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王充 (最后修訂于2015/9/29 13:46:19)[共95字]
摘要:王充(27~約97)為東漢哲學家,字仲任,會稽上虞(今屬浙江)人。所撰《論衡》多借醫學道理以喻社會問題。對養生保健有所研究,撰《養性》16篇,已佚。其內容尚可從《醫說》等書之引用而知其一斑。......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中年
中年 養生用語。漢·王充《論衡·論死》:“若中年夭亡,以億萬數。”中年的年齡起止,世界各國尚無統一標準。依我國國情,以35歲-59歲作為中年階段較為符合實際。作者:
- 《藥征續編》:[卷下蜜]品考
蜜者,本邦關東北國不產,但南海鎮西諸州多產之。我們不擇崖石土木諸蜜,皆生用之,不用煉法,唯宜漉過。王充曰∶蜜為蜂液,食多則令人毒,不可不知,煉過則無毒矣。是王之說,為餌食言之。若為藥材,則平人食之有毒,毒乃蜜之能也。煉過無毒,則同于不用。無毒,豈得治病毒乎?《藥征續編》
- 瘟疫與儺文化
和高死亡率等“集體屠殺性”的特征,我國先民們認定瘟疫的發生是鬼魅作祟所致。《漢舊儀》曰:“顓頊氏有三子,生而亡去為疫鬼,一居江水,是為瘧鬼;一居若水,是為罔兩蜮鬼;一居人宮室區隅,善驚人小兒。”這在王充《論衡》中也有記載。即是鬼魅作祟生瘟疫,當驅鬼或祈神祛除。瘧疾是古代流行最頻最廣的瘟疫,《尚書·金滕》記載周公為武王禱病,而武王終于死去。武王可能死于瘧疾。從瘧疾“瘧”字的古代字形看,瘧字從“虎”從
- 孟慶云:瘟疫與儺文化
和高死亡率等“集體屠殺性”的特征,我國先民們認定瘟疫的發生是鬼魅作祟所致。《漢舊儀》曰:“顓頊氏有三子,生而亡去為疫鬼,一居江水,是為瘧鬼;一居若水,是為罔兩蜮鬼;一居人宮室區隅,善驚人小兒。”這在王充《論衡》中也有記載。即是鬼魅作祟生瘟疫,當驅鬼或祈神祛除。瘧疾是古代流行最頻最廣的瘟疫,《尚書•金滕》記載周公為武王禱病,而武王終于死去。武王可能死于瘧疾。從瘧疾“瘧”字的古代字形看,瘧
- 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博涉知病——
所提示的學驗要求,明確地反映了仲圣的思路與方法。“勤求古訓”是歷代醫家傳承的重點,“博采眾方”能豐富醫者治病的手段,提高療效和診療水平,這也是醫者所廣泛追求的。在仲圣之前,專事研究百家學說的漢代大儒王充就強調過治學應“多聞博識”,他指出:“人含百家之言,猶海懷百川之流。”(引文見王充《論衡·別通》)之所以強調“博學”,清代名醫趙晴初《存存齋醫話》說:“醫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專,必精而專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卷六禽獸魚蟲禁忌并治第二十四]論辨二首、合九十法、方二十一首
害則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難療。凡煮藥飲汁。以解毒者。雖云救急。不可熱飲。諸毒病得熱更甚。宜冷凍飲料之。(若不因食之若字。徐云。恐是無字。沈云。恐是莫字。)〔程〕凡物之毒者。必熱。熱飲則助其毒勢也。案王充論衡。言毒篇云。夫毒太陽之熱氣也。中人人毒。人食湊懣者其不堪任也。不堪任則謂之毒矣。又云。天下萬物。含太陽氣而生者。皆有毒螫。在蟲則為蝮蛇蜂蠆。在草則為巴豆冶葛。在魚則為與。乃知毒物皆熱也。肝病禁辛
- 《本草述鉤元》:[卷二十七蟲部]蠐螬
