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絲狀疣 (最后修訂于2009/1/27 21:10:49)[共212字]
摘要:疾病科屬皮膚科疾病概述絲狀疣是發生于皮膚淺表的外形如絲的小贅生物,俗稱線瘊。本病西醫稱之為絲狀疣。診斷要點1、好發于眼瞼、頸項、頦部和頭皮等部位。2、皮疹為單個細軟的絲狀突起,呈皮色或淡褐色,似小釘倒立在皮面上。3、一般無自覺癥狀。辨證分析絲狀疣多因風邪搏于肌膚而發。本病因多為單發,且較淺表,治療上一般采用外治法即可。辨證論治1、推疣法2、結扎法參照尋常疣外治法。用細絲線或頭發結扎疣的根底部,數日后就可自行脫落。其他療法......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GX-Ⅱ型多功能儀治療絲狀疣86例
【關鍵詞】多功能儀;絲狀疣;乳頭瘤病毒絲狀疣是由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所致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多見于女性。皮損表現為褐色或淡褐色,細長、柔軟帶蒂的贅生物,數目從數個到數百個不等,好發于眼瞼、頸及腋下等部位,有傳染性且影響美觀。絲狀疣傳統的治療方法有激光、冷凍、化學剝脫術等,效果均不理想。我們采用多功能儀治療本病,取得了很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1臨床資料1.1病例資料86例患者均為臨床診斷的絲狀疣
- 尖銳濕疣的病原體是什么?
的,一般光學顯微鏡是不能看到的,只有借助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近年來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發展迅速,證實人類乳頭瘤病毒有40種以上的抗原型,即這一家族里有40多個相似而又不同的病毒。尖銳濕疣與尋常疣、扁平疣、絲狀疣、掌跖疣等,同為感染人類乳頭瘤病毒(HPV)引起。但不同類型的HPV能引起不同的疣。如Ⅰ型主要引起掌跖疣,Ⅱ型主要引起尋常疣,Ⅲ型主要引起扁平疣,而尖銳濕疣主要是由Ⅵ型、Ⅺ型病毒所引起。HP
- 哪些皮膚病好發于老年人?
很多皮膚病的發病與年齡有一定關系,隨著老年人年齡的增長,皮膚的生理結構逐漸發生退行性改變,屏障抵御等各種生理功能也逐漸減退,所以有不少皮膚病好發于老年人,常見的有: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絲狀疣、慢性復發性丹毒、臁瘡、角化過度型手足癬、光線性角化病、手足皸裂、裂紋性濕疹、瘙癢病、腹外側皮神經炎、經絕期角皮病、疣狀角化不良瘤、持久性豆狀角化過度癥、硬化性萎縮性苔癬、天皰瘡、皰疹樣天皰瘡、大皰性類天皰瘡
- 無痛技術配合電解術治療多發扁平疣5例
治療,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5例患者均為我科住院病例,其中女4例,男1例,年齡35~45歲,平均40歲,病程2~6年,平均3.5年。皮損泛發于頸部,胸前及上肢,合并絲狀疣者3例,皮疹數均在200個以上,芝麻大小褐色或接近膚色的扁平丘疹無明顯癢痛。 1.2治療方法靜脈注射瑞芬太尼0.75μg/kg,3min后再小劑量靜脈給予異丙酚1~1.5mg/kg(上述操
- 頭面部好發哪些皮膚病?
