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sī guā
2 英文參考
snake gourd[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a sponge cucumber[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a dishcloth gourd[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a loofah[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3 概述
絲瓜為葫蘆得植物絲瓜或粵絲瓜的鮮嫩果實,又稱吊瓜,原產于南洋,明代引種到我國,成為人們常吃的蔬菜。絲瓜的藥用價值最高,全身都可入藥。絲瓜所含各類營養在瓜類食物中較高,所含皂甙類物質、絲瓜苦味質、黏液質、木膠、瓜氨酸、木聚糖和干擾素等特殊物質具有一定的特殊作用。
4 絲瓜的別名
絲瓜又稱天絲瓜、天羅、蜜瓜、布瓜、天吊瓜、純陽瓜、倒陽菜、水瓜、絮瓜、縑瓜、蠻瓜、綿瓜
5 絲瓜的營養成分
絲瓜營養豐富,每500克含蛋白質7克、脂肪0.05克、碳水化合物21克、粗纖維2.3克、鈣130毫克、鐵3.7毫克、胡蘿卜素1.49毫克、硫胺素1.49毫克、核黃素0.28毫克、尼克酸2.3毫克、維生素C 37毫克[1]。
6 絲瓜的營養價值分析
絲瓜中含防止皮膚老化的B族維生素,增白皮膚的維生素C等成分,能保護皮膚、消除斑塊,使皮膚潔白、細嫩,是不可多得的美容佳品,故絲瓜汁“美人水”之稱。女士多吃絲瓜還對調理月經不順有幫助。絲瓜葉所含皂甙,能止咳祛疾,對肺炎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絲瓜籽殺蟲。瓜藤提取物可治慢性氣管炎及慢性鼻竇炎。
1. 抗壞血病:
絲瓜中維生素C含量較高,可用于抗壞血病及預防各種維生素C缺乏癥;
2. 健腦美容:
由于絲瓜中維生素B等含量高,有利于小兒大腦發育及中老年人大腦健康;絲瓜藤莖的汁液具有保持皮膚彈性的特殊功能,能美容去皺;
3. 抗病毒、抗過敏:
絲瓜提取物對乙型腦炎病毒有明顯預防作用,在絲瓜組織培養液中還提取到一種具抗過敏性物質瀉根醇酸,其有很強的抗過敏作用。
7 絲瓜的選購
將新鮮絲瓜去皮后壓出瓜汁,與等量蜂蜜混勻。取少量涂在臉上10-15分鐘,用溫水洗凈,常敷有潔膚去皺之功效。
8 絲瓜適合的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月經不調者,身體疲乏、痰喘咳嗽、產后乳汁不通的婦女適宜多吃絲瓜;
9 絲瓜的食療功效
絲瓜幼嫩時供食用,老后干品入藥。具有祛風化痰、涼血解毒之功效。絲瓜性甘、涼,入肺、肝經。清熱化痰,涼血解毒。治肺熱痰喘咳、嗽、腸風痔漏、崩帶血淋及癰腫癤瘡。[1]
絲瓜味甘、性涼,入肝、胃經;
絲瓜具有消熱化痰,涼血解毒,解暑除煩,通經活絡、祛風的功效;
絲瓜用于治療熱病身熱煩渴、痰喘咳嗽、腸風痔漏、崩漏、帶下、血淋、療瘡癰腫、婦女乳汁不下等病癥。
絲瓜絡味甘、性平,通行十二經,可通絡活絡,清熱化痰。
10 絲瓜的食用建議
1. 絲瓜不宜生吃,可烹食,煎湯服;或搗汁涂敷患處。
2. 絲瓜汁水豐富,宜現切現做,以免營養成分隨汁水流走。
3. 烹制絲瓜時應注意盡量保持清淡,油要少用,可色稀芡,用味精或胡椒粉提味,這樣才能顯示絲瓜香嫩爽口的特點。
4. 絲瓜的味道清甜,烹煮時不宜加醬油和豆瓣醬等口味較重的醬料,以免搶味。
11 絲瓜的推薦食用量
每餐30~200克
12 《中醫大辭典》·絲瓜
12.1 絲瓜的別名
12.2 來源
葫蘆科植物絲瓜Luffa cylindrica (L.) Roem.的果實[2]。
12.3 性味歸經
12.4 功能主治
