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中醫·鼠疫
鼠疫(plague[1][2])為病名[3]。是指感染鼠疫桿菌引起的的烈性傳染病[1][2]。疫癘之一[3]。又名核瘟[3]。見《鼠疫抉微·病情篇》。
3.1 鼠疫的病因
《鼠疫約編》:“何謂鼠疫,疫將作而鼠先斃,人觸其氣,遂成為疫。”
3.2 鼠疫的癥狀
鼠疫癥見發病急驟,寒戰發熱,頭痛面赤,肢節酸痛劇烈,全身尤以腋、胯起核,腫痛紅熱,或更見衄血、吐血、溲血、便血,或咳嗽氣促,或迅速出現神志昏糊,周身紫赤,唇焦舌黑等[3]。遇有病情,急向當地防疫部門報告[3]。
3.3 鼠疫的治療
3.4 關于疫
疫指具有劇烈流行性、傳染性的一類疾病[4]。出《素問遺篇·刺法論》。
3.4.1 病因病機
《類證治裁》卷一:“疫為時行癘氣,有大疫,有常疫。大疫沿門闔境,多發于兵荒之后,不數見。常疫則一隅數家,一家數人,癥多相似。春、夏、秋三時皆有之,而夏秋為甚。其厲邪之來,皆從濕土郁蒸而發,觸之成病,其后更相傳染,必由口鼻吸受,流入募原。……疫為燥熱毒癘,從無辛溫發散之例,一切風燥辛熱,皆不可犯。至于大疫,又宜斟酌司天歲氣方向,不拘一轍也。”
4 西醫·鼠疫
鼠疫(plague)是鼠疫桿菌借鼠蚤傳播為主的烈性傳染病,系廣泛流行于野生嚙齒動物間的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臨床上表現為發熱、嚴重毒血癥癥狀、淋巴結腫大、肺炎、出血傾向等。鼠疫在世界歷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死者以千萬計,我國在解放前也曾發生多次流行,病死率極高。1992年全世界報告發生人間鼠疫的有巴西、中國、馬達加斯加、蒙古、緬甸、秘魯、美國、越南及扎伊爾等9個國家,共1582例,病人大多集中在非洲,病死率為8.7%。我國29例,集中在西雙版納。中國證實的鼠疫疫源地分布在17個省(自治區)、216縣,動物鼠疫不斷。人間鼠疫由1985年二個省區(青海、西藏)擴大至云南、內蒙古、新疆、甘肅等六個省區。1994年毗鄰的印度暴發鼠疫693例。我國防治鼠疫的工作仍非常重要。
4.1 診斷
依據流行病學資料和一些特殊臨床表現,一般即可作出診斷,輕型病例需與急性淋巴結炎、恙蟲病、鉤端螺旋體病、兔熱病等區別,主要有賴于細菌學檢查。
4.2 治療措施
4.2.1 (一)患者隔離
患者應隔離在孤立建筑物內,病區內應做到無鼠、無蚤,病人須經仔細滅蚤、淋浴后方可收入。肺鼠疫患者應獨室隔離。隔離到癥狀消失,血液或局部分泌物培養第3天1次,檢菌3次陰性;肺鼠疫痰培養第3天1次,6次陰性,始可出院。
4.2.2 (二)一般治療和對癥治療
急性期絕對臥床,給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及足量水分,并按需要靜脈內補液。煩躁不安、局部淋巴結疼痛者,給予鎮靜、止痛藥。呼吸困難者給氧,出現休克、DIC、心力衰竭等作相應處理(參閱51節“感染性休克”章)。對嚴重毒血癥患者可短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如100~300mg氫化可的松靜滴,但必須與有效抗菌藥物同用。
