經素問·熱論》:“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此說成為后世醫家“伏氣溫病”的理論根據[3]。
6.1 關于伏氣溫病
伏氣溫病為病證名[6]。指感受外邪后,蘊伏于里,或因平素內熱,復為新邪誘發的一類溫病[6]。大多初起即以里熱為主,與新感溫病初起有表證者不同[6]。伏氣源出于《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冬傷于寒,春必溫病”一語[6]。《溫熱經緯》卷二有《仲景伏氣溫病篇》[6]。
6.1.1 癥狀
臨床特征為病發即內熱較重,或有顯著化燥灼陰的氣分或血分征象[6]。癥見脈細數或沉數而躁,苔厚膩,或舌赤無苔,溺赤,口渴,發熱等[6]。
6.1.2 治療
7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81.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41.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37.
治療溫病的穴位
- 曲澤
等:如心痛,心悸,胸滿,逆氣,胃痛,嘔吐,嘔血,溫病,風疹,霍亂,頭搖,顏青及肘臂筋攣疼痛,泄瀉,熱...
- 三焦
疼痛。刺激方法:一般用毫針、埋針、電針、壓籽法、溫灸法、刺血法等。推拿部位名·三焦:三焦為推拿部位...
- 顳颥
經》。位于眉毛外端與眼外眥角連線的中點。主治時邪溫病、傷寒、頭痛、眩暈、眼疾、面神經麻痹等。定位:經...
- 經
不得恃己之長,專長經略財物。”正常·經:經指正常。《溫病條辨·蘇序》:“否則魯莽不經,草管民命矣。”...
- 陰陽
豐富。如八綱辨證、傷寒的六經學說、臟腑辨證理論和溫病衛氣營血學說等,都是陰陽理論指導下,在不同領域、...
- 更多治療溫病的穴位
治療溫病的方劑
- 銀翹散
、蘆根10g,具有辛涼透表、清熱解毒之功效,主治溫病初起表熱證。本方現代廣泛用于治療多種急性發熱性...
- 大定風珠
期,震顫性麻痹等屬陰虛生風者。方解:本方主治由于溫病遷延日久,邪熱灼傷真陰,或因誤汗、妄攻,重傷陰...
- 三仁湯
。具有宣暢氣機,清熱利濕,通利濕濁之功效。主治濕溫初起,或暑濕邪在氣分證,為治療濕溫初起或者暑溫夾...
- 桑菊飲
與主治:桑菊飲具有疏風清熱,宣肺止咳之功效。治風溫初起,表熱輕證。癥見咳嗽,身熱不甚,口微渴,苔薄...
- 增液湯
于《溫病條辨》卷二,其組成為玄參30g、麥冬(連心)24g、細生地24g。增液潤燥。主治陽明溫病,...
- 更多治療溫病的方劑
治療溫病的中成藥
- 銀翹散
、蘆根10g,具有辛涼透表、清熱解毒之功效,主治溫病初起表熱證。本方現代廣泛用于治療多種急性發熱性...
- 安宮牛黃丸
為衣,蠟護。功能主治:功能清熱解毒,豁痰開竅。治溫熱病,熱邪內陷心包,癥見高熱煩躁,神昏譫語,舌紅...
- 安宮牛黃散
為衣,蠟護。功能主治:功能清熱解毒,豁痰開竅。治溫熱病,熱邪內陷心包,癥見高熱煩躁,神昏譫語,舌紅...
- 桂枝合劑
一次10~15ml,一日3次。注意:表實無汗者或溫病內熱口渴者忌用。貯藏:密封,置陰涼處。桂枝合劑說...
- 銀翹傷風膠囊
。功能與主治: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用于外感風熱,溫病初起,發熱惡寒,高熱口渴,頭痛目赤,咽喉腫痛。用...
- 更多治療溫病的中成藥
溫病相關藥物
- 氟尿嘧啶凝膠
呼吸道排出。【適應癥】光線性角化、日光性唇炎、博溫病、Queyrat紅斑增殖病、博溫樣丘疹病、尖銳濕...
- 治感佳片
非處方藥藥品。【功能主治】清熱,解毒,解表。用于溫病初起感冒發熱頭痛。【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4片,...
- 桂枝合劑
日3次。【不良反應】【禁忌】孕婦禁用;表實無汗或溫病發熱、口渴者禁服。【注意事項】1.忌煙、酒及辛辣...
- 桂枝顆粒
】口服,一次5克,一日3次。【禁忌】表實無汗者或溫病內熱口渴者忌用。【注意事項】1.忌煙、酒及辛辣、...
- 桂枝顆粒
】口服,一次5克,一日3次。【禁忌】表實無汗者或溫病內熱口渴者忌用。【注意事項】1.忌煙、酒及辛辣、...
- 更多溫病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溫病
- 《重訂廣溫熱論》:[第一卷溫熱總論]論溫熱本癥療法(添加)
自吳氏溫病條辨、王氏溫熱經緯二書行世,而醫家始知傷寒自傷寒,溫熱自溫熱,然皆言新感溫暑居多,而于伏氣...
- 《傷寒論綱目》:[卷七]溫病
【綱】仲景曰。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目】李杲曰。冬傷于寒者。冬行秋令也。當寒而溫。火...
- 《溫病條辨》:[卷二·中焦篇]風溫、溫熱、溫疫、溫毒、冬溫
芒刺,但惡熱,不惡寒,日晡益甚者,傳至中焦,陽明溫病也。脈浮洪躁甚者,白虎湯主之;脈沉數有力,甚則脈...
- 《醫學課兒策》:正文
問溫病始于《內經》何條?仲景接言者幾條?后人治溫每與傷寒混者在何處?自漢以來論溫病者幾家?葉天士出而...
- 《溫病正宗》:[上編·學說辯正第三章·溫病瘟疫之辨析]第二節·溫病專書之概論
之廣義,仍不悖乎仲圣之本旨。迨天士《溫熱論》出,溫病學始離傷寒而獨立。鞠通加以附會,則更離經叛道,而...
- 更多古籍中的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