。身短節促。足長有毛。生樹根及糞土。中者。外黃內黑。生舊茅屋上者。外白內黯。宋齊邱謂燥濕相育。不母而生。久則羽化去。按蠐螬或誤以為蝤蠐。又誤以為蝎為蠹。不知此三種。皆出朽木中。而蠐螬則糞土中所生也。王充論衡。蠐螬化腹。腹拆背出而為蟬。然則腹即蟬蛻也。味咸。氣微溫。微寒。有毒。主惡血血瘀。破折血在脅下堅滿痛。虛勞干血。血結筋攣。血取還知〔論〕蠐螬生于糞土中。本陰氣而味咸。故入血分。其展轉相化無母而生
- 計算機也會精神分裂
似,因此也可能像人腦那樣崩潰掉。計算機模擬試驗雖不能證明過度學習假說完全正確,卻明顯支持這一假說。而計算機模擬的神經網絡更易控制,這類研究有望為精神類病患找到合適的臨床療法。 總編輯圈點 張松、王充、崔涓……中國古代一個個關于過目不忘的傳說,書寫著人們對驚人記憶力的渴望和崇拜。然而,如果有朝一日夢想成真,人們面臨的苦惱也許會更多。當然,也許再頂尖的計算機也無法模擬出人類大腦的潛力。但正所謂過猶
- 摩腹養生祛百病
,氣血生化之源,有“安谷者昌,“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亡之說。而摩腹則是調治臟腑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促進陰平陽秘,使之恢復到陰陽的動態平衡,達到祛病強身之目的。漢代著名養生學家王充說得好:“欲得長生,腸中常清;欲得不死,腸中無渣。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大腸是人體最大的生態環境,它的正常或失調,直接影響人的健康和壽命。摩腹運動對整個消化道是一個有益的刺激,促進消化液
- 《本草綱目》:[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五]芝
,無余節度,故皆不云服法也。恭曰∶《五芝經》云∶皆以五色生于五岳。諸方所獻,白芝未必華山,黑芝又非常岳。且多黃、白,稀有黑、青者。然紫芝最多,非五芝類。但芝自難得,縱獲一、二,豈得終久服耶?禹錫曰∶王充《論衡》云∶芝生于土。土氣和,故芝草生。《瑞命記》云∶王者仁慈,則芝草生。是也。時珍曰∶芝類甚多,亦有花實者。《本草》惟以六芝標名,然其種屬不可不識。《神農經》云∶山川云雨、四時五行、陰陽晝夜之精,
- 瘟疫與中華民俗文化
認定瘟疫的發生是鬼魅作祟所致,這與古代西方認為是上帝震怒懲罰人類異趨相左。《漢舊儀》曰:“顓頊氏有三子,生而亡去為疫鬼,一居江水,是為瘧鬼;一居若水,是為罔兩蜮鬼;一居人宮室區隅,善驚人小兒。”這在王充《論衡》中也有記載。即是鬼魅作祟生瘟疫,當驅鬼或祈祛神祛除。瘧疾是古代流行最頻最廣的瘟疫,《尚書·金滕》記載周公為武王禱病,而武王終于死去。武王可能死于瘧疾。從瘧疾“瘧”字的古代字形看,瘧字從“虎”
- 《本草綱目》:[蟲部第四十一卷蟲之三]蚱蟬
(《本經》中品)【釋名】蜩(音調)。齊女。時珍曰∶按∶王充《論衡》云∶蠐螬化腹,腹也。蟬者,變化相禪而死,化為蟬,故蟬名齊女。此謬說也。按∶詩人美莊姜為齊侯之子,螓首蛾眉。螓亦蟬名,人隱其名,呼【集解】《別錄》曰∶蚱蟬生楊柳上。五月采,蒸干之,勿令蠹。弘景曰∶蚱蟬,啞蟬,雌蟬也。不能鳴。蟬類甚多,此云柳上,乃《詩》云“鳴蜩者,形大而黑,五故《禮》有雀、子云“蟪蛄不知春秋”是矣。《離騷》誤以蟪蛄為寒
- 《本草綱目》:[蟲部第四十二卷蟲之四]溪鬼蟲
《肘后方》云∶溪毒中人,一名中水,一名中溪,一名水病,似射工而無注下不禁,為陰毒,小緩。皆殺人,不過二十日。方家用藥,與傷寒、溫病相似。或以小蒜煮湯浴之,及諸藥方。又云∶江南射工毒蟲,在山澗水中。人行或浴,則此蟲含沙射人形影則病。有四種,初得穿陷;一種突起如石;一種如火灼瘡也。療之并有方法。王充《論衡》云∶短狐含太陽毒氣而生,故有弓矢射人,中人如火灼也。《本草綱目》明·萬歷六年李時珍公元1578年
