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外胚層 (最后修訂于2010/2/24 19:48:48)[共459字]
摘要:外胚層是后生動物發生過程中所出現的胚層之一,出現在胚的外表面或表面。一般在原腸形成時,殘留在胚的表面,與向胚內移動的內胚層和中胚層分離。在羊膜類,預定外胚層和預定中胚層一起形成胚盤層上層,以后待通過原條(哺乳類、鳥類)或者是脊索中胚層管(爬行類)預定中胚層陷入時,才開始作為獨立的胚層而覆蓋于胚表。外胚層系來源于卵細胞動物極附近的細胞漿,胚層內卵黃的濃度極低,因它多是細胞最小的胚層。外胚層主要形成表皮和神經系。然而通過對脊椎動物特別是兩棲類的實驗研究證明過去認為來源于中胚層的間充質、軟骨色素胞和體節(后軀干部及尾部)等的一部分,現在巳明確,在正常發生中,是來源于外胚層。在脊椎動物,外胚層出現的最初分化是在脊索中胚層影響下所進行的神經板的形成。另一方面中胚層組織的后期分化,也有依賴于外胚層組織的過程,這一點也被闡明了。在脊椎動物,預定外胚層在實驗條件下具有廣泛的發生可能性,屬于中胚層的組織,在一定條件下可向屬于內胚層的組織進行分化。另外在昆蟲類,也有中胚層組織的分化依賴于外胚層的情況,這點已在實驗中顯示出來。......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外胚層發育不良綜合征為什么會發熱?
外胚層發育不良綜合征是一種比較罕見的先天性疾患。本病的一個突出的臨床特征是夏季體溫升高,而且容易中暑,嬰幼兒時期容易出現熱性驚厥。那么,外胚層發育不良綜合征患兒為什么會出現發熱呢? 外胚層發育不良綜合征是一種與遺傳因素有關的疾病,男性發病率明顯高于女性。由于外胚層發育缺損,累及皮膚及其附屬結構如牙和眼,間或波及中樞神經系統。本病在臨床上分為有汗型和閉汗型兩類,以閉汗型癥狀較重。因外胚層發育缺損
- 外胚層細胞重新獲得干細胞特性的方法
受精卵經過卵裂被分割成很多小細胞,這些由小細胞組成的中空球形體稱為囊胚。囊胚細胞遷移、轉變形成原腸胚,由三層細胞層構成:外胚層(ectoderm)、中胚層(mesoderm)、內胚層(endoderm)。細胞首次在囊胚期胚胎的原始外胚層細胞中形成的多能狀態,在隨后的發育中會失去。現在,Bao等人發現,來自形成時間已長達7.5天的小鼠胚胎的高級植入后外胚層細胞,可通過暴露于LIF/STAT3信號作
- 上海生科院等通過抑制Nodal信號獲得外胚層前體細胞
上胚層干細胞分化過程中通過抑Nodal或FGF獲得外胚層樣細胞5月19日,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ofMolecularCell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景乃禾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EctodermalprogenitorsderivedfromepiblaststemcellsbyinhibitionofNodalsignaling。該論文發
- 外胚層發育不良/皮膚脆性綜合征我國首例報道
2005年04月08日中華皮膚科雜志2004Vol.37No.11P.629-631(北京)本文了報道我國首例外胚層發育不良/皮膚脆性綜合征。研究者對先證者的臨床資料、組織病理、透射電鏡及免疫組化進行分析。結果先證者為3歲女孩,主要表現為皮膚脆性增加,受力部位易出現水皰及糜爛,并伴有頭發短、稀,甲營養不良和掌跖角化等外胚層發育不良的表現。透射電鏡檢查顯示細胞間連接缺失,細胞間隙增寬,橋粒數目減少
- 少汗型外胚層發育不良1例
【關鍵詞】外胚層發育不良少汗型 少汗型外胚層發育不良臨床少見,多為X伴性隱性遺傳,男性發病,女性表現正常或僅有少汗、毛發稀少表現,本例病人母親及其同胞之妹均為攜帶者,現將我院經手術病理證實的少汗型外胚層發育不良1例報告如下。 1病歷摘要 患兒,男,26天,因咳嗽、嗆奶3天,發熱1天入院,伴輕微呼吸困難,納奶減少,哭鬧劇烈時僅有腋窩少量出汗。查體:體溫41.8℃,呼吸51次/min,脈搏14
