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胃癌·瘀毒內結證 (最后修訂于2016/7/16 20:27:45)[共137字]
摘要:胃癌·瘀毒內結證(stomachcancerwithsyndromeofinternalbindingofstaticbloodandpoison)是指瘀毒內結于胃,以胃脘刺痛,痛時拒按,心下痞塊,嘔血便血,肌膚甲錯,舌紫暗或有瘀點,苔薄白或薄黃,脈澀等為常見癥的胃癌證候。......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早期胃癌的內鏡診斷進展
胃癌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提高療效的關鍵,胃鏡檢查是最直接、準確、可靠的診斷方法。早期胃癌術后10年生存率90%,微小胃癌近100%,而中晚期胃癌盡管進行了積極的手術、化療、放療等治療,3年存活率僅為30%左右。早期胃癌發展為進展期胃癌需要2~7年時間,平均3年左右[1]。目前,用于臨床檢查的胃鏡種類較多,各有千秋,普通電子胃鏡在臨床上已廣泛應用,放大內鏡、色素內鏡、熒
- 利用RT-PCR檢測SM22基因在胃癌及正常組織中的表達差異
【摘要】目的檢測SM22(smoothmuscle22)mRNA在人胃癌及正常胃組織中的表達水平,探討SM22基因與胃癌發生的關系,為進一步鑒定胃癌診斷篩查的標志物提供理論依據。方法應用半定量RT-PCR檢測42例胃癌組織及14例胃正常組織中SM22mRNA的表達水平,并比較其差異。結果在胃癌組織中SM22mRNA的陽性表達率為92.86%(39/42),在正常組織中的陽性表達率為71.43%(1
- 探討X線鋇餐檢查和CT檢查在胃癌診斷中的價值
【摘要】目的探討X線鋇餐檢查和CT檢查在胃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對患者先進行上消化道X線鋇餐檢查,疑有胃癌者再做上腹部CT掃描,以確定病變部位、范圍和性質。結果X線鋇餐檢查可觀察胃腔內腫塊及周圍黏膜形態、排空時間,并可動態觀察胃壁柔軟度及蠕動情況。CT檢查可了解病變累及胃壁的程度及向腔外發展情況,鄰近組織器官有無受侵及,有無血行、淋巴轉移。結論X線鋇餐檢查是發現、診斷胃癌的基本手段,對于大多數向
- 早期胃癌臨床特點的認識及手術治療的新進展
自從1962年日本學者提出早期胃癌(EGC)的概念以來,EGC的病因病理學特點、診斷及治療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使部分早期胃癌的病人根治術后已能獲得長期生存。但仍存在術前準確分期困難、淋巴結轉移及靜脈癌栓形成等問題,影響早期胃癌的根治率和生存率,因此有必要進一步認識早期胃癌的臨床特點,采取相應的措施,提高EGC的根治率、生存率和患者的生活質量。 一.流行病學資料 EGC占同期胃癌的比例據各
- 早期胃癌的外科診治體會
【摘要】目的探討早期胃癌的臨床特點,指導臨床診治和提高療效。方法對本院18例早期胃癌在診斷及治療上的不同特點進行分析。其中14例有慢性胃病史2~30年,10例臨床表現以上腹痛為主,2例表現為上消化道出血、進食哽噎。胃鏡檢查15例,上消化道造影檢查10例。胃黏膜層(m)癌10例,黏膜下層(sm)癌8例,淋巴結轉移3例。本組均行R1+或R2,其中遠端胃大部切除14例,近端胃切除3例,全胃切除1例。結
- 吸煙與胃癌關系的Meta-分析
【摘要】目的對近十幾年來國內已發表的有關吸煙與胃癌關系的研究進行系統地評價,探討吸煙與胃癌的關系。方法電子檢索中國生物醫學光盤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和萬方數據庫,檢索期限為從1991—2006年。所有評價吸煙與胃癌關系的病例對照研究和隊列研究予以納入。運用Meta-分析方法進行綜合分析,并按研究類型(病例對照和隊列研究)和性別(男、女)分層進行合并分析。根據資料一致性檢驗,
- 吸煙與胃癌關系的Meta-分析
【摘要】目的對近十幾年來國內已發表的有關吸煙與胃癌關系的研究進行系統地評價,探討吸煙與胃癌的關系。方法電子檢索中國生物醫學光盤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和萬方數據庫,檢索期限為從1991—2006年。所有評價吸煙與胃癌關系的病例對照研究和隊列研究予以納入。運用Meta-分析方法進行綜合分析,并按研究類型(病例對照和隊列研究)和性別(男、女)分層進行合并分析。根據資料一致性檢驗,
- 第八屆全國胃癌學術會議將于6月14日在京召開
