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tiān zhù
2 英文參考
Tiānzhù BL10[中國針灸學詞典]
tiānzhù[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10[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L10[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天柱:1.人體部位名;2.經穴名;3.經外奇穴名;4.推拿穴位名。
4 人體部位名·天柱
天柱為人體部位名,指鼻梁[1]。鼻柱骨之別名[2]。即鼻中膈。
鼻為五官之一,又名明堂。隆起于面部中央。上端連于額部,名為頞,又名山根、下極、王宮。前面下端尖部高處,名為鼻準,又名準頭、面王、鼻尖。鼻準兩旁圓形隆起部分,名為鼻翼。鼻之下部有兩孔,名為鼻孔。頞以下至鼻準,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內有鼻毛。鼻孔深處稱為鼻隧。鼻為呼吸出入之門戶,為肺之竅。《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西方白色,入通于肺,開竅于鼻。”鼻病多與肺臟有關,或與脾膽等臟有關。《黃帝內經靈樞·脈度》:“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黃帝內經素問·刺熱論》:“脾熱病者鼻先赤。”《黃帝內經素問·氣厥論》:“膽移熱于腦,則辛頞鼻淵。”鼻病多與肺臟有關,也與脾、膽等臟器有涉。經脈中,手陽明經,“上挾鼻孔”;足陽明經,“起于鼻,交頞中,下循鼻外”;手太陽經,支者“抵鼻”。足陽明之筋,“下結于鼻”;足太陽之筋,“結于鼻”。[3][4]
5 經穴名·天柱
穴位 | 天柱 | ||
漢語拼音 | Tianzhu | ||
羅馬拼音 | Tienchu | ||
美國英譯名 | Celestial Pillar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BL10 | |
日本 | 10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V10 | |
富耶氏 | |||
德國 | B10 | ||
英國 | B10 | ||
美國 | BI10 |
天柱為經穴名,出《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1]。屬足太陽膀胱經[1]。天即天空,柱即支柱,古稱頸椎為“天柱骨”,此穴在其旁,故名天柱[1]。天柱穴主治頭目,頸項等疾患,如頭痛,項強,眩暈,目赤腫痛,肩背痛,鼻塞,目視不明,視物不明,迎風流淚,咽腫,癲狂,驚癇,頸項強痛,角弓反張,咽喉腫痛,目赤痛,小兒驚癲,現代又多用天柱穴治療枕大神經痛,咽喉炎,癔病,神經衰弱,后頭痛,失眠,慢性鼻炎,鼻出血,頸椎病,腰扭傷,感冒等。
5.1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六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
5.2 穴名解
天即天空,柱即支柱,古稱頸椎為“天柱骨”,此穴在其旁,故名天柱[1]。
天指頭部,柱指頸項。意為穴處乃頭部之支柱。蓋人之頭位高而有天象,頸項似柱,以楹柱于頭。此穴在項后大筋外廉(斜方肌起始部),是處猶如擎天之柱,穴在柱骨上端,支持頭顱,故名天柱。[5]
天柱穴因項肌隆起如柱而得名[6]。
5.3 所屬部位
項部[7]
5.4 天柱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天柱穴在項部,大筋(斜方肌)外緣之后發際凹陷中,約當后發際正中旁開1.3寸[8][2]。
天柱穴位于頸后區,橫平第二頸椎棘突上際,斜方肌外緣凹陷中。正坐或俯伏取之。[1]
天柱穴的位置(圖出自《中國針灸學詞典》)
天柱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天柱穴在項部的位置
天柱穴在項部的位置
天柱穴的位置(肌肉)
5.5 天柱穴的取法
正坐低頭或俯臥位,在啞門(督脈)旁1.3寸,當頂后發際內斜方肌之外側取穴。
天柱穴位于頸后區,橫平第二頸椎棘突上際,斜方肌外緣凹陷中。正坐或俯伏取之。[1]
正坐,頭稍前傾,后發際上0.5寸,再旁開1.3寸的斜方肌外側凹陷中取穴[9]。
快速取穴:后發際正中旁開2橫指處即是天柱穴[10]。
5.6 天柱穴穴位解剖
天柱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項筋膜、斜方肌、頭夾肌、頭半棘肌、頭后大直肌。有枕動、靜脈干。分布著枕大神經干。皮膚厚而堅韌,由枕下神經皮支分布。皮下筋膜致密,富有脂肪,有纖維束連于皮膚與項筋膜,斜方肌由副神經支配,該肌上部深面有枕動、靜脈經過。頭夾肌、頭半棘肌由第二頸神經后支的外側支支配。頭后大直肌則由枕下神經支配。在肌肉深層,寰椎側塊與第二頸椎橫突之間有椎動脈經過,所以針刺不宜盲目過深。
5.6.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頭夾肌的內側→頭半棘肌[1]。
5.6.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3頸神經后支和枕動脈的分支分布;深層有枕大神經和枕動脈本干經過[11]。
布有枕大神經干和枕動、靜脈干[2]。
5.7 天柱穴的功效與作用
天柱穴具有清頭明目,強筋骨的功效。
天柱穴有清頭散風之功[5]。
5.8 天柱穴主治病癥
