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tài yǐ shén zhēn
2 英文參考
taiyi moxa stick[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taiyi moxacon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taiyi miraculous moxa roll[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太乙神針:1.艾灸條的一種;2書名。
4 艾灸條的一種·太乙神針
太乙神針(taiyi miraculous moxa roll)是含有檀香、山柰、羌活、桂枝、木香、雄黃、白芷、細辛等藥物的艾條[1]。首載于《太乙神針備急灸法合編》[2]。使用時點燃一頭,穴上用布七層墊之,然后將此艾條按于穴上,冷則易之,每穴灸5~7次[3]。針熱消失后即另換一支,以灸之局部溫熱為度[2]。用以治療風寒濕痹、痿弱無力以及一般慢性虛寒性病癥等[3]。
4.1 太乙神針的處方
艾條中所摻藥物,各家所載不一(見下表)[3]。制成后,長20厘米,直徑1.7厘米,凈重24g[2]。
《中國針灸學詞典》:近代多以檀香、山柰、羌活、桂枝、木香、雄黃、白芷、沉香、獨活、硫黃、甘松、香附、丹參、細辛等藥與艾絨混和制成艾條[3]。
《中醫大辭典》:近代處方為艾絨、硫黃、麝香、乳香、沒藥、丁香、松香、桂枝、雄黃、白芷、川芎、杜仲、枳殼、皂角、獨活、細辛、穿山甲等[2]。
太乙神針處方用藥表(單位:錢)[3]
書名 | 艾 絨 | 乳 香 | 沒 藥 | 丁 香 | 松 香 | 麝 香 | 硫 黃 | 雄 黃 | 穿 山 田 | 桂 枝 | 杜 仲 | 枳 女 冗 | 皂 角 | 細 垂 | 川 芎 | 獨 活 | 白 芷 | 堇 烏 | 川 烏 | 巴 旦 仁 | 斑 蝥 | 全 蝎 | 桃 樹 皮 |
30 | 1 | 1 | 1 | 1 | 1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
鈦乙神針方》 | 30 | 1 | 1 | 1 | 1 | 1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0.8 | 3 | |||||
《針灸逢源》太乙神針 | 20 | 1 | 0.3 | 1 | 1 | 1 | 1 | 1 | 1 | ||||||||||||||
陳修園醫學叢書《太乙神針》 | 30 | 1 | 1 | 1 | 1 | 1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
30 | 1 | 1 | 1 | 1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4.1.1 《青囊秘傳》方之太乙神針
4.1.1.1 組成
艾絨3兩,硫黃2錢,麝香1錢,乳香1錢,沒藥1錢,松香1錢,桂枝1錢,杜仲1錢,枳殼1錢,皂角1錢,細辛1錢,川芎1錢,獨活1錢,雄黃1錢,山甲(炙)1錢,白芷1錢,全蝎1錢。
4.1.1.2 功效
《青囊秘傳》方之太乙神針功在溫通。
4.1.1.3 太乙神針的用法用量
上為末,和勻。預將火紙裁定,將藥鋪紙上,厚分許,層藥層紙,卷如小竹管粗,令極堅,以桑皮紙厚包6-7層,再以雞蛋清通刷外層,務需陰干,固藏,勿令泄氣。用時燃著熏之。
4.1.2 《綱目拾遺》卷九方之太乙神針
4.1.2.1 組成
人參4兩,三七8兩,山羊血2兩,千年健1斤,鉆地風1斤,肉桂1斤,真川椒1斤,乳香1斤,沒藥1斤,穿山甲半斤,小茴香1斤,蒼術1斤,真蘄艾4斤,甘草2斤,麝香4兩,防風4斤。
4.1.2.2 主治
4.1.2.3 太乙神針的用法用量
用時將針以火焠著,或按穴道,或在痛處,下襯以方寸新紅布數層,將針按上,若火旺布薄覺痛,多墊布數層,但針必須3-4支,一針已冷,再換一針,連進7針,無不立驗。
4.1.2.4 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用綿紙1層,高方紙3層,紙寬2寸5分,長1尺2寸,將藥末薄薄鋪勻在上,一針約用藥7-8錢,緊捲如花炮式,務要緊實,兩頭用紙封固,外用印花布包,面亦要齊整好看。
4.1.2.5 附注
《瘍醫大全》:襯紙、襯布,俱要墊的平穩。若墊的皺折,便要走泄火氣,致傷良肉,起泡成灸瘡矣。臍間、少腹非多襯紅布不可輕拭,若襯的不厚,怕灸瘡潰爛誤事。
4.1.3 《傷寒標本》卷下方之太乙神針
4.1.3.1 組成
羌活4兩(為末),獨活4兩(為末),黃連4兩(為末),麝香2錢,乳香2錢。
4.1.3.2 主治
《傷寒標本》卷下方之太乙神針主治風痹。或在腿,或在腰,或在肱。
4.1.3.3 太乙神針的用法用量
灸7炷、14炷、21炷。
4.1.3.4 制備方法
上用3月3艾(4月8日亦可),曬干打絨,入前藥末和勻,用好白紙卷包前藥如箸大。
5 書名·《太乙神針》
《太乙神針》為針灸書名[3][2]。1卷[2]。又稱《太乙針》[2]。
《中國針灸學詞典》載為清·邱時敏編[3]。成書于清光緒四年(1878年)[3]。
《中醫大辭典》載為撰人佚名[2]。約成書于18世紀中(清雍正年間)[2]。
太乙神針原是在藥卷灸法的一種形式即雷(神)針的基礎上調整了原來的處方而重新命名的,有其一定的療效和特點[2]。本書簡要地介紹了這種療法[2]。載有太乙神針方、用針法、人神禁忌、正面及背面穴道圖及說明等[2]。流傳的各種刊本甚多,有不少改編本,增訂穴位及歌賦而改易書名者:如《太乙針方》、《太乙神針灸法》、《太乙神針集解》等,內容大致相同[2]。現存最早的刊本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丁酉刻印的《太乙神針心法》[3]。
6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8.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2.
古籍中的太乙神針
- 《瘍醫大全》:[卷二十八諸風部]痛風門主方
生姜汁調成膏,敷痛處,以帛裹用,火烘鞋底熨之。太乙神針《(集驗》)治一切痛風寒濕,筋骨疼痛。人參麝香...
- 《灸法秘傳》:劉序
旨,誠濟世之良術也。檢閱方書,其論穴治病,則從太乙神針神明而出,實近今所罕見之本。余恐秘本無傳,因付...
- 《灸法秘傳》:附雷火針法
著,隨子患處隔紙數層,以針按灸。一則方法藥味與太乙神針相同,惟多白芷一味。蓋命名雖異,而治病則有同功...
-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卷下]方
每服二錢半,白湯送下,茶亦可,姜湯下。五十八、太乙神針羌活獨活黃連(各四兩為末)麝香(二錢)乳香(二...
- 《本草綱目拾遺》:[卷九獸部]山羊血
良方∶用真山羊血三分,用甜酒釀調服,痘漿立起。太乙神針方∶人參四兩,三七八兩,山羊血二兩,千年健一斤...
- 更多古籍中的太乙神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