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wài gǎn rè bìng
2 英文參考
heat disease caused by exogenous pathogenic factor[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外感熱病(heat disease caused by exogenous pathogenic factor[1]、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2])是指感受外邪引起的以發熱為主要表現的疾病[2][3]。是現代中醫學對傷寒、溫病的統稱[4]。
4 傷寒
4.1 外感熱病·傷寒
傷寒為病名[5]。泛指外感熱病[3]。《黃帝內經素問·熱論》:“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故張仲景《傷寒論》以傷寒命名,即為多種外感病的總稱[5]。《難經·五十八難》:“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
4.2 感受寒邪的太陽表證·傷寒
傷寒指感受寒邪的太陽表證[5]。是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熱病的統稱[3]。《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備急千金要方·傷寒》:“王叔和曰:……夫傷寒病者,起自風寒,入于腠理,與精氣分爭,榮衛否隔,周行不通。病一日至二日,氣在孔竅、皮膚之間,故病者頭痛,惡寒,腰背強重。此邪氣在表,發汗則愈。”
5 溫病
溫病(warm disease)是感受溫邪引起的外感熱病的統稱[3]。出《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后世泛稱“溫熱病”[6]。癥見身熱、頭痛、嘔吐等,但《經》多以“病溫”為名。如《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冬傷于寒,春必病溫。”《黃帝內經靈樞·論疾診尺》:“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黃帝內經素問·評熱病論》:“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陰陽交,……”
溫病具有起病急,熱勢甚,傳變快,易于傷津化燥傷津的特點,后期尤多陰枯液涸[6]。當按衛氣營血與三焦辨證法辨證論治。分別選用(或合用)解表、疏衛、清氣、涼營、涼血、和解、育陰生津、通下、開竅、息風、回陽固脫、通下等法。因發病季節、四時之氣、流行特點的不同,有風溫、溫熱、溫疫、溫毒、冬溫、暑溫、秋溫、春溫、溫瘧、秋燥、伏氣溫病、晚發等區別[6]。
6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8.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41.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81.
治療外感熱病的穴位
- 關沖
此穴在無名指端沖要處,故名關沖。關沖穴主要用于外感熱病,頭面五官疾患:如頭痛發熱,熱病汗不出,頭眩,...
- 中渚
間,經氣如水循渚而行,故名中渚。中渚穴主要用于外感熱病、頭面五官疾患等:如熱病汗不出,瘧疾,頭痛,目...
- 下都
間,經氣如水循渚而行,故名中渚。中渚穴主要用于外感熱病、頭面五官疾患等:如熱病汗不出,瘧疾,頭痛,目...
- 中注
間,經氣如水循渚而行,故名中渚。中渚穴主要用于外感熱病、頭面五官疾患等:如熱病汗不出,瘧疾,頭痛,目...
- 液門
,猶如水氣出入之門戶,故名液門。液門穴主要用于外感熱病,頭面五官疾患等:如頭痛,熱病汗不出,瘧疾,耳...
- 更多治療外感熱病的穴位
治療外感熱病的方劑
- 和解少陽劑
haoyangformula)是指以疏通調和藥為主配伍組成,治療外感熱病邪在少陽(半表半里)的方劑。...
- 新雪顆粒
不得少于3.3mg。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用于外感熱病、熱毒壅盛證,癥見高熱、煩躁;扁桃體炎、上呼吸...
- 二鮮飲
鮮竹葉30g。水煎服。功能清熱生津,止渴除煩。治外感熱病,肺胃津傷,不能達熱外出,發熱不退,煩渴者。...
- 陽春膠囊
2.凡陰虛陽亢,血分有熱,胃火熾盛,肺有痰熱,外感熱病者慎服。3.本品宜飯前服用。4.按照用法用量服...
- 至寶三鞭酒
3.凡陰虛陽亢,血分有熱,胃火熾盛,肺有痰熱,外感熱病者慎服。4.本品宜飯前服用。5.按照用法用量服...
- 更多治療外感熱病的方劑
治療外感熱病的中成藥
- 新雪顆粒
不得少于3.3mg。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用于外感熱病、熱毒壅盛證,癥見高熱、煩躁;扁桃體炎、上呼吸...
- 至寶三鞭酒
3.凡陰虛陽亢,血分有熱,胃火熾盛,肺有痰熱,外感熱病者慎服。4.本品宜飯前服用。5.按照用法用量服...
- 深海龍丸
2.凡陰虛陽亢,血分有熱,胃火熾盛,肺有痰熱,外感熱病者慎服。3.服用本品同時不宜服用藜蘆、五靈脂、...
- 陽春口服液
2.凡陰虛陽亢,血分有熱,胃火熾盛,肺有痰熱,外感熱病者慎服。3.服用本品同時不宜服用藜蘆、五靈脂、...
- 滋腎健腦顆粒
2.凡陰虛陽亢,血分有熱,胃火熾盛,肺有痰熱,外感熱病者慎服。3.服用本品同時不宜服用藜蘆、五靈脂、...
- 更多治療外感熱病的中成藥
外感熱病相關藥物
- 長春益壽膏
2.凡陰虛陽亢,血分有熱,胃火熾盛,肺有痰熱,外感熱病者慎服。3.服本藥時不宜同時服用藜蘆、五靈脂、...
- 強身酒
4.凡陰虛陽亢,血分有熱,胃火熾盛,肺有痰熱,外感熱病者慎服。5.本品宜飯前服用。6.服用二周后癥狀...
- 人參藥酒
2.凡陰虛陽亢,血分有熱,胃火熾盛,肺有痰熱,外感熱病者慎服。3.服用本品同時不宜服用藜蘆、五靈脂、...
- 三鞭補酒
2.凡陰虛陽亢,血分有熱,胃火熾盛,肺有痰熱,外感熱病者慎服。3.服用本品同時不宜服用藜蘆、五靈脂、...
- 深海龍膠囊
2.凡陰虛陽亢,血分有熱,胃火熾盛,肺有痰熱,外感熱病者慎服。3.服用本品同時不宜服用藜蘆、五靈脂、...
- 更多外感熱病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外感熱病
- 《溫熱經緯》:[卷一]《內經》伏氣溫熱篇
小寒、大寒相對待,是病暑即病熱也。乃仲圣以夏月外感熱病名曰者,別于伏氣之熱病而言也。《說文》云∶,傷...
- 《溫病正宗》:[下編·正宗輯要第一章·通論]三、《傷寒論》
失,而之名更不知為何病矣。王孟英曰∶仲圣以夏月外感熱病名曰者,別于伏氣之熱病而言也。《說文》云∶,傷...
- 《溫熱論》:總論
溫病是外感熱病的一大類型。葉天士溫熱論是論述溫病證治的名著,創立用衛分、氣分、營分、血分四個層次作為...
- 《丹溪心法》:[卷二]斑疹七
中不出者,屬少陰君火也,謂之疹。又傷下之晚,乃外感熱病發斑也,以玄參、升麻、白虎等藥服之。陰癥發斑,...
- 《丹臺玉案》:[卷之三]疹門
火。浮小而有頭粒。隨一則下之早。一則下之晚。乃外感熱病發斑也。陰癥發斑。皆出背胸之間手足雖有。亦稀少...
- 更多古籍中的外感熱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