- 新生兒先天性外胚層發育不良癥1例
下陷呈馬鞍鼻,口唇厚,下巴前突,臉形呈現內凹型特殊面容。皮膚淀粉試驗未見汗液分泌。頜骨攝X線片顯示牙槽骨存在,未見乳牙根部顯示。皮膚病理組織切片示真皮層未見典型的毛囊皮脂腺及汗腺。入院診斷:先天性外胚層發育不良癥。入院后即給予涼水浴降溫,患兒體溫降至正常。隨后將患兒置于適中溫度,患兒體溫維持正常。2討論先天性外胚層發育不良癥是由于外胚層先天性發育不良,導致皮膚及其附件發育異常,出現皮膚角化過度,
- 成人顱內幕上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的MRI診斷
【摘要】目的探討成人顱內幕上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的MRI表現特點,以提高影像診斷的準確率。方法收集經手術病理證實的幕上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8例,術前均行MRI檢查,采用SE序列,行T1WI、T2WI及T1增強檢查。結果8例腫塊均位于幕上,其中顳葉3例,枕葉、頂葉、額葉、額頂葉及顳頂葉各1例。本組病例腫塊均較大,均位于腦實質內,占位效應明顯,最大者為6.0cm×5.2cm×6.2cm,最小者為4.5c
- 生化與細胞所發現AP2γ調控外胚層模式建成的機制
amoftheBMPpathwayatearlystagesofectodermalpatterning。該論文發現了一個新的BMP信號通路下游靶基因AP2g,并發現該基因參與調控高等動物早期胚胎外胚層模式建成中神經和表皮的命運決定。哺乳動物的早期神經發育是一個嚴謹而有序的過程,近年來的研究發現,BMP信號通路在外胚層向神經和表皮分化過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功能。小鼠中的研究表明,BMP信號能夠抑
- 無汗性外胚層發育不良綜合征面部畸形的治療
我們收治無汗性外胚層發育不良綜合征病人2例,對本病診斷和治療有初步體會,現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2例,男性,年齡28、32歲。共同特點:先天性毛發極其稀疏、質次,隨生長發育而逐漸加重,頭顱有明顯異常,前額寬,而中凹陷,皮膚干燥無汗,鼻短小、低平,眼裂小,有明顯內眥贅皮,口唇外翻。X線檢查:鼻骨低平,上下頜骨齒槽發育不良,僅存有2~4枚牙齒。1例有雙側招風耳。病人智力一般,發育中等,體
- 家族性外胚層發育不良的家系分析
【關鍵詞】發育不良;外胚層發育不良;家系分析 1臨床資料 2003年10月,潘某因批二胎4個月妊娠前來我站進行優生咨詢。經詢問其家族為外胚層發育不良家系,其舅、兄、外甥均為同類疾病患者,遂對其家系進行了隨訪調查,現將本家系發病情況報告如下。 潘某兄長32歲,頭發眉毛稀少、色黃,牙齒無,無胡須及汗毛,平常不出汗,喜陰涼,畏光,怕見太陽,怕熱。查體:身高160 cm,體重50 kg,特殊面容,
- 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的MRI表現(附3例報告)
【摘要】目的探討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PNET)的MRI表現,提高對本病的認識水平。方法回顧性分析3例經病理證實的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的MRI表現。結果3例中,男1例,女2例,年齡分別為5.5、38、23歲,平均年齡22.2歲。1例發生于小腦、額顳葉皮層和脊髓內多發性小圓形異常信號,多數無強化,無占位效應。1例發生于幕上大腦半球,腫塊較大,明顯強化,其內見出血和壞死囊變區,周圍未見水腫信號。另1例發
- 左髂骨外周性原始神經外胚層瘤1例