- 《靈樞識》:[卷六]寒熱篇第七十
發于頸。無頭尾。如鼷鼠核。時上時下。使人寒熱脫肉。此得之由食大鼠余毒不去。其根在胃。貍骨主之。由此考之。瘰者未潰之稱。鼠者已潰之名。(說文頸腫也)其謂之鼠者。如鼷鼠于皮下狀也。淮南說山訓。貍頭愈鼠。王充論衡。人有鼠病。吞貍自愈。后世字書遂作是也。瘰、漏也。漏泄不止之謂。故名曰鼠。其言食大鼠及鼠涎之毒者誕也。朱震亨云。瘰不作寒熱者可生。稍久轉為潮熱者危。此言信然。介按、小者為瘰。大者為。名色甚多。如
- 《世醫得效方》:危氏世醫得效方序
為解。今危氏以五世所得之秘,一旦盡以公諸人,其過人遠矣。昔許叔微未達時,人勸以樹陰德,許念貧而樹德惟醫為可,乃攻醫以活人,其后訖致顯宦,造物之報施如此。然余以為以身種者有限,以書種者無窮。今危氏能公其術于人,使家有其書,即人無夭死,其所種者不亦多乎。陰德之報,在其身,在其子孫,余知其必有過于許氏者矣。后至元四年八月承事郎同知永新州事王充耘與耕書《世醫得效方》天歷元年危亦林公元1328年-1337年
- 《本草綱目》:[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巴豆
,生猛熟緩,能吐能下,能止能行,是可升可降藥也。《別錄》言其熟則性寒,張氏言其降,李氏言其浮,皆泥于一偏矣。蓋此物不去膜則傷胃,不去心則作嘔,以沉香水浸則能升能降,與大黃同用瀉入反緩,為其性相畏也。王充《論衡》云∶萬物含太之才曰∶芫花為之使。畏大黃、黃連、蘆筍、菰筍、藜蘆、醬、豉、冷水,得火良,惡草,與牽牛相反。中其毒者,用冷水、黃連汁、大豆汁解之。【主治】傷寒溫瘧寒熱,破癥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
- 名醫名方-枳術消積丸
、通腑排毒、清泄胃火、理氣化瘀、健脾補氣之功。 加減:積熱過重,腑實難通,大便秘結,可變丸為湯,加白頭翁、玄明粉,以蕩滌之。 運用:未病先防。尊“胃腸屬腑,以通為用之旨和漢代養生學家王充“欲得長生,腸中常清養生之道。每隔一段時間服2~3次,以潔腑清腸,防病于未然。 初病早治。偶有飲食傷胃,積滯于中,遂服2~3次,消而導之即愈。已病早治,防變之謂也。 久積化火,積熱火
- 腹宜常摩
透過皮膚而直貫腹肌及胃腸者,稱為“揉腹”。摩腹、揉腹可以交替使用。有增強胃腸蠕動、順氣消滯、增進消化吸收和防治胃腸疾病的作用。調理胃腸防治百病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六腑以通為順”。清代養生家王充更強調說“欲得長生,腸中常清;欲得不死,腸中無屎(宿便)。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大腸是人體最大的生態環境,其正常或失調,直接影響人的健康和壽命,摩腹或揉腹能使胃腸及腹部的肌肉強健、促進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環
- 辨證分型不能代替辨證論治下
上工的技藝平臺。 崇尚實用簡約,以實用空間為通途 大道易簡,簡約性是科學性的原則之一。學人對于知識,“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辨證論治堪為治病的工程,除與要求“事莫明于有效(王充《論衡》)外,還要求醫生用最方便的治療手段,最切合實際的實用技術,以最少的經濟付出,用最短的時間祛除疾病。從工程路線看,辨證論治選擇實用空間而非物理空間。可以說,辨證論治以簡捷實用為目標,以四診與確