天柱穴主治頭目,頸項等疾患,如頭痛,項強,眩暈,目赤腫痛,肩背痛,鼻塞,目視不明,視物不明,迎風流淚,咽腫,癲狂,驚癇,頸項強痛,角弓反張,咽喉腫痛,目赤痛,小兒驚癲,現代又多用天柱穴治療枕大神經痛,咽喉炎,癔病,神經衰弱,后頭痛,失眠,慢性鼻炎,鼻出血,頸椎病,腰扭傷,感冒等。
天柱穴主治頭痛、項強、眩暈、目赤腫痛、肩背痛、鼻塞[11]。
天柱穴主治 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目視不明,鼻塞;項強,肩背痛[9]。
天柱穴主治頭目、頸項等疾患。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視物不明、迎風流淚、鼻塞、咽腫、癲狂、驚癇、頸項強痛、角弓反張、肩背痛等[1]。
天柱穴主治頭痛,鼻塞,咽喉腫痛,項強,肩背痛。《金針梅花詩鈔》天柱條:“天柱將頹眩暈生,頭疼項強脊難伸。”擎天有柱,則諸癥自除。凡病頸項痛痿,不能支持頭腦者,謂為天柱骨折,絕癥也。小兒有患之者,刺本穴或能得救。《針灸大成》云:“治頭風、目眩、鼻塞、項強諸病”。
天柱穴主治頭痛,項強,目赤痛,咽喉腫痛,鼻塞,肩背痛,小兒驚癲等[2]。
現代又多用天柱穴治療枕大神經痛,咽喉炎,癔病,神經衰弱等[1]。
2. 五官科系統疾病:慢性鼻炎,鼻出血,咽喉炎;
3. 運動系統疾病:頸椎病,腰扭傷;
4. 其它:感冒等。
5.9 刺灸法
5.9.1 刺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9][11],局部有酸脹感[9],有時可擴散至后頭部[9],也可向前擴散至眼部[9]。
一般直刺0.5~1.0寸[2][1],不宜向內上方深刺[1]。
直刺0.5~1寸[2]。
深層有延髓[9],不可向內上方深刺[11],以防造成延髓損傷。
5.9.2 灸法
5.10 天柱穴的配伍
5.11 特效按摩
每天堅持按壓天柱穴,每次連叩9下,對治療頭痛、視力模糊、頭腦不清有顯著療效[10]。
5.12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靈樞·厥病》:厥頭痛,項先痛,腰脊為應,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陽。
《黃帝內經靈樞·寒熱病》:暴攣癇眩,足不任身,取天柱。
《針灸甲乙經》:眩、頭痛重、目如脫、項似拔、狂見鬼、目上反、項直不可以顧、暴攣、足不任身、痛欲折,天柱主之。癲疾互引,天柱主之。咽腫難言,天柱主之。
《針灸甲乙經》:熱病汗不出,天柱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足不任身體。
《針灸大成》:主項強不可回顧。
《針灸大成》:五臟氣亂,在于頭,取之天柱、大杼,不補不瀉,以導氣而已。
《備急千金要方》:天柱,主不知香臭。
5.13 天柱穴研究進展
5.13.1 升高肌電幅度
針刺患側天柱,可使肌電幅度升高,從針后5 min可持續至45 min[9]。
5.13.2 治療內分泌性突眼病
對天柱進行腧穴注射治療內分泌性突眼病,有效率為83.7%[9]。
6 經外奇穴名·天柱
天柱為經外奇穴名[1]。出《針灸真髓》。位于后頭部,入后發際2寸,直對項部肌肉隆起外緣的凹陷處[1]。左右計2穴[1]。主治口[1]。一般灸5~10壯,灸對側[1]。
7 推拿穴位名·天柱
天柱為推拿穴位名[2]。見《幼科推拿秘書》。位于項部正中線,自枕骨下方至第七頸椎棘突一線[2]。《幼科推拿秘書》:“天柱,即頸骨也。”治發熱等癥[2]。
8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6.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3.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31.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93.
- ^ [5]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27-228.
- ^ [7]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9.
- ^ [8]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27-228.
- ^ [10]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11]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7.
古籍中的天柱
- 《靈樞經脈翼》:[卷下]足太陽膀胱經歌
行腦戶選周傍足太陽同督脈并別循出腦還本經下項復從天柱仍靈樞第十篇云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滑氏曰...
- 《黃帝內經太素》:[卷第二十六·寒熱]寒熱雜說
次脈,手少陽脈也,名曰天牖;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腋下動脈,臂太陰也,名曰天府。〔膺前當中任脈,...
- 《經穴匯解》:[卷之一]頭面部第一
。作曲差后五分。非也。第二行。前從眉頭睛明。后至天柱。系一線定之。曲差至玉枕為六寸半。布置諸穴。承光...
- 《針灸聚英》:[卷一上]足太陽膀胱經
行者。由通天穴循絡卻、玉枕。入絡腦。復出下項。抵天柱也。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肩...
- 《黃帝內經素問遺篇》:[卷之四]本病論
伯曰昭乎問哉明乎道矣氣交有變是謂天地機本欲升上見天柱窒二火欲升上見天蓬窒土欲升上見天沖窒金欲升上見天...
- 更多古籍中的天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