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3 概述
太陰:1.經絡名;2.經穴別名;3.經外奇穴名;4.小兒面部望診部位;5. 推拿穴名。
4 經絡名·太陰
太陰為經絡名[1]。見《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分手、足太陰,與陽明互為表里(包括手太陰肺經和足太陰脾經,與陽明經互為表里[2])[1]。《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有陰氣旺盛的含義[1]。太陰經是多氣少血的經脈,在治療上,可以出氣,不可傷血[1]。因為其位于三條陰經的最表層,故《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有“太陰為開”之說[2]。
5 經穴別名·太陰
太陰為經穴別名[1]。
5.1 三陰交·太陰
穴位 | 三陰交 | ||
漢語拼音 | Sanyinjiao | ||
羅馬拼音 | Sanyinchiao | ||
美國英譯名 | Crossroad of Three Yins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SP6 | |
日本 | 6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RP6 | |
富耶氏 | RP6 | ||
德國 | MP6 | ||
英國 | Sp6 | ||
美國 | Sp6 |
三陰交為經穴名(Sānyīnjiāo SP6)[3]。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太陰脾經[3]。別名承命、太陰。三陰指足三陰,交即交會,此穴系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三經之交會穴,故名三陰交[3]。主治腸鳴,泄瀉,腹脹,腹痛,胸腹脹滿,急性腸胃炎,慢性腸胃炎,細菌性痢疾,痢疾,便溏,呃逆,嘔吐,納呆,食飲不化,月經不調,崩漏,赤白帶下,血崩,死胎,惡露不止,陰挺,經閉,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下垂,痛經,難產,產后血暈,不孕,帶下,惡露不盡,月經失調,更年期綜合癥,陰道炎,盆腔炎,前陰瘙癢,胎位異常,陽痿,早泄,陰莖痛,遺精,白濁,疝氣,水腫,小便不利,遺尿,足痿痹痛,腳氣,失眠,濕疹,蕁麻疹,高血壓,神經性皮炎,足痿,癮疹,神經衰弱,黃疸,痃癖,癥瘕,血暈,七疝,癲癇,癡呆,不眠,瘡瘍,手足逆冷,股膝踝內側腫痛,腎炎,腎盂腎炎,尿潴留,尿失禁,性功能減退,小兒舞蹈病,下肢神經痛或癱瘓,癃閉,淋證,便秘,癲狂,癇證,精神分裂癥,臟躁,下肢痿痹,眩暈,肝脾腫大,腹水浮腫,肝炎,膽囊炎,尿路感染,乳糜尿,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膝,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病變,糖尿病等。
5.1.1 太陰的別名
承命、太陰(《備急千金要方》)。
5.1.2 出處
5.1.3 特異性
三陰交為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的交會穴。
5.1.4 穴名解
三陰指足三陰,交即交會,此穴系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三經之交會穴,故名三陰交[3]。
5.1.5 所屬部位
5.1.6 三陰交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5][6]。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際。正坐垂足或仰臥取穴。[3]
三陰交位于小腿內側內踝尖上三寸,脛骨內側面后緣[7]。
另說三陰交“在內踝上八寸”(《備急千金要方》);“在內踝上一寸”(《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7]。
三陰交穴在足太陰脾經中的位置
三陰交穴的位置
三陰交穴的位置(足太陰脾經)
三陰交穴的位置(肌肉)
三陰交穴的位置(骨骼)
5.1.7 取法
正坐或仰臥位,脛骨內側面后緣,內踝尖直上4橫指(一夫法)處取穴[8]。
三陰交的取法[3]
5.1.8 穴位解剖
三陰交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趾長屈肌(腱)、(踇)長屈肌(腱)。有大隱靜脈,脛后動、靜脈。分布著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后方有脛神經。皮膚由隱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有隱神經和起于足背靜脈網內側的大隱靜脈,神經和靜脈并行。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以后,在小腿三頭肌(腱)的前方,進入趾長屈肌(腱)和(踇)長屈肌(腱)。在趾長屈肌(腱)后方,有脛后動、靜脈和脛神經經過。以上諸肌腱由脛神經支配。