某些皮膚病往往好發于一定部位,這對于皮膚病的診斷、治療很有幫助,臨床上好發于頭面部的皮膚病有: 復發型顏面單純皰疹、眼帶狀皰疹、耳帶狀皰疹、扁平疣、絲狀疣、膿皰瘡、須瘡、禿發性毛囊炎、項部疤痕疙瘩性毛囊炎、頭部穿掘性蜂窩組織炎、壞死性痤瘡、癤、面部膿皮病、顏面丹毒、耳廓軟骨膜炎、瘤型麻風、尋常狼瘡、顏面粟粒性狼瘡、酒渣鼻樣結核疹、黃癬、白癬、黑癬、凍傷、日光性皮炎、慢性日光性皮膚損傷、光線性角
- 奇力青(注射用利巴韋林凍干粉針)藥效學研究進展
服1.2g/12h,10~12天為1個療程。在香港的另一項調查中發現,在服用利巴韋林的人群中未出現SARS的暴發。2利巴韋林局部注射治療尋常疣2.1一般資料46例均為門診病人,年齡7~52歲,中位年齡29歲,疣位于面部1例,頸部1例,其中伴有頸或頸、胸部絲狀疣各1例;手部28例,其中2例為甲周疣;足部10例,手足并發者6例,病灶數目1~2個者30例,3個以上者16例,其中多個病灶融合成斑塊者2例。
- 第三節疣
疣是一種發生在皮膚淺表的良性贅生物。因其皮損形態及部位不同而名稱各異。如發生于手指、手背、頭皮等處者,稱千日瘡、疣目、枯筋箭或瘊子;發于顏面、手背、前臂等處者,稱扁瘊;發于胸背,皮損中央有臍窩的贅疣,稱鼠乳;發于足跖部者,稱跖疣;發于頸及眼瞼,呈細軟絲狀突起者,稱絲狀疣或線瘊。隋·《諸病源候論·疣目候》云:“疣目者,人手足邊忽生如豆,或如結筋,或五個或十個,相連肌里,粗強于肉
- 尋常疣的中醫診治
臨床表現 1.初起為小丘疹,漸增大,至黃豆大或更大,表面角化、粗糙、堅硬,灰黃、污黃或污褐色。 2.皮損好發于手背、手指及足緣等處,發于甲周稱甲周疣,發于甲床稱甲下疣,皮損細長呈絲狀,多發于頸面部者,稱絲狀疣。 3.病程緩慢,多無自覺癥狀,有的部位伴觸痛。 治法 1.單驗方鴉膽子仁搗爛如泥,外敷并包扎,3~5日換1次。 2.外用藥木賊草30克,香附30克,煎水2000毫升,浸泡患部,
- 鉤蟲絲狀蚴
鉤蟲絲狀蚴作者:佚名
- 青島能源所提出利用絲狀微藻產油新思路
產油、易采收、抗污染能力強等具工業應用性狀的產油微藻是微藻生物能源技術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能源藻類資源團隊另辟新徑,將藻種選育轉移到以前未受關注的絲狀微藻上。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中科院太陽能行動計劃等項目的資助下,研究人員對國內外多株絲狀微藻的性狀進行評價,獲得了一株高含油的淡水黃絲藻(Tribonema)(其絲狀體長達0.5-3μm,圖1)。在
- 絲狀角膜病變
概述角膜上皮部分剝脫、呈卷絲狀,一端附著在角膜表面,另一端游離的狀態,稱為絲狀角膜病變(filamentarykeratopathy)。病因病理病機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①上皮細胞的異常增殖;②基底膜與前彈性膜接合異常;③類粘液形成過多。多見于干眼病和病毒感染(腺病毒、HSV等),也可見于神經營養性角膜炎瘢痕性角角膜炎(沙眼、天皰瘡等)。此外角膜擦傷、戴角膜接觸鏡、內眼手術后包括也可引起該病變。診斷
- 同胞姐妹絲狀角膜炎2例
