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tiē gǔ jū
2 英文參考
carbuncle of Huantiao point[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Huantiao absces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suppurative coxiti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osteomyelitis around Huantiao[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貼骨疽為病名[1]。見《外科理例》卷五。即生于環跳穴處的附骨疽[1]。
環跳疽(Huantiao abscess;suppurative coxitis osteomyelitis around Huantiao)為病名[2]。見《外科理例》卷五。是指生于髖部環跳穴處,以漫腫疼痛,影響髖關節活動,全身癥狀嚴重,潰膿難收,并易致殘為主要表現的無頭疽[3]。即發于環跳穴的附骨疽[2]。為急性化膿性疾病。環跳疽又名貼骨疽,縮腳疽。其特點是好發于兒童,局部漫腫疼痛,影響關節屈伸活動,全身癥狀嚴重,潰膿后難以收斂,容易造成殘廢。
《外科大成》云:“環跳疽生環跳穴,漫腫隱痛,尺脈沉緊,腿不能伸。”
貼骨疽相當于西醫的化膿性髖關節炎。
4 貼骨疽的病因病機
貼骨疽的病因病理基本同附骨疽:
疔瘡、癤、癰等發病后,由于治療護理不當;或麻疹、猩紅熱、傷寒等病后,患者因肝腎不足,氣血兩虛,濕熱余毒壅盛,深竄人里,留于筋骨,使經絡阻塞,氣血不和,血凝毒聚而成。
或由于外來傷害,尤其是開放性骨折,局部骨骼損傷,復因感染邪毒,邪熱蘊蒸,以致經絡阻隔。血留筋骨為患。
也可由髖關節附近外傷感染毒邪或附骨疽直接蔓延至關節而引起。
5 貼骨疽的臨床表現
環跳疽的臨床特點是好發于兒童,男多于女,局部漫腫疼痛,影響關節屈伸活動,潰膿后難以收斂,易造成殘廢。
環跳疽的臨床表現取決于病邪之輕重及骨、關節受損的程度。早期階段多無明顯全身癥狀,髖部漫腫、微痛,觸之不甚熱,患側屈曲不能伸直,是為邪阻局部,經絡氣血郁滯不通所致。隨著病情發展,上述癥狀逐漸加重,髖部疼痛徹骨,不能活動,局部可出現紅腫熱及壓痛,甚有應指感。如兼見高熱,或寒熱起伏,則為熱盛肉腐,有化膿的可能。若治之失時,則有壞骨的可能,可出現患肢僵損、脫臼,每致殘廢。治療以清熱解毒,和營化濕為主。
6 貼骨疽的診斷
貼骨疽好發于14歲以下兒童。發病部位在髖關節(環跳穴)。
初起即有惡寒、高熱、頭痛等全身癥狀。髖部筋骨隱隱作痛,皮色不變,活動障礙。繼而疼痛加劇,呈半屈曲狀,臀部外突,大腿略向外翻。
成膿期皮膚掀熱,皮色微紅,疼痛劇烈,腫勢蔓延腰胯,下及大腿,關節呈半屈曲位;伴高熱、口渴、大便秘結,按之有波動感者,為內已成膿。化膿期約在發病后1~3個月。
潰后流出黃稠膿液,后變稀薄,全身癥狀減輕,而瘡口不易愈合。
愈后常見關節畸形、僵硬、不能活動,或造成關節脫位或僵硬,而形成殘廢。
輔助檢查:血白細胞總數可高達11.0×109~20.0×109,中性粒細胞80%~90%。X線攝片在早期僅見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無骨質變化。后期可見關節軟骨破壞,關節間隙變窄,同時骨質有脫鈣現象。關節穿刺液可作細菌培養及細胞計數、分類。
7 需要與貼骨疽相鑒別的疾病
一、臀部流注病在肌肉;易腫,易膿,易潰,易斂;愈后不會造成殘廢。
二、髂窩流注患肢不能伸直,大腿略向內翻;愈后不造成殘廢。
三、髖關節流痰初起局部和全身癥狀不明顯;化膿需6個月至1年;潰后流出的稀薄膿液夾有敗絮樣物質。
8 貼骨疽的辨證治療
8.1 濕熱蘊結