5.1.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趾長屈肌→脛骨后肌→踇長屈肌[3]。
皮膚→皮下組織→趾長屈肌→脛骨后肌→𧿹長屈肌[6]。
5.1.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隱神經和大隱靜脈分布;深層有脛神經和脛后動脈的分支分布[6]。
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后方為脛神經;并有大隱靜脈,脛后動、靜脈通過[7]。
5.1.9 三陰交穴的功效與作用
足太陰脾經屬脾絡胃,上注于心,本穴為肝、脾、腎三條陰經的交會穴,故三陰交可治肝、脾、腎、心的病變:如消化系統疾病、婦科病、泌尿及生殖系統疾病、運動系統疾病、皮膚病及神志病,臨床應用相當廣泛[8]。
足太陰經循行過下肢,脾主四肢、肌肉,肝主筋,腎主骨,故三陰交穴可治療下肢痿痹、半身不遂[8]。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取三陰交穴既可活血祛風,又可健脾利濕,所以可用于濕疹、蕁麻疹等皮膚病[8]。
三陰交所治癥,多關經血胎產及子宮精室各癥。凡屬肝脾腎三經癥之關于血分者,統能治之,如藥之當歸也,有健脾益氣、調補肝腎之功。[9]
5.1.10 主治病癥
三陰交穴主治腸鳴,泄瀉,腹脹,腹痛,胸腹脹滿,急性腸胃炎,慢性腸胃炎,細菌性痢疾,痢疾,便溏,呃逆,嘔吐,納呆,食飲不化,月經不調,崩漏,赤白帶下,血崩,死胎,惡露不止,陰挺,經閉,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下垂,痛經,難產,產后血暈,不孕,帶下,惡露不盡,月經失調,更年期綜合癥,陰道炎,盆腔炎,前陰瘙癢,胎位異常,陽痿,早泄,陰莖痛,遺精,白濁,疝氣,水腫,小便不利,遺尿,足痿痹痛,腳氣,失眠,濕疹,蕁麻疹,高血壓,神經性皮炎,足痿,癮疹,神經衰弱,黃疸,痃癖,癥瘕,血暈,七疝,癲癇,癡呆,不眠,瘡瘍,手足逆冷,股膝踝內側腫痛,腎炎,腎盂腎炎,尿潴留,尿失禁,性功能減退,小兒舞蹈病,下肢神經痛或癱瘓,癃閉,淋證,便秘,癲狂,癇證,精神分裂癥,臟躁,下肢痿痹,眩暈,肝脾腫大,腹水浮腫,肝炎,膽囊炎,尿路感染,乳糜尿,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膝,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病變,糖尿病等。
三陰交穴主治腸鳴泄瀉、腹脹、食不化、月經不調、崩漏、赤白帶下、陰挺、經閉、痛經、難產、產后血暈、惡露不盡、遺精、陽痿、早泄、陰莖痛、疝氣、水腫、小便不利、遺尿、足痿痹痛,腳氣、失眠、濕疹、蕁麻疹、高血壓、神經性皮炎、不孕[6]。
三陰交主治腹痛,腸鳴,腹脹,泄瀉,便溏,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陰挺,經閉,不孕,難產,遺精,陽痿,遺尿,疝氣,足痿,癮疹,失眠以及神經衰弱,蕁麻疹;神經性皮炎等[7]。
三陰交主治脾胃、肝腎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呃逆、嘔吐、納呆、食飲不化、胸腹脹滿、腹痛腸鳴、痢疾、泄瀉、黃疸、水腫、痃癖、月經不調、經閉、帶下、癥瘕、血崩、血暈、死胎、惡露不止,陰莖痛、小便不利、遺精白濁、七疝、癲癇、癡呆、不眠;瘡瘍、癮疹、手足逆冷、股膝踝內側腫痛等[3]。
現代又多用三陰交治療急慢性腸胃炎、細菌性痢疾、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下垂、腎炎、腎盂腎炎、尿潴留、尿失禁、遺尿、性功能減退、高血壓、神經衰弱、小兒舞蹈病、下肢神經痛或癱瘓等[3]。
三陰交穴主治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陰挺,經閉,難產,產后血暈,惡露不盡,癥瘕,不孕,遺精,陽痿,早泄,陰莖痛;小便不利,遺尿,癃閉,淋證,白濁,疝氣;腸鳴,腹脹,泄瀉,便秘,水腫;癲狂、癇證,癡呆,臟躁,失眠;下肢痿痹,腳氣;濕疹,蕁麻疹,眩暈[8]。
消化系統疾病: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肝脾腫大,腹水浮腫,肝炎,膽囊炎;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腎炎,尿路感染,尿潴留,尿失禁,乳糜尿;