1.0,右眼(-),左眼球結膜輕度充血,角膜近6點處條索狀透明物,一端游離,另一端附著在角膜上,鹽水棉球輕拭,不易脫落。裂隙燈下前房深度正常,虹膜紋理清晰,瞳孔正圓,光反射靈敏,角膜瘺管試驗(-),絲狀物附著處熒光素著色(+),余檢查(-)。診斷:絲狀角膜炎,局部涂素高捷療眼膏每日3次,無環鳥苷眼藥水q4h,3天后癥狀消失。后時有復發。 例2,患者,女,46歲,例1的胞妹,于同年春節期間,發現左
- 絲狀真菌瑞氏木霉生產重組蛋白的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
摘要瑞氏木霉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并有重要經濟意義的一種絲狀真菌,作為工業生產菌株生產多種水解酶類已有多年歷史。本文報道了用基因工程手段對瑞氏木霉進行遺傳改造,構造具新性狀的重組菌株,用以過量產生同源和異源蛋白類物質的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包括利用CBHI基因的強啟動子在瑞氏木霉中過量表達瑞氏木霉內切葡聚糖酶、小牛凝乳蛋白酶、人抗體片段、哈茨木霉幾丁質酶、Hormoconis葡萄糖淀粉酶等同源和異源蛋白
- 自制球頭絲狀探針臨床450例肛瘺應用體會
【摘要】目的探討自制球頭絲狀探針治療肛瘺的療效。方法對450例肛瘺患者應用自制球頭絲狀探針臨床觀察。結果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結論此探針具有彈性好、順應性強,穿透力小,不易形成假道,從肛門內彎出容易等優點,操作方便自如,安全可靠。 關鍵詞球頭絲狀探針肛瘺探查或治療 自1996年5月以來,我們將自制球頭絲狀探針應用觀察450例肛瘺患者,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450例
- 天津工業生物所在絲狀真菌纖維素酶誘導表達信號傳導途徑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PL7:Δ3βGΔcdt2Δclp1)中cdt1、cdt2以及clp1基因的表達水平分析(B)在以生物質為原料生產生物乙醇和生物化學品過程中,木質纖維素的降解是一個重要步驟。而木質纖維素降解菌,例如絲狀真菌如何感應和代謝固體纖維素和半纖維素仍然沒有被清楚解析。近年來,模式生物粗糙脈孢菌成為研究纖維素降解及產酶機理的新系統。2010年Science期刊報道了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田朝光研究組參
- 新鮮羊膜移植治療絲狀角膜炎1例
前房中深,房水清,虹膜紋理清,瞳孔圓,居中,對光反應正常。眼底未見異常,臨床診斷:病毒性角膜炎(左)。經用抗病毒治療,病情好轉。15天后復診,左眼瞳孔區混濁仍未消退,并于中央及2點、5點處可見突起的絲狀物,病人自覺異物感重。預行手術治療,因患者拒絕轉至他院,曾戴軟性角膜接觸鏡治療,療效欠佳。囑患者行角膜移植術,因病人難以接受,而又入我院在抗病毒同時預行左眼角膜絲狀物刮除+新鮮羊膜移植術。羊膜制備方
