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tǔ suān
2 英文參考
acid regurgita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acid regurgita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概述
吐酸(acid regurgitation[1][2])為證名[3]。是指以泛吐酸水為主要表現的疾病[1][3][2]。出《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
吐酸可見于現代醫學的慢性肥厚性胃炎、潰瘍病、消化不良、胃酸分泌過多癥等疾患[3]。
4 吐酸的病因
5 吐酸的癥狀
6 吐酸的辨證治療
吐酸的治療宜和中消食化痰,用曲術丸、八味平胃散、干姜丸等方;若從熱化,則宜梔連二陳湯、咽醋丸[3]。
泛吐酸水,有寒熱之分。高鼓峰《四明心法·吞酸》說:“凡為吞酸盡屬肝木,曲直作酸也。河間主熱,東垣主寒,畢竟東垣是言其因,河間言其化也。蓋寒則陽氣不舒,氣不舒則郁而為熱,熱則酸矣;然亦有不因寒而酸者,盡是木氣郁甚,熏蒸濕土而成也,或吞或吐也。又有飲食太過,胃脘膜塞,脾氣不運而酸者,是怫郁之極,濕熱蒸變,如酒缸太甚則酸也。然總是木氣所致。”可知吐酸一證,雖分寒熱而端,總之治肝為根本。
6.1 熱證
吐酸·熱證(acid regurgitation with heat syndrome[1])是指熱邪犯胃,以吞酸時作,噯腐氣穢,胃脘悶脹,兩脅脹滿,心煩易怒,咽干口渴,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脈弦數等為常見癥的吐酸證候[4]。
6.1.1 癥狀
有因肝郁犯胃,濕郁化熱所致者,癥見兩脅刺痛,口苦咽干,心煩吐酸,脈弦數[3]。
6.1.2 治法
6.1.3 治療吐酸熱證的方藥
用左金丸[備注]左金丸(《丹溪心法》):黃連、吳茱萸為主方,或加白螺絲殼、瓦楞子等以抑酸和胃[5]。
用逍遙散[備注]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柴胡、白術、白芍藥、當歸、茯苓、炙甘草、薄荷、煨姜合左金丸[備注]左金丸(《丹溪心法》):黃連、吳茱萸,或柴葛平胃散[3]。
6.2 寒證
吐酸·寒證(acid regurgitation with cold syndrome[1])是指寒邪犯胃,以吐酸時作,噯氣酸腐,胸脘脹悶,喜唾涎沫,飲食喜熱,四肢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沉遲等為常見癥的吐酸證候[4]。
6.2.1 癥狀
吐酸而并見胸脘脹悶,噯氣臭腐,苔白,脈多弦緩[5]。
有因脾胃虛寒所致者,癥見面色萎黃,飲食減少,苔白,脈弦細[3]。
6.2.2 治法
6.2.3 治療吐酸寒證的方藥
用香砂六君子湯[備注]香砂六君子湯(《時方歌括》):木香、砂仁、陳皮、半夏、黨參、白術、茯苓、甘草、理中湯、溫胃飲等方[3]。
以香砂六君子湯[備注]香砂六君子湯(《時方歌括》):木香、砂仁、陳皮、半夏、黨參、白術、茯苓、甘草為主方,加吳茱萸以溫散肝郁。倘發于食后,納少苔厚,則加神曲、谷芽、麥芽等以消滯和胃。如濕濁留戀,苔白膩不化者,可加砂仁、蒼術、藿香、佩蘭之屬,以化濕醒脾。[5]
7 關于內傷吐酸水
內傷吐酸水指因惱怒憂郁,肝郁生火,克伐脾胃所致的吐酸癥[6]。
7.1 病因病機
7.2 癥狀
7.3 治療
8 關于外感吐酸水
8.1 癥狀
癥見發熱,嘔吐酸水,甚則酸水浸漬胃脘,不勝苦楚,吐出酸水令牙關酸澀不能合,脈多帶弦[7]。
8.2 治療
屬本熱標寒之證,不宜驟進苦寒,而當辛散[7]。脈弦數者,宜防葛平胃散、家秘神術湯,甚者加梔連;脈弦遲者,宜草豆蔻丸、姜桂大順飲、連理湯[7]。
9 關于吞酸
9.1 癥狀
《醫林繩墨·吞酸吐酸》:“吞酸者,胃口酸水攻激于上,以致咽嗌之間,不及吐出而咽下,酸味刺心,有若吞酸之狀也。”
9.2 病因病機
《壽世保元·吞酸》:“飲食入胃,被濕熱郁遏,食不得化,故作吞酸。”
9.3 治療
《證治匯補·吞酸章》:“吞酸為中氣不舒,痰涎郁滯,須先用開發疏暢之品。”治同吐酸[8]。
10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04.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5]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37.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8.
-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0.
-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76.
治療吐酸的穴位
- 內庭
性腸炎,痢疾,泄瀉,腸疝痛,足背腫痛,熱病,胃痛吐酸,胃痙攣,消化不良,目痛,口噤,耳鳴,吞酸,納呆...