rofilaments,NF)、波形蛋白(vimentin,Vim)陽性,S100蛋白(S100-protein,S100)、特殊染色(過碘酸-Schiff反應法,PAS)陰性。病理診斷:原始神經外胚層瘤。治療:順鉑120mg經右股動脈置管左髂內動脈插入介入化療,化療第7日腫物明顯減小。 圖1左髂骨邊界不清膨脹性溶骨性骨質破壞,周圍軟組織腫塊形成(略) 圖2T1WI呈不均勻中等、偏高信號(略
- 腹部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2例的CT表現
向前外側推壓移位且上極明顯受侵,肝臟亦明顯受壓移位,未見明顯受侵。腹腔內未見腹水影,腹膜后間隙內未見明顯腫大淋巴結影。CT診斷為右腹膜后間隙實性占位(肉瘤可能)(見圖1)。活檢病理示:符合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免疫組化為CD99(+)、CgA(-)、Syn(+)、LCA(-)、NF(+)、CK(-)、Vim(-)。例2:患者,男,80歲。無明顯誘因出現腹脹、腹痛。CT檢查發現腹腔內網膜區一巨大混雜
- 口底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患者1例的護理
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primitiveneuroectodermaltumor,PNET)為神經嵴衍生的較原始腫瘤,是小圓細胞惡性腫瘤,主要由原始神經上皮組成,可伴有多向分化的潛能,可分為中樞性和外周性,好發于骨骼和軟組織[1]。腫瘤極具侵潤性,表現為局部復發和遠處轉移。主要的臨床表現為侵犯部位的腫物進行性增大和間歇性疼痛[2]。發病群體可能是任何年齡組,但兒童和青少年多見。且預后通常較差。病死
- 鞍上原始神經外胚層瘤1例
組織腫瘤,腫瘤T1WI呈等信號,T2WI呈稍高信號;注入Gd2DTPA后腫瘤實質呈均勻一致明顯強化,邊界清楚(見圖3,圖4)圖3圖4手術病理:局麻下行“顱骨鉆孔立體定向活檢術”,病理回報:原始神經外胚層瘤。2討論幕上原始神經外胚層瘤(supertentorialprimitiveneurootodemaltumour,SPNET)是一種惡性程度極高的罕見幕上顱內腫瘤,易與一般腦膠質瘤混淆,但其對
- 王強研究組揭示染色質重塑蛋白BPTF調控神經外胚層后部化
部化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BPTF在功能上和結構上與Smad2相互作用。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發現BPTF/Smad2在TGF-β而不是Nodal信號通路下游,通過調控Wnt8a的表達,促進神經外胚層后部化過程。BPTF與Smad2協同調節所結合的Wnt8a啟動子區的核小體滑動來調控靶基因表達,從而在神經系統發育發揮作用。BPTF及Smad2可以獨立與Wnt8a啟動子結合,但由于結合位點鄰近,
- 口腔頜面部Ewing肉瘤/原始神經外胚層瘤的臨床病理學研究
2006年05月22日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5Vol.40No.5P.379-38211(成都)為了提高對口腔頜面部Ewing肉瘤/原始神經外胚層瘤(Ewing肉瘤/PNET)的臨床病理特征的認識,減少誤診。研究者收集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病理科1970年1月至2004年12月臨床病理診斷符合Ewing肉瘤/PNET的病例共15例,年齡1~49歲,平均14.5歲,主要表現為腫脹,影像學可見骨質破
- 累及泌尿系統的外周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