婦產科系統疾病:月經失調,功能性子宮出血,痛經,帶下,更年期綜合癥,陰道炎,盆腔炎,前陰瘙癢,胎位異常,子宮下垂,難產;
循環系統疾病:高血壓,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其它:蕁麻疹,神經性皮炎,膝、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病變,糖尿病。
5.1.11 刺灸法
5.1.11.1 刺法
直刺1~1.5寸[7][6][8][3],局部有酸脹感[8],向足底放散或酸脹感擴至膝關節和股內側[8]。
直刺0.5~1.0寸,局部酸脹,可有麻電感向足底放散或酸脹感擴至膝關節和股內側;
消腫利水可用子午搗臼法;
注意:《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孕婦禁針” 。
5.1.11.2 灸法
可灸[3]。
強身保健,采用疤痕灸,每年1次,或累計灸百余壯亦可,溫灸至皮膚溫熱舒適稍風紅暈1隔日一次,每日20次。
5.1.12 配伍
三陰交配中脘、內關、足三里,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三陰交配陰陵泉、四白、足三里、脾俞、腎俞、光明,有益氣健脾生津,滋養肝腎,補腎填精的作用,主治神水將枯。
三陰交配外麻點、切口旁針;太沖、下巨虛;內關、足三里,均有良好的鎮痛作用,是剖腹產麻醉最常用的基本方。
三陰交配天樞、合谷,有清熱除濕,健脾和中的作用,主治小兒急性腸炎。
三陰交配天樞、合谷、中脘,治急性腸炎[8]。
三陰交配中極、天樞、行間,有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痛經。
三陰交配中極、行間,治月經不調、痛經[8]。
三陰交配陰陵泉、膀胱俞、中極,有滲變利尿的作用,治癃閉[8]、小便不利[9]。
三陰交配中脘、內關、足三里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9]。
5.1.13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足下熱痛,不能久坐,濕痹不能行,三陰交主之。飧泄,補三陰交。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昔有宋太子性善醫術,出苑逢一懷娠婦人,太子診曰,是一女也,令徐文伯亦診之,此一男一女也,太子性急欲剖視之,臣請針之,瀉足三陰交,補手陽明合谷,應針而落,果如文伯之言,故妊娠不可刺也。
《備急千金要方》:勞淋,灸足太陰百壯,在內踝上三寸,三報之。卵偏大入腹,灸三陰交隨年壯。夢泄精,灸三陰交二七壯。主髀中痛不得行,足外皮痛。
《針灸大成》: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痹痛身重,四肢不舉,腹脹腸鳴,溏泄,食不化,痃癖腹寒,膝內廉痛,小便不利,陰莖痛,足痿不能行,疝氣,小便遺,膽虛,食后吐水,夢遺失精,霍亂手足逆冷,呵欠,頰車蹉開,張口不合,男子陰莖痛,元臟發動,臍下痛不可忍,小兒客忤,婦人臨經行房羸瘦,癥瘕,漏血不止,月水不止,妊娠胎動橫生,產后惡漏不行,出血過多,血崩暈,不省人事。如經脈閉塞不通,瀉之立通,經脈虛耗不行者,補之,經脈益盛則通。
《千金翼方》:產難,月水不禁,橫生胎動;牙車失欠蹉跌;腳疼。
《針灸聚英》:脾胃虛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疝氣,小便遺失……男子陰莖痛,元藏發動,臍下痛不可忍,小兒客忤,婦人臨經行房羸瘦,癥瘕,漏血不止,月水不止;妊娠胎動,橫生,產后惡露不行,去血過多,血崩暈,不省人事。如經脈閉塞不通,瀉之產通;經脈虛耗不行,補之,經脈益盛則通。
5.1.14 研究進展
5.1.14.1 對胃的影響
臨床觀察針刺足三里、三陰交對胃下垂患者有較好的療效。在服鋇餐X線下觀察,經針刺治療前后對比,胃角和胃下極在髂嵴連線下的距離、胃張力和潴留液等指標,均有明顯差異(P<0.05)。胃的形態、胃體與胃竇縱軸線夾角和胃蠕動也有不同程度的好轉。[8]
針刺三陰交治療小兒消化不良,可使原來偏低的胃總酸度、游離酸度,胃蛋白酶等很快恢復正常,說明對胃分泌功能有調整作用[8][3][9]。
5.1.14.2 對生殖功能的影響
三陰交對婦女避孕有特效作用,再配肩外俞等穴,避孕率可達66.6%。對性腺功能也有影響,可促進卵巢功能,有報道對無排卵子宮出血者于經后18 d,取三陰交、中極、關元,連續治療幾個月后,可使患者排卵過程與月經周期恢復正常,也可使繼發性閉經患者出現激素撤退性出血現象。對男性生殖功能也有影響,如針刺三陰交、關元、腎俞,對陽痿治療有顯著療效,對精子缺乏癥也有一定療效。[8]
5.1.14.3 對神經體液的影響