2013年6月14日起,由中國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主辦,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承辦,北京市腫瘤防治辦公室、北京癌癥康復會協辦的第八屆全國胃癌學術會議暨首屆陽光長城腫瘤學術會議即將召開。 大會由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院長季加孚擔任主席,季院長本次會議的主題為“規范·轉化·規劃”,旨在進一步推廣具有專業共識的胃癌規范化診療,促進科研成果向臨床應用的深度轉化,并對我國胃癌防治領域的各項工作進行更為深入和細致的
- 胃癌淋巴結轉移規律的研究現狀
【關鍵詞】胃癌胃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日本、中國、智利等國為世界上胃癌高發地區,而北美、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則為低發區。胃癌的發生發展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生物學過程,影響胃癌患者手術預后的因素有很多,如腫瘤的浸潤深度、生長方式、分化、淋巴結轉移的范圍、數目等。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的作用,而是相互作用和互相聯系的。而其中淋巴結的轉移在對患者生存率的多因素分析中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1]。雖然目前隨著
- 胃癌
【概述】胃癌是源自胃粘膜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占胃惡性腫瘤的95%。胃癌在我國發病率很高,死亡率占惡性腫瘤的第一位,全國胃癌平均死亡率高達20/10萬,男性高于女性,男:女約3∶1。發病年齡高峰為50歲~60歲。世界胃癌的年發病率為17.6/10萬,日本、丹麥等國發病率高,而美國及澳洲則較低,在我國以山東、浙江、上海、福建等沿海地區為高發區。【診斷】(一)癥狀早期表現為上腹不適,約為80%患者有此表
- 3.幽門螺桿菌與胃癌的關系和研究--幽門螺桿菌與胃癌
3.幽門螺桿菌與胃癌的關系和研究幽門螺桿菌與胃癌 胃癌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世界上的惡性腫瘤中估計占第二位。我國胃癌年死亡率為16/10萬,居各類腫瘤之首。近20年來,不少學者致力于胃癌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胃癌的發生與環境因素有關。自1983年從人胃粘膜中分離出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pylori,Hp)以來,許多研究認為該菌感染作為環境因素之一,與胃癌的發生有關
- X線檢查胃癌病灶活動度與手術切除關系的探討
【摘要】目的應用X線鋇餐造影,測量胃癌病灶的活動度,判斷胃癌能否手術切除。方法把患者的椎體及其以下椎體間隙的高度作為測量的標準單位,將168例胃癌分為以賁門及胃底為主的上部和以幽門及胃竇為主的下部,分別測量胃癌病灶在立位像和臥位像上的位置,求出兩者之間的差別,作為胃癌病灶的活動度。結果下部胃癌病灶的活動度1.00個椎體單位時,完全能夠手術切除,≤0.50個椎體單位時,手術切除的可能性極小,胃癌病灶
- 專家解答胃癌——掛號費叢書
8-1頁數:238字數:186000印刷時間:2005/08/01版次:1內容提要:本書以醫學科普讀物的形式,向廣大讀者詳細介紹了胃癌的基本知識、正確掌握胃癌的一般常識、胃癌的臨床表現、胃癌的診斷、中西醫治療以及胃癌的預防、飲食、調養等。其內容新穎、系統、實用,適合胃癌患者和家屬閱讀。同時,對廣大臨床醫生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目錄:胃癌的基礎知識胃在人體內什么部位胃的結構如何胃是如何得到血液供應的
- 中西醫理論胃癌
【摘要】胃癌死亡率高居惡性腫瘤第2位,是全球常見癌癥的第4位,我國亦為此病的高發國家之一。盡管如此,早期胃癌的治愈率卻相當高,唯晚期或已轉移者不然。但本病早期一般并無明顯癥狀,容易延誤診治。可幸的是,隨著普查的流行及更多早期胃癌的診斷,近年本病的死亡率已有下降趨勢。要改善胃癌的肆虐,單靠及早診斷是不夠的,如何治愈晚期或已轉移癌腫已成為現今醫學的研究重點。本文從中西醫角度綜述胃癌的病因病機、診斷和治
