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疼痛(pain)是一種復雜的生理心理活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它包括傷害性刺激作用于機體所引起的痛感覺,以及機體對傷害性刺激的痛反應(軀體運動性反應和/或內臟植物性反應,常伴隨有強烈的情緒色彩)。
痛覺可作為機體受到傷害的一種警告,引起機體一系列防御性保護反應。但另一方面,疼痛作為報警也有其局限性(如癌癥等出現疼痛時,已為時太晚)。而某些長期的劇烈疼痛,對機體已成為一種難以忍受的折磨。因此,鎮痛(analgesia)是醫務工作者面臨的重要任務。
人們在研究疼痛時,通常采用測定痛閾(pain threshold)的方法。痛閾又可分為痛感覺閾和痛反應閾。因此在研究痛覺時需要采用多指標進行綜合性研究。另外還可記錄傷害性刺激引起的神經活動的電變化。
痛與鎮痛的神經生物學研究,近三十年來有了非常迅速的發展。在我國,有關針刺鎮痛(acupuncture analgesia)神經機制的研究也促進了痛覺生理研究的深入發展,并具有良好的國際影響。
4 疼痛的分類
4.1 疼痛診療項目的分類
目前根據發展現狀涉及疼痛診療項目可分為:
1、急性疼痛:軟組織及關節急性損傷疼痛,手術后疼痛,產科疼痛,急性帶狀皰疹疼痛,痛風;
2、慢性疼痛:軟組織及關節勞損性或退變疼痛,椎間盤源性疼痛,神經源性疼痛;
3、頑固性疼痛:三叉神經痛,皰疹后遺神經痛,椎間盤突出癥,頑固性頭痛;
6、相關學科疾病:早期視網膜血管栓塞,突發性耳聾,血管痙攣性疾病等。
4.2 疼痛程度的分類
1. 微痛 似痛非痛,常與其它感覺復合出現。如癢、酸麻、沉重、不適感等。
2. 輕痛 疼痛局限,痛反應出現。
3. 甚痛 疼痛較著,疼反應強烈。
4. 劇痛 疼痛難忍,痛反應強烈。
4.3 疼痛性質的分類
4.4 疼痛形式的分類
1. 鉆頂樣痛。
2. 暴裂樣痛。
3. 跳動樣痛。
4. 撕裂樣痛。
5. 牽拉樣痛。
6. 壓扎樣痛。
5 疼痛的心理治療
5.1 適應證
1.反復因頭痛、頸部、背部、腰部和四肢疼痛在綜合醫院有關科室就診,臨床查體和實驗室檢查結果未提示器質性病變者。
3.各種原因引起的慢性全身疼痛。
4.緊張型頭痛。
5.偏頭痛。
5.2 禁忌證
2.主要臟器的嚴重疾患,如肝、腎功能不全患者,呼吸衰竭患者,腦出血、腦梗死、糖尿病病情不穩定的患者。
3.精神分裂癥發作期。
4.嚴重智力缺陷,檢查不配合者。
5.不愿接受心理治療的患者不宜行專業心理治療。
5.3 準備
1.功能評價
(1)確定疼痛對軀體障礙影響的程度和范圍。
(2)明確心理異常的類型和程度,可應用抑郁量表、焦慮量表及情感與疼痛多元量表進行檢測,以明確心理因素與疼痛的關系。
(3)建立行為目標,含蓋活動水平、醫療保健系統應用、藥物應用和治療反應。
(4)提供關于患者對藥物治療及以往治療的感覺和對目前治療的期望。
(5)了解患者的職業史和工作情況。
(6)了解其他人在維持和加劇患者異常行為中的重要作用,以便有針對性治療。
2.行為評價
(1)了解患者疼痛的特征:疼痛的部位、程度、持續時間;加重疼痛的因素;減輕疼痛的因素。
(2)疼痛和行為方式
①普遍活動水平和服藥情況。
②估價日常坐、立、行時間。
③估價止痛藥物服用。
④活動和服藥與疼痛加重的關系。
(3)在家中行為方式
①生活、家務和社會活動情況。
②完成家庭責任情況。
③家庭成員對疼痛的反應和行為。
(4)在工作中的行為方式
①目前工作情況。
②將來職業選擇(無工作者)。
③對工作需求或不需求(經濟狀況)。
(5)疼痛行為和觀察
①在訪視中觀察疼痛行為及簡單活動(如走路、坐下和站起)。
②觀察疼痛情況指示物(如用拐杖、輪椅、支架、經皮神經刺激器)。
(6)對疼痛的認知和情感反應
①認知有改變和缺陷。
②對自我、將來及他人存在負性認知。
③對疼痛本質的錯誤概念和將來可能的疼痛軌道。
(7)情感異常
①焦慮癥狀。
②抑郁癥狀。
③疼痛行為與情感反應的關系。
(8)對疼痛的心理生理反應
①肌肉張力反應。
②增加張力的影響。
③放松的影響。
④廢用性肌力弱。
⑤自主神經反應。
(9)對疼痛的自我控制作用
①行為克服方法。
②認知克服方法。
③自我控制疼痛的感知。
5.4 方法
1.在上述功能評價和行為評價的基礎上,通過患者及其有關者認識疼痛的可變性,心理、行為、社會因素影響疼痛的性質和程度,開始改變患者的疼痛評價。
2.行為治療
(1)制定治療目標。
(2)使患者和其家庭成員對治療和評價的參與。
5.5 注意事項
評估應客觀真實可靠,應詳細詢問患者及其家人,并注意仔細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