針刺三陰交可使末梢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加,其效應與注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效應相等。對非胰島素性糖尿病患者,針刺三陰交可使血糖下降,在測定血糖的同時,用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漿胰島素的含量,結果凡是針刺后血糖比針刺前降低10%以上者,血漿胰島素含量均顯著增加;胰島功能不全者,血漿胰島素含量無改變或減少,說明針刺三陰交可能對生理功能正常的胰腺有調節胰島素分泌的作用。[8]
5.1.14.4 對泌尿系統的影響
三陰交對下焦疾病效果尤為顯著。針刺家兔的“三陰交”、“照海”,可引起腎血流量明顯增多,尿量增多,輸尿管運動加強,其利尿作用發生在針刺后30~60 min中,且能維持2h以上。實驗證明其對膀胱張力有一定調節作用,可使松弛者緊張,緊張者松弛。據報道,將孕酮40 mg,注入雙側三陰交,治療腎絞痛療效確切,比單純藥物或針刺治療效果顯著。[8]
針刺照海、三陰交等穴位,可引起輸尿管蠕動加強,對于由不同原因引起的尿潴留、尿失禁等排尿功能障礙病人,可促使其排尿功能恢復正常,并可使急慢性腎炎患者排尿量明顯增加;在慢性輸尿管瘺的動物實驗中發現,可促進排尿作用。[3][9]。
5.1.14.5 靜脈腎盂造影
在靜脈腎盂造影中,同時針刺雙側三陰交、昆侖、關元,對于顯示尿路細小結石,腹膜后腫塊,先天性畸形及早期炎癥改變,均有獨特的優點,可減輕患者痛苦,真實地顯示病理改變,提高早期診斷率。
5.1.14.6 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有人用腧穴激光照射法,于照射前后以單向免疫擴散法進行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測定。結果表明:血清IgG、IgM含量均有增加,E玫瑰花結形成率、淋巴細胞轉化率均顯著升高(P<0.01),說明三陰交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另外,針刺“三陰交”可使動物淋巴細胞和淋巴液量顯著增加,T淋巴細胞針后較針前有顯著增加。[8]
針刺兔的“三陰交”30分鐘時,腘淋巴結輸出淋巴液平均升高3.24倍,淋巴細胞升高16.06倍,出針30分鐘則逐漸恢復,此時淋巴液為針前的1.74倍。淋巴細胞為針前的4.15倍,通常淋巴液增加時淋巴細胞的密度亦相應增加。淋巴細胞如此迅速成倍的增加,可能與針刺改變了毛細血管后靜脈的通透性有關。
5.1.14.7 鎮痛作用
針刺三陰交對婦科疾病手術的鎮痛作用十分明顯,對剖宮產手術,針刺麻醉成功率可達95.29%~96.4%。其作用機制可能直接興奮阿片受體或興奮膽堿能系統,從而加強針刺鎮痛作用。[8]
在針麻施行胃大部切除術中,有較好的抗切皮痛和松肌作用[3]。
治療痛經:據報道用針刺三陰交、氣海、腎俞,治療痛經125例,取得良好效果。
5.1.14.8 胎位異常
對妊娠7~8個月的胎位異常者,艾灸三陰交,能使腹壁松弛,胎動活躍,有助于矯正胎位[3]。
5.1.14.9 腫瘤的輔助治療
對某些消化系、泌尿系腫瘤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可改善機體狀況,減輕放療、化療的毒副作用和緩解癥狀[9]。
5.2 中都·太陰
穴位 | 中都 | ||
漢語拼音 | Zhongdu | ||
羅馬拼音 | Chungtu | ||
美國英譯名 | Middle Capital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LR6 | |
日本 | 6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F6 | |
富耶氏 | |||
德國 | LE6 | ||
英國 | liv6 | ||
美國 | Li6 |
中都為經穴名(Zhōngdū LR6)[10]。出《針灸甲乙經》。別名中郄、太陰[11]。屬足厥陰肝經[10]。中都是足厥陰肝經的郄穴[10]。中即中間,都即聚會,此穴在小腿內側中間,為足厥陰經氣深聚之處,故名中都[10]。中都穴主治肝腎、少腹等疾患:如疝氣,遺精,崩漏,產后惡露不盡,少腹滿痛,腸澼,手足拘急,腳脛枯瘦,濕痹,脛內廉紅腫,腹痛,泄瀉,惡露不盡,脅痛,下肢痿痹,現代又用中都穴治療急性肝炎,下肢神經痛,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疾患,月經不調,帶下,少腹痛,瀉痢,盆腔炎陰暴痛,腹脹腹痛,痢疾泄瀉,腸炎,急性肝炎,膝關節炎癥,下肢麻痹疼痛,足軟無力,喉炎等。
5.2.1 中都穴的別名
中郄(《針灸甲乙經》),太陰(《經穴匯解》)。
5.2.2 出處
《針灸甲乙經》:中都,足厥陰郄,在內踝上七寸胻骨中。
5.2.3 穴名解
中即中間,都即聚會,此穴在小腿內側中間,為足厥陰經氣深聚之處,故名中都[10]。
