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sōu xuè
2 英文參考
hematuria[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hematuri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hematuri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hematuri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溲血為癥狀名[1]。出《黃帝內經素問·四時刺逆從論》。又名溺血、尿血[1]。
尿血(hematuria[2][3])為病證名[4]。出《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又名溺血(出《黃帝內經素問·氣厥論》)、溲血(出《黃帝內經素問·四時刺逆從論》)。血證之一[5]。是指排尿時尿液中有血的表現[6]。患者小便中混有血液甚至血塊,小便澀痛或無痛,隨出血量多少的不同,而使小便呈淡紅色、鮮紅色,或茶褐色[7][8]。
尿中有血,分為尿血及血淋兩種情況[7]。臨床上以排尿不痛或痛不明顯者稱為尿血;尿血而兼小便滴瀝澀痛者稱為血淋[7]。如《丹溪心法·尿血》說:“尿血,痛者為淋,不痛者為尿血。”
尿血的病位在腎及膀胱。其主要的病機是熱傷脈絡及脾腎不固。而熱傷脈絡之中又有實熱和虛熱之分;脾腎不固之中又有脾虛及腎虛之別。[7]
溲血可見于西醫的腎結核、尿路感染、尿路結石、腫瘤、某些血液病等病[4][8]。
4 溲血的定義
《中醫藥學名詞》(2004):尿血是指以尿血為主要表現的血證[3]。
《中醫藥學名詞》(2010):尿血是指以尿血或尿中帶血為主要表現的疾病[2]。
《中醫藥學名詞》(2013):尿血是指排尿時尿液中有血的表現[6]。
5 溲血的癥狀
血從尿道排出而無疼痛[4]。血從小便中排出,尿色因之而呈淡紅、鮮紅、紅赤,甚或夾雜血塊[3]。
6 溲血的病因病機
《醫學心悟》卷三:“心主血,心氣熱,則遺熱于膀胱,陰血妄行而溺出焉。又肝主疏泄,肝火盛,亦令尿血。”
《雜病源流犀燭·五淋二濁源流》:“尿血,溺竅病也。其原由于腎虛。”
尿血與心、肝、腎三經關系較為密切[4]。
尿血的主要病機是熱傷脈絡及脾腎不固[7]。
7 溲血的辨證治療
7.1 下焦熱盛
尿血·下焦熱盛證(hematuria with syndrome of heat exuberant in lower jiao[2])是指下焦熱盛,迫血妄行,以小便黃赤灼熱,尿血鮮紅,心煩口渴,面赤口瘡,夜寐不安,舌紅,脈數等為常見癥的尿血證候[9]。
7.1.1 癥狀
小便黃赤灼熱,尿血鮮紅,心煩口渴,面赤口瘡,夜寐不安,舌紅,脈數[7][10]。
7.1.2 證候分析
熱傷陰絡,血滲膀胱:熱邪盛于下焦,放小便黃赤灼熱。脈絡受損,血滲膀胱,故尿血鮮紅,熱擾心神則心煩,夜寐不安,火熱上炎,故面赤、口瘡。熱傷津液則口渴。舌紅,脈數屬熱證之象。[7][10]
7.1.3 治法
7.1.4 方藥治療
可用小薊飲子[備注]小薊飲子(《嚴氏濟生方》):生地黃、小薊、滑石、通草、炒蒲黃、淡竹葉、藕節、當歸、山梔、甘草加減治療。方中以小薊、生地、藕節、蒲黃涼血止血;梔子、木通、竹葉清熱瀉火;滑石、甘草利水清熱,導熱下行;當歸養血活血,共奏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功。[7]
7.1.5 飲食療法
7.1.5.1 推薦食材
尿血·下焦熱盛證患者建議食用藕節、生地黃、竹葉、滑石、苦瓜、茯苓、綠豆等[10]。
7.1.5.2 推薦食療方
1.竹瀝粥(《食醫心鑒》):粳米100g加水適量煮粥,粥成時加入竹瀝水100mL,稍煮即成。每日1劑,早、晚分服。[10]