- 影響胃癌診治的相關因素臨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索影響胃癌診治的相關因素。方法調查992例胃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并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胃癌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升高,其中以50~60歲(25.20%)為高發年齡段,且以男性患者為主;腫瘤發生部位主要位于胃竇部;其病理類型以腺癌為主。結論胃癌的發病與年齡、性別有較明顯的關系,其發生部位與病理類型也出現一些新特點,在診斷治療的過程中需注意。 【關鍵詞】胃癌;相關因素;研究 Clinic
- 茜草提取物聯用5-Fu對胃癌MGC-803細胞株的誘導凋亡及抗增殖作用的實驗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茜草提取物聯用5-Fu對胃癌MGC-803細胞株的誘導凋亡、抗增殖作用及凋亡前后bcl-2基因表達的影響。方法通過MTT法、透射電鏡觀察法、DNA電泳法、TUNEL法、免疫細胞化學法等方法,從形態學、生物化學及免疫細胞化學等三個方面進行研究。結果茜草提取物在0.2~1.0mg/ml范圍內,5-Fu在2~16μg/ml范圍內對胃癌MGC-803細胞均有抑制作用,并表現出濃度依賴性關系
- 中青年胃癌的臨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中青年胃癌的臨床和病理特點。方法收集了1995年1月~1999年12月5年間經臨床病理診斷的中青年胃癌89例,并對其臨床表現、病理診斷、手術治療、預后狀況等方面進行分析。結果早期胃癌僅16例,占23.5%。組織病理學類型高分化腺癌29.4%;印戒細胞癌22%;低分化癌26.5%;粘液癌16%。惡性程度的高低分化腫瘤占64.4%。結論中青年胃癌發病女性多于男性。臨床晚期病例多,病理組
- 青年人胃癌41例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青年人胃癌的臨床、病理、內鏡特點及胃鏡對胃癌的診斷意義。方法總結分析了我院1992年9月~2007年9月經胃鏡(或手術)及病理確診的青年人胃癌41例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41例青年人胃癌中,上腹痛者35例,腫瘤位于胃竇部者18例,胃體胃角部13例,病理以腺癌多見。結論青年胃癌發病女性多于男性,臨床晚期病例多,早期診斷率低,病理組織學分化差,胃鏡及病理檢查是診斷胃癌可靠、有效的方法,手
- 胃癌及癌前病變細胞凋亡與增殖關系的研究
【摘要】目的通過研究胃癌及癌前病變細胞凋亡及增殖的關系,探討細胞凋亡在胃癌發生中的作用。方法應用原位細胞凋亡TUNEL檢測方法結合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方法對70例慢性胃炎、49例腸上皮化生、69例異型增生和81例胃癌進行了細胞凋亡及增殖的原位觀察和比較。結果從慢性胃炎到腸上皮化生、輕度、中度、重度異型增生至胃癌的整個演變過程中,凋亡指數和增殖指數逐漸增高,至中度異型增生時凋亡指數最高,其后開始下降,至
- 影響胃癌手術療效的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影響胃癌手術治療后的臨床療效。方法回顧分析48例胃癌病人,從病人的年齡與性別、病程、臨床癥狀和體征、手術方式、腫瘤部位、病理、化療、生存率等不同情況進行分析。結果本組病例均為晚期進展期胃癌,預后不良,3年生存期12例占27.1%。5年生存期3例占6.2%。結論早期胃癌發現率低,胃癌根治術率低,綜合治療差是影響胃癌手術治療后的臨床療效的重要因素。【關鍵詞】胃癌;手術;療效Billro
- EGCG對人胃癌細胞增殖及其裸鼠移植瘤生長的抑制作用
【摘要】目的觀察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GCG)對體外培養人胃癌細胞系(SGC-7901)細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和體內抗人胃癌作用。方法MTT法檢測EGCG對人胃癌(SGC-7901)細胞株的生長抑制作用;以人胃癌細胞裸鼠移植瘤模型治療實驗,評價EGCG治療人胃癌的有效性;通過TUNEL和免疫組化檢測移植瘤細胞的凋亡情況。結果在體外抗癌細胞增殖實驗中EGCG對人胃癌SGC-7901細胞的IC50
- 環氧化酶2在胃癌發生發展中的作用研究進展
