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鼠傷寒由鼠傷寒沙門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感染引起,系常見的沙門氏菌感染類型之一,多發生于嬰幼兒。臨床上以急性起病,發熱、惡心、嘔吐和腹瀉為特征。
1892年Loffler從鼠身上分離出該菌。1893年,在Breslan城首先證實本菌可引起食物中毒,明確了該菌可以使人、鼠共同致病。
3 病原學
鼠傷寒沙門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 STM)屬沙門氏菌屬B群,為革蘭氏染色陰性、不形成芽胞、無莢膜、但有鞭毛的桿菌。其生物學特征與傷寒桿菌相似。該菌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三個變種,即哥本哈根變種、賓斯變種及O型變種。變種的發生與其致病性有關。本菌廣泛分布自然界,存在于家禽、家畜、鼠類等多種動物的腸道。該菌在外界環境中抵抗力較強,常溫下可迅速繁殖、耐低溫、干燥、不耐熱,55℃、1小時,60℃、25分鐘即可滅活;對酸敏感,pH<2的酸性環境,99%被殺