2.生地黃粥(《飲膳正要》):鮮生地黃100g切細,加水煮30分鐘,取汁,再煮一次,取汁約200mL;粳米100g洗凈,先武火煮沸,轉文火熬至粥成時加入藥汁攪拌均勻。[10]
3.苦瓜炒豬肝(《中國食療大全》):豬肝250g洗凈,切片,加醬油腌制15分鐘,沸水沖淋,晾干,與苦瓜100g同炒。[10]
7.1.6 針灸治療
7.2 下焦濕熱
尿血·下焦濕熱證(hematuria with syndrome of damp-heat in lower jiao[2])是指濕熱下注,迫血妄行,以小便淋漓灼痛,尿中見血,大便腥臭稀溏,小腹脹痛,身熱口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為常見癥的尿血證候[9]。
7.2.1 癥狀
小便淋漓灼痛,尿中見血,大便腥臭稀溏,小腹脹痛,身熱口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9]。
7.3 腎虛火旺
尿血·陰虛火旺證(hematuria with syndrome of exuberant fire due to yin deficiency[2])是指陰虛火旺,迫血妄行,以尿血,骨蒸潮熱,口燥咽干,煩躁失眠,盜汗,便秘,舌紅少津,脈細數等為常見癥的尿血證候[9]。
7.3.1 癥狀
患者小便短赤帶血,頭暈目眩耳鳴,神疲,顴紅,骨蒸潮熱,口燥咽干,煩躁失眠,腰膝酸軟,盜汗,便秘,舌質紅,少津,脈細數[7][10][4][9]。
7.3.2 證候分析
虛火熾盛,灼傷絡脈:腎陰虧虛,虛火內熾,灼傷脈絡,故小便短赤帶血。腎陰虧乏,髓海不足,故頭暈耳鳴。腎虛失養故腰膝酸軟,神疲。虛火上炎故顴紅,潮.熱。舌質紅,脈細數為陰虛火旺之象。[7][10]
7.3.3 治法
7.3.4 方藥治療
可用知柏地黃丸[備注]知柏地黃丸(《醫宗金鑒》):知母、黃柏、熟地黃、山萸肉、山藥、茯苓、丹皮、澤瀉加減治療。方中以地黃丸滋補腎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知母、黃柏滋陰降火。可加旱蓮草,大小薊、藕節、蒲黃等涼血止血。[7]
7.3.5 飲食療法
7.3.5.1 推薦食材
尿血·陰虛火旺證患者建議食用山藥、山茱萸、杜仲、肉蓯蓉、鴨肉、鯧魚、黑豆、百合、海參等[10]。
7.3.5.2 推薦食療方
1.杜仲腰花湯(《中國食療大全》):杜仲25g,豬腰一副,肉蓯蓉15g,豬腰洗凈剖開去筋膜,將碾碎藥物放入豬腰內扎緊,煮熟去藥渣,加入調料,吃豬腰喝湯。[10]
2.山藥粥:鮮山藥100g洗凈,去皮,切片;粳米100g洗凈,放入鍋內,加水適量,武火煮沸,文火煮至半熟,加入山藥片、白糖熬煮成粥。[10]
3.蝦子海參(《中國食療大全》):海參200g發透,去內臟,切刀花,蝦子15g洗凈,蒸10分鐘。起油鍋同炒。[10]
7.3.6 針灸治療
酌選中極、腎俞、關元、足三里、梁丘、三陰交等穴[8]。陰虛火旺加太溪、陰谷[8]。
7.4 心肝火盛
7.4.1 癥狀
心肝火盛者,可伴見虛煩不眠,舌咽作痛,少腹脹滿,脅肋刺痛,口苦耳聾等[4]。
7.4.2 治法
以清熱為主[4]。
7.4.3 方藥治療
7.4.4 針灸治療
酌選中極、腎俞、關元、足三里、梁丘、三陰交等穴[8]。心火亢盛加勞宮、然谷[8]。
7.5 脾不統血
尿血·脾不統血證(hematuria with syndrome of failure of spleen to control blood[2])是指脾氣不足,氣不統血,以久病尿血,甚或兼見齒衄、肌衄,食少,腹脹,便溏,體倦乏力,氣短聲低,面色不華,舌淡,脈細弱等為常見癥的尿血證候[9]。
7.5.1 癥狀
患者久病尿血,甚或兼見齒衄、肌衄,食少,腹脹,便溏,面色不華,體倦乏力,氣短聲低,舌質淡,脈細弱[7][10][9]。
7.5.2 證候分析
中氣虧虛,統血無力,血滲膀胱:脾氣虧虛,統血無力,血不循經,故見尿血甚或齒衄、肌衄。脾虛運化失職,氣血生化乏源,故食少,體倦,氣短聲低,面色不華。舌質淡,脈細弱為氣血虧虛,血脈不充之象。[7][10]