【關鍵詞】胃癌;環氧化酶2;幽門螺旋桿菌胃癌是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惡性腫瘤,傳統的治療方法不足以降低其致死率。探索胃癌新的防治措施及其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一直為人們所關注。環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是分解花生四烯酸、生成各種內源性前列腺素(PG)過程中重要的誘生型限速酶。近年來的研究發現,COX2在胃癌中的表達明顯增高,而抑制COX2表達有可能預防和逆轉胃癌
- 中藥抗胃癌轉移分子機制研究進展
胃癌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惡性腫瘤之一,有資料顯示,全球胃癌的致死率位居所有腫瘤致死率的第二位。胃癌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腫瘤轉移。腫瘤轉移從分子水平上包括增殖、黏附、侵襲、遷移、血管淋巴管生成等主要環節。通過研究胃癌轉移的主要環節,可為胃癌轉移提供可能的理論依據和治療靶點。中藥抗胃癌轉移的研究主要是圍繞著胃癌轉移過程中的主要環節進行。中藥成分復雜,可作用于多個環節。因此,在抗胃癌轉移過程中發
- 臟器胚胎腸系膜還原思路在遠側胃癌根治術中的應用體會
【摘要】目的加深對胃癌相關手術解剖的理解,探討本型腫瘤的手術技法。方法回顧分析近10年來以臟器胚胎旋轉還原腸系膜方法進行遠側胃癌根治術48例的臨床資料。術中充分利用各融合筋膜及網膜、系膜、韌帶的胚胎發育特點進行臟器的系膜化解剖。結果本組手術根治切除率提高,失血量和并發癥發生率顯著減少。結論用胚胎發育的思路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上腹部臟器解剖,用臟器胚胎腸系膜還原的方法進行遠側胃癌根治術能提高遠側胃癌根
- EGCG對人胃癌細胞增殖及其裸鼠移植瘤生長的抑制作用
【摘要】目的觀察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GCG)對體外培養人胃癌細胞系(SGC-7901)細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和體內抗人胃癌作用。方法MTT法檢測EGCG對人胃癌(SGC-7901)細胞株的生長抑制作用;以人胃癌細胞裸鼠移植瘤模型治療實驗,評價EGCG治療人胃癌的有效性;通過TUNEL和免疫組化檢測移植瘤細胞的凋亡情況。結果在體外抗癌細胞增殖實驗中EGCG對人胃癌SGC-7901細胞的IC50
- 上海市金山區2002~2004年胃癌情況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上海市金山區近3年來(2002年1月~2004年12月)胃癌發病情況。方法引用金山區中心醫院2002年1月~2004年12月登記新發胃癌病例資料。結果3年來金山區胃癌發病呈現逐年上各升趨勢,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且以50~79歲為高發年齡段,青年人胃癌發病增多。結論金山區2002~2004年胃癌發病率逐年上升,其原因有待于今后進一步探討,但應注意小于40歲青年人及50~79歲高發年齡段
- 運用中醫藥治療胃癌的臨床體會
我國胃癌猝死率為25.2/10萬,占全部惡性腫瘤的23.2%,占惡性腫瘤死亡率中的第一位[1]。中醫藥在治療胃癌上具有延長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率、改善生活質量等作用。并且,與化療合用能夠起到增效減毒作用[2,3]。筆者總結運用中醫藥治療胃癌有一些體會如下。 1堅持辨證論治的原則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精髓所在,亦最能體現中醫學的學術思想。胃癌屬于中醫脾胃病范疇,但非一般脾胃病所能相比,雖然不能按一
- 鋇餐雙對比造影診斷早期胃癌(附24例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早期胃癌的鋇餐診斷。方法用低張胃雙對比造影結合內鏡檢查進行診斷。結果本組24例均于內鏡檢查前做胃雙對比造影,15例提示為早期胃癌,3例可疑胃癌,5例診斷為糜爛性胃炎,1例誤診為良性小潰瘍,最后內鏡活檢均診斷為早期胃癌。結論低張胃雙對比造影是檢診早期胃癌的有效方法,臨床醫務工作者應提高對該病的認識能力。【關鍵詞】早期胃癌;放射造影術Earlygastriccarcinomadiag
