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注解
王叔和(公元3世紀)為西晉著名醫學家,名熙,高平(今山西高平,一說山東濟寧)人[1]。曾任太醫令,對脈學有較深刻的研究,集錄其前代文獻中有關脈學的內容結合個人的體會,編成《脈經》 10卷,列述24種脈象的意義,使古代脈學系統化[1]。并重視針灸治療,首次較系統地記述了臟腑俞、募穴的名稱、位置和應用[2]。他還將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加以整理,對于保存古代醫學文獻、促進醫學發展有一定貢獻[1]。
王叔和生于東漢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他學識淵博,為人誠實,做了當時的太醫令。在中醫學發展史上,他做出了兩大重要貢獻,一是整理《傷寒論》,一是著述《脈經》。王叔和性格沉靜,博好經方,且綱悉修身養性之術,尤擅長于脈學之理。著有《脈經》,總結漢以前有關脈學之成就,系現存我國最早脈學專書,書中總結脈象24種,又論述三部九候,寸口脈等,對古代的文明古國脈學影響甚大。另對漢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一書進行整理,該書因戰亂而散佚零亂,幾至失傳。王氏重新加以編次,或謂仲景《傷寒雜病論》析為《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始于王氏。使之不可湮沒,后世雖有人對他的整理加以非議,但多數人認為其功不可沒,張仲景之學借王氏之編修整理才得以保存下來。另著有《論病》六卷,未見傳世。王氏嘗任晉太醫令。
經過連年的戰爭,許多書簡(當時還沒有發明紙,書都是寫在竹簡上的)都散落佚失或殘缺不全了,即使是幾十年前才完成的《傷寒雜病論》也是同樣的命運。作為太醫令的王叔和(太醫令相當于今天的最高級醫院的院長)深知這部醫學醫著的偉大價值,心中十分不忍,便下定決心使這部曠世的奇書恢復其真正的面貌。于是他搜集仲景舊論,到各地尋找該書的原本,終于成功地得到了全本的《傷寒雜病論》,并加以整理和修復,將其保留了下來,就是我們今天見到的《傷寒論》。但書中只有傷寒部分的內容,沒有找到雜病的那一部分。直到唐朝,人們發現了一本已經被蟲蛀了的小冊子,里面的一部分內容正與《傷寒論》相同;另外還有一些內容,是論述雜病的文句,當時尚未見諸于世,但其文風和詞藻卻與《傷寒論》極為相似。從形式上來看,這本小冊子是一種摘抄本,并非完整的內容。雖然有些遺憾不能得到原本,但終究是一大收獲,于是將傷寒部分的內容刪去,將雜病部分整理出版,取名《金匱要略》。雖然只是不完整的內容,但這部分關于雜病的論述,為后世醫家處理許多棘手的醫學問題提供了極大的幫助,而王叔和對《傷寒論》的整理使得《傷寒論》能夠流傳至今,功莫大焉。
第二大貢獻,就是王叔和著成了《脈經》,這也是繼《難經》之后的一部脈學專著。診脈是中醫學的獨特診斷方法,脈象也在診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參考意義。在此書中,王叔和對脈學的描述和闡釋深刻而細致,可見他對于脈學的造詣之深。他將脈象分為24種,其中對于每種脈在醫生指下的特點,代表病證等等,都描述得十分貼切,語言生動準確,非常實用。并與“平脈”(正常人的脈象)做了比較和區別。古時診脈是診三部九候的,就是人迎(氣管雙側的頸動脈)、寸口(手臂外撓側動脈)、趺陽(足背動脈)三部,每部三候脈共九候,診療時過程繁瑣,患者還要解衣脫襪,不太方便。王叔和將診脈法歸納整理,又大膽創新,將這種方法改作了“獨取寸口”的寸口脈診斷法,只須察看雙側的寸口脈,便可以準確地知曉人身的整體狀況。
這一重大的改革,從表面上看是將診法簡單化了,但實際上,這是在對于醫理深刻地推衍之后才有可能做到的一種創新,豐厚的醫學知識和大量的臨證經驗才是革新的根本,而且此法至今仍在沿用,幾千年來屢試不爽,實實在在的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這一重大成功是大膽識與大學問的結晶。
另外,他還強調診脈時要注重患者的年齡、性別、身高、體型、性格等不同因素,不可一成不變,不能脫離實際情況。他在《脈經》序言中提到,診脈是很難掌握的,“在心易了,指下難明”,也就是將學會背會的脈學知識靈活準確地應用到實踐中是需要一個艱難的過程的。這句話也成了千百代醫家教授和學習脈學時的“警世”之言,對于業醫者來說,幾乎不可不知。在脈診的艱苦學習中,習醫者也能充分體會重在臨床實踐,不可紙上談兵的重要性。
王叔和整理千古奇書《傷寒論》,著述傳世佳作《脈經》,在中醫學的發展史上,是重大的成就。這位太醫令,也堪稱難得的人才,為學醫者作出了榜樣。在對于中醫學的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先要遵古、博古、習古之書以繼承前學,才能知新、用新、創新理論以發揚醫理,這才是學習中醫學,宏揚中醫事業的正道。
4 參考資料
古籍中的王叔和
- 《中國醫籍考》:[卷十七]診法(一)
賾。則可以比蹤古賢。代無夭橫矣。高湛養生論曰。王叔和。高平人也。博好經方。洞識攝生之道。又曰。王叔...
- 《中國醫籍考》:[卷二十四]方論(二)
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之名目。可以為校正。太醫令王叔和附以己意。編集成書。共二十二篇。后人德之。稱為...
- 《中國醫籍考》:[卷二十三]方論(一)
論廣伊芳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選論甚精。指事施用。(同上)又曰。華佗...
- 《中國醫籍考》:[卷二十八]方論(六)
康熙癸亥歲午月。周揚俊謹識。凡例曰。傷寒論。系王叔和編次。風寒混淆。經腑雜亂。大概讀之。既難分曉。...
- 《中國醫籍考》:[卷三十八]方論(十六)
〔張仲景方〕(唐志作王叔和張仲景藥方)隋志十五卷(本朝現下書目作九卷)佚〔評病要方〕七錄一卷佚〔濟...
- 更多古籍中的王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