- 《幼科證治準繩》:[集之七·脾臟部(上)赤白痢]膿血相雜痢
大小加減。青橘丹治冷熱相交,赤白相雜膿血。青橘皮(湯浸,去白、焙)當歸(湯洗,焙)黃連干姜(各一兩)濃樸(生姜制)肉豆蔻(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白面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食前。長沙醫者王充傳通神丸治小兒大人痢疾下膿血,里急腰重,臍腹疼痛。沒藥五靈脂乳香(各研細,炒,一錢)巴豆(七枚,去皮心膜、壓出油)上四味,同研令細勻,滴水為丸,如粟米大。每服一粒,生木瓜研水下,不拘時候。《幼科證治
- 《證治準繩·幼科》:[集之七·脾臟部(上)赤白痢]膿血相雜痢
大小加減。青橘丹治冷熱相交,赤白相雜膿血。青橘皮(湯浸,去白、焙)當歸(湯洗,焙)黃連干姜(各一兩)濃樸(生姜制)肉豆蔻(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白面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食前。長沙醫者王充傳通神丸治小兒大人痢疾下膿血,里急腰重,臍腹疼痛。沒藥五靈脂乳香(各研細,炒,一錢)巴豆(七枚,去皮心膜、壓出油)上四味,同研令細勻,滴水為丸,如粟米大。每服一粒,生木瓜研水下,不拘時候。《證治準繩
- 《本草綱目》:[蟲部第三十九卷蟲之一]蜂蜜
極熱,以南方少霜雪,諸花多熱也。川蜜溫,西蜜則涼矣。劉完素曰∶蜜成于蜂,蜂寒而蜜溫,同質異性也。時珍曰∶蜂蜜生涼熟溫,不冷不燥,得中和之氣,故十二臟腑之病,罔不宜之。但多食亦生濕熱蟲,小兒尤當戒之。王充《論衡》云∶蜂蠆稟太陽火氣而生,故毒在尾。蜜為蜂液,食多則令人毒,不可不知。煉過則無毒矣。宗曰∶蜜雖無毒,多食亦生諸風也。朱震亨曰∶蜜喜入脾。西北高燥,故人食之有益。東南卑濕,多食則害生于脾也。思邈
- 《本草綱目》:[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鉤吻
野葛(《本經》)、毒根(《吳普》)、胡蔓草(《圖經》)、斷腸草(《綱目》)、黃藤(《弘景曰∶言其入口則鉤人喉吻也。或言∶吻當作挽字,牽挽人腸而絕之也。時珍曰∶此草雖名野葛,非葛根之野者也。或作冶葛。王充《論衡》云∶冶,地名也,在東南。其說甚通。廣人謂之胡蔓草,亦曰斷腸草。入人畜腹內,即粘腸上,半日則黑爛,又名爛腸草。滇人謂之火把花,因其花紅而性熱如火也。岳州謂之黃藤。【集解】《別錄》曰∶鉤吻生敷高
- 《本草綱目》:[介部第四十六卷介之二]田螺
(《別錄》下品)【集解】弘景曰∶田螺生水田中,及湖瀆岸側。形圓,大如梨、橘,小者如桃、李,人煮食之。保升曰∶狀類蝸牛而尖長,青黃色,春夏采之。時珍曰∶螺,蚌屬也。其殼旋文。其肉視月盈虧,故王充云∶月毀于天,螺消于淵。《說卦》云∶離為螺,為蚌,為龜,為鱉,為蟹。皆以其外剛而內柔也。肉【氣味】甘,大寒,無毒。【主治】目熱赤痛,止渴(《別錄》)。煮汁,療熱醒酒。用真珠、黃連末內入,良久,取汁注目中,止目
- 五臟相關學說可否替代五行學說
醫對五行配屬法則的突破,或者說是靈活應用。相生相克是五行學說表達各行之間利害關系的抽象模式。其在“五材”的角度中容易理解,如金克木,木生火等,但類推于其他配屬時,就有必要具體定義生和克的內涵。如東漢王充曾質疑說:“水勝火,鼠何不逐馬?”“一人之身,胸懷五藏,自相賊也?”(《論衡·物勢篇》)實際上,對五行相生相克在人體上的應用,必須理解為體現各行的協同作用。中醫最早的經典《黃帝內經》就是這樣的。例如
