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穴位 | 瘈脈 | ||
漢語拼音 | Chimai | ||
羅馬拼音 | Chimai | ||
美國英譯名 | Crazy Vessel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TE18 | |
日本 | 18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TR18 | |
富耶氏 | |||
德國 | 3E18 | ||
英國 | T18 | ||
美國 | TB18 |
瘈脈為經穴名(Chìmài TE18)[2]。出《針灸甲乙經》。別名資脈(《針灸甲乙經》),索脈(《醫學綱目》),體脈(《經穴匯解》)。屬手少陽三焦經[2]。瘈即瘈疭,脈指絡脈,此穴在耳后,布有絡脈,善治瘈疭,故名瘈脈[2]。瘈脈穴主要用于耳、目和神志疾患等:如頭風,血管性頭痛,耳痛,耳鳴,目睛不明,急性結膜炎,小兒驚癇,瘈疭,頭痛,耳聾,小兒驚風,目視不明,瘛疭,驚恐,失眠,嘔吐,痢疾,泄瀉,瘈疭,視物不清等。
3 瘈脈穴的別名
資脈(《針灸甲乙經》),索脈(《醫學綱目》),體脈(《經穴匯解》)。
4 出處
《針灸甲乙經》:瘈脈,一名資脈,在耳本后雞足青絡脈。刺出血如豆許。
5 穴名解
瘈即瘈疭,脈指絡脈,此穴在耳后,布有絡脈,善治瘈疭,故名瘈脈[2]。
瘈,瘛疭。脈,指筋脈及耳后的青脈。穴當耳后青筋絡脈處。《黃帝內經素問·玉機真藏論》云:“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瘈。”俗稱抽風。按瘈為癇類,小兒多患之。本穴在耳后“青筋”動脈處。人在驚風癲癇癥發,或三焦火盛時,則此“筋脈”色變青紫,連及全耳灼熱,即狂熱之表現也,故名此青筋處,為瘈脈穴。《黃帝內經靈樞·五邪》:“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3]
6 所屬部位
耳[4]
7 索脈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瘈脈穴在頭部,耳后乳突中央,當角孫至翳風之間,沿耳輪連線的中、下三分之一的交點處[5]。
瘈脈穴位于頭部,乳突中央,角孫與翳風沿耳輪弧形連線的上2/3與下1/3的交點處。側伏取穴[2]。
瘈脈穴位于顳骨乳突中央,當翳風穴與角孫穴沿耳翼連線的中、下1/3交點處[6]。
瘈脈穴在手少陽三焦經的位置
瘈脈穴在耳部的位置
瘈脈穴在耳部的位置
瘈脈穴在耳部的位置(肌肉)
瘈脈穴在耳部的位置(骨骼)
8 索脈穴的取法
瘈脈穴位于頭部,乳突中央,角孫與翳風沿耳輪弧形連線的上2/3與下1/3的交點處。側伏取穴[2]。
正坐或側伏,當耳后發際與外耳道口平齊處取穴[7]。
9 索脈穴穴位解剖
瘈脈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耳后肌。有耳后動、靜脈。為耳大神經的耳后分支處。皮肝由耳大神經的耳后支分布。皮下組織后,除頸叢的耳大神經的分布外,還有耳后動、靜脈經過。針由皮膚穿皮下筋膜,該處無深筋膜,所以直入耳后肌,該肌由面神經的耳后支支配。
9.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耳后肌[2]。
皮膚→皮下組織→耳后肌[8]。
9.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耳大神經分布;深層有面神經肌支和耳后動脈分布[8]。
布有耳大神經的耳后支和耳后動、靜脈[6]。
10 索脈穴的功效與作用
瘈脈穴主治小兒癲癇,有清熱散風之功。《論疾診尺》:“嬰兒病,耳間青脈起者掣痛。”小兒患驚癇時,此處青筋特顯。《針灸大成》經穴歌:“天牖,翳風,瘈脈青。”是古人對此穴,以青筋為特征也,刺之多效。[3]
11 索脈穴主治病證
瘈脈穴主要用于耳、目和神志疾患等:如頭風,血管性頭痛,耳痛,耳鳴,目睛不明,急性結膜炎,小兒驚癇,瘈疭,頭痛,耳聾,小兒驚風,目視不明,瘛疭,驚恐,失眠,嘔吐,痢疾,泄瀉,瘈疭,視物不清等。
瘈脈穴主要用于耳、目和神志疾患等:如頭風、血管性頭痛、耳痛、耳鳴、目睛不明、急性結膜炎、小兒驚癇、瘈疭及嘔吐瀉痢等[2]。
瘈脈穴主治耳聾,耳鳴,目視不明,頭痛;小兒驚癇,瘛疭,驚恐,失眠;嘔吐,痢疾,泄瀉[7]。
瘈脈穴主治耳鳴,耳聾,頭痛,小兒驚癇,瘈疭等[6]。
消化系統疾病:嘔吐泄瀉。
神經系統疾病:小兒驚癇,驚恐,瘈疭。
其他疾病:頭痛等。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12.2 灸法
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或用燈草灸。
13 索脈穴的配伍
瘈脈配聽會、耳門,有清熱聰耳的作用,主治耳鳴耳聾。
瘈脈配長強、大椎、太沖,有熄風解痙的作用,主治小兒驚風。
14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小兒癇痙,嘔吐,泄注,驚恐,失精,瞻視不明,眵䁾,瘈脈及長強主之。
《針灸甲乙經》:小兒驚癇,瘈脈、長強。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頭風耳鳴,小兒驚癇,瘈疭嘔吐,泄痢無時。
《針灸資生經》:頭風耳后痛,瘈脈、完骨。
《類經圖翼》:主治頭風耳鳴。
《針灸大成》:主頭風耳鳴,小兒驚癇瘛疭,嘔吐,泄痢無時,驚恐,眵䁾,目睛不明。
15 索脈穴研究進展
瘈脈有良好的鎮痛、鎮驚作用,已成功地用于多種手術針麻[2]。
16 參考資料
- ^ [1]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94.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38.
- ^ [3]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7.
-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04.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94.
- ^ [8]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5.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古籍中的索脈
- 《醫宗金鑒》:[外科卷下骨度尺寸]三焦經分寸歌
天□肩井后一寸,天牖耳下一寸間,翳風耳后尖角陷,瘈脈耳后青脈看,顱息青絡脈之上,角孫耳上發下間,耳門...
-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卷三]熱病第二十三
口嗌。取之脈。以第一針五十九。膚脹口干。寒汗出。索脈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此熱在心主之包絡。...
- 《察病指南》:[卷中辨七表八里九道七死脈]七死脈
如彈石。劈劈然指。殊無息數。其死無疑矣。)二、解索脈在筋肉上。動數而隨散亂。無復次第。曰解索。是五臟...
- 《靈素節注類編》:[卷七熱病]心邪
干,取之脈,以第一針,五十九,膚脹口干,寒汗出,索脈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此熱邪在心經也。先...
- 《針灸逢源》:[卷一靈樞經文]靈樞熱病篇
口嗌。取之脈。以第一針五十九。膚脹口干。寒汗出。索脈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澀燥澀也。倚身無...
- 更多古籍中的索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