7.5.3 治法
7.5.4 方藥治療
可用歸脾湯[備注]歸脾湯(《嚴氏濟生方》):黨參、黃芪、白術、茯神、酸棗仁、龍眼、術香、炙甘草、當歸、遠志、生姜、大棗加減治療。可加熟地、阿膠、仙鶴草、槐花等養血止血。氣虛下陷而見少腹墜脹者,可加升麻、柴胡,配合原方中的參、芪、術以起到益氣升陽的作用。[7]
對于有氣虛下陷表現者,亦可采用補中益氣湯[備注]補中益氣湯(《脾胃論》(《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人參、黃芪、白術、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加減。[7]
7.5.5 飲食療法
7.5.5.1 推薦食材
尿血·脾不統血證患者建議食用黨參、茯苓、當歸、黃芪、山藥、扁豆、薏苡仁、芡實等[10]。
7.5.5.2 推薦食療方
1.白扁豆粥(《延年秘旨》):白扁豆60g洗凈,粳米100g洗凈,放入鍋內,加水適量,武火煮沸,文火熬煮成粥。[10]
2.白茯苓粥(《仁齋直指方》):粳米100g洗凈,與白茯苓粉15g放入鍋內,武火煮沸,文火煮爛。[10]
3.黃芪鱸魚湯(《中國食療大全》):鱸魚250g,去鱗及內臟,洗凈,黃芪30g洗凈,同放入砂鍋內,加水、料酒、鹽、蔥、姜,武火煮沸,文火燒熟。[10]
7.6 腎氣不固
尿血·腎氣不固證(hematuria with syndrome of unconsolidated kidney qi[2])是指腎氣虧虛,固攝失職,以久病尿血,甚或兼見齒衄、肌衄,食少,體倦乏力,氣短聲低,面色不華,耳鳴,腰膝酸軟,舌淡,脈細弱常見癥的尿血證候[9]。
7.6.1 癥狀
患者久病尿血,色淡紅,甚或兼見齒衄、肌衄,頭暈耳鳴,面色萎黃,精神困憊,氣短聲低,腰脊酸痛,耳鳴,飲食減少,舌質淡,脈沉弱或細弱[7][4][9][10]。
7.6.2 證候分析
腎虛不固,血失藏攝:勞倦或久病及腎,腎氣不固,封藏失職,血隨尿出,故久病尿血。腎氣虧虛,腎精不足,失于濡養,故精神困憊,腰脊酸痛,頭暈耳鳴。舌質淡,脈沉弱為腎氣虛衰之象。[7][10]
7.6.3 治法
7.6.4 方藥治療
可用無比山藥丸[備注]無比山藥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山藥、肉蓯蓉、熟地黃、山茱萸、茯神、菟絲子、五味子、赤石脂、巴戟天、澤瀉、杜仲、牛膝加減治療。方中以熟地、山藥、山茱萸、淮牛膝補腎益精;肉蓯蓉、菟絲子、杜仲、巴戟溫腎助陽;茯苓健脾;五味子、赤石脂益氣固澀。可加仙鶴草、蒲黃、槐花、紫珠草等止血,必要時再加牡蠣、金櫻子、補骨脂等固澀止血。腰脊酸痛,畏寒神怯者,可加鹿角片、狗脊溫補督脈。[7]
7.6.5 飲食療法
7.6.5.1 推薦食材
尿血·腎氣不固證患者建議食用山藥、牛膝、肉蓯蓉、茯苓、羊肉、杜仲、豬腰等[10]。
7.6.5.2 推薦食療方
1.羊肉粥(《飲膳正要》):新鮮精羊肉100g,粳米100g。將羊肉洗凈,切成肉塊,同粳米煮粥。放溫服用。[10]
2.杜仲腰花湯(《中國食療大全》):杜仲25g,豬腰一副,肉蓯蓉15g,豬腰洗凈剖開去筋膜,將碾碎藥物放入豬腰內扎緊,煮熟去藥渣,加入調料,吃豬腰喝湯。[10]
3.蓯蓉鹿肉(《中國食療大全》):鹿肉250g,肉蓯蓉10g浸酒去皮切片,淫羊藿10g取汁,起油鍋,同炒。[10]
7.6.6 針灸治療
可針灸并用,針用補法,重用灸法。穴取氣海、關元、膻中、脾俞、膈俞、足三里、隱白、孔最等。[11]
8 溲血的針灸治療
注意:針灸治療出血癥有一定療效,但須診明出血原因,予以針對性治療[8]。出血嚴重者,應及時采用綜合療法急救[8]。
8.1.1 體針
酌選中極、腎俞、關元、足三里、梁丘、三陰交等穴[8]。陰虛火旺加太溪、陰谷;心火亢盛加勞宮、然谷[8]。
8.1.2 耳針
9 溲血患者飲食禁忌
溲血患者禁忌大寒大熱的食物,如蔥、蒜、辣椒、生魚蟹等,慎啤酒及各種冷飲[12]。