- 第十四章 昆蟲性皮膚病--第一節 疥瘡
科門診患者總數的五分之一;解放后幾乎見不到。可是從1973年始本病又在我國逐漸流行起來,至今也可算為常見多發病。 中西醫對疥瘡的觀點和疾病名稱皆有共識之處。在我國,早在東漢(公元25~220年),王充《論衡,商蟲篇》已明確指出本病與疥蟲的關系。但用疥瘡作為病名是見于南齊(公元479~502年),孟慶宣《劉涓子鬼遺方》的醫典中,爾后,沿用至今。然后,到隋(公元581~618年),巢元方《諸病源侯論
- 鄭洪:五臟相關學說可否替代五行學說
則的突破,或者說是靈活應用。 相生相克是五行學說表達各行之間利害關系的抽象模式。其在“五材的角度中容易理解,如金克木,木生火等,但類推于其他配屬時,就有必要具體定義生和克的內涵。如東漢王充曾質疑說:“水勝火,鼠何不逐馬?“一人之身,胸懷五藏,自相賊也?(《論衡·物勢篇》)實際上,對五行相生相克在人體上的應用,必須理解為體現各行的協同作用。中醫最早
-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九十九養生余錄(上)]總論養生篇
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故重陽亡陽,重陰亡陰。故曰∶冬傷于寒,春必病溫;春傷于風,夏必泄瀉;夏傷于暑,秋必病瘧;秋傷于濕,冬必咳嗽。王充年漸七十,乃作養生之書,凡十六篇。香氣自守,閉明塞聰,受補自精,服藥導引,庶幾獲道。太上養神,其次養形。神清意平,百節皆寧,養生之本也。肥肌膚,充腹腸,開嗜欲,養生之末也。凡生之長也,順之也。使生不
- 《本草述鉤元》:[卷二十九介部]白蝸螺殼
非溪湖中所生。或屋上墻壁上。年久者良。氣味甘寒。主痰飲積及胃脘痛。治反胃膈氣。痰嗽。濕痰心痛。白螺螄殼洗凈。燒存性。研痘瘡不收。墻上白螺螄殼洗凈。研摻之。〔論〕田螺產于水田中(非海螺)其殼旋文。其肉視月盈虧。(王充云。月毀于天。螺消于者。觀陽結歟屋者。蓋金氣以破之的對矣之殼能開濕熱《本草述鉤元》清楊時泰公元1644-1911年
- 王維民、王東信做客中國教育電視臺解讀麻醉學專業
[編者按]:4月21日,北京大學醫學部教育處處長王維民、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麻醉科主任王東信做客中國教育電視臺,為觀眾介紹麻醉學專業方面的知識,下面是做客實錄。主持人:不同的選擇不同的人生,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專業導航》我是露瞳。說到生病,大家可能會想到的就是醫院和醫生了。那如果一旦得了重病,那除了打針和吃藥之外呢,(可能)還需要做手術。那如果一旦真的(要)做了手術,大家恐怕就會想的就是兩個崗
- 王金花王玉榮:2l世紀醫學發展趨勢對蒙醫教育的挑戰
(內蒙古民族大學,內蒙古通遼028000)21世紀是科學技術更快發展的世紀,以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和信息科技為先導的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將帶動一個世紀科學技術的持續進步。在這種科技環境下,對創新蒙醫人才知識結構的要求將與過去有較大不同,除了掌握扎實的蒙醫藥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外,還必須掌握現代醫學知識、研究方法和應用手段,掌握與健康和疾病相關的其他自然科學知識和現代科學技術,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等,了解相關