1.治熱病煩渴,痰喘咳嗽,腸風,痔漏,帶下,血淋[2]。內服:煎湯,9~15g(鮮品60~120g)[2]。
12.5 化學成分
本品含多種絲瓜皂苷(Lyconoside),其中絲瓜皂苷A有止咳作用[2]。
13 《*辭典》·絲瓜
13.1 出處
《滇南本草》
13.2 拼音名
Sī Guā
13.3 絲瓜的別名
天絲瓜、天羅、蠻瓜(《本事方》),綿瓜(《續本事方》),布瓜(《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天羅瓜(《普濟方》),魚螆(《奇效良方》),天吊瓜、純陽瓜、倒陽菜(《滇南本草》),天絡絲(《醫學正傳》),天羅布瓜(《婦人良方補遺》),虞刺、洗鍋羅瓜(《本草綱目》),天羅絮(《群芳譜》),紡線(《醫林纂要》),菜瓜(《植物名匯》),水瓜(《嶺南采藥錄》),縑瓜(《中國藥植志》),絮瓜、砌瓜(《廣州植物志》),坭瓜(《廣西中獸醫藥植》)。
13.4 來源
為葫蘆科植物絲瓜或粵絲瓜的鮮嫩果實;或霜后干枯的老熟果實(天骷髏)。嫩絲瓜于夏、秋間采摘。老絲瓜(天骷髏)須于秋后采收。
13.5 原形態
①絲瓜
一年生攀援草本,幼時全株密被柔毛,老時近于無毛。莖長可達7~10米,圓形,常有角棱,幼莖綠色,被稀疏柔毛,卷須通常3歧。葉互生;葉柄多角形,具柔毛,長4~9厘米;葉片圓心形,長8~25厘米,寬15~25厘米,掌狀3~7裂,裂片常呈三角形,先端漸尖或銳尖,邊緣具細齒,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幼時具有刺毛,老時粗糙無毛,主脈3~7條。花單性,雌雄同株。雌花單生,具柄,雄花為總狀花序;花萼5深裂,裂片綠色,卵狀披針形,外面被細柔毛;花冠黃色、淡黃色或近白色,呈5深裂,裂片闊倒卵形,長3~5厘米,寬2.4~4.5厘米,邊緣波狀;雄蕊3~5,花藥2室,多彎曲似"S"形,花絲分離。基部膨大,被柔毛;于房下位,圓柱形,3室,胚珠多數,柱頭3,肥厚,各2裂而外展。瓠果常下垂,長圓柱形,長18~60厘米;幼時綠帶粉白色,有深綠色縱紋,老熟時成黃綠色或綠褐色;果肉內生堅韌的網狀纖維。種子長方卵形而扁,黑色,邊緣有翅。花期5~7月。果期6~9月。
全田各地均有栽培。
②粵絲瓜
形與上種相似,不同點為:葉呈掌狀淺裂;雄蕊2~3枚;瓠果較短小而有明顯的棱角。
栽培于廣東及廣西等地。
以上兩種植物的根(絲瓜根)、莖(絲瓜藤)、莖中汁(天蘿水)、葉(絲瓜葉)、花(絲瓜花)、瓜蒂(絲瓜蒂)、果皮(絲瓜皮)、老瓜內的纖維(絲瓜絡)及種子(絲瓜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13.6 化學成份
絲瓜的果實含皂甙、絲瓜苦味質、多量粘液與瓜氨酸。籽苗含葫蘆素。絲瓜的汁液含皂甙、粘液、木聚糖、脂肪、蛋白質、維生素。
粵絲瓜全植物有殺昆蟲作用。果實對魚毒性很大,未發現有魚藤酮,但含有氫氰酸。
13.7 性味
甘,涼。
①《本草綱目》:"甘,平,無毒。"
②《本經逢原》:"甘,寒。無毒。"
③《醫林纂要》:"甘咸,寒。"
13.8 歸經
入肝、胃經。
③《本草再新》:"入肝、腎二經。"
13.9 功能主治
清熱,化痰,涼血,解毒。治熱病身熱煩渴,痰喘咳嗽,腸風痔漏,崩帶,血淋,疔瘡,乳汁不通,癰腫。
①朱震亨:"治痘瘡不快,枯者燒存性,入朱砂研末,蜜水調服。"
②《本草蒙筌》:"治痘瘡腳痛,燒灰,敷上。"
③《醫學入門》:"治男婦一切惡瘡,小兒痘疹余毒,并乳疽、疔瘡。"
④《本草綱目》:"煮食除熱利腸。老者燒存性服,去風化痰,涼血解毒,殺蟲,通經絡,行血脈,下乳汁;治大小便下血,痔漏崩中,黃積,疝痛卵腫,血氣作痛,癰疽瘡腫,齒匿,痘疹胎毒。"
⑤汪連仕《采藥書》:"天骷髏,治婦人白帶血淋,臌脹積聚,一切筋骨疼痛。"
⑥《陸川本草》:"生津止渴,解暑除煩。治熱病口渴,身熱煩躁。"
