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外風為病因[1],外感六淫之一[2][3]。亦稱風氣[2][3]。通常指外感之風邪,是與疾病過程中產生的內風相對而言[4][5]。
風之為病可分為外風和內風兩類,傷風、風寒、風熱、風濕、風水等屬外風;肝陽化風、熱極生風、血虛生風等屬于內風。[6]
4 外風的特點
外風屬陽邪,其特點是居無定體,善行多變,為外感疾病的先導,故外感多有風證,亦可與其他病邪結合而致病,如風寒、風熱、風濕、風燥等[2][3]。
5 外風導致的疾病
傷風、風寒、風熱、風濕、風水等屬外風[6]。
癥狀每有惡風寒、發熱及游走性、多變性的特點[2]。《黃帝內經素問·風論》:“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黃帝內經素問·風論》:“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
6 參考資料
- ^ [1]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7.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53.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5.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3.
-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00.
- ^ [6]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7-10.
治療外風的方劑
- 杜仲飲
,加生姜1棗大(拍碎),煎至1盞,去滓,空心溫服,如人行5里再服,汗出慎外風。摘錄:《圣濟總錄》卷八...
- 蒺藜浴湯
,于溫室中淋浴,仍先飽食即入浴,久浸最良,可隔夜一浴。浴訖衣覆取汗,慎外風。摘錄:《圣濟總錄》卷十一...
- 金光復明散
黃連各等分。制法:上為細末。功能主治:遠年近日內外風毒,一切眼昏之疾。用法用量:昔滕州張相公,患雙目...
- 治風劑
是指以辛散祛風或熄風止痙藥為主配伍組成,具有疏散外風或平熄內風的作用,治療風證方劑的統稱。分疏散外風...
- 天蓼粥
吐出,在中隔即汗出,在膈下即轉出。用藥禁忌:宜避外風。附注:天蓼木粥(原書卷九十六)。《圣濟總錄》此...
- 杏仁酒
??)久,為細末,入酒3升,絞取汁。每服5合,日2次,夜1次。汗出慎外風,即愈。兼將杏仁酒汁摩瘡上。...
- 防風導赤散
清肺氣,赤芍斂肝靖血熱,羌活助防風以達肝氣,且祛外風,竹葉達肝氣,燈草除心火于下極。摘錄:《醫林纂要...
- 蘇羌飲
,治太陽諸癥;淡豉解肌發汗,兼治疫瘴;防風能防御外風,隨所引而至;陳皮利氣而寒郁易解;姜可驅邪,蔥能...
- 錦灰散
。用法用量:看臍欲落不落時,即用藥封之。注意:忌外風入。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七《杏苑》卷八:方名...
- 承澤丸
痛,一止遺溺利水道;更用澤蘭子統理婦人三十六病,一舉而內外風氣悉除,胞戶積血盡掃。摘錄:《千金》卷二...
- 神驗摩風麝香膏
肉,止疼痛。主治:傷折,蹉跌筋骨,黯腫疼痛,及傷外風,風毒偏風,口面不正,但是傷風等。用法用量:用時...
- 萬全湯
。用逍遙散舒肝解郁,以清肝郁內熱;蘇葉、柴胡以解外風;麥冬、黃芩以清肺熱;加山楂、神曲,調理脾胃而固...
- 更多治療外風的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