- 地質地球所發現海底熱液系統硅質脈里的絲狀鐵氧化細菌化石
奇格布拉克組硅質脈里FeOB的海底熱液系統棲息模式極端環境里的微生物有助于認識早期地球生命演化。地質歷史時期多種環境里時有報道形態獨特、易于識別的絲狀微結構。這些絲狀體通常被認為與微生物(如鐵氧化細菌、古菌、真菌或其它未知生物)有成因聯系。迄今為止,由于熱液脈形式產出的微生物鮮有報道,因此人們對其生存條件、礦化過程等知之甚少。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油氣資源研究室博士后周錫強在其合作導師陳代
- 絲狀角膜病變
【概述】角膜上皮部分剝脫、呈卷絲狀,一端附著在角膜表面,另一端游離的狀態,稱為絲狀角膜病變(filamentarykeratopathy)。【診斷】1.有長期蒙眼病史,或患有角膜干燥癥、絕對期青光眼等。2.輕者僅有眼部異物感,重者角膜刺激癥狀明顯。3.角膜表面上皮呈卷絲狀,可細如針尖,或粗如芝麻,一端附著于上皮,另端游離,多見于上方角膜緣附近。【治療措施】除去致病原因,局部滴用角膜滑潤劑、粘液溶解
- 同胞姐妹絲狀角膜炎2例
1.0,右眼(-),左眼球結膜輕度充血,角膜近6點處條索狀透明物,一端游離,另一端附著在角膜上,鹽水棉球輕拭,不易脫落。裂隙燈下前房深度正常,虹膜紋理清晰,瞳孔正圓,光反射靈敏,角膜瘺管試驗(-),絲狀物附著處熒光素著色(+),余檢查(-)。診斷:絲狀角膜炎,局部涂素高捷療眼膏每日3次,無環鳥苷眼藥水q4h,3天后癥狀消失。后時有復發。 例2,患者,女,46歲,例1的胞妹,于同年春節期間,發現左
- 絲狀真菌所致真菌性角膜炎的臨床研究及相關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絲狀真菌所致真菌性角膜炎的臨床研究方法及指導臨床治療的意義。方法對110例真菌性角膜炎進行10%KOH濕片鏡檢、大體培養、鑒定培養、藥敏試驗、病理檢查和動物模型實驗以指導臨床分型及治療。結果本組110例中10%KOH濕片鏡檢可見大分生孢子59例,小分生孢子51例,有隔菌絲101例,無隔菌絲6例,關節狀菌絲3例;鑒定培養鐮刀菌59株,曲霉菌31株,青霉菌7株,無孢菌5株,頭孢子菌2株
- 絲狀真菌所致真菌性角膜炎的臨床研究及相關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絲狀真菌所致真菌性角膜炎的臨床研究方法及指導臨床治療的意義。方法對110例真菌性角膜炎進行10%KOH濕片鏡檢、大體培養、鑒定培養、藥敏試驗、病理檢查和動物模型實驗以指導臨床分型及治療。結果本組110例中10%KOH濕片鏡檢可見大分生孢子59例,小分生孢子51例,有隔菌絲101例,無隔菌絲6例,關節狀菌絲3例;鑒定培養鐮刀菌59株,曲霉菌31株,青霉菌7株,無孢菌5株,頭孢子菌2株
- 人工淚液有效預防準分子激光術后絲狀角膜炎
【摘要】目的觀察準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術后,人工淚液對絲狀角膜炎的發病率的影響。方法選擇2005年5月~2006年5月經我院進行LASEK手術的200例患者(400眼)分為兩組,A組100例患者術后未給予干預,B組100例術后給予人工淚液(玻璃酸鈉),而后隨訪患者觀察絲狀角膜炎的發病率。結果A組與B組術后絲狀角膜炎發病率分別為25%和1%,兩者差異有顯著性(P<0.01)。結論準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術