2006年01月27日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5Vol.26No.6P.422-4247(上海)為了探討累及泌尿系統的外周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pPNET)的臨床特點、免疫組化特點和診斷標準,提高pPNET的診治水平。研究者回顧分析7例累及泌尿系統的pPNET患者臨床資料,其中6例行腫瘤根治性切除術,1例前列腺pPNET術中發現腫瘤已侵犯膀胱頸部和直腸前壁,僅行活檢術。結果7例術后病理和免疫組化檢查
- 胸部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附10例報告)
2006年08月04日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06Vol.22No.2P.102-10417(北京)為了提高對胸部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PNET)的認識,改進治療效果。研究者回顧性分析1999年至2004年手術切除并經病理證實的10例胸部PNET治療結果。結果腫瘤位于胸腔內6例、胸壁2例,心包內和后縱隔各1例。胸內腫瘤完全摘除2例,大部分切除2例,腫瘤并肺葉切除2例。2例胸壁腫瘤合并受累肋骨切除胸
- 常染色體隱性外胚層發育不良和X-連鎖隱性孤立牙發育不全的功能相關基因EDA和EDAR的突變
SOURCE:ArchivesofDermatologicalResearch近期在《ArchivesofDermatologicalResearch》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報道了常染色體隱性形式外胚層發育不良和X-連鎖隱性孤立牙發育不全的兩個大型巴基斯坦家庭中,EDAR和EDA基因編碼區發現有突變點。三個功能相關基因EDA、EDAR和EDARDD的突變可以造成外胚層發育不良。其特點是頭發稀疏,出汗減
- 六、肢體的發生
肢體的發生 (一)肢體發生過程 人胚第4周末,胚體左右外側體壁上先后出現兩對小隆起,即上肢芽與下肢芽(anteriorandposteriorlimbbud),它們由深部增殖的中胚層組織和表面外胚層(圖21-6)。肢芽逐漸增長變粗,先后出現近端和遠端兩個收縮環,將每一肢芽分為三段。上肢芽被分為臂、前臂和手,下肢芽被分為大腿、小腿和足。肢體中軸的間充質先形成軟骨。繼而以軟骨內成骨方式形成骨,周
- 研究發現克隆動物出生率低關鍵原因
鼠為例,50-70%的核移植重構胚胎在體外能發育成囊胚,但是,將這些囊胚移入假孕小鼠子宮內,只有3%左右的囊胚能發育成克隆動物。那么,為什么大部分克隆囊胚不能發育成個體呢?一種假說認為克隆囊胚滋養外胚層存在的重編程異常細胞是克隆胚胎發育失敗的主要原因。然而,這一假說一直沒有被直接證實,最近的一些間接證據顯示這一假說可能并不正確。4月8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干細胞》(CellSt
- 一種介于ES和iPS間的新型干細胞技術被發現
內蒙古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李喜和與英國劍橋大學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合作,以小鼠為模型,共同設計和實施著床后外胚層細胞的干細胞重編程研究,在動物干細胞基礎研究領域又有重要發現。相關論文發表在10月29日出版的國際知名雜志《自然》上。 胚胎干細胞(ES)是近年來生命科學基礎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2007年美、日科學家成功進行成體干細胞(iPS)誘導技術,為該技術向農牧業和醫學領域應用提供了可能;今年我國科
- 骶尾部囊腫和骶尾部竇的病因是什么?
