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胃反為病名[1]。
4 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胃反
胃反指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者[1]。見《肘后備急方》卷四。《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余,朝食暮吐,變為胃反。”“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胃反即反胃,亦稱翻胃[1]。詳見反胃條。
5 霍亂·胃反
胃反為霍亂病之別稱[1]。《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二:“霍亂有三名。一名胃反。”詳見霍亂條。
6 參考資料
治療胃反的穴位
- 命關
而入,故名食竇。主治胸脅脹痛,噯氣,反胃,噫氣,翻胃,食已即吐,噎膈,胃炎,腹脹,水腫,腹脹,黃疸,...
- 食竇
而入,故名食竇。主治胸脅脹痛,噯氣,反胃,噫氣,翻胃,食已即吐,噎膈,胃炎,腹脹,水腫,腹脹,黃疸,...
- 胃俞
痛不嗜食。《針灸大成》:主霍亂,胃寒,腹脹而鳴,反胃嘔吐,不嗜食,多食羸瘦,目不明,腹痛,胸脅支滿,...
- 下脘
脘疼痛,呃逆,不欲食,小兒疳疾,虛腫,小便黃赤,反胃,腸鳴,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腹堅硬脹,痞塊連臍上...
- 下管
脘疼痛,呃逆,不欲食,小兒疳疾,虛腫,小便黃赤,反胃,腸鳴,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腹堅硬脹,痞塊連臍上...
- 更多治療胃反的穴位
治療胃反的方劑
- 茯苓澤瀉湯
澤瀉12克桂枝6克白術9克生姜12克功能主治: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用法用量:以水1升,煮取300...
- 麥門冬粥
治:肺痿肺燥,咳嗽咯血,虛勞煩熱,胃陰不足,納少反胃,以及老人熱病津傷。用法用量:以粳米煮粥,待粥半...
- 半夏飲子
制法上八味,細切。功能主治益氣補中,降逆止嘔。主胃反,飲食吐逆,水谷不化。用法用量用水800毫升,煎...
- 人參厚樸湯
,炒)1兩,甘草(炙,銼)1兩,白術1兩。主治:胃反,胃氣虛弱,停飲相擊,發為虛脹,其氣逆上,食已反...
- 驢尿一物飲
驢尿。主治:胃反。用法用量:每服2合。臨床應用:翻胃:昔在幼年,經患此疾,每服食餅及羹粥等物,須臾吐...
- 更多治療胃反的方劑
治療胃反的中成藥
- 安脾散
)半兩,甘草(炙)1兩半。制法上為細末。功能主治翻胃吐食,及吃食咽酸,口吐黃水,曾經諸方不愈者。用法...
- 枳術寬中膠囊
和胃,理氣消痞。用于胃痞(脾虛氣滯),癥見嘔吐、反胃、納呆、反酸等,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見以上癥狀者。...
- 香砂理中丸
治:健脾和胃,溫中行氣。用于脾胃虛寒,氣滯腹痛,反胃泄瀉。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規格...
- 清涎快隔丸
2頁)。功能與主治:寬中解郁,理氣化痰。用于噎膈反胃,胸脹脹悶,痰涎多,咽喉不利。用法與用量:口服,...
- 糊藥
與主治:開胃消食,理氣,化滯。用于消化不良,停食反胃,噯腐吞酸,脘腹脹痛,食積,腹瀉。用法與用量:口...
- 更多治療胃反的中成藥
胃反相關藥物
- 吲噠帕胺片
。(1)較少見的有:腹瀉、頭痛、食欲減低、失眠、反胃、直立性低血壓。(2)少見的有:皮疹、瘙癢等過敏...
- 糊藥
能主治】開胃消食,理氣,化滯。用于消化不良,停食反胃,噯腐吞酸,脘腹脹痛,食積腹瀉。【用法與用量】口...
- 復方維生素U片
飽食感、胃脹、胸悶、打嗝(噯氣)、惡心(想嘔吐、反胃、醉酒后惡心感等)、飲酒過多、胃痛、促進消化、消...
- 安胃止痛散
制酸,理氣止痛。用于胃氣不和引起的胃脘脹悶疼痛,反胃吞酸。【規格】每袋裝1.5克【用法用量】口服,一...
- 新健胃片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制酸和胃。用于肝胃郁熱所致的反胃吞酸,胃脘痞悶,消化不良。【規格】每片重0.5克...
- 更多胃反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胃反
- 《古今醫鑒》:[卷之五]翻胃
熱結則津液涸;三陽既結,則前后閉結。下既不通,則反上行,所以噎食不下,縱下而復出也。此陽火不下降而...
- 《普濟方》:[卷三十六胃腑門]胃反(附論)
丁香餅治脾胃虛寒。痰逆嘔吐。飲食減少。五膈五噎。反胃惡心。并皆治之。丁香木香(各一兩)人參蓽澄茄(各...
- 《本草綱目》:[主治第三卷百病主治藥]反胃
出,是無火)【溫中開結】〔草部〕附子(溫中破積。反胃不下食,以鍛石泡熱,姜汁淬三次,同丁香、粟米煎服...
-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二十八翻胃門]藥方
不拘時。(《濟生》)太倉丸治脾胃虛弱,不進飲食,翻胃吐逆。白豆蔻砂仁(各二兩)陳倉米(一升,用黃土炒...
- 《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卷五]嘔吐噦下利病脈證并治第十七
用是湯以平胃熱。高世曰∶食己即吐者,非宿谷不化之胃反,乃火熱攻沖之吐逆。大黃甘草湯方大黃(四兩)甘草...
- 更多古籍中的胃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