- 《五十二病方》:尤(疣)∶
取敝蒲席若藉之弱(),繩之,即燔其末,以久(灸)尤(疣)末,熱,即拔尤(疣)去一,令尤(疣)者抱禾,令人(呼)曰∶“若胡為是?”應曰∶“吾尤(疣)。”置去禾,勿一,以月晦日之丘井有水者。以敝帚騷(掃)尤(疣)二七,祝曰∶“今日月晦,騷(掃)尤(疣)北。”入帚井中(一○四)。一,以月晦日日下時,取由(塊)大如雞卵者,男子七,女子二七。先【以】由(塊)置室后,令南北【列】(一○五),以晦往之由(塊)
- 剪除疣體加疣根部注射聚肌胞治療肛周尖銳濕疣的療效觀察
3~4周。122局部治療(1)16例行骶麻,其余病例行局麻。(2)治療前先做奴夫卡因過敏試驗,囑患者先解大小便。(3)以1‰新潔爾滅局療清洗消毒,鋪無菌巾。術者戴消毒手套。麻醉后,剪除高出皮面的疣體,大多壓迫止血片刻即可。按05ml(05mg)/cm2面積將聚細胞浸潤注入疣根部,一般一次可注入4~6ml。(4)清洗創面,并用聚肌胞浸潤的單層紗布敷蓋局部,包扎。(5)術后次日去除敷料,即用
- 《是齋百一選方》:[卷之十第十五門]治瘊子
趙大叔方。濃研好京墨,以筆抹在瘊子上,候干更抹,以多為妙,數次即失去。《是齋百一選方》宋王璆原公元960-1279年
- 《刺灸心法要訣》:[卷八]灸贅疣穴歌
贅疣諸痣灸奇穴,更灸紫白二癜風,手之左右中指節,屈節尖上宛宛中。【注】灸癜風及贅疣諸痣奇穴,其穴在左右手中指節宛宛中,俗名拳尖是也。\r灸贅疣穴圖\p06-d43a120.bmp\r《刺灸心法要訣》清吳謙公元1742年
- 《華佗神方》:[卷十四]一四○二九·華佗治疣目神方
疣目者,謂各部有疣子似目也。可用苦酒漬鍛石六七日,取汁點疣上,小作瘡,即落。《華佗神方》漢華佗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 《諸病源候論》:[卷之三十一癭瘤等病諸候(凡一十五論)]九、鼠乳候
鼠乳者,身面忽生肉如鼠乳之狀,謂之鼠乳。此亦是風邪搏于肌肉而變生也。《諸病源候論》隋巢元方公元614年
- 《外臺秘要》:[卷第二十九]疣目方一十九首
肘后療疣目方。月晦日夜,于廁前取故草二七莖,莖研二七過,粉疣目上訖,咒曰,今日月晦疣驚,或明日朝乃棄,勿反顧之。又方取亡人枕若席物,以二七拭之,亡人近,彌易去也。(并出第五卷中)集驗療去疣目方。七月七日以大豆一合,拭疣目上三過訖,使病疣目人種豆,著南向屋東頭第二中,豆生四葉,以熱湯沃殺,疣目便去矣。(千金肘后范汪同)又方取松柏脂合和涂其上,一宿即不知處。(千金同)又方作艾炷著疣目上灸之,三炷即除。
- 《醫心方》:[卷第四]治疣目方第二十二
或明又方∶杏仁燒令黑,研,涂,良。《蘇敬本草注》∶搗馬莧揩之。(今按∶倍用赤莧,良。)又方∶以桑薪灰洗之。又方∶纏蜘蛛網七日,消爛,甚效。《如意方》∶取故拂床帚向青虹咒曰∶某甲患疣子,就青虹乞瘥,青虹沒,疣子脫。意仍送帚,置都路口又方∶雷時以手疣,擲與雷二七過,即脫。《集驗方》∶七月七日,以大豆一合,拭疣目上,三過訖。使病疣目人種豆,著南向屋東頭第三流中。豆《醫心方》北宋日本、丹波康賴公元984年
