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注解
胃不和即胃氣不和[1] 。指胃氣失和,受納、腐熟水谷功能失調的病理變化[2] [3] 。多由胃陰不足、邪熱犯胃,或食滯胃脘,影響胃氣所致[4] 。《素問·厥論》:“胃不和則精氣竭。”《素問·逆調論》:“胃不和則臥不安。”癥見厭食或食后痞脹、泛惡、臥不安、大便失調等[4]。須審因而治,并結合和胃法[4]。針灸常取胃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等穴進行治療[2] 。
4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31.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0.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33.
古籍中的胃不和
- 《普濟方》:[卷二十五脾臟門]脾胃不和不能飲食
其氣不和。則腹內虛滿。不能飲食。治宜調其飲食。適其寒溫。則病自愈。方神仙快活丸治婦人男子脾胃不和。氣...
- 《圣濟總錄》:[卷第四十六]脾胃不和不能飲食
者如此。若其氣不和,則腹內虛滿,不能飲食,治宜調其飲食,適其寒溫,則病可已。治脾胃不和,不能飲食,心...
- 《普濟方》:[卷二十二脾臟門]兼理脾胃附論
焙干)白湯點服。空心丁香生胃散(御藥院方)治中焦不和。氣滯不下。嘔逆惡心。飲食進退。肢體困倦。常服進...
- 《景岳全書》:[卷之五十四書集·古方八陣]和陣
芒硝;如脈大內熱,加黃連、黃芩。調氣平胃散治胃氣不和,脹滿腹痛。濃樸(制)陳皮木香烏藥白豆蔻砂仁白檀...
- 《讀素問鈔》:[卷上之四]病能(病之形能也王注內作病形也)
脈虛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其四肢也(續前陰謂太...
- 更多古籍中的胃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