環跳疽·濕熱蘊結證(Huantiao abscess with dampness-heat amassment pattern)是指濕熱蘊阻,以關節腫脹、微痛,繼則疼痛加劇,局部皮膚紅熱,伴寒戰發熱,頭痛,口干,溲赤,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為常見癥的環跳疽證候[3]。
8.1.1 癥狀
髖部筋骨隱隱作痛,活動受限,皮色發紅,局部腫脹,疼痛較劇,屈曲不伸;伴惡寒,發熱,頭痛,口渴,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發病較快,髖部紅腫熱及壓痛,患肢屈不而伸,甚者因髖關節滲液而有應指感,兼見寒熱起伏或高熱難退。舌苔黃膩,脈滑數。
8.1.2 辨證分析
濕熱下注,經絡阻塞,氣血瘀滯,故筋骨活動不利及紅、腫、痛發作;濕熱泛溢全身,邪熱傷津,故見口渴、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均為濕熱之象。
8.1.3 治法
8.1.4 方藥治療
1、主方:五神湯(鄒岳《外科真詮》)加味處方:茯苓15克,金銀花15克,牛膝12克,車前子9克(包煎),紫花地丁9克,蒼術9克,黃柏9克,薏苡仁15克,赤芍9克,防己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時而跳痛,內膿將成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高熱不退者,加生石膏30克(打碎),水牛角30克(剉末先煎)。
2、中成藥參照“附骨疽”濕熱郁滯證中成藥。
3、單方驗方:血藤粉(唐澤銀《廣西中醫藥》1989.1)處方:血藤根、葉粉各20克,蜂蠟100克。將蜂蠟裝入缸內,置火上熔化,摻入血藤粉,攪勻,離火,趁熱未凝固時捏作厚1厘米與瘡面大小形狀相當的餅塊,覆蓋瘡面上,每日1次。
8.2 熱毒熾盛
環跳疽·熱毒熾盛證(Huantiao abscess with blazing heat-toxin pattern)是指熱毒熾盛,以關節腫脹,疼痛劇烈,屈伸不利,皮膚鮮紅、灼熱,伴壯熱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結,全身不適,舌質紅,舌苔黃,脈滑數為常見癥的環跳疽證候[3]。
8.3 氣虛血瘀
環跳疽·氣虛血瘀證(Huantiao abscess with pattern of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氣虛血瘀,以關節可有攣縮,肌肉萎廢,伸曲活動困難,或僵硬不能活動,瘡口膿出稀薄,伴消瘦、神疲、乏力,舌淡暗,舌苔白,脈沉細為常見癥的環跳疽證候[3]。
8.3.1 癥狀
后期全身熱病癥狀已解除,關節疼痛,屈伸不利,或攣縮畸形,或僵硬不能活動,瘡口流膿稀薄,久不愈合;伴神疲乏力,納差;舌質暗淡,苔白,脈沉細。
8.3.2 辨證分析
濕熱毒邪耗傷正氣,損傷氣血,邪毒留戀,以致氣虛血滯,絡脈不通,則筋骨不利;氣血運化失常,則神疲乏力,納差;舌淡、苔白、脈沉細為氣虛之象。
8.3.3 治法
益氣活血。
8.3.4 方藥治療
8.4 陰寒凝滯
環跳疽·陰寒凝滯證(Huantiao abscess with pattern of yin cold congelation and stagnation),陰寒凝滯發疽,以早期病胯漫腫,膚色不變或略白,觸之微熱,屈胯,形寒怕冷,疼痛,舌質淡,舌苔白,脈沉緊為常見癥的環跳疽證候[3]。
8.4.1 癥狀
髖部漫腫,皮色不變或色白,局部微熱,患肢屈曲而不能伸直,形寒怕冷,疼痛夜晚尤甚。舌淡苔白,脈沉細。
8.4.2 治法
溫通散寒,和陽解凝。
8.4.3 方藥治療
