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tīng huì
2 英文參考
Tīnghuiì GB2[中國針灸學詞典]
tīnghuì[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2[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B2[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聽會 | ||
漢語拼音 | Tinghui | ||
羅馬拼音 | Yinghui | ||
美國英譯名 | Listening Conference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GB2 | |
日本 | 2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VB1 | |
富耶氏 | VB2 | ||
德國 | G2 | ||
英國 | G2 | ||
美國 | GB2 |
聽會為經穴名(Tīnghuiì GB2)[1]。出《針灸甲乙經》。別名耳門(《備急千金要方》),聽呵(《針灸資生經》),后關(《針灸資生經》),聽河(《針灸大全》),機關(《針灸學》(南京))。屬足少陽膽經[1]。聽即聽覺,會指聚會,此穴在耳前,故名聽會[1]。聽會穴主治耳及面頰等疾患:如耳鳴,耳聾,聤耳,耳底痛,眩暈,口噤,音啞,齒痛,腮腫,口眼斜,耳鳴,面痛,口㖞,聘耳,現代又多用聽會穴治療外耳道炎,中耳炎,聾啞,神經性耳聾,咀嚼肌痙攣,腮腺炎,下頜關節炎,突發性耳聾,外耳道癤,顳關節功能紊亂,顳頜關節疼痛,顳頜關節脫臼,牙痛,面神經麻痹,腦血管后遺癥等。
4 聽會穴的別名
耳門(《備急千金要方》),聽呵(《針灸資生經》),后關(《針灸資生經》),聽河(《針灸大全》),機關(《針灸學》(南京))。
5 出處
《針灸甲乙經》:聽會,在耳前陷者中,張口得之,動脈應手。
6 穴名解
聽即聽覺,會指聚會,此穴在耳前,故名聽會[1]。
聽,聆也,耳受聲為聽。會,有會合、聚會之義。耳主聽覺,穴當耳前,為耳部脈氣之聚會,以其主治耳聾氣閉,針此可使聲音得以會聚,為司聽之匯。本穴之上有和髎、耳門、聽宮,本穴與之挨近,而名聽會。[2]
7 所屬部位
耳前[3]
8 聽會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聽會穴在面部,當屏間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突的后緣,張口有凹陷處[4]。
聽會穴位于面部,耳屏間切跡與下頜骨髁突之間的凹陷中。正坐仰靠或側伏位張口取穴[1]。
聽會穴位于面部,當耳屏間切跡前方,下頜髁狀突之后緣,張口有空處[5]。
聽會穴在足少陽膽經的位置
聽會穴在耳前的位置
聽會穴在耳前的位置
聽會穴在耳前的位置(肌肉)
9 聽會穴的取法
正坐仰靠位,在耳屏間切跡前,當聽宮直下,下頷骨髁狀突后緣,張口有空處取穴。
聽會穴位于面部,耳屏間切跡與下頜骨髁突之間的凹陷中。正坐仰靠或側伏位張口取穴[1]。
正坐或仰臥位,張口,當耳屏間切跡與下頜骨髁狀突之間的凹陷中取穴[6]。
快速取穴:
正坐,耳屏下緣前方,張口有凹陷處即是聽會穴[7]。
或先取下關(閉口,食指和中指并攏,食指貼于耳垂旁,中指指腹處即是下關穴),向上推至顴弓上緣的凹陷中即是聽會穴[7]。
10 聽會穴穴位解剖
聽會穴下皮膚、皮下組織、腮腺囊、腮腺。有顴眶動、靜脈。分布著顴面神經和顴顳神經,面神經的顳支。皮膚由上頜神經的耳顳神經分布。腮腺內部的血管主要有頸外動脈、顳淺動靜脈、上頜動靜脈、面橫動靜脈、面后靜脈,神經有耳顳神經和面神經叢。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腮腺囊→腮腺[1]。
10.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耳顳神經、耳大神經和顳淺動脈分布;深層有面神經叢、下頜神經肌支和舌咽神經腮腺支分布[8]。
布有耳大神經,面神經和顳淺動脈[5]。
11 聽會穴的功效與作用
足少陽膽經入耳中,聽會穴位于耳前,近于齒部,穴下正是顳頜關節,故可治療耳、齒、口、面及顳頜關節部位疾病[9]。
12 聽會穴主治病證
聽會穴主治耳及面頰等疾患:如耳鳴,耳聾,聤耳,耳底痛,眩暈,口噤,音啞,齒痛,腮腫,口眼斜,耳鳴,面痛,口㖞,聘耳,現代又多用聽會穴治療外耳道炎,中耳炎,聾啞,神經性耳聾,咀嚼肌痙攣,腮腺炎,下頜關節炎,突發性耳聾,外耳道癤,顳關節功能紊亂,顳頜關節疼痛,顳頜關節脫臼,牙痛,面神經麻痹,腦血管后遺癥等。
聽會穴主治耳及面頰等疾患:如耳鳴、耳聾、聤耳、耳底痛、眩暈、口噤、音啞、齒痛、腮腫、口眼斜等[1]。
聽會穴主治耳鳴、耳聾、聤耳、面痛、齒痛、口㖞[8]。
聽會穴主治頭面五官病:耳鳴,耳聾,聘耳,齒痛,口㖞,面痛,顳頜關節疼痛或脫臼[9]。
現代又多用聽會穴治療外耳道炎、中耳炎、聾啞、神經性耳聾、咀嚼肌痙攣、腮腺炎、下頜關節炎等[1]。
聽會穴主治耳鳴,耳聾,齒痛,口眼㖞斜;以及中耳炎,腮腺炎,下頜關節炎等[5]。
1.五官科系統疾病:突發性耳聾,中耳炎,外耳道癤,顳關節功能紊亂,腮腺炎,牙痛,咀嚼肌痙攣;