- 《醫說》:[卷一三皇歷代名醫]王方慶
王方慶太原人也雅有材度博學多文篤好經方精于藥性《醫說》南宋張杲公元1127-1279年
- 《續醫說》:[卷二濃德]王李義讓
李某文江人醫名甚著家業饒裕崇仁縣有富民病篤邀李醫治之約病愈當以錢五百千為謝李療拯旬日不瘥李告歸病家以其不效聊贈二百千酬之而去復延臨川王醫李詢王所之以富民之疾委曲相告王曰君既不能治吾亦徒往耳李曰不然吾得其脈甚精處藥甚當奈何主人病不愈者蓋吾之運蹇不勝享其錢物耳余藥尚在吾往視之其疾必愈王素敬李診脈用藥一如其說惟易湯使而已越三日富人病痊合家大喜酬以五千緡王歸郡即往詣李以所得分贈其半李堅辭不受乃曰愈病得酬
- 《石室秘錄》:[卷三(射集)]王治法
論飲食難消內傷諸癥天師曰∶王治者,不可以伯道治之,而用王道治法為必全,而尊尚之也。如人病已將愈,不過飲食難消,胸膈不快,或吐酸,或溏泄,或夜臥不寧,或日間潮熱,俱宜王道治之,而不可以偏師取勝。方用人參一錢,茯苓二錢,白術二錢,甘草五分,陳皮五分,半夏七分。此六君子湯也,最妙者。有熱加黃芩三分;夜不睡加黃連五分,肉桂五分;潮熱加柴胡一錢,地骨皮三錢,丹皮一錢;有食覺胸中少痛,加枳殼五分,山楂十粒;
- 《孫文垣醫案》:[卷二三吳治驗]王文川令郎內傷發黃(有發明)
王文川令郎,原傷飲食,又傷于冷菱等物,遍身發黃,眼如金色,夜發熱,天明則退,腹痛手不可近,號叫通宵。市醫因其黃而曰胡真矣。眾議以草頭藥進。予至,急止之,曰∶向以草藥幾誤其母,復欲誤其子乎!蓋脾胃喜溫惡寒,且此癥乃食積釀成,而黃為濕熱所致,法當健脾,用溫暖之劑下之,濕熱去而黃自退。草頭藥性多寒,用之是損脾土而益其疾也,可用哉?即以保和丸一錢,入備急丸五分,作一次服之,少頃瀉一次,又少頃,連下三次,
- 新聞網開通王忠誠院士獲國家最高科技獎專題
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評選結果今日揭曉,我校王忠誠院士獲得最高國家科學技術獎。學校新聞網專題欄目特別開辟王忠誠院士獲國家最高科技獎專題,及時報道相關新聞,歡迎廣大師生瀏覽閱讀。作者:宣傳部
- 王華明博士做客生物技術論壇
11月26日,應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邀請,丹尼斯克美國杰能科分公司資深研究員王華明博士做客“生物技術論壇”,并作了題為MicrobialProduction:notjustenzymes的精彩報告。報告會由黃志勇處長主持,副所長馬延和、馬樹恒、韓華、劉新建出席,相關領域的項目負責人和科研人員認真聽取了報告。 王華明博士在美國長期從事分子生物學以及微生物遺傳學研究,有十多年的國際酶制劑公司
- 王海洋博士最新《科學》文章解析植物關鍵機制
來自美國康奈爾大學BoyceThompson植物研究所(BoyceThompsonInstitute),德州大學生物學系等處的研究人員進一步研究了植物光反應調節機制,發現兩種光反應關鍵蛋白:FHY3和FAR1能共同作用,調節另一對蛋白(FHY1和FHL)的表達。這為了解植物光反應調節機制,以及植物光信號傳導提供了重要資料。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雜志上。光合作用(Photosynthe