4.2.3 (三)局部處理
腫大淋巴結可用抗菌藥物外敷,其周圍組織內注入鏈霉素0.5g。已軟化者可切開排膿,宜在應用足量抗菌藥物24小時以上方可進行。眼鼠疫可用四環素、氯霉素眼藥水滴眼。皮膚鼠疫可用抗菌藥液濕敷、沖洗或抗菌藥軟膏外敷。
4.2.4 (四)抗菌治療
必須爭取早期足量和注射給藥,輕癥也可口服。首劑宜大,療程視不同病型而異,熱退后繼續用藥4~5天。
慶大霉素成人每日160~320mg,分次靜滴,療程7~10日。鏈霉素宜用于腺鼠疫等較輕病例,成人每日肌注2g,2~4次分給,熱退后改為每日1g,療程同上。肺鼠疫病例須用較大量,如慶大霉素首劑為160mg,繼每6小時80mg靜滴;鏈霉素首劑為1g,繼每4小時0.5g,熱退后改為每6小時0.5g,用藥5~7日。氨基糖甙類若與四環素或氯霉素合用,則劑量可酌減。卡那霉素比較少用,成人每日1~2g。氨基糖甙類偶可導致赫氏樣反應(Herxheimer type reaction)。
四環素和氯霉素在開始2日宜用較大量,成人每日3~4g,分4次口服。不能口服時改靜滴,但四環素的每日量不宜超過2g;熱退后即改口服,每日1.5~2.0g,續用6日。
磺胺藥宜用于輕癥及腺鼠疫,常用者為SD,首劑2~4g,繼每4小時1~2g,與等量碳酸氫鈉同服;不能口服時靜滴,體溫正常3~5天后停藥。雙嘧啶(含SD400mg,TMP50mg)或復方SMZ也可采用,每日3~4次,每次2片,熱退后改為每日2次。
處理肺鼠疫、敗血型鼠疫等以聯合用藥為宜,首選為鏈霉素加氯霉素或四環素,次選為慶大霉素加氯霉素或四環素。早期足量給藥為成功關鍵。抗鼠疫血清現已少用。
4.3 病原學
鼠疫桿菌屬腸桿菌科耶爾森菌屬,為多形性,革蘭陰性兼性需氧菌,最適生長溫度為28℃,普通培養基上生長緩慢,需培養72小時以上。
我國鼠疫桿菌共17個型,均以地方命名,如祁連山型、北天山東段型等。
本菌抗原結構復雜,已證實有18種抗原,即A~K,N、O、Q、R、S、T及W等,其中F1、T及W最重要,為特異抗原。F1為莢膜抗原,可用于診斷;131T抗原為鼠毒素,存在于細胞內,菌體裂解后釋放,是致病及致死的物質。V/W抗原可使細菌在吞噬細胞內保持毒力,抗拒吞噬。T抗原具有外毒素性質,可作用于血管、淋巴內皮系統,引起炎癥、壞死、出血等。
其他毒性因子包括鼠疫原(pesticin)、纖維蛋白溶酶、凝固酶與脂多糖內毒素等。
鼠疫桿菌在膿液、痰中和蚤糞、土壤中能分別存活10~20天和6個月至1年以上。細菌于煮沸后1~2分鐘、55℃15分鐘或日光照射4~5小時可被殺滅。5%來蘇或石炭酸、0.1%~0.2%升汞等在20分鐘內可將痰中病原菌殺死。
4.4 發病機理
病菌由蚤類叮咬而感染,細菌在引流的淋巴結內,被單核細胞吞噬,但不被殺滅,且能繁殖,形成含Ⅰ蛋白的莢膜及其他毒性物質。淋巴結乃呈出血性壞死,細菌可沿血循環及淋巴管擴散,波及淺表淋巴結及縱膈、肺門淋巴結。
10%至20%的患者發生多葉性肺炎,可為大葉實變及出血性壞死,膿腫。吸入染菌塵埃時主要引起肺部病變,但也可僅累及扁桃體及頸淋巴結。如未及時治療,各型鼠疫均可發展為敗血癥,并波及肝、脾等臟器及其他淋巴結。
