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注解
體位指針灸取穴和施術時患者身體應處的位置。《標幽賦》:“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即指此而言。如取環跳穴,必須伸下足、屈上足以取之,乃得其穴。體位分坐位、臥位和立位三種,其中以坐位、臥位為常用,立位容易引起暈針。《標幽賦》:“空心、恐怯,直立側(針)而多暈;背目沉掐,坐臥平而沒昏。”[1]
參見坐位、臥位:
坐位為針灸體位之一。又分仰靠位(針灸顏面及頸部)、側倚位(針灸一側的面部及顳部)、托頤位(針灸頭頂部)、伏案位(針灸頭項后部及上肢部)和箕坐位(針灸下肢前面及內、外側)等多種。[2]
臥位為針灸體位之一。針灸頭、面、頸、胸、腹及上下肢前面穴時可采取仰臥位;針灸一側的面、顳、項部及背、臀部和下肢后、外側面穴時可取側臥位;針灸腰、背、臀及下肢后面穴時可取俯臥位。[3]
4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71.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75.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19.
古籍中的體位
- 《養生導引法》:二、風痹門
極七息,引兩手布兩膝頭。除痹嘔。〔解說〕采用踞坐體位伸腰,用兩手攀兩腳后跟,用鼻吸氣,盡力使呼吸深長...
- 《養生導引法》:[二十七、老人門](二)通玄集周天法
罷,一點落黃庭是也。”本文指出為讓真氣過關,須從體位和使氣壯實二方面入手,體位要“端坐盤膝,蹲下腹肚...
- 《養生導引法》:二十三、淋門
五法大致相同。均取仰臥曲腿,手放膝頭,足放臀部的體位,這種體位可以使全腹及會陰部充分放松,減輕行氣時...
- 《養生導引法》:一、中風門
軀兩旁各五寸,兩腳趾立起,兩腳之間相距亦為五寸。體位擺好后要安心定意,調和呼吸,莫思其它雜事。并徐徐...
-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卷二]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此吾身之陰陽反作。氣之逆從而為病也。此論陰陽之體位。各有上下。)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
- 更多古籍中的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