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Wàiguān TE5[中國鍼灸學詞典]
wàiguā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TE5[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J5[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外關 | ||
---|---|---|---|
漢語拼音 | Waiguan | ||
羅馬拼音 | Waikuan | ||
美國英譯名 | Outer Pass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TE5 | |
日本 | 5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TR5 | |
富耶氏 | TR5 | ||
德國 | 3E5 | ||
英國 | T5 | ||
美國 | TB5 |
外關爲經穴名(Wàiguān TE5)[1][2]。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屬手少陽三焦經。外關是手少陽三焦經的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維脈[3]。外爲內之對,關即關隘,此穴在前臂外側要處,猶如關隘,故名外關。外關穴主要用於頭面、耳目及本經脈所過的疾患:如感冒,頭痛,發熱,耳鳴,耳聾,目痛,咽腫,口眼喎斜,瘰癧,胸脅痛,手顫指麻,肘臂屈伸不利,熱病,目赤腫痛,肩背痛,肘臂手指疼痛,手顫,頰痛,脅肋痛,上肢痹痛,偏頭痛,鼻衄,牙痛,急驚風,失眠,咳嗽,腹痛,便祕,腸癰,霍亂,上肢疼痛,五指痛,不能握物,落枕,現代又用外關穴治療感冒,三叉神經痛,腮腺炎,高血壓,小兒麻痹後遺症,偏癱,耳鳴耳聾,鼻衄牙痛,上肢關節炎,橈神經麻痹,急性腰扭傷,顳頜關節功能紊亂,腹痛便祕,腸癰霍亂,腦血管後遺症,遺尿等。外關穴爲保健常用穴,經常點按可預防感冒[4]。
6 穴名解
外爲內之對,關即關隘,此穴在前臂外側要處,猶如關隘,故名外關。
外,指前臂外側。關,關隘,關要。此穴在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陷凹中,爲手少陽三焦絡脈別出與手厥陰心包聯絡處,故名外關,與內關相對。楊上善說:“此處少陽之絡,別行心主外關,故曰外關也。”又本穴爲手少陽之絡,得手厥陰過經來會之氣,溢於無名指之端,是爲關衝。關衝治症,多與本穴略同。
8 所屬部位
前臂[6]
9 外關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外關穴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外關穴位於前臂後區,腕背側遠端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間隙中點。伏掌取穴。
外關穴在前臂的位置
外關穴在前臂的位置
10 外關穴的取法
伸臂俯掌,於手背腕橫紋中點直上2寸,尺橈骨之間 ,與內關穴相對取穴。
外關穴位於前臂後區,腕背側遠端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間隙中點,伏掌取穴。
伸臂俯掌,於腕背橫紋中點直上2寸,尺、橈骨之間,與內關相對處取穴[7]。
圖出自《中國鍼灸學詞典》
11 外關穴穴位解剖
外關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小指伸肌、指伸肌、示指伸肌。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和掌側動、靜脈本幹。分佈着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橈神經之前臂骨間背側神經和正中神經之骨間掌側神經。皮膚由橈神經發出的前臂後皮神經分佈。此處皮膚及皮下筋膜較掌側厚而鬆弛,橈神經的淺支與頭靜脈起始部伴行,尺神經的手背支和貴要靜脈起始部伴行。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經小指伸肌的橈側入小指伸,深進在拇長伸肌的尺側入示指伸肌,以上諸肌(腱)均由橈神經肌支支配。
11.1 層次解剖
11.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分佈;深層有骨間後神經和骨間後動脈分佈。
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橈神經之前臂骨間背側神經,正中神經之骨間掌側神經,並有前臂骨間背側動脈和前臂骨間掌側動脈本幹通過。
12 外關穴的功效與作用
外關穴是八脈交會穴,通於陽維脈,陽維脈“維絡諸陽而主表”,所以本穴爲退熱要穴,並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
