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tiān fǔ
2 英文參考
Tiānfǔ LU3[中國針灸學詞典]
tiānfǔ[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3[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U3[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天府 | ||
漢語拼音 | Tianfu | ||
羅馬拼音 | Tienfu | ||
美國英譯名 | Heaven Prefecture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LU3 | |
日本 | P3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P3 | |
富耶氏 | |||
德國 | L3 | ||
英國 | LU3 | ||
美國 | 3 |
天府為經穴名(Tiānfǔ LU3)[1]。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代號LU3[2]。屬手太陰肺經[1]。又稱腋內動、腋下動脈。天即天空,指上而言;府即聚集處[1]。穴在臂之上端,是肺氣聚集之處,故名[1]。主治咳嗽,氣喘,支氣管炎及哮喘,咯血,癭氣,鼻衄,目眩,不能遠視,多睡,神志恍惚,善忘,悲苦,上臂外側前廉痛,上臂內側痛、麻木不仁,身腫身脹,身重嗜睡等。
4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腋內動脈,手太陰也,名曰天府。[2][1][3]。
5 所屬部位
上臂[4]
6 天府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天府在臂內側面,肱二頭肌橈側緣,腋前紋頭下3寸處[5][6]。
天府位于臂前區,腋前紋頭下3寸,肱二頭肌橈側緣處,坐位或臥位取穴[1]。
天府位于上臂前外側,平腋前紋頭下3寸,當肱二頭肌外側溝處(《針灸甲乙經》)[2]。
天府穴在手太陰肺經中的位置
天府穴的位置
上肢內側部經穴——天府的位置
天府的位置(手太陰肺經)
天府的位置(肌肉)
7 取穴法
位于臂前區,腋前紋頭下3寸,肱二頭肌橈側緣處,坐位或臥位取穴。[1]
坐位或臥位,在腋前皺壁上端下3寸,肱二頭肌橈側緣取穴。簡便取法:臂向前平舉,俯頭鼻尖接觸上臂側處是穴。
坐位,微屈肘,于肱二頭肌外側溝平腋前紋頭處至尺澤連線的上1/3與下2/3的交界處取穴;或臂向前平舉,俯頭鼻尖接觸上臂內側處是穴[3]。
快速取穴:臂向前平舉,俯頭,鼻尖接觸上臂內側處即是[7]。
8 穴位解剖
天府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肱肌。有頭靜脈及肱動、靜脈肌支。分布著臂外側皮神經,當肌皮神經通過處。皮膚由臂外側皮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有頭靜脈和臂外側皮神經經過。針由皮膚、皮下組織,在肱二頭肌外側溝內頭靜脈外后方,深進肱肌。該肌與肱二頭肌之間有肌皮神經經過,并發肌支支配該二肌。
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肱肌。[1]
皮膚→皮下組織→肱二頭肌長頭[6]。
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頭靜脈經過和臂外側皮神經分布;深層有肌皮神經和肱動脈分布[6]。
布有臂外側皮神經,肌皮神經和頭靜脈,肱動、靜脈肌支[2]。
9 功效與作用
10 主治病癥
天府穴主治咳嗽,氣喘,支氣管炎及哮喘,咯血,癭氣,鼻衄,目眩,不能遠視,多睡,神志恍惚,善忘,悲苦,上臂外側前廉痛,上臂內側痛、麻木不仁,身腫身脹,身重嗜睡等。
天府穴主治氣喘、癭氣、鼻衄、上臂內側痛[6]。
天府穴主要用于胸肺、五官疾患等:如咳嗽、氣喘、支氣管炎及哮喘、鼻衄、目眩、遠視、口鼻出血、多睡、恍惚善忘及癭氣、上臂外側前廉痛[2][1]。
神志病:神志恍惚,善忘,悲苦[3]。
其他病:身腫身脹,身重嗜睡[3]。
11 刺灸法
11.1 刺法
直刺0.3~0.5寸,局部有酸脹感,可向肩部或肘部放散[3]。
11.2 灸法
艾條灸5~10分鐘[2]。
12 配伍
天府配合谷,有清熱涼血的作用,主治鼻衄。
天府配臑會、氣舍、間使、太沖、太溪,有行氣活血,解郁散結的作用,主治癭氣。
13 特效按摩
常用中指指腹揉按天府,每次左右各按1~3分鐘,對鼻部有保健作用,可預防鼻塞、鼻炎等[7]。
14 文獻摘要
《備急千金要方》:悲泣鬼語,灸天府五十壯。
《千金翼方》:身重嗜眠不自覺,灸天府正十壯,針入三分補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逆氣喘不得息,目眩遠視䀮䀮,卒中惡,鬼疰,不得安臥。
《黃帝內經靈樞·寒熱病》:暴癉內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
《針灸甲乙經》:咳上氣,喘不得息,暴癉內逆,肝肺相搏,鼻口出血,身脹,逆息不得臥,天府主之。風汗出,身腫,喘喝,多睡,恍惚,善忘,嗜臥不覺,天府主之。
《針灸大成》:主暴癉,口鼻衄血,中風邪,泣出,喜忘,飛尸惡疰,鬼語,喘息,寒熱瘧,目眩,遠視䀮䀮,癭氣。
15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3.
- ^ [3]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45.
- ^ [4]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1.
-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6]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39-40.
-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古籍中的天府
- 《黃帝素問直解》:[卷之八]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篇
,瘡瘍,咳唾血,煩心胸中熱,甚則鼽衄,病本于肺。天府絕,死不治。惡,去聲。少陽司天,寅申歲也。火淫所...
- 《素問經注節解》:[外篇卷之五]至真要大論
于肺。(按∶相火刑金,水不能制,故肺病如是也。)天府絕,死不治。(“天府,手太陰肺脈也,在臂內廉,腋...
- 《黃帝素問直解》:[卷之五]氣穴論第五十八篇
牙骨盡處,開口陷中。天突一穴。結喉下中央為天突。天府二穴。臂內為天府。天牖二穴。耳后完骨下為天牖。抉...
- 《靈樞經脈翼》:[卷中]手太陰肺經歌
幽門見腎經水分見任脈屬肺還從肺系出絡肺橫行來肘循天府下俠白漸行心主少陰前肘中尺澤約紋偏靈樞第十篇去從...
- 《黃帝內經太素》:[卷第二十六·寒熱]寒熱雜說
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腋下動脈,臂太陰也,名曰天府。〔膺前當中任脈,謂之天突。任脈之側動脈,足陽明...
- 更多古籍中的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