- 胃癌組織中c-met的表達及臨床意義
【摘要】目的研究肝細胞生長因子(HGF)受體即c-met蛋白在胃癌組織標本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方法應用免疫組織化學的方法檢測53例臨床手術切除的胃癌標本及相應的胃黏膜標本c-met的表達。結果c-met蛋白不同程度的表達于正常胃黏膜、胃癌組織中,正常胃黏膜陽性表達率為22.64%(12/53),胃癌組織陽性表達率為75.47%(40/53)。胃癌組織中c-met蛋白的表達水平與形態學分類、臨床分期
- 青年人胃癌119例臨床與內鏡及病理特點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青年人胃癌的臨床、內鏡及病理特點。方法1986年1月至2004年8月間我院確診≤35歲的青年人胃癌119例,對其臨床、內鏡及病理特征進行總結分析。結果青年人胃癌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增高,男性多于女性,但≤30歲患者女性多于男性;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易與慢性胃炎和潰瘍病相混淆,易延誤診斷,臨床晚期癌多見;內鏡受檢率較低,以BorrmannⅢ型多見;病理組織學分化差,惡性程度高。結論提
- 早期胃癌31例診斷與外科治療分析
關鍵詞早期胃癌;診斷;外科手術 我院1984—1998年共收治胃癌674例,其中早期胃癌31例,占4.6%。為探討早期胃癌的診斷、治療方法和預后,現對31例早期胃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31例中男22例,女9例,男女比例2.4∶1;年齡25~67歲,平均54.4歲;50歲7例,50~59歲18例,59歲6例。 1.2臨床表現上腹部不適21例,腹痛4例
- 進展期胃癌術前CT分期
【摘要】目的通過對進展期胃癌術前CT分期,確定胃癌的治療方案,避免盲目地手術探查。方法對67例胃癌患者行CT掃描,對無周圍和遠處器官轉移者進行手術,手術所見和CT表現進行對照。結果CT掃描對進展期胃癌的檢出率為100%,手術所見與CT表現的符合率為92%。結論進展期胃癌的術前CT檢查能夠準確地對胃癌進行CT分期。 關鍵詞胃癌體層攝影術X線計算機 AnanalysisofCTdiagnostic
- 胃癌及癌前病變中p53基因蛋白的表達及意義
【摘要】目的探討胃癌及癌前病變組織中p53基因蛋白的表達及意義。方法應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方法對74例慢性胃炎,59例腸上皮化生,66例異型增生和81例胃癌進行了p53基因蛋白檢測。結果正常胃粘膜與慢性胃炎中無p53表達,隨著異型增生程度的增加,p53陽性表達也在增加,重度異型增生的陽性率與胃癌的陽性率相近。結論p53蛋白在胃癌前病變中即顯示異常表達,其突變發生于胃粘膜癌變的早期階段,p53蛋白的表
- 早期胃癌的組織學類型和淋巴結微轉移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的組織學類型和淋巴結微轉移及診斷體會。方法對80例早期胃癌的手術標本進行石蠟切片蘇木素伊紅染色。胃癌組織和淋巴結進行免疫組化檢測,包括細胞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EMA)和癌胚抗原(CEA)。結果80例早期胃癌中腸型22例,彌漫型35例,混合型23例。位于黏膜內62例,浸潤至黏膜下層18例。伴局部淋巴結轉移有8例,均為彌漫型或混合型胃癌的微小轉移。結論纖維胃鏡的廣泛
- 第三節 胃癌的外科治療
第三節 胃癌的外科治療 胃癌的治療到目前為止,效果仍不夠滿意。這一方面由于胃癌發病原因尚不清楚,不能在其發病前加以預防;另一方面是多數病例確診時已屬中、晚期病人,療效自然欠佳。因此早期診斷仍是提高胃癌治療效果的關鍵。 一、手術治療 為目前治療胃癌的主要方法,也是唯一可能治愈進展期胃癌的手段。因此對胃癌的手術治療應采取積極態度,只要病人全身情況允可無明確的遠處轉移時均應施行剖腹手術。 (一
- Runx3與胃癌的研究現狀
【摘要】目的探討Runx3抑癌基因與胃癌的發生發展的關系及其在胃癌中沉默機制。方法在PubMed上檢索有關文獻并綜述。結果Runx3抑癌基因的失活與胃癌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啟動子過甲基化和雜合缺失是其基因沉默的主要機制。結論為胃癌等惡性腫瘤的診療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案。【關鍵詞】胃腫瘤;抑癌基因;Runx3Runx3(PEBP2αC/CBFA3/AML2)基因是一個腫瘤抑制基因,其功能缺