- 《圣濟總錄》:[卷第一百一面]面體疣目
論曰風邪入于經絡,氣血凝滯,肌肉弗澤,發為疣目。或在頭面,或在手足,或布于四體。其狀如豆如結,筋綴連數十,與鼠乳相類,故謂之疣目。去疣目方松脂柏脂上等分合和涂之,一宿失矣。又方豬脂上一味。于癢處揩之,令少出血,即瘥。又方鍛石(二兩)上一味。以苦酒漬七日,滴汁點疣上,即落。又方牛口中涎上一味,數涂疣上自落。又方艾上一味作炷,于疣目上灸之,三壯即除。又方杏仁(二十枚)上一味燒令黑,研如膏,涂疣目上。
- 《集驗方》:[卷第十二]治疣目及黑子方
治去疣目方。七月七日以大豆一合,拭疣目上三過迄,使病疣目人種豆,著南向屋東頭第二中,豆生四葉,以熱湯沃殺,疣目便去矣。(《外臺》卷二十九)又方取松柏合和涂其上,一宿即不知處。(《外臺》卷二十九)又方作艾炷著疣目上灸之,三炷即除。(《外臺》卷二十九)又方以石硫黃突疣目六、七過,除。(《外臺》卷二十九)去黑子及贅方。生藜蘆灰(五升)生姜灰(五升)鍛石(二升半)上三味,合和令調,蒸令氣溜,取甑下湯一斗從
- 《諸病源候論》:[卷之五十小兒雜病諸候六(凡五十一論)]二百十八、疣目候
人有附皮肉生、與肉色無異,如麥豆大,謂之疣子,即疣目也。亦有三數個相聚生者。割破里狀如筋而強,亦微有血,而亦復生。此多由風邪客于皮膚,血氣變化所生。故亦有藥治之瘥者,亦有法術治之瘥者,而多生于手足也。《諸病源候論》隋巢元方公元614年
- 《醫心方》:[卷第二十五]治小兒疣目方第百二十
《病源論》云∶人有附皮肉生,與肉色無異,如麥豆大,謂之疣子,即疣目也。此多由風邪客于皮膚,血氣變化所生。故亦有藥治之瘥者,亦有法術治之瘥者,而多生于手足。《千金方》方∶以刀子決目根四面,令血出。取患瘡人瘡中黃膿敷之,勿近水,三日即膿潰、根動、自脫。《產經》∶以松脂涂疣上一宿,即落。良。又方∶以礬石拭疣上七過,即去。又方∶艾柱小作,可灸始生疣上三壯,即自去。良。又方∶月晦日于廁前取故草二七枚,拭目上
- 《普濟方·針灸》:[卷十五針灸門]疣目
治手足勿生疣目(資生經)。作艾炷如疣目大。灸三壯即除。治生疣目資生經云。疣目雖可灸。千金方亦有用杏仁燒令黑。研。骨涂上者。有用松柏子和合。涂之一宿。失去者。有用牛口中涎。數涂。自落者。有用苦酒漬鍛石。六七日滴取汁點疣上。小作疣即落者。有以豬脂揩癢處。令少許血出即瘥。神驗。無以加者。不必專拘灸也。《普濟方·針灸》明·永樂四年朱梓公元1406年
- 《諸病源候論》:[卷之三十一癭瘤等病諸候(凡一十五論)]八、疣目候
疣目者,人手足邊忽生如豆,或如結筋,或五個,或十個,相連肌里,粗強于肉,謂之疣目。此亦是風邪搏于肌肉而變生也。《諸病源候論》隋巢元方公元614年
- 《醫宗金鑒》:[外科卷下骨度尺寸]灸贅疣穴歌
條文:贅疣諸痣灸奇穴,更灸紫白二癜風,手之左右中指節,屈節尖上宛宛中。注:[1]灸癜風及贅疣諸痣奇穴,其穴在左右手中指節宛宛中,俗名拳尖是也 (圖一一一)。%《醫宗金鑒》清吳謙公元1742年
- 《外科啟玄》:[卷之七]千日瘡
\r千日瘡\p04-a55a102.bmp\r一名HT瘡。又名悔氣瘡。此瘡如魚鱗。生于人手足上。又名瘊子。生一千日自落。故名之。用雞脛皮搽之自愈。一法將蘄艾在初生第一個上灸之。余皆自落而痊矣。《外科啟玄》明申斗垣公元1604年