2.其它:面神經麻痹,腦血管后遺癥。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張口,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脹感,并向周圍擴散[6]。
注意:深刺1寸左右起針后,偶可致顳頜關節部位疼痛或咀嚼疼痛,經局部熱敷后即可緩解疼痛癥狀,但再次施針時應注意適當淺刺[6]。
13.2 灸法
艾條灸5~10分鐘。
14 聽會穴的配伍
聽會配睛明、絲竹空、攢竹,有清熱止痛的作用,主治目痛,目赤,目翳。
聽會配頭維、印堂、太沖,有疏散風熱,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頭痛。
聽會配合谷、太陽、顴髎,有祛風活血、通絡止痛的作用,主治三叉神經痛。
15 特效按摩
耳聾耳嗚時,用拇指指尖垂直按壓聽會穴,每次5秒,直到癥狀緩和為止[7]。
16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目泣出,頭不痛者,聽會主之。聾,耳癲溲,癲溲者若風,聽會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青盲目無所見,遠視,目中膚翳,白膜,頭痛,目外眥赤痛。
《針灸大成》:主耳鳴耳聾,牙車臼脫,相離一二寸,牙車急不得嚼物,齒痛惡寒物,狂走,瘛疭,恍惚不樂,中風口咼斜,手足不遂。
《玉龍歌》:耳聾之癥不聞聲,痛癢蟬鳴不快情,紅腫生瘡須用瀉,宜從聽會用針行。
17 聽會穴研究進展
17.1 治療神經性耳聾
主穴取患側聽會、翳風。肝氣厥逆者,加太沖、俠溪、丘墟、中渚等;氣血瘀阻者,加血海、膈俞、三陰交等;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者,加中脘、足三里、三陰交、氣海等;腎元虧損者,加腎俞、關元、太溪等;藥物中毒者,加百會、啞門、上星、外關等。聽會張口略向內上方斜刺1~1.2寸,翳風向內上方徐徐刺入1~1.3寸,使有酸麻脹感并向周圍擴散為得氣。得氣后接電針治療儀,通以脈沖電流,選用連續波,頻率1.3 Hz,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或見患側面部表情肌微有抽動即可,通電20~30 min。對于配穴,虛證者用提插捻轉補法,實證者用瀉法。留針30 min,每10 min行針一次。每日治療1次,20次為一療程。治療38例患者,經1~3個療程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2.1%。[6]
17.2 治療面痛
面痛位于三叉神經第3支感覺區內,取翳風、聽會二穴為主;發展至三叉神經第1、2支感覺區,取聽宮、聽會二穴為主,均張口進針。針刺翳風時,針尖向對側顴髎方向斜刺,進針1.5~2寸,聽宮、聽會二穴進針向對側耳后方向2寸左右,針感應向三叉神經感應區放射。而后加電針治療儀,選用連續波,100~120次/min,中度刺激。治療12例患者,10例均達到痛止病除的療效,2例針刺1次疼痛即減輕。[6]
18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44.
- ^ [2]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3]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7.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66.
-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98-299.
-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8]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8.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98-299.
古籍中的聽會
- 《修昆侖證驗》:綜概
自手交肩而上,直插耳根后,出耳上走夾車,所積皆蔽聽宮。且陽明、太陽過耳門、出耳上,始積風鳴,重則聾...
- 《普濟方》:[卷五十五耳門]百蟲入耳(附論)
覺蚰蜒入耳者。以杏仁一枚。和皮尖涂膏于上。綿裹塞耳門中。其蟲聞藥香即奔耳門來。便急抽藥。以物鑷出。清...
- 《醫述》:[卷十二·雜證匯參]痿(附拘攣、癱瘓)
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沖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于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于氣街,而...
- 《黃帝素問直解》:[卷之五]骨空論第六十篇
靈樞五音五味篇云∶沖脈任脈皆起于胞中,其浮而外者會于咽喉,別而絡唇口,是沖脈不但至胸中而散,亦上頤...
- 《靈樞經脈翼》:[卷下]足少陽膽經歌
(主頁佚)瞳子在目外五分手太陽之會聽會在耳前陷中上關下一寸動脈宛宛中張口得之客主人耳前起骨上廉開口有...
- 更多古籍中的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