- 高齡胃癌患者的臨床特點及圍手術期處理
【摘要】目的 探討高齡胃癌患者的臨床特點,提高外科治療水平。方法 對2002年10月—2004年10月對310例行標準胃癌根治術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101例≥70歲高齡胃癌患者中術前75例(74.3%)有合并疾病,209例70歲低齡胃癌患者術前35例(16.7%)有合并疾病,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高齡胃癌患者術后并發癥27.7%,術后病死率5.9%,低齡
- 老年人早期胃癌的外科治療
【摘要】目的探討老年人早期胃癌的臨床病理特征,適宜的外科治療方式及其預后。方法對我院自1995年4月~2005年4月10年間收治的58例老年早期胃癌患者臨床病理及術后隨訪資料進行回顧分析。結果本組手術切除率為100%,手術死亡率為0,腹腔及切口感染率為0,無吻合口漏,5年生存率為98%。58例中黏膜癌44例占75.9%,無淋巴結轉移,黏膜下癌14例占25%,淋巴結轉移2例,多原發癌4例。結論對老年
- 汪達成主任醫師論胃癌的中醫治療
【摘要】本文將蘇州中醫醫院汪達成主任醫師治療胃癌的臨床經驗總結為4個特點,這4個特點是扶正注重胃氣,祛邪著重化痰,組方重視理氣和辨證結合辨病,環繞這4個特點,闡述了汪老治療胃癌的學術觀點。本文還列舉典型病案,以具體介紹汪老治療胃癌處方用藥的經驗。 【關鍵詞】胃癌;中醫;臨床經驗蘇州中醫醫院汪達成主任醫師是全國首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汪達成主任長期從事脾胃病的研究,在中醫藥治療胃癌方面
- 南醫大發現兩個胃癌易感基因位點
為什么在同一個地方生活的人、年齡相近、習慣相似,有的生活如常、有的卻得了胃癌?近日,南京醫科大學副校長沈洪兵領銜的研究團隊,成功篩查出2個新的胃體癌易感基因位點。這是世界上首次專門針對中國人群胃癌易感基因位點的研究,該成果已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遺傳)雜志上發表。該研究從基因層面證明了“胃癌會遺傳”的可能性。 神奇的基因 據了解,人類基因組99.9%都是一樣的,在DNA序列構成上僅有極
- 胃癌分期在螺旋CT上的影像學表現
胃癌分期在螺旋CT上的影像學表現(pdf)[摘要]目的分析胃癌的螺旋CT表現,評價螺旋CT對胃癌術前分期的應用價值。方法對43例經胃鏡證實的胃癌患者行三期增強掃描,根據臨床資料對43例患者均進行TNM分期。結果螺旋CT掃描對胃癌的檢出率為97.7%。對于T、N、M及TNM分期的準確性分別為65.9%、65.1%、78.6%及72.1%。結論螺旋CT掃描對胃癌患者的術前分期診斷有較高價值,可有效地為
- 胃癌和胃間質瘤的CT特征及鑒別
[摘要]目的探討和總結胃癌和胃間質瘤的CT特征和鑒別要點。方法對經病理證實的65例胃癌和14例胃間質瘤在空腹、低張、胃內充盈對比劑時用16層螺旋CT行平掃、多期增強掃描及三維重建,回顧性觀察病灶的黏膜、胃壁結構、血供來源及動態變化、周圍間隙。結果胃癌及間質瘤于增強掃描均有明顯強化,胃癌強化程度較間質瘤明顯;進展期胃癌于增強掃描時胃壁分層結構消失或不規則,胃間質瘤黏膜完整,局部見連續的薄層強化。結論
- 胃癌:名醫談百病
科學技術出版社ISBN:7532353249印次:1紙張:膠版紙出版日期:2000-1-1字數:73000版次:1a內容提要:本書概述了胃癌發生的原因,詳細地介紹了胃癌的癥狀、診斷、內外科的治療方法及預防等方面的知識;并從現代營養學及中醫食療角度提出了有利于胃癌病人康復的飲食保健方法。該書內容全面,簡明實用,通俗易懂,可供病人、家屬及醫護人員閱讀參考。作者簡介:李兆申,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內
- 幽門螺桿菌與胃癌的關系
幽門螺桿菌與胃癌的關系 自從1983年幽門螺桿菌(Hp)被分離培養成功以來,其與胃部疾患的關系已引起人們廣泛的關注。目前普遍認為,Hp是慢性胃炎的病原菌,在消化性潰湯的發生和復發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但是否與胃癌有關尚有爭議。本文就Hp與胃癌關系的研究現狀作一綜述。 1Hp與胃癌有關的證據 近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Hp感染可能與胃癌的發生有關。①流行病學調查表明,胃癌高發區Hp感染率顯著高于胃