天和后天二種原因。 ①先天因素 a.胚胎異常:原因不確定。 b.神經起源說:即認為由髓管尾部剩件生成囊腫,在囊腫和竇的組織內可見神經組織,有的由于囊腫與神經管相連,可引起腦脊髓膜炎。 c.外胚層內陷說:即認為外胚層內皮表面向內凹陷,生成囊腫。 ②后天因素:多認為是由于手術損傷、異物刺激和慢性感染引起的肉芽腫反應。 近年來,逐步認識到該病是由外部毛發而來的疾病,臀間裂有負吸引作用,可使
- 多發性消化道息肉綜合征
【概述】多發性消化道息肉綜合征(GeneralizedGastrointestialPolyposisSyndrome),是指發生在中老年,具有消化道多發性息肉(為青年型錯構瘤性或炎癥性息肉),外胚層異常和伴有嚴重的間歇性腹瀉、腹痛、肢體麻木刺痛等胃腸和神經系統癥狀的一組癥候群。本征1955年由Crokhite及Canada報告。故又稱Cronkhite-Canada綜合征。發病年齡多在30~8
- 第五節 眼的胚胎發育
的內細胞團分化成羊膜腔和卵黃囊。羊膜腔和卵黃囊相接近處,產生出內、中、外三胚層,形成胚板,即胚身的起源。(圖1-38)圖1-38人胚發育的早期 (二)原始腦泡:胚板為一橢圓形區域,其背側正中線的外胚層細胞逐漸增生形成神經板。神經板內陷成神經溝,神經溝兩緣高起名叫神經褶,褶的兩緣逐漸閉合成神經管與原外胚層脫離,稱神經外胚層。而原外胚層則復蓋胚胎的表面稱表層外胚層(圖1-39)。圖1-39神經溝和
- 二、耳的發生
二、耳的發生 1.內耳的發生胚胎第4周時,菱腦兩則的體表外胚層在萎腦的誘導下增厚,繼之向下方間充質內陷,最后與體表外胚層分離,形成一個囊狀的聽泡(oticvesicle)(圖26-5)。聽泡初為梨形,以后向背腹方向延伸增大,分為背側的前庭囊和腹側的耳蝸囊,并在背端內側長出一小囊管,為內淋巴管。前庭囊形成三個半規管和橢圓管的上皮;耳蝸囊形成球囊和耳蝸管的上皮。這樣聽泡及其周圍的間充質便演變為內耳
- Cell子刊發布干細胞培養新技術
SCs)不僅能夠轉變為人體的所有細胞類型,還能夠在實驗室中無限地增殖(延伸閱讀:頂級科學家張毅Nature子刊干細胞研究新發現)。然而從發育胚胎中取得,隨后在體外培養的hESCs與早期胚胎中的多能外胚層細胞相比,往往會顯示出一些生物學差異。現在來自新加坡科技局(A*STAR)基因組研究所(GIS)的一個研究小組,開發出了一種新方發出來生成更接近于真實外胚層細胞的hESCs。該研究的領導者是新加坡
- 德國專家質疑用動物干細胞實驗進行人類醫學研究
結果在多大程度上適用于人類多年來一直困擾著科學家。雖然人類和老鼠的胚胎干細胞都具有“多能性”,即可以分化為機體的各種細胞,但兩者還是有很大區別。2007年,兩個研究小組從老鼠胚胎中找出了一種名為“外胚層干細胞”的多能干細胞。與“傳統的”老鼠胚胎干細胞相比,外胚層干細胞的特性似乎更像人類胚胎干細胞。于是一些科學討論常常將外胚層干細胞幾乎等同于人類胚胎干細胞。然而,馬普協會分子生物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
- GeneDev:證實垃圾DNA促進胚胎發育
一直在揭示確定我們如何成為人類的分子線索。美國斯坦福-伯納姆醫學研究所肌肉發育與再生項目主任和教授MarkMercola博士解釋道,“首先,可能也是發育中最為重要的一步是將細胞分配到三個胚層---外胚層、中胚層和內胚層,其中這三個胚層產生體內所有的組織和器官。”在當前一項新的研究中,Mercola博士和包括博士后研究員AlexandreColas博士和WesleyMcKeithan在內的研究團隊
- 科學家提出干細胞快速分化成單一細胞方法
