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注解
胃寒為病證名[1] 。陰寒凝滯胃腑所表現的證候[2]。指胃受寒邪侵襲,或飲食生冷,導致胃中陽氣虛損,陰寒偏盛的病理變化[3] 。多因胃陽素虛,復又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或脘腹受涼,以致寒凝于胃而發病[2]。其主要表現為胃脘冷痛,輕則綿綿不已,重則拘急劇痛,遇寒加劇,得溫則減,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食后作嘔、腸鳴漉漉、舌淡苔白滑、脈弦或遲[2]。治以暖胃為主[2]。針灸常取:中脘、足三里、胃俞等。針灸并用[2]。
4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30.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3.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治療胃寒的方劑
- 人參丁香散
各半兩制法:上藥研為細末。功能主治:治妊娠惡阻,胃寒嘔逆,翻胃吐食,及心腹刺痛。用法用量:每服6克,...
- 升陽除濕湯
,不思飲食,泄瀉無度,小便黃,四肢困弱。運用:若胃寒腸鳴,加益智仁、半夏各五分,生姜三片,大棗一枚。...
- 加減理中湯
處方:人參、干姜、白術(土炒)、川椒。功能主治:胃寒蟲擾作吐,唇色或紅或白,胃口時痛時止,頻嘔清涎者...
- 至仁丹
補氣而右手不仁隨補而隨效也。氣虛者,未有不脾胃寒也。脾胃既寒,難以立化水谷,不變精而變痰矣。故氣虛者...
- 順氣湯
蒂湯、丁香柿蒂散組成:柿蒂1兩,丁香1兩。主治:胃寒胸滿,咳逆不止。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錢...
- 更多治療胃寒的方劑
治療胃寒的穴位
- 至陽
氣喘,黃疸,胸脅脹悶,脊背強痛,胸脅脹痛,胃痛,胃寒不能食,腹痛,腸中鳴,脊強,腰背疼痛,少氣懶言,...
- 胃下俞
拼音:wèixiàshù英文:概述:胃下俞為經外奇穴別名,即胃脘下俞。見《備急千金要方》。胃脘下俞...
- 胃管下俞
iwǎnxiàshùEX-B3)。又稱胃管下俞、胃下俞、胰俞,膵俞。在背部,當第8胸椎棘突下,旁開...
- 胃脘下俞
iwǎnxiàshùEX-B3)。又稱胃管下俞、胃下俞、胰俞,膵俞。在背部,當第8胸椎棘突下,旁開...
- 食倉
)。出處:《針灸甲乙經》:腹脹水腫,食欲不下,多寒,胃倉主之。穴名解:胃即胃腑,倉即糧倉,胃為“倉...
- 更多治療胃寒的穴位
治療胃寒的中成藥
- 厚樸溫中丸
錄8頁)。功能與主治:溫中行氣,燥濕除滿。用于脾胃寒溫,脘腹脹滿,時作疼痛,泛吐清水,食水便溏。用...
- 抗衰靈膏
拼音:kàngshuāilínggāo英文:抗衰靈膏說明書:通用名稱:抗衰靈膏漢語拼音:Kangsh...
- 虛寒胃痛顆粒
計,不得少于8.0mg。功能與主治:益氣健脾,溫胃止痛。用于脾虛胃弱所致的胃痛,癥見胃脘隱痛、喜溫...
- 甘露靈丸
8頁)。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用于瘟疫病,頭痛,胃寒,發燒,關節疼痛等。用法與用量:一次1~2丸,一...
- 鹿茸口服液
主治溫腎壯陽,生精養血,補髓健骨。用于陽萎滑精,胃寒無力,血虛眩暈,腰膝痿軟,虛寒血崩。用法與用量口...
- 更多治療胃寒的中成藥
胃寒相關藥物
- 蛇膽姜粒
治】溫肺止咳,降逆止嘔。用于肺寒咳嗽,吐痰清稀,胃寒作嘔,脘腹冷痛。【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0.3~...
- 升陽十一味丸
功能主治】溫腎,利水,消食,燥“協日烏素”。用于胃寒,消化不良,腎寒腰痛,寒性腹瀉。【用法與用量】口...
- 安胃片
為口干、舌紅少津、大便干。4.不適用于胃寒痛,主要表現為遇寒則發,肢涼畏冷,便溏。5.按照用法用量...
- 十香止痛丸
藥藥品。【功能主治】疏氣解郁,散寒止痛。用于氣滯胃寒,兩脅脹滿,胃脘刺痛,腹部隱痛。【用法與用量】口...
- 黃氏響聲丸
用。4.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溫補性中成藥。5.胃寒便溏者慎用。6.聲啞、咽喉痛同時伴有其他癥狀,如...
- 更多胃寒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胃寒
- 《高注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也。故曰病患云云。欲吐者。不可下。其義有二。吐則胃寒者居多。下之。則愈寒而吐益甚者。一也。又吐則氣機...
- 《普濟方》:[卷三十五胃腑門]胃寒腸熱(附論)
夫病有腹脹而泄者。為胃寒腸熱。胃受寒則氣收不行而為脹滿。腸客熱則水谷不聚而為泄注大腹木香湯(出圣濟總...
- 《圣濟總錄》:[卷第四十七胃門]胃寒腸熱
論曰黃帝針經曰,病有腹脹而泄者,為胃寒腸熱。胃受寒,則氣收不行而為脹滿,腸間客熱則水谷不聚而為泄注,...
- 《續名醫類案》:[卷六]嘔吐
復嘔矣。復以滋陰輕清等劑,調理而愈。大都嘔吐多屬胃寒,而復有火證若此者,(此病火證極多,張偏于溫補,...
- 《癥因脈治》:[卷二嘔吐論]內傷嘔吐
癥也。【胃寒嘔吐之因】真陽不足,火不生土,脾胃素寒,不能運化水谷,反而上逆,此胃寒【胃寒嘔吐之脈】...
- 更多古籍中的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