- 研究人員發現法國最后一任國王路易十六血跡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1月1日報道,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幾乎可以肯定一塊舊織物上有最后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血跡。路易十六200多年前于1793年1月21日在法國大革命中被推上斷頭臺砍頭。 據報道,研究人員說,這塊布上面含有的DNA同被保存下來的更早的一位法國國王的頭顱上面的DNA樣本驚人相似。研究人員對舊織物上血跡進行DNA分析后已經可以認定死者有著法王路易十六的相貌,但是他們無法證實血跡確實
- 王海燕:妙手仁心護生命春風化雨催桃李
出了“國華杰出學者獎”專題報道,以“國華獎”得主的先進事跡和人生故事,激勵奮戰在教學和科研第一線上的全體教師,也將“國華獎”所承載的理念傳達給更多人,共同推動北京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事業的發展。走進王海燕教授的書房,墻上的兩張圖片非常醒目,一張是王海燕去美國哥倫比亞訪問時購買的從太空中拍攝的地球圖片,一張是稱之為“生命之樹”的腎小球圖片。王海燕教授笑言:“我是心中裝著這個大球,落實于這個小球。”
- 王曉東院士、王潔教授PNAS發表癌癥研究新成果
P-BMPR信號通路激活導致了EGFR突變肺鱗癌患者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耐藥。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7月27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的王潔(JieWang)教授及美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曉東(XiaodongWang)博士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延伸閱讀:NIBS王曉東、沈志榮PNAS發表程序性壞死研究新成果)。肺
- 腐皮中王金黃(塊黃)的測定
作者:
- 王偉志趙建國王占奎醫師論針灸可防治缺血性腦血管病頸動脈粥樣硬化
氣血,疏通經絡,補益腦髓。足三里為足陽明經穴,具有健脾益胃,強壯機體的作用,艾灸足三里具有調整脾胃、祛濕、化痰滌濁的功能。豐隆穴屬足陽明胃經之絡穴,具有降痰濁、行氣血、化瘀滯、泄熱通腑的作用,與足三里配伍共奏健脾祛濕、化痰之效。 諸穴合用使氣血灌注周身,心、肝、脾、腎、腦功能正常,達到了滌痰開竅、補益腦髓、通調心脈、活血化瘀的功能,起到了預防和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作者:王偉志趙建國王占奎
- 跨學科合作是促進臨床學科發展的基礎——王海燕教授談通過跨學科合作促進腎臟內科發展體會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腎內科在新世紀以來取得很多令國際矚目的學術成就。該科科主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腎臟病研究所所長王海燕教授認為,作為一個臨床學科來說,工作基點就是提高臨床疾病的防治,要增強這個基點,就要依靠與基礎學科和流行病學科等其他專業學科的跨學科結合。她從我國最常見的原發性腎小球疾病——IgA腎病、嚴重危害患者生命的急進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臟患者群的流行病學調查及對傳統治療腎臟病中藥“
- 王勇為博士:Orbitrap和高分辨色譜的組合提高分析能力