功能性細胞,恢復患病小鼠的髓鞘,并提出了一種能生成臨床應用的其它類似細胞的一個新框架。”這一研究組近期還在Cellstemcell上發表了他們的另一新成果:從植入前和植入后的小鼠胚胎中分別分離出了外胚層干細胞,并針對這些細胞解析了影響干細胞多能性的外在和內在機制。這一研究成果促使科學家們更深入地了解多種類型的多潛能干細胞,并將推動這些干細胞在功能退行性疾病的研究中的應用。研究人員從植入前及植入后
- Cell新發布干細胞文章即登最受關注成果
成,通訊作者是哈佛大學分子和細胞生物學教授SharadRamanathan。受精卵經過卵裂被分割成很多小細胞,這些由小細胞組成的中空球形體稱為囊胚。囊胚細胞遷移、轉變形成原腸胚,由三層細胞層構成:外胚層(ectoderm)、中胚層(mesoderm)、內胚層(endoderm)。細胞首次在囊胚期胚胎的原始外胚層細胞中形成的多能狀態,在隨后的發育中會失去。目前科學家們并不清楚這種多能性向分化細胞狀
- 生化細胞所揭示BMP信號調控神經外中內胚層間命運新機制
ellFateDecisionbetweenNeuroectodermandMesendoderm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發現鋅指蛋白轉錄因子Ovol2作為一個新的BMP信號下游靶基因,參與調控神經外胚層和中內胚層間的命運決定。在高等動物的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BMP信號通路在神經/非神經的細胞命運決定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BMP信號抑制神經命運的提前發生,保證了中、內胚層和表皮的正常發育。然而B
- 干細胞分化方向可隨成長環境改變
結果它們擁有了像毛囊細胞一樣供養和修復毛發的能力,且表現出色。天然毛囊干細胞成長后只有三個星期的修復毛發能力,而這些胸腺干細胞“轉行”后擁有長達一年的修復毛發能力。 據介紹,大部分動物的胚胎分為外胚層、中胚層和內胚層三個胚層,外胚層成長為皮膚和神經等,中胚層成長為肌肉、骨骼和血液等,內胚層成長為腸道、肝臟和胸腺等器官。過去一直認為這三個胚層的細胞間存在無法逾越的鴻溝,但本次研究證明來自內胚層的
- 先天性無牙畸形1例報告
常。 討論:先天性無牙畸形是一種先天性胚胎發育異常的疾病,根據乳恒、牙列和牙胚的發育、缺失情況,可將該病分成全口無牙和部分缺牙兩種類型。本病例屬于部分缺牙型。無牙畸形常伴發汗腺、毛發、指甲等其他外胚層衍生組織的發育異常,患者可有少汗或無汗,毛發稀少,皮膚干燥及面部發育畸形等癥狀,稱為先天性外胚層發育不全綜合征,有遺傳傾向,并有家族聚集性[1]。該綜合征可分為完全型和不完全型兩種,前者除了口腔內
- 英國干細胞研究獲得重大突破
且還面臨著很多社會倫理壓力。 干細胞主要指胚胎干細胞,它是從培養針尖大小的3至4天早期胚胎胚泡的內細胞團或桑椹胚的原始生殖細胞中分離獲得的。兩個研究小組的科學家都發現,在老鼠胚胎發育到一周左右到外胚層階段時,提取的干細胞具有人體胚胎干細胞的相同特性,這種外胚層干細胞不僅能夠表現出人體胚胎干細胞的基因活性,而且也可以產生相同的表面蛋白。這表明人類的胚胎干細胞發育要比科學家設想的要晚。 研究人員
- 卵巢原發性神經外胚葉腫瘤1例
MA、CEA和LCA均為陰性。病理診斷:卵巢原發性神經外胚葉腫瘤。 2討論 卵巢原發性神經外胚葉腫瘤(PNET)是原始神經嵴起源的腫瘤,認為PNET屬于Ewing肉瘤。在卵巢畸胎瘤中常可見神經外胚層成分,而卵巢腫瘤中出現單一的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卻很罕見。NSE為神經元細胞腫瘤常見標記物,本例瘤細胞和原纖維均呈陽性表達,GFAP為神經膠質腫瘤特異性很強的標記物,在本例瘤細胞和原纖維均呈陰性;由
- 第二十六章 眼和耳的發生--一、眼的發生