- 《瘍醫大全》:[卷三十五諸瘡部(下)]疣門主論
上脘五寸,虛則生疣,(疣與同,疣音休,俗乎雞眼子是也。)小者指痂疥,取之所別也。薛立齋曰∶疣屬肝膽少陽經風熱血燥,或怒火肝火,或肝客淫氣所致。蓋肝熱水涸,腎氣不榮,故精亡而筋攣也,宜以地黃丸滋腎水以生肝血為善。若用蛛絲纏、螳螂蝕、著艾灸,必多致誤。大抵此證與血燥結核相同,故外用腐蝕等法,內服燥血消毒,則精血愈虛,肝筋受傷,瘡口翻突開張,卒成敗證矣。《正字通》云∶疣小者,俗謂之瘊子。《瘍醫大全》清
- 《太平圣惠方》:[卷第九十一]治小兒疣目諸方
夫小兒疣目者。由附著肉生。如麥豆大。與肉色無異。俗謂之疣子。即疣目也。亦有三數個化所治小兒疣目方。桑柴灰〔四斤(升)以湯淋取汁入砂盆內煎如餳〕附子(二枚去皮臍生用)砂(一分研入)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煎內調令勻。每取少許點疣目上。即自落。兼治黑痣。又方。桑皮灰艾灰(各三升)上件藥。以水五升。淋之。又重淋三遍。以五色帛納汁中合煎令消。點少許于疣目上。則爛又方。糯米(五十粒)上于溫鍛石里埋之。以爛為度。
- 《太平圣惠方》:[卷第四十]治疣目諸方
夫疣目者。是人手足邊忽生如豆。或如結筋。或五個。或十個。相連而生。在肌上粗強于肉治一切疣贅瘢靨方。風化鍛石(一升)粉爐炭灰(一升)桑柴灰(一升)以上三味。以水五升。淋取汁。重湯煎如膏。又方。砒霜(一分)硼砂(一分)黃礬(半分)上件藥。同研令極細。入前膏內。調令勻。用布揩破涂之。似有白痂。即以新羅松子油調涂治面及身上生疣目方。上用蠟紙一片。炙令熱。上以硫黃末少許。摻令勻。緊卷。以火燒點疣目上。待有沸
- 《幼幼新書》:[卷第三十三]疣目第九
《巢氏病源》小兒疣目候∶人有附皮肉生,與肉色無異,如麥豆大,謂之疣子,即疣目也。亦有三數相聚生者,割破里狀如筋而強,亦微有血,而續復生。此多由風邪客于皮膚,血氣變化所生,故亦有藥治之瘥者,亦有法術治之瘥者,而多生于手足也。《龍木論》治小兒瞼中生贅外障。此眼初患時,皆因脾胃壅毒上沖入眼瞼之中,致令生肉。初時即小如麻米,后三五年間漸長大,摩隱瞳人,赤澀淚出,切宜鉤、割散去瘀血,后乃熨烙即較宜。服搜胃散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卷十七]疣子論
小兒有附貼皮膚生核。如麥豆大。其色與皮肉無異。謂之疣子。有一兩個生者。又有數個連續生者。割破其里。狀如結筋。亦有微血。與肉相似。此由風邪客搏。血氣變化所生。又有一種。初生核小。日久漸長。滋益而大。名曰瘤子。亦由邪搏血氣變化所生。久則氣血順活。故漸長大也。今敘方于后。以針或小刀子決疣子四面。微微血出。取患瘡人瘡中膿汁敷之,莫得近水。三日外膿潰。其根動自落。以白粱米粉于銚內炒令赤色。用眾唾相和敷上。
- 《太平圣惠方》:[卷第六十]治痔肛邊生鼠乳諸方
夫痔肛邊生鼠乳者。由人臟腑風虛。內有積熱。不得宣泄。流傳于大腸之間。結聚所成也。醉飽下治痔肛邊生鼠乳。及大腹疼痛。坐臥不得。皂莢丸方。皂莢(十挺不肥長一尺者湯浸去皮涂酥炙令黃焦去子)黃(銼一兩)枳殼(一兩麩炒微黃炒)槐子(一兩焦黃)烏蛇(二兩酒浸去兩銼碎微炒)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及晚食前。以溫粥飲下三十丸。治痔。肛邊生鼠乳。及成瘡。痛楚至甚。穿山甲散方。穿山甲