- 胃癌組織中VEGFC及其受體FLT4mRNA的表達
【摘要】目的研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C(VEGFC)及其受體VEGFR3(FLT4)mRNA在胃癌組織中的表達。方法采用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技術對34例胃癌和癌旁組織及16例正常胃黏膜組織中VEGFC及FLT4mRNA的表達水平進行檢測。結果VEGFC與FLT4mRNA在胃癌和癌旁組織中均有表達;VEGFC及FLT4mRNA在胃癌、癌旁組織和正常胃黏膜組織中的表達有明顯差異(χ2=23
- 全球胃癌治療進入“靶向”時代
個重要預后因子,胃癌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必須明確HER2狀態,以獲得更具針對性的個體化治療方案。”秦教授指出,“但遺憾的是,由于我國胃癌患者對HER2檢測的認知度普遍較低,HER2檢測率尚不足10%,導致不少HER2陽性胃癌患者錯失治療良機。”全球每年癌癥死亡人數約為700多萬人,其中胃癌高居各類癌癥死因第二位。而胃癌是我國高發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總體預后不佳,亟待提高綜合治療效果(作者:賈巖)作者:
- 第五節 胃癌
第五節 胃癌(Carcinomaofstomach) 胃癌是消化道惡性腫瘤中最多見的癌腫,胃癌的發病率在不同國家,不地區差異很大。日本、智利、芬蘭等為高發國家,而美國、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則發病較低,兩者發病率可相差10倍以上。我國也屬胃癌高發區,其中以西北地區最高,東北及內蒙古次之,華北華東又次之,中南及西南最低。本病的檢出率有逐年增多的趨勢。 胃癌多發于40歲以上,41-60歲者約占三分
- 苗族人群幽門螺旋桿菌CagA因子與胃癌的相關性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懷化地區麻陽苗族自治縣苗族人群幽門螺桿菌感染特別是其細胞色素相關基因(CagA)與胃癌的相關性。方法收集我院2001-2008年經病理檢查確診的胃癌患者100例,其中苗族52例,漢族48例,苗族患者平均年齡(60.12±12.35)歲,漢族患者平均年齡(67.75±11.64)歲。分別檢測胃癌患者Hp和HpCagA基因株的感染率。結果苗族人群胃癌組Hp的陽性率均顯著高于漢族人群胃
- 胃癌介入治療的現狀和研究進展
胃癌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早診、早切”是提高治愈率的主要手段。而對中晚期病例者,外科擴大根治術仍為主要治療手段。其5年生存率一起在20%~40%之間[1~8]。難以進一步提高。就其原因有兩個方面:一者國人胃癌確診時有近1/3的患者已屬晚期而不能切除;其二為對胃癌根治后的復發和轉移,尚無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法和手段。改進中晚期胃癌的治療方法和手段,已成為改善和提高整個胃癌生存現狀的重要部分。介入治療學
-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Survivin蛋白表達的關系
[摘要]目的探討幽門螺桿菌(Hp)感染與胃癌組織中Survivin蛋白表達的關系。方法對60例胃癌及其癌旁組織標本應用尿素酶試驗法、WarthinStarry染色法檢測Hp,用免疫組化SP法檢測Survivin蛋白的表達水平。結果Hp陽性病人胃癌組織中Survivin蛋白表達率明顯高于Hp陰性的胃癌組織(Hc=6.62,P0.05),癌旁組織中無Survivin蛋白表達。結論Hp感染能上調胃癌
- 胃癌根治術后復發死亡的相關因素分析
【摘要】 目的探討相關因素對胃癌術后復發死亡的影響,為改善個體化綜合治療、提高術后生存率提供依據。方法回顧性分析2000年8月~2006年9月間胃癌根治術后復發者138例,其中死亡112例,對可能影響術后復發死亡的14項臨床、病理和治療措施,采用Logistic進行單因素和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138例平均復發時間為術后19.8個月,2年內復發率76.8%,2~5年內復發率21.7%,5年后復發率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