第二十六章 眼和耳的發生 一、眼的發生 (一)眼球的發生 胚胎第4周,前腦兩側突出左、右兩個視泡(opticvesicle)。視泡遠端膨大,貼近體表外胚層,并凹陷形成雙層杯狀結構,稱視杯(opticcup)。視泡近端變細,稱視柄(opticstalk),與前腦分化成的間腦相連。與此同時,體表外胚層在視泡的誘導下增厚,形成晶狀體板(lensplacode)。隨后晶狀體板凹陷入視杯內,漸與體表
- 四、胚體形成的胚層分化
形胚盤逐漸變為圓柱形的胚體。這是通過胚盤邊緣向腹側卷折形成頭褶、尾褶和左右側褶而實現的,也與羊膜腔和卵黃囊的演變有關。胚盤卷折主要是由于各部份生長速度的差異所引起。如胚盤中部的生長速度快于邊緣部,外胚層的生長速度又快于內胚層,致使外胚層包于胚體外表,內胚層卷到胚體內,胚體凸到羊膜腔內,胚盤頭尾方向的生速度快于左右方向的生長,頭側的生長速度又快于尾側,因而胚盤卷折為頭大尾小的圓柱形胚體,胚盤邊緣則
- 人類胚胎干細胞命運調控新發現
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與細胞所肖磊研究組關于人類胚胎干細胞命運調控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人類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囊胚期的胚胎中的細胞發生了第一次命運分化,即向形成胚胎的內細胞團或者形成胚外組織的滋養外胚層進行分化。人類胚胎干細胞的建立為我們研究人類早期胚胎發育提供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模型。肖磊研究組利用人類胚胎干細胞為研究模型,研究了人類胚胎干細胞定向分化和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機理。研究發現,TGF-β
- 中山大學顏光美教授發表最新《PNAS》文章
選。而且,蛋白激酶A/cAMP反應元件結合蛋白途徑的活化可能是神經膠質瘤分化的一個關鍵、必不可少的因子。神經膠質瘤(Giiomas)亦稱膠質細胞瘤,簡稱膠質瘤,是發生于神經外胚層的腫瘤,故亦稱神經外胚層腫瘤或神經上皮腫瘤。腫瘤起源于神經間質細胞,即神經膠質、室管膜、脈絡叢上皮和神經實質細胞,即神經元。大多數腫瘤起源于不同類型的神經膠質,但根據組織發生學來源及生物學特征類似,對發生于神經外胚層的各
- 三、植入和胚層形成
,經冷凍保存后再移植入子宮的胚胎也獲得成活。 (二)胚層形成 在第二周胚泡植入時,內細胞群的細胞也增殖分化,逐漸形成一個圓盤狀的胚盤(embryonicdisc),此時的胚盤由內、外兩個胚層。外胚層(ectoderm)為鄰近滋養層的一層柱狀細胞,內胚層(endoderm)是位居胚泡腔側的一層立方細胞,兩層緊貼在一起(圖20-5)。繼之,在外胚層的近滋養層側出現一個腔,為羊膜腔,腔壁為羊膜。羊
- 胚胎干細胞中三種基因控制人體發育
多有關胚胎干細胞如何工作的研究只能在實驗鼠身上進行。新的研究顯示,從根本上講,人類胚胎干細胞在人體中作用不同于實驗鼠干細胞在鼠體上的作用。例如,在人體內,Nanog基因與Oct4基因成對后控制名為外胚層神經細胞的分化,該細胞世系(lineage)能導致神經元和其他中樞神經系統細胞的產生。與之相反,Sox2細胞與其他基因合作,在外胚層、中胚層和內胚層所有早期細胞世系的控制和新干細胞的產生中發揮著至
- 顱內皮樣囊腫2例報告
壁被覆層鱗狀上皮,上皮表面附有角化物,上皮下見皮脂腺及毛囊組織,病理診斷:顱內皮樣囊腫。討論:顱內皮樣囊腫很少見,占顱內腫瘤的0.2%,多發生在腦中線部位[1],皮樣囊腫和表皮囊腫一樣,也是由皮膚外胚層剩件包埋于神徑溝內發展而成的外胚層組織腫瘤。但與表皮囊腫不同的是:皮樣囊腫常有皮膚的成分,如皮脂腺、毛囊、毛發等結構,囊內含有粘稠淡黃色的脂肪性物質。CT平掃腫瘤表現為均勻或不均勻的低密度,CT值