10 關于血證
血證(blood disease[3]、blood syndrome[2])為病證名[13]。見清·唐容川著《血證論》。是出血性疾病的統稱[2][3]。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諸竅,或下泄于前后二陰,或滲出于肌膚所形成的疾患,統稱為血證[14]。如吐血、嘔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及外傷出血、婦科經帶胎產出血等[13]。其中鼻衄、齒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證為內科所常見。
血證可由外感、內傷的多種原因引起,而基本病機可以歸納為火熱薰灼及氣虛不攝兩大類。在火熱之中有實火、虛火之分,在氣虛之中有氣虛及氣損及陽之別。證候的虛實方面,由火熱亢盛所致者屬實證;由陰虛火旺及氣虛不攝所致者屬虛證。治療血證主要應掌握治火、治氣,治血三個基本原則。實火當清熱瀉火,虛火當滋陰降火;實證當清氣降氣,虛證當補氣益氣。各種血證應酌情配伍涼血止血、收斂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藥。[14]
詳見血證條。
11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89.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47.
-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9.
- ^ [6]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 ^ [7]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99-100.
- ^ [8]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15.
- ^ [9]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10]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8-109.
- ^ [11] 石學敏主編. 針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5.
- ^ [12]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3.
- ^ [1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58.
- ^ [14]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93-102.
治療溲血的穴位
- 鬼壘
治一切癲狂病,臨床上治血崩較好。主治腹脹,便血,尿血,崩漏,月經過多,癲狂,多夢,驚風,昏厥,胸痛,...
- 八遼窬
痛腸鳴,泄瀉痢疾,便秘,便血,遺精,遺尿,淋瀝,尿血,疝氣,婦人帶下,消渴,頭痛,腰骶痛,白帶,小腹...
- 隱白
治一切癲狂病,臨床上治血崩較好。主治腹脹,便血,尿血,崩漏,月經過多,癲狂,多夢,驚風,昏厥,胸痛,...
- 陰中之陰
治一切癲狂病,臨床上治血崩較好。主治腹脹,便血,尿血,崩漏,月經過多,癲狂,多夢,驚風,昏厥,胸痛,...
- 三焦窬
痛腸鳴,泄瀉痢疾,便秘,便血,遺精,遺尿,淋瀝,尿血,疝氣,婦人帶下,消渴,頭痛,腰骶痛,白帶,小腹...
- 更多治療溲血的穴位
治療溲血的方劑
- 葎草飲
升。主治:膏淋。產婦大喜,汗出,污衣赤色,及膏淋尿血,亦治淋瀝尿血。用法用量:每服半盞,連服3服,不...