1、主方:陽和湯(王洪緒《外科證治全生集》)加減處方:熟地黃15克,鹿角膠10克(烊化),白芥子9克,麻黃9克,甘草6克,黃芪15克肉桂3克(焗服),當歸9克,連翹9克,柴胡9克,白芷9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小金丹,成人每次0.6克,重癥1.2克,7歲以上小兒每次0.3克,7歲以下小兒每次0.15~0.2克,每日2次,打碎后溫黃酒或溫開水送服,醉蓋取汗。孕婦忌服。
3、單方驗方參照濕熱證單方驗方。外治法參照“附骨疽”外治法。
9 外治法
初期用金黃膏或玉露膏外敷。中期宜切開排膿;潰后期用八二丹、九一丹藥線引流。
10 灸法治療貼骨疽
潰后瘡口紫暗者,可以隔附子餅灸之,餅干換置,每日1次,灸2~3餅。
11 貼骨疽的患者日常保健
局部固定,環跳疽初起則應用夾板或石膏托或皮牽引限制患肢活動,以減輕疼痛,防止畸形及病理性脫位。
加強功能鍛煉,防止關節粘連。
12 關于附骨疽
附骨疽(bone-attaching abscess 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又名附骨癰、多骨疽、朽骨疽。是指毒邪深襲,附著于骨的化膿性疾病[3]。屬無頭疽。其特點是多發于四肢長骨,局部胖腫,附筋著骨,推之不移,疼痛徹骨,潰后膿水淋漓,不易收口,可成竇道,損傷筋骨。《備急千金方》云:“以其無破,附骨成膿,故名附骨疽。”
附骨疽根據發病部位不同,又有不同名稱:如生在大腿外側的,叫附骨疽;生于大腿內側的,叫咬骨疽;只生在股脛部的,叫股脛疽等:病名雖異,但其病變部位均在四肢長骨,病因、證治大致相同。
詳見附骨疽條。
13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40.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82.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治療貼骨疽的方劑
- 穿骨散
āngǔsǎn處方:白芥子不拘分兩。功能主治:貼骨疽,又名縮腳疽,皮色不異,腫硬作痛者。用法用量:...
- 黃狗下頦方
治:肚癰、少腹癰及腿上貼骨癰、發背等下部癰疽。環跳疽。用法用量:上3味以各5錢為率,酒調,空腹服。...
- 咬藥錠
須用內服藥先調理,不得先施腐蝕。臨床應用:1.環跳疽:一婦人三十余歲,患環跳疽已二年,瘡口如茶碗大...
- 陽和丸
方之陽和湯功能溫陽補血,散寒通滯。治一切陰疽,貼骨疽,流注,鶴膝風等證,患處平坦,色白或暗,不熱不...
- 小金丹
。功效主治:《外科全生集》卷四方之小金丹功在治貼骨疽,痰核,流注,乳巖,瘰疬,橫痃,善癀頭等癥。消...
- 更多治療貼骨疽的方劑
治療貼骨疽的中成藥
- 小金丸
,每服一丸,陳酒送下,覆蓋取汗。功效與主治:治貼骨疽,痰核,流注,乳巖,瘰疬,橫痃,善癀頭等癥。藥...
- 更多治療貼骨疽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貼骨疽
- 《外科心法要訣》:[卷十股部]股陽疽、環跳疽
股陽疽生股外側,內搏于骨不變色,環跳疽腫腿難伸,俱由風濕寒凝結。【注】股陽疽生于股外側,胯尖之后,...
- 《醫宗金鑒》:[外科卷下股部]股陽疽、環跳疽
【方歌】股陽疽生股外側,內搏于骨不變色,環跳疽腫腿難伸,俱由風濕寒凝結。【注】股陽疽生于股外側,胯...
- 《外科大成》:[卷二分治部上(癰疽)]股部
。股陽疽生股外側。靈樞云。腫不變色。內薄于骨。環跳疽生環跳穴。漫腫隱痛。尺脈沉緊。腿不能伸。按上癥...
- 《醫方集宜》:[卷之十外科]治方
獨活羌活黃芩(酒)薄官桂姜三片煎服乳香托里散治環跳疽濃樸木瓜歸尾芍藥白芷木香獨活乳香黃官桂沒藥牛膝...
- 《奇效簡便良方》:[卷四癰疽瘡毒]附骨疽
又名貼骨疽白芥子研,燒酒調敷。并治咬骨疽(生大腿里側)。《奇效簡便良方》...
- 更多古籍中的貼骨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