中,指方位言,四方之中央為中,左右之間亦為中,并有內義。都,聚也,豐也;又澤中有丘日都;指流水之處;又為統率之意。中都意為穴當小腿之中,以穴位之所在與經氣之所聚而比譬命名。本穴直上有足太陰之陰陵泉,下有本經之蠡溝,后有漏谷,前有足陽明之條口、巨虛。四周諸穴,具有凹下如澤之意。本穴居其當中,猶澤中之丘也,頗合“都”字之義。更以本穴位于膝踝折中處,為足厥陰肝經之郄穴,為肝之氣血似水之流聚,為肝經脈氣之都會與統率,故名之以中,而曰中都。[9]
5.2.4 特異性
中都是足厥陰肝經的郄穴[10]。
5.2.5 所屬部位
小腿[12]
5.2.6 中都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中都穴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5]。
中都穴位于內踝尖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處[11]。
中都穴位于小腿內側,當足內踝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正坐或仰臥取穴[10]。
中都穴在足厥陰肝經的位置
中都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中都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中都穴在小腿部的位置(肌肉)
中都穴在小腿部的位置(骨骼)
5.2.7 中都穴的取法
正坐或仰臥位,先在內踝尖上7寸的脛骨內側面作一水平線,當脛骨內側面的上中1/3交點處取穴。
中都穴位于小腿內側,當足內踝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正坐或仰臥取穴[10]。
正坐或仰臥位,于髕尖與內踝尖連線中點下0.5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取穴[13]。
5.2.8 中都穴穴位解剖
中都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小腿三頭肌(比目魚肌)。皮膚由隱神經分布。隱神經是股神經中最長的皮神經,由股部穿股腘管,在膝關節的內側,縫匠肌與股薄肌之間,穿小腿深筋膜,伴大隱靜脈下至小腿內側,沿脛骨內側緣下降,至小腿下三分之一處分為二支布于小腿內側和足背內側的皮膚。
5.2.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趾長屈肌→脛骨后肌[10]。
皮膚→皮下組織→趾長屈肌→脛骨后[14]。
5.2.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大隱靜脈和隱神經分布;深層有脛神經和脛后動脈分布[14]。
布有隱神經的分支及大隱靜脈[11]。
5.2.9 中都穴的功效與作用
中都穴有理下焦、止崩漏的作用[10]。
中都穴有疏肝理氣、固沖止崩之功,主治腹痛,脅痛,泄瀉,疝氣,崩漏,惡露不絕。[9]
5.2.10 中都穴主治病證
中都穴主治肝腎、少腹等疾患:如疝氣,遺精,崩漏,產后惡露不盡,少腹滿痛,腸澼,手足拘急,腳脛枯瘦,濕痹,脛內廉紅腫,腹痛,泄瀉,惡露不盡,脅痛,下肢痿痹,現代又用中都穴治療急性肝炎,下肢神經痛,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疾患,月經不調,帶下,少腹痛,瀉痢,盆腔炎陰暴痛,腹脹腹痛,痢疾泄瀉,腸炎,急性肝炎,膝關節炎癥,下肢麻痹疼痛,足軟無力,喉炎等。
中都穴主治肝腎、少腹等疾患:如疝氣、遺精、崩漏、產后惡露不盡、少腹滿痛、腸澼、手足拘急、腳脛枯瘦、濕痹、脛內廉紅腫等[10]。
中都穴主治疝氣、崩漏、腹痛、泄瀉、惡露不盡[14]。
中都穴主治腹痛,泄瀉;崩漏,產后惡露不盡;脅痛,下肢痿痹;疝氣[13]。
現代又多用中都穴治療急性肝炎、下肢神經痛、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疾患等[10]。
中都穴主治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疝氣,少腹痛,遺精,瀉痢等[11]。
生殖系統疾病:崩漏,疝氣,產后惡露不盡,盆腔炎陰暴痛。
消化系統疾病:腹脹腹痛,痢疾泄瀉,腸炎。
其他疾病;急性肝炎,膝關節炎癥,下肢麻痹疼痛,足軟無力,喉炎。
5.2.11 刺灸法
5.2.11.1 刺法
平刺0.5~0.8寸[13][14],局部有酸脹感[13],或放散至膝部[13]。
5.2.11.2 灸法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11]。
艾炷灸3~5壯,灸條灸5~10分鐘。
5.2.12 中都穴的配伍
中都配三陰交、陰陵泉,有散寒止痛的作用,主治脛寒痹痛。
中都配歸來、太沖,有疏肝理氣的作用,主治疝氣。
中都配歸來、太沖、氣海,治疝氣[13]。
中都配隱白、大敦、三陰交,艾炷灸各穴,治崩漏[13]。