- 五效丸
成:豆腐鍋巴1兩,川連1錢。主治:赤白帶下,熱淋尿血,腸風下血。用法用量:每服5錢。赤帶,蜜糖滾水吞...
- 牛膝四物湯
拼音:niúxīsìwùtāng《金鑒》卷四十:組成:四物湯倍加牛膝。主治:溺血。...
- 菀貝茅根酒
胃濕熱蘊隆,蒸痰動血,及煙酒不節,戕傷清氣,咳嘔頻并,痰血時出,或便血、溲血者。用藥禁忌:戒葷、酒。...
- 二草丹
:金陵草(即旱蓮草)車前草各等分功能主治:主小便尿血。用法用量:上二藥搗汁。每空腹時服200毫升。病...
- 更多治療溲血的方劑
治療溲血的中成藥
- 泌淋清膠囊
利尿通淋。用于濕熱蘊結所致的小便不利,淋漓澀痛,尿血,急性非特異性尿路感染,前列腺炎見上述癥狀者。泌...
- 地錦草片
與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用于痢疾,腸炎,咳血,尿血,便血,崩漏,癰腫瘡疔。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6~...
- 金砂五淋丸
舌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滑或滑數。(2)血淋:癥見尿血,小腹疼痛,尿道灼痛,小便淋漓。(3)砂淋:癥見...
- 紅花清肝十三味丸
肝功能衰退,配毒癥,“亞瑪”病,腰腎損傷,尿頻,尿血。尤其對血熱引起的眼病有效。紅花清肝十三味丸的用...
- 銀花泌炎靈片
炎、下焦濕熱證,癥見發熱惡寒、尿頻急、尿道刺痛或尿血、腰痛等。注意事項:孕婦禁用。哺乳期婦女慎用。銀...
- 更多治療溲血的中成藥
溲血相關藥物
- 復方葡萄糖酸鈣口服液
毫升,一日1次。飯后服用。【禁忌癥】高鈣血癥、高尿血癥、含鈣腎結石或有腎結石病史者禁用。服用洋地黃類...
- 雙氯芬酸鉀片
,食欲減退伴持續惡心和/或嘔吐。4.嘔血,黑便或尿血。5.皮膚改變,如:紅斑或瘙癢癥狀等,以及罕見的...
- 碳酸鈣泡騰顆粒劑
或冷開水中,泡騰完全后服用。【禁忌癥】鈣血癥、高尿血癥、含鈣腎結石或有腎結石病史者禁用。服用洋地黃類...
- 酚磺乙胺注射液
能不良、血管脆性增加而引起的出血,亦可用于嘔血、尿血等。【用法用量】1.肌內注射或靜脈注射一次0.2...
- 醋硝香豆素片
常見的出血部位為皮膚、黏膜、胃腸道、泌尿道,也見尿血、齒齦出血、鼻衄、瘀斑和咯血等現象。偶爾出現頭暈...
- 更多溲血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溲血
- 《普濟方》:[卷三百二十一婦人諸疾門]小便出血
兩)一盞。煎至五鹿茸散(出圣惠方)治婦人勞損虛羸尿血。鹿茸當歸熟干地黃葵子蒲黃續斷(等分)上為末。酒...
- 《證治準繩·類方》:[第三冊]溲血
(見虛勞。)鹿角膠丸(《濟生》)治房室勞傷,小便尿血。鹿角膠(半兩)沒藥(另研)油頭發灰(各三錢)上...
- 《本草易讀》:[本草易讀卷一]諸血部三十八
,諸方二。)肺痿嗽血(瓜蔞一百六十八,驗方六。)尿血痛甚(黃第二,驗方二。)血淋熱痛(黃芩二十八,驗...
- 《醫學入門》:[內集·卷二本草分類]治燥門
養肝血,凡血虛而胎動不安,腰腹重墜下血,血痢或卒尿血。丹溪云∶久嗽久痢,虛勞失血者宜用。若邪勝初發者...
- 《雜病心法要訣》:[卷二]失血治法
草節也。初起加防風、潰后加生黃,人參。牛膝四物湯尿血同出痛淋血,尿血分出尿血名,尿血精竅牛四物,淋血...
- 更多古籍中的溲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