- 獨會
太平圣惠方》:“張文仲灸法,療卒心痛不可忍,吐冷酸綠水及元臟氣,灸足大指次指內橫紋中各一壯。炷如小...
- 獨陰
太平圣惠方》:“張文仲灸法,療卒心痛不可忍,吐冷酸綠水及元臟氣,灸足大指次指內橫紋中各一壯。炷如小...
- 肝念
刺0.3~0.5寸。斜刺0.5~0.8寸,局部有酸脹感,可向肋間放散。注意:肝俞穴右側穴下深部為肝...
- 肝俞
刺0.3~0.5寸。斜刺0.5~0.8寸,局部有酸脹感,可向肋間放散。注意:肝俞穴右側穴下深部為肝...
- 更多治療吐酸的穴位
治療吐酸的方劑
- 香砂養胃丸
益智仁;傷食泄瀉,加干姜、烏梅、白術;傷食惡心嘔吐,加藿香、丁香、半夏、烏梅、干姜。《雜病源流犀燭...
- 蒿芩清膽湯
顯的鎮吐作用,半夏能對抗乙酰膽堿中毒,有阿托品樣作用,抑制胃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降低胃液游離酸和總酸...
- 連附六一湯
主治:瀉肝火,止胃痛。治肝火犯胃,胃脘劇痛,嘔吐酸水,現用于慢性胃炎,胃酸過多者。用法用量:加生姜...
- 木香檳榔丸
異常,食物分解消化異常,使腸道滲透壓異常,出現嘔吐、腹瀉、腹痛等消化道癥狀。吐瀉使體液大量丟失從而...
- 丁香脾積丸
至二十丸。食傷,隨物下;脾積氣,陳橘皮湯送下;口吐酸水,淡姜湯送下;翻胃吐食,藿香、甘草湯送下;男子...
- 更多治療吐酸的方劑
治療吐酸的中成藥
- 香砂養胃丸
益智仁;傷食泄瀉,加干姜、烏梅、白術;傷食惡心嘔吐,加藿香、丁香、半夏、烏梅、干姜。《雜病源流犀燭...
- 木香檳榔丸
異常,食物分解消化異常,使腸道滲透壓異常,出現嘔吐、腹瀉、腹痛等消化道癥狀。吐瀉使體液大量丟失從而...
- 益母膏
;產后血暈、中風(童便和酒送下);產后咳嗽,惡心吐酸,脅痛無力(黃酒送下);產后痢疾(米湯送下);產...
- 益母草膏
;產后血暈、中風(童便和酒送下);產后咳嗽,惡心吐酸,脅痛無力(黃酒送下);產后痢疾(米湯送下);產...
- 丁沉透膈丸
行氣消脹。用于胃脘疼痛,氣郁結滯,胸膈痞悶,噯氣吐酸,消化不良。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10g,一日2...
- 更多治療吐酸的中成藥
吐酸相關藥物
- 沉香舒郁丸
舒氣開胃,化郁止痛。用于胸腹脹滿,胃部疼痛,嘔吐酸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郁悶不舒。【用法與用量】...
- 丁沉透膈丸
行氣消脹。用于胃脘疼痛,氣郁結滯,胸膈痞悶,噯氣吐酸,消化不良。【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10克,一日...
- 舒肝平胃丸
能主治】舒肝,消滯。用于胸脅脹滿,倒飽嘈雜,嘔吐酸水,胃脘疼痛,食滯不消。【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
- 仲景胃靈片
用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寒凝胃痛,脘腹脹滿,嘔吐酸水或清水。【用法與用量】口服,大片一次2片,小片...
- 左金膠囊
胃,止痛。用于肝火犯胃,脘脅疼痛,口苦糟雜,嘔吐酸水,不喜熱飲。【用法與用量】飯后口服,一次3粒,...
- 更多吐酸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吐酸
- 《雜病廣要》:[臟腑類]噫醋(吐酸)
臣,吳萸為佐,甚者靈砂以鎮墜之。(《入門》)吞酸吐酸之別吞酸者,胃口酸水攻激于上,以致咽嗌之間,不及...
- 《太平圣惠方》:[卷第五十]治五膈氣嘔吐酸水諸方
時候。以陳米粥飲下二錢。治五膈氣。及胃口不和。多吐酸水。不思飲食。木香散方。木香(半兩)附子(三分...
- 《醫述》:[卷七·雜證匯參]吞酸
,則肝木自甚,故為酸。如飲食熱,則易于酸也。或言吐酸為寒者,誤也。又如酒之味苦性熱,飲之則令人色赤氣...
- 《普濟方》:[卷二百五膈噎門]膈氣嘔吐酸水
湯浸去白)上為粗散木香散治五膈氣,及胃口不和,多吐酸水,不思飲食。木香(半兩)人參(三分去蘆)附子...
- 《景岳全書》:[卷之二十一明集·雜證謨吞酸]辨證(共五條)
吐酸一證,在河間言其為熱,在東垣言其為寒,夫理有一定,奚容謬異若此,豈理因二子可以易乎,必二子于理有...
- 更多古籍中的吐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