13.10 絲瓜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鮮者2~4兩);或燒灰研末。外用:搗汁涂或研末調敷。
13.11 注意
②《本經逢原》:"絲瓜嫩者寒滑,多食瀉人。"
13.12 附方
①治腸風:綿瓜不拘多少,燒灰存性,酒調二錢,空心下。(《續本事方》)
②治痔漏脫肛:絲瓜燒灰、多年石灰、雄黃各五錢。為末,以諸膽、雞子清及香油和調貼之,收上乃止。(《孫天仁集效方》)
④治白崩:棕櫚(燒灰)、絲瓜。上各等分,為細末。空心酒調下。(《奇效良方》)
⑤治風熱腮仲:絲瓜燒存性,研末,水調搽之。(《本草綱目》)
⑥治癰疽不斂,瘡口太深:絲瓜搗汁頻抹之。(《仁齋直指方》)
⑩治干血氣痛,婦人血氣不行,上沖心膈,變為干血氣者:絲瓜一枚,燒存性,空心溫酒服。(《壽域神方》)
⑾治經脈不通:干絲瓜一個為末,用白鴿血調成餅,日干,研末。每服二錢,空心酒下,先服四物湯三服。(《海上名方》)
⑿治酒痢便血腹痛,或如魚腦五色者:干絲瓜一枚,連皮燒研,空心酒服二錢。一方煨食之。(《經驗良方》)
⒀治乳汁不通:絲瓜連子燒存性,研。酒服一、二錢,被覆取汗。(《簡便單方》)
⒁治風蟲牙痛:經霜干絲瓜燒存性,為末擦之。(《仁齋直指方》)
(16)生絲瓜絞汁和蜜少許服;或用絲瓜藤切斷,自然滴下之水一小杯,燉熱加冰糖服,治百日咳。
(17)生小絲瓜(連蒂)數條,切斷,放砂鍋內煮爛,取濃汁服,治哮喘。
(18)生絲瓜(或葉),搗爛取汁,涂患處,治天泡瘡,黃水瘡,熱癤,蕁麻疹。
(19)經霜絲瓜一條,切碎,泡開水服,治急性喉炎、喉痛聲啞。
(21)絲瓜仁焙干研末,每服10克,治咳痰不易。
(22)鮮絲瓜葉洗凈搗爛,涂擦神經皮炎患處,直至局部發紅,甚至見隱血為止,每七天一次,治神經性皮炎。
(23)老絲瓜(去皮),放瓦上焙干存性研末,用黃酒調服10克,治肺癰,疝氣疼痛,產后腹痛。
(24)絲瓜速溶飲:經霜老絲瓜一條,洗凈去子切碎,加水適量煎熬一小時后去渣,液汁繼續用小火煎熬至稠粘時停火,加入白糖粉100克拌勻裝瓶。隨時用10克,開水沖化食用。可治急、慢性咽炎,喉炎,扁桃腺炎等癥。
(25)絲瓜瘦肉湯:鮮絲瓜250克左右切塊,豬瘦肉200克左右切片。加水適量共煮湯,煮熟后用食鹽調味,佐餐食用。有清熱利腸,解暑除煩作用。適用于夏天暑熱煩渴,初期內痔大便出血等癥。
(26)痘瘡不快。用老絲瓜近蒂三寸,連皮燒存性,研為末,砂糖水送服。
(27)癰疽不斂,瘡口很深。有絲瓜搗汁頻頻涂搽。
(28)風熱肋腫。用絲瓜燒存性,研為末,水調涂搽。
(29)坐板瘡。用線瓜皮焙干,研為末,燒酒調勻涂搽。
(31)痔漏脫肛。用絲瓜燒灰、多年石灰、雄黃各五錢,共研為末,以豬膽、雞蛋清及香油調藥敷貼,直至脫腸收上。
(32)腸風下血。用霜后干絲瓜燒存性,研為末,空心服二錢,酒送下。
(34)乳汁不通。用絲瓜連子燒存性,研為末,酒送服一、二錢,厚蓋發汗即通。
(35)小腸氣痛,繞臍沖心。用老絲瓜連蒂燒存性,研為末。每服三錢,熱酒調下。病重者服兩、三次即消。
(36)卵腫偏墜。用老絲瓜燒存性,研為末,煉蜜調成膏。每晚以好酒關服一匙。
(37)腰痛。用絲瓜子炒焦,搗爛,酒送服。以渣敷痛處。
(38)喉閉腫痛。用絲瓜研汁灌下。
(39)化痰止咳。用絲瓜燒存性,研為末,加棗內做成丸子,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溫酒送下。
(40)風氣了牙痛。用生絲瓜一個,擦鹽火燒存性,研為末頻頻擦牙,涎盡即愈。如肋腫,可用末調水敷貼。此方治蛀牙無效。
(41)刀瘡。用古石灰、新石灰、絲瓜根葉、韭菜根各等分,搗至極爛,作成餅,陰干,研末涂搽。止血、定痛,生肌,有特效。
(42)諸瘡久潰。用絲瓜老根熬水洗搽。
13.13 摘錄
《*辭典》
14 參考資料
用到中藥絲瓜的方劑
- 鰱魚小米粥
liányúxiǎomǐzhōu處方:活鰱魚1條絲瓜仁10克小米100克制法:先煮小米,待水沸開時,...