2010年全國質譜大會暨第三屆世界華人質譜研討會在吉林省長春市召開,本屆大會共有近600位質譜相關人士參加,來自海內外的華人頂級質譜專家、學者在會上為大家帶來了精彩的學術報告。賽默飛世爾科技有限公司王勇為博士 賽默飛世爾科技有限公司王勇為博士在本屆大會上為大家介紹了“Orbitrap和高分辨色譜的組合提高分析能力“。 Orbitrap自從推出以來,引起了廣大質譜研究者和應用者的興趣,在報告中
- 王文潔
王文潔 明代醫家。字冰鑒,號無為子,撫東(今屬江西)人。精研脈學,對太素脈尤感興趣,能以脈制人之生死、富貴、禍福。著有《圖注八十一難經評林捷徑統宗》、《圖注釋義脈訣評林捷徑統宗》、《太素張神仙脈訣玄微綱領統宗》,后合刊為《合并脈訣難經太素評林》。另又著有藥學方面著作《太乙仙制本草藥性大全》,現存有刻本。作者:
- 王玉璽老師治療小兒感冒臨床經驗
【摘要】王玉璽老師臨證時注重辨別小兒感冒的寒熱虛實、輕中重度,用藥也簡練、輕清,在預防方面除了藥物預防外,還強調飲食和起居。【關鍵詞】王玉璽;兒科感冒;臨床經驗王玉璽老師從事中醫臨床、教學近50載,在中醫內、外、婦、兒方面擁有極其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在中醫兒科方面,在整個張家口地區首屈一指,具有許多獨到經驗,乃至被當地人民譽為“小兒王。筆者有幸跟隨王老師臨證,自感受益頗深。現將王老治
- 喜報:我校王玲玲教授主持的國家“973”課題已獲批準立項
接國家科技部文件(國科發財2009193號)通知,由我校王玲玲教授主持的國家“973”課題“艾灸的溫痛效應規律及其原理研究“(2009CB52905)已經批準立項,項目總經費125萬,首批43萬經費已經到帳。這是我校針灸學重點學科、針藥結合重點實驗室在“973”項目上的首次重大突破,特此報喜!作者:第二臨床醫學院
- 王方慶
王方慶 唐官吏(公元7-8世紀),兼通醫學。名琳,以字行,其祖籍為丹陽(今屬江蘇)人,后徙居雍州咸陽(今屬陜西),官至麟臺令。平時博學,武則天時曾為太子侍讀,兼通醫學,并精于藥性,奉詔監修張文仲等人所輯之《療風氣諸方》,后又自著《新本草》四十一卷,《隨身左右百發百中備急方》十卷、《藥性要訣》五卷、《袖中備急方》、《嶺南備急方》等。皆佚。作者:
- 名師王一飛王鴻利做客“醫學人生”
4月12日晚,懿德樓二樓報告廳座無虛席,來自各學院、臨床醫學院的醫學生和研究生近400人,在這里聆聽王一飛和王鴻利兩位上海市教學名師講述“今天如何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明天怎樣做人民歡迎的好醫生”?今年3月以來,全市衛生系統掀起了學習“輪椅上的醫生”——周家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陳海新的熱潮。此次,兩位名師結合陳海新的事跡和醫學教育、臨床醫學的實際,進一步剖析海新精神,著實吸引了不少同學的關注,
- 中研院王惠鈞、王廷方《PLoSONE》最新文章
臺灣中研院生化所的王惠鈞(AndrewH.-J.Wang)和王廷方(Ting-FangWang)博士領導的一個研究組發現RecA家族重組酶功能是充當DNA損傷修復的一種新型的回轉馬達蛋白質。研究組近期發表了兩篇有關RecA家族重組酶的結構生物學相關文章。一篇文章發表9月12日的網絡版雜志PLoSONE上,另外一篇發表在今年2月28日的NucleicAcidsReseach雜志上。同源重組(HR)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