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辨證錄》卷二
2.1 方名
填陰湯
2.2 組成
熟地4兩,山茱萸、北五味3錢,麥冬1兩,山藥1兩,白芥子5錢,破故紙1錢,牛膝3錢,附子1分。
2.3 功效
直補腎陰。
2.4 主治
腎水干涸,不能上滋于心,故痰來侵心,一時迷亂而猝中,手足牽搐,口眼斜,然神思則清,言語如故。
2.5 填陰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1劑而牽搐除,再劑而口眼正,一連10劑而平復如常矣。
2.6 各家論述
夫熟地,山茱、山藥實填精之圣藥,而麥冬、北五味又益肺之仙丹。蓋單補腎水,恐水不能速生,故又補其肺,使肺金以生腎水,子母相資,更易滋潤也。又慮陰不下降,故破故、牛膝下行以安于腎宮,則濁陰不致上干,而真陰自然既濟矣。復加附子一分者,以陰藥太多,未免過于膩滯,少加附子以行其真陰之氣,非假之以助其火也。水得火之氣,則水尤易生,毋怪其奏功之奇矣。
古籍中的填陰湯
- 《辨證錄》:[卷之二]中風門(二十五則)
,而心之液,自流行于各臟腑,而諸癥自痊也。方用填陰湯∶熟地(四兩)山茱萸(二兩)北五味(三錢)麥冬...
- 《醫學入門》:[外集·卷四雜病分類]內傷類
急用鐵鉗取入油中煎,當日將油紙裹蟲入瓦罐內,鍛石填實,埋于深山遠僻之處,免再染人。其患人衣、被、床...
- 《醫學入門》:[外集·卷三(病機)外感]傷寒用藥賦
痰喘加栝蔞仁,口燥去半夏加天花粉。結胸危甚,艾灸填以巴連;灸結胸法∶用巴豆十粒研爛,入黃連末一錢,...
- 《重訂通俗傷寒論》:[第二章·六經方藥]第六節·滋補劑
通神闕。后通命門。最得先天之祖氣。二地質重味濃。填精益髓。善滋后天之真陰。庶幾陰平陽秘。龍雷之火。...
- 《世醫得效方》:[卷第一大方脈雜醫科]相類
四粒)黃連(七寸,連皮用)上為末,用津唾和成膏,填入臍心,以艾炷其上。腹中有聲,其病去矣。不拘壯數...
- 更多古籍中的填陰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