- 黃米丸
拼音:huángmǐwán處方:干絲瓜1棒,巴豆肉14粒,陳倉米如絲瓜之多少。制法:絲瓜去皮剪碎,和...
- 靜寧散
sǎn處方:輕粉3分,五倍子1錢(炒),古石灰、絲瓜根4錢,冰片1分,姜蠶(炒)1錢。制法:上藥研末...
- 糯米丸
òmǐwán《眼科闡微》卷三:方名:糯米丸組成:絲瓜葉、糯米粉。主治:雀目。用法用量:絲瓜葉煮爛,糯...
- 絲瓜散
拼音:sīguāsǎn《普濟方》卷三十八:絲瓜散:處方:干絲瓜1個(連皮,燒作灰存性)制法:上藥為末...
- 更多用到中藥絲瓜的方劑
用到中藥絲瓜的中成藥
- 生乳靈
:穿山甲30kg,沙參10kg,天花粉50kg,絲瓜絡50kg,白馬懸蹄60kg,鹿角10kg。功效...
- 生乳片
g山藥3g白芷3g路路通5g冬瓜子8g關木通5g絲瓜絡4g漏蘆3g制法:以上十二味,豬鞭用乙醚脫脂1...
- 滑膜炎顆粒
98處方:夏枯草女貞子功勞葉黃芪防己薏苡仁土茯苓絲瓜絡澤蘭丹參當歸川牛膝希薟草性狀:本品為棕色的顆粒...
- 暑熱感冒沖劑
-95處方:連翹竹葉北沙參竹茹荷葉生石膏知母佩蘭絲瓜絡香薷菊花性狀:本品為淺棕色至深棕色的顆粒;味甜...
- 通絡生乳糖漿
3979-98處方:天花粉100g馬懸蹄120g絲瓜絡100g穿山甲(醋制)60g北沙參20g鹿角2...
- 更多用到中藥絲瓜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絲瓜
- 《本草綱目》:[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三]絲瓜
,在右右睡。(劉松石《保壽堂方》)。腰痛不止∶天羅布瓜子仁炒焦,擂酒熱服,以渣炒熱敷之。(熊氏《補遺...
- 《歸硯錄》:卷四
槐蕊、知、柏、芩、梔、白薇、花粉、茅根、茹、斛、絲瓜絡等藥,久服果漸愈。里中張君雪沂令正,三十七歲。...
- 《王氏醫案繹注》:卷六
。以承氣湯下之霍然。(病在氣分熱實。黑梔皮三錢。絲瓜絡三錢。冬瓜皮三錢。川貝母杵四錢。生冬瓜子四錢。...
- 《王氏醫案繹注》:卷五
砂兩許竹瀝碗許。佐以竹葉竹黃竹茹知母花粉元參旋復絲瓜絡葦莖銀花鱉甲。調下紫雪丹。次日渠母云。王君明視...
- 《王氏醫案繹注》:卷一
錢先煎。酒炒知母一錢五分。川桂枝四分。去草米。加絲瓜絡三錢。晚蠶砂三錢。苦杏泥一錢。陳香薷五分。桂枝...
- 更多古籍中的絲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