基本病變為血管和淋巴管的急性出血和壞死,局部淋巴結有出血性炎癥和凝固性壞死,內有大量病原菌,鄰近淋巴結也可累及。肺充血水腫,偶見細菌栓子所致的散在壞死結節。氣管、支氣管粘膜高度充血,務腔內充塞大量含菌的泡沫狀血性、漿液性滲出液。各器官均充血、水腫或壞死。血多呈黑色,漿膜腔常積有血性滲出液。
4.5 流行病學
4.5.1 (一)傳染源
主要為鼠類和其他野生嚙齒動物,其中以黃鼠屬、旱獺屬等尤為重要,借鼠蚤傳播。肺鼠疫患者是人傳人的傳染源。
4.5.2 (二)傳播途徑
人鼠疫流行前每先有鼠間鼠疫流行,一般先由野鼠傳家鼠。家鼠死亡后鼠蚤另覓宿主。鼠蚤吮吸病鼠血液后,病原菌在蚤前胃大量繁殖而發生壅塞,受染蚤再附人體吸血時,除散布含病菌的糞便于皮膚外,含菌血栓常因反流而侵入人體內。蚤糞中的病菌偶也可被擦入創口而使人受染,當人將蚤打扁壓碎時,蚤體內病菌也可經創口進入人體。此種“鼠-蚤-人”是人鼠疫(腺型)的主要傳播方式。
腺鼠疫可并發敗血癥而導致肺鼠疫,患者痰中的鼠疫桿菌可借飛沫或氣溶膠以“人-人”的方式傳播,造成人鼠疫的大流行。此外,直接接觸患者的痰、膿液,病獸的皮、血、肉,吸入染菌塵土、以口嚼蚤、進食未煮熟野生嚙齒動物等,也有感染患病的機會。最近研究發現,本病有由蜱類傳播的可能性。
4.5.3 (三)易感者
人群對鼠疫普遍易感,預防接種使易感性降低,患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流行季節與鼠類活動(黃鼠與旱獺能帶菌冬眠)和鼠蚤繁殖有關,南方多始于春而終于夏,北方則多起于夏秋而延及冬季。肺鼠疫以冬季為多。
4.6 臨床表現
潛伏期2~3天,預防接種后可延至9~12天。臨床上大多表現為腺型、肺型及二者繼發的敗血癥型。近年來輕型及隱性感染也相當常見。輕型僅表現為不規則低熱,全身癥狀輕微,局部淋巴結輕度腫大、壓痛,無出血現象;本型多見于流行初、末期或預防接種者。除輕型外的其他各型,起病急驟,均有較重的毒血癥癥狀及出血現象。
4.6.1 (一)腺鼠疫
最為常見,多發生于流行初期,淋巴結在病程第1天即有增大,伴紅、腫、痛,于第2~4天達高峰。腹股溝淋巴結最常累及,依次為腋下、頸部和頜下,一般為一側偶或雙側、多處同時出現。腫大的淋巴結可化膿潰破或逐漸消散,潰破后傷口愈合較慢。
未及時治療的多數患者,在淋巴結腫大后病情加劇,而于3~5天內因嚴重毒血癥、休克、繼發敗血癥或肺炎而死亡。如能渡過1周,則恢復機會增多。
4.6.2 (二)肺鼠疫
多見于流行期的高峰,患者毒血癥顯著,在24~36小時內出現咳嗽、呼吸短促、紫紺等,繼而發生較著的胸痛,最初痰量少,后轉稀而多,色鮮紅而含泡沫,有大量病菌。呼吸困難和發紺加劇,而肺部僅聽到散在羅音或胸膜摩擦音,故癥狀與體征很不相稱。患者可因休克、心力衰竭等而于2~3日內死亡,臨終前患者全身皮膚呈高度發紺,故有“黑死病”之稱。
4.6.3 (三)敗血型鼠疫
可原發或繼發,原發者的病情險惡,乃人體抵抗力弱而病原菌毒力強、菌量多等所致。全身毒血癥癥狀、中樞神經系癥狀和出血現象均極嚴重,體溫過高或不升。患者譫妄或昏迷,并出現休克或心力衰竭,處理不及時每于數小時至2~3天內死亡。
4.6.4 (四)其他少見類型