- 中國醫學科學院PNAS腫瘤研究新成果
切酶方面做了較系統研究。在國際上曾首次發現了八核苷高識別特性限制酶SfiI,曾獲衛生部科技進步甲等獎一項。神經膠質瘤(Giiomas)亦稱膠質細胞瘤簡稱膠質瘤,是發生于神經外胚層的腫瘤,故亦稱神經外胚層腫瘤或神經上皮腫瘤腫瘤。神經膠質瘤是一種致死性癌癥,主要特征是腫瘤細胞彌漫性浸潤生長、無明確邊界、無限增殖并具有高度侵襲性。盡管近年來神經外科手術技巧不斷完善、放療精確定位及化療藥物的不斷研發,但
- 黎孟楓教授CancerRes癌癥研究新發現
醫學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黎孟楓。主要研究方向為病毒致癌與腫瘤發生的分子機制;分子病毒學與分子腫瘤學。神經膠質瘤(Glioma)亦稱膠質細胞瘤簡稱膠質瘤,是發生于神經外胚層的腫瘤,故亦稱神經外胚層腫瘤或神經上皮腫瘤腫瘤。神經膠質瘤是一種致死性癌癥,主要特征是腫瘤細胞彌漫性浸潤生長、無明確邊界、無限增殖并具有高度侵襲性。雖然目前腫瘤綜合治療技術已取得長足進步,但膠質瘤治療效果仍不理想,預后差
- 從信號振蕩到體節形成
rch,KansasCity,MO64110,USA;UniversityofKansasMedicalCenter,KansasCity,KS66160,USA.備注1:三個胚層的分化過程:1.外胚層的分化脊索形成后,誘導其背側中線的外胚層增厚呈板狀,稱神經板(neuralplate)。神經板隨脊索的生長而增長,且頭側寬于尾側。繼而神經板中央沿長軸下陷形成神經溝(neuralgroove),溝
- 四、牙的發生
四、牙的發生 牙的釉質來源于外胚層,其它部分成自中胚層。人胚第6周時,口凹邊緣的外胚層組織增生,沿上、下頜形成“U”形的牙板(dentallamina)。牙板向深部中胚層內生長,在上、下頜內先后各形成10個圓形突起,稱牙蕾(toothbud)。牙蕾發育增大,底部內陷為帽狀的造釉器(enamelorgan),為乳牙的原基(圖21-5)圖21-5牙的發生A第8周B第10周C第24周D第24周E生后
- 五、垂體的松果體的發生
共同發育而成的。腺垂體來自拉特克囊(Rathkepouch),神經垂體來自神經垂體芽(neurohypophysealbud)(圖25-10)。圖25-10垂體的發生 胚胎發育至第3周,口凹頂的外胚層上皮向背側下陷,形成一囊狀突起,稱拉特克囊。稍后,間腦的底部神經外胚層向腹側突出,形成一漏斗狀突起,稱神經垂體芽。拉特克囊和神經垂體芽逐漸增長并相互接近。至第2月末,拉特克囊的根部退化消失,其遠端
- 第二十五章 神經系統的發生
第二十五章 神經系統的發生 神經系統起源于神經外胚層,由神經管和神嵴分化而成。本章主要敘述腦、脊髓、神經節和周圍神經的發生,同時還敘述與神經系統發生密切相關的垂體和松果體的發生。 一、神經管和神經嵴的發生和早期分化 人胚第3周初,在脊索的誘導下,出現了由神經外胚層構成的神經板。隨著脊索的延長,神經板也逐漸長大并形成神經溝。在相當于枕部體節的平面上,神經溝首先愈合成管,愈合過程向頭、尾兩端進
- 研究發現一種油脂在胚胎發育中起著重要作用
種之前了解較少的油脂在我們從干細胞發育成成熟個體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Georgia醫學院的生物化學家ErhardBieberich博士發現,在胚胎發育的早期,神經酰胺幫助干細胞排列形成原始外胚層,這是胚胎組織形成的必要條件。大約90%的神經酰胺結合在這些細胞的頂端,幫助這些細胞排列。Bieberich表示:“細胞存在極性,這是神經酰胺最主要的作用。細胞極性對于分化非常重要。”事實上,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