5.2.13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腸澼,中郄主之。崩中,腹上下痛,中郄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主足下熱,脛寒不能久立,濕痹不能行。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婦人崩中,因產惡露不絕。
6 經外奇穴名·太陰
太陰為經外奇穴名[1]。出《外臺秘要》。位于小腿脛側,內踝上緣上8寸,脛骨內側面后緣凹陷中,左右計2穴。主治腳氣。
6.1 太陰穴的定位
經外奇穴·太陰位于小腿脛側,內踝上緣上8寸,脛骨內側面后緣凹陷中,左右計2穴[1]。
6.2 太陰穴主治病證
經外奇穴·太陰主治腳氣[1]。
6.3 刺灸法
直刺0.5~1寸[2]。
一般灸3~7壯[1]。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2]。
7 小兒面部望診部位·太陰
太陰為小兒面部望診的部位[2]。即文臺外側稍上之處[2]。《奇效良方》:“太陰上紅脈現,傷寒之候,主壯熱鼻塞。”
8 推拿穴位名·太陰
太陰為推拿穴位名[2]。出陳氏《小兒按摩經》。即右側太陽穴[2]。能發汗或止汗[2]。《保赤推拿法·分推太陽穴太陰穴法》:“太陰穴在右眉外梢。”《幼科鐵鏡·面各穴圖》:“太陰,女重揉此穴發汗,男揉此止汗。”
9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5.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5.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7.
- ^ [4]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4.
-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6]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0.
-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9.
- ^ [8]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96-197.
- ^ [9]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10]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3.
- ^ [1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7.
- ^ [12]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3.
- ^ [13]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42-343.
- ^ [14]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0.
古籍中的太陰
- 《黃帝素問直解》:[卷之七]六元正紀大論第七十三篇
言曰∶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
-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卷八]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
。(辰戌歲主太陽司天。)太陽(司天)太角(化運)太陰(在泉)壬辰壬戌(壬為陽年。歲木太過。故主太角。...
- 《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卷六]辨太陰病脈證并治全篇
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此三陽陽邪,傳入太陰,邪從陰化之寒證也。如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此...
- 《醫述》:[卷三·傷寒提鉤]傷寒
耳聾。三陽經絡皆受病,未入于腑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于嗌,故腹滿而嗌干。五日少陰...
- 《素問經注節解》:[外篇卷之四]六元正紀大論
之為言動也,主氣交之化,其位在中。后仿此。”)下太陰土。(“本年濕土在泉也。在泉者,主地之化,氣行地...
- 更多古籍中的太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