除輕型如上述外,尚有皮膚鼠疫、眼鼠疫、扁桃體鼠疫、腸鼠疫、腦膜型鼠疫等,不一一詳述。
各型鼠疫的病程一般為1周左右。
4.7 輔助檢查
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數增多,貧血屬輕中度,依出血情況而定。腸鼠疫的大便呈血樣或粘液血樣。
取血(包括死者心血)、膿、痰、腦脊液、淋巴結穿刺液、死者及動物的臟器(包括骨髓)等作涂片及送培養。涂片行各種染色(包括熒光抗體染色)后鏡檢,對可疑菌落作涂片、噬菌體裂解試驗、血凝試驗、動物接種等,操作時須有嚴格規程和隔離設施。
血清學檢查常用反向血凝試驗,用于檢測F1抗體,急性期間隔二周的血清的抗體滴度呈4倍增長時,有診斷意義。一次滴度≥1∶100時也有診斷價值。其他的檢測方法有間接血凝試驗、ELISA法及放射免疫法等。
4.8 預防
在流行地區從事高危職業者及接觸鼠疫桿菌的實驗室工作人員應考慮使用甲醛滅活的全菌菌苗,每6個月重復接種一次。短期進入疫區的旅游者可服用四環素或復方SMZ預防。擬診為肺鼠疫者,應進行呼吸道隔離,而腺鼠疫只需認真洗手預防。與肺鼠疫患者接觸者,可服用四環素250mg,每日4次。有呼吸道癥狀或發熱者,應接受醫療觀察。
森林嚙齒動物的鼠疫可傳播至城市鼠類,構成長期威脅。預防取決于控制城市老鼠數量和處理其排泄物以及監測野生動物及其捕食者。避免接觸病獸及其尸體,并使用蚤類驅避劑。目前,尚無消滅野生動物鼠疫的可行措施。在流行地區,減少居住環境里嚙齒動物的棲息地是重要的。在用藥物毒殺家庭周圍的嚙齒動物之前,應先控制昆蟲,以防動物身上的蚤類轉而來叮咬人或家畜。
4.9 預后
以往腺鼠疫的病死率自20%~70%不等,自應用抗菌藥物后,病死率已降至5%左右。肺型、敗血癥、腦膜型等鼠疫患者在未接受特效治療時幾無一幸免,如及早積極處理,則每可轉危為安。
5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42.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04.
治療鼠疫的方劑
- 經驗化核散
貝1錢半,赤小豆2錢。制法:上為細末。功能主治:鼠疫毒核。用法用量:經驗涂核散(《集成良方三百種》卷...
- 鼠疫毒核消毒散
參1兩,苦桔梗1兩,銀花1兩,甘草5錢。主治:鼠疫。用法用量:每服6錢,病重者8錢,用干蘆根4錢,...
- 經驗涂核散
小瓷瓶分貯數寸罐,黃蠟封口,俾免泄氣。功能主治:鼠疫;疔瘡及小兒生疬白泡,黃水瘡。用法用量:調茶油涂...
- 經驗加減解毒活血湯
碎之),紅花5錢,川樸1錢,甘草2錢。功能主治:鼠疫。用法用量:一、二、三日病在上焦、藥味取其輕清,...
- 加減解毒活血湯
碎之),紅花5錢,川樸1錢,甘草2錢。功能主治:鼠疫。用法用量:水1碗半,先用大罐煎合沸數,1、2、...
- 更多治療鼠疫的方劑
治療鼠疫的穴位
- 陽陵
3例,好轉10例,總有效率為100%。對腦梗死大鼠腦干、脊髓組織γ-氨基丁酸B型(GABAB)受體...
- 陽陵泉
3例,好轉10例,總有效率為100%。對腦梗死大鼠腦干、脊髓組織γ-氨基丁酸B型(GABAB)受體...