手少陽經脈行於頭之偏側部,上項,入耳中,達眼部,故外關穴可治療頭面五官病。
外關穴爲手少陽三焦經之絡穴,與手厥陰心包經相表裏,手厥陰心包經“循經出脅”,故取之也可治胸脅疼痛。
13 外關穴主治病證
外關穴主要用於頭面、耳目及本經脈所過的疾患:如感冒,頭痛,發熱,耳鳴,耳聾,目痛,咽腫,口眼喎斜,瘰癧,胸脅痛,手顫指麻,肘臂屈伸不利,熱病,目赤腫痛,肩背痛,肘臂手指疼痛,手顫,頰痛,脅肋痛,上肢痹痛,偏頭痛,鼻衄,牙痛,急驚風,失眠,咳嗽,腹痛,便祕,腸癰,霍亂,上肢疼痛,五指痛,不能握物,落枕,現代又用外關穴治療感冒,三叉神經痛,腮腺炎,高血壓,小兒麻痹後遺症,偏癱,耳鳴耳聾,鼻衄牙痛,上肢關節炎,橈神經麻痹,急性腰扭傷,顳頜關節功能紊亂,腹痛便祕,腸癰霍亂,腦血管後遺症,遺尿等。
外關穴主治感冒,頭痛,發熱,耳鳴,耳聾,目痛,咽腫,口眼喎斜,瘰癧,胸脅痛,手顫指麻,肘臂屈伸不利等。
外關穴主要用於頭面、耳目及本經脈所過的疾患:如熱病、頭痛、耳聾、耳鳴、目赤腫痛、胸脅痛、肩背痛、肘臂手指疼痛、手顫等。
外關穴主治熱病、頭痛、頰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瘰癧、脅肋痛、上肢痹痛。
外關穴主治偏頭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鼻衄,牙痛,頰痛;急驚風,失眠;咳嗽;腹痛,便祕,腸癰,霍亂;胸脅痛,肘臂屈伸不利,上肢疼痛,手顫,五指痛,不能握物,落枕;熱病。
現代又用外關穴治療感冒、三叉神經痛、腮腺炎、高血壓、小兒麻痹後遺症、偏癱等。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0.5~1寸,或透內關穴,局部有酸脹感,有時可擴散至指端;或向上斜刺,針感可向上擴散至肘、肩部,以治肘、肩及軀幹疾病;或向陽池方向斜刺運針,以治療手腕疾患。
14.2 灸法
可灸。
17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也。
《鍼灸甲乙經》:肘中濯濯,臂內廉痛,不可及頭,外關主之。耳焞焞渾渾聾無所聞,外關主之。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肘臂不能屈伸,手五指盡痛不能握物,耳聾無所聞。
《類經圖翼》:凡三焦相火熾盛及大便不通,脅肋疼痛者,俱宜瀉之。
《八脈八穴治症歌》:肢節腫痛膝冷,四肢不遂頭風,背胯內外骨筋攻,頭項眉棱皆痛;手足熱麻盜汗,破傷眼腫睛紅,傷寒自汗表烘烘,獨會外關爲重。
18 研究進展
18.1 治療近視
針刺外關和光明治療青少年近視眼有效,針感可達眼部,並可提高視力,改善屈亮度。
18.2 鎮痛
針刺外關有一定鎮痛作用,如將家兔用鉀離子透人法測痛,電針一側“合谷”及“外關”,以弱刺激和強刺激,針刺20 min的痛閾提高率分別爲150%和140%。弱刺激易被納洛酮所對抗,強刺激不被納洛酮對抗,而且血漿皮質醇、去甲腎上腺素、環腺苷酸都顯著升高,與弱刺激組有顯著差異,說明內啡肽不是應激鎮痛的主要物質,它與“弱電針”即一般電針鎮痛機制有所不同。
18.3 治療急性腰痛
取患側外關,強行提插捻轉,留針20 min,間隔5 min行鍼一次,留針期間,囑患者做仰臥、轉側、踢腿、下蹲、起立等動作,直至腰部肌肉鬆弛,疼痛明顯減輕爲度。
18.4 對甲皺微循環的影響
用激光治療儀照射卒中患者患側外關,可使其血流速度較照射前明顯加快,管襻長度、直徑也增長變粗,輸入與輸出口徑比值趨於正常,管襻較清晰,管襻的排列、襻頂瘀血及血色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18.5 催乳
18.6 治療落枕
取健側外關穴,亦可取雙側。進針後行瀉法,得氣後提插捻轉2~3分鐘後留針,並囑患者活動頸部,有良好療效。
18.7 治療急性腰扭傷
取患側外關透三陽絡穴,留針5~10分鐘,留針期間行強刺激手法2~3次,並囑患者作前俯後仰,下蹲起立,左右旋轉,深呼吸等動作,有良好療效。
18.8 治療踝關節扭傷
19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3.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01.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87-288.
- ^ [5]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6]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6.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87-288.
-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9]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