- 《普濟方》:[卷五十一面門]面體疣目(附論)
夫風邪入于經絡。血氣凝滯。肌肉弗澤。發為疣目。或在頭面。或在手足。或布于四體。其狀如豆。如結筋綴連。數十鼠乳相類。故謂之疣目。方治一切疣贅瘢靨方。風化鍛石粉爐炭灰桑柴灰(各一錢)砒霜砂(各一分)黃礬(半分)上將砒霜等三味。研令極細。入前膏內調勻。用布揩破涂之。似有白痂。即以新羅松子油調涂之。治疣目及痣等方。桑柴灰(四升)附子(兩棵)砂(一分)糯米(五十粒)上搗為末。入煎內調令勻。每取少許點疣目上。
- 《急救廣生集》:[卷七·瘍科]疣痣
疣瘤初起稻上花蜘蛛(十余個)置桃枝上,待絲垂下,取東邊者,捻為綿系之,七日一換,自消落也。(《總微論》)一切疣痣兼(點息肉,雞眼)風化鍛石桑柴灰(各一斤)鮮威靈仙(六兩)煎濃汁,淋二灰取汁,熬成稀膏,瓷器收貯。臨點患處,不必挑破,應手而除。(《種福堂方》)面上粉痣益母草(燒灰)嬰條石(各等分)和勻調敷,自去。(《傳家寶》)磨堅丹取雞真內黃皮,不下水,去其渣滓,擦數次自消,其皮即埋土內,以物壓之。
- 《五十二病方》:去人馬疣方∶
取段(鍛)鐵者灰三□□□□□□□□□□□□□□□□□□□□(四四六),以KT煮,安炊之,勿令疾沸,□不盡可一升,□□□以金□□□□□□□□□□(四四七)去,復再三敷其處而已。嘗試。毋禁。令(四四八)。一,去人馬疣∶疣其末大本小□□者,取夾□、白□,繩之以堅□□手結□□□□(四四九)疣去矣。毋禁,毋禁。嘗【試】。●令(四五○)。《五十二病方》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 《瘍醫大全》:[卷三十五諸瘡部(下)]千日瘡門主論
申斗垣曰∶千日瘡一名疣瘡,又名瘊子,又名晦氣瘡。此瘡如魚鱗,生于人手足上,生一千日自落,故名之。用雞肫皮擦之自愈。一法用蘄艾在初生第一個上灸之,余皆自落而痊也。(《啟玄》)《瘍醫大全》清顧世澄公元1644-1911年
- 《瘍醫大全》:[卷三十五諸瘡部(下)]疣門主方
驗方地膚子白礬(各等分)煎湯洗數次,瘊子盡消。又方天雨鳴雷時,有疣者不與人知,自己立于檐下,迎著雷以手抹去瘊子,口中默念∶雷打猴子快走,念七遍,抹七遍,向天井外抹即自落。《瘍醫大全》清顧世澄公元1644-1911年
- 《種福堂公選良方》:[卷四·公選良方]疣痣
點一切疣痣及息肉雞眼方∶桑柴灰、風化鍛石各一斤,鮮威靈仙六兩煎濃汁,淋二灰取汁熬成稀膏,瓷器收貯,用點諸治痣方∶用水調鍛石一盞,如稠粥樣,揀整糯米不破者,半插灰中,半出灰外,經一宿米色變如水晶《種福堂公選良方》清葉桂原著、華岫云編公元1644-1911年
- 《外治壽世方》:[卷三瘤痣]疣瘊
(又名瘊子拔之絲長三四寸)姜汁和好醋。時時搽之。又地膚子白礬煎湯。洗數次瘥。又以屋漏下水。涂疣上。又松香柏樹皮上油和之即落。又杏仁燒令黑。研如膏涂之。令瘥止。《外治壽世方》清鄒存檢公元1644-1911年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