- 陽之陵泉
3例,好轉10例,總有效率為100%。對腦梗死大鼠腦干、脊髓組織γ-氨基丁酸B型(GABAB)受體...
- 樞中
效2例,總有效率為96.6%。對神經病理性疼痛大鼠背根神經節和脊髓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的影響:將S...
- 環跳
效2例,總有效率為96.6%。對神經病理性疼痛大鼠背根神經節和脊髓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的影響:將S...
- 更多治療鼠疫的穴位
治療鼠疫的中成藥
- 木香檳榔丸
莪術通過免疫系統使宿主特異性免疫功能增強而獲得免疫保護效益,莪術油能改變或增強瘤細胞的免疫原性,從...
- 左金丸
長;對枯草桿菌、肺炎桿菌、百日咳桿菌、白喉桿菌、鼠疫桿菌、布氏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傷寒桿菌等也...
- 平消片
性肺癌誘癌率為65.85%,P0.05;對誘癌小鼠免疫反應的吞噬指數為1.42±0.13,X20....
- 雄獅丸
性腺功能,抗疲勞等作用。1.對中樞雙向調節:給小鼠1次口服雄獅丸粉或腹腔注射醇浸劑,與對照組比較均...
- 前列康片
理作用:油菜蜂花粉。主要具有抗前列腺增生、調節免疫等作用。1.抗前列腺增生:老齡前列腺增生犬喂油菜...
- 更多治療鼠疫的中成藥
鼠疫相關藥物
- 四環素片
5)布魯菌病。(6)霍亂。(7)兔熱病。(8)鼠疫。(9)軟下疳。治療布魯菌病和鼠疫時需與氨基糖苷...
- 四環素片
5)布魯菌病。(6)霍亂。(7)兔熱病。(8)鼠疫。(9)軟下疳。治療布魯菌病和鼠疫時需與氨基糖苷...
- 鹽酸四環素片
5)布魯菌病。(6)霍亂。(7)兔熱病。(8)鼠疫。(9)軟下疳。治療布魯菌病和鼠疫時需與氨基糖苷...
- 鹽酸四環素膠囊
5)布魯菌病。(6)霍亂。(7)兔熱病。(8)鼠疫。(9)軟下疳。治療布魯菌病和鼠疫時需與氨基糖苷...
- 鹽酸四環素膠囊
5)布魯菌病。(6)霍亂。(7)兔熱病。(8)鼠疫。(9)軟下疳。治療布魯菌病和鼠疫時需與氨基糖苷...
- 更多鼠疫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鼠疫
- 《醫學衷中參西錄》:[三、醫論]87.論鼠疫之原因及治法
(附∶坎離互根湯)自鼠疫之證流毒甚烈,醫者對于此證未之前聞,即治療此證未有專方,致患此證者百中難愈二...
- 《溫病正宗》:[上編·學說辯正第三章·溫病瘟疫之辨析]第三節·瘟疫專書之概論
之法,又不可執一無權也。清·羅芝園之《鼠疫約編》,沈敦和之《鼠疫良方匯編》,劉肇隅之《鼠疫備考》,時...
- 《張聿青醫案》:[卷二]溫疫說(補)
人論疫,至精至詳。今人但聞西人有黑死病之說,又有鼠疫之新論,一若中國之醫,并疫癥而不知者。夫中醫未嘗...
- 《醫學衷中參西錄》:[五、醫案(十五)溫病門]24.風溫兼喘促
,劉君原廣東香山人也。治鼠疫病亦有一劑用生石膏半斤者矣,曾見于李健頤君《鼠疫新篇》,李君原福建平潭人...
- 《醫學衷中參西錄》:[一、醫方(二十一)治癃閉方]9.雞茅根湯
肺鼠疫病。其咽喉唇舌,異常干燥。精神昏昏似睡。周身肌膚不熱。脈象沉微。問其心中,時常煩悶。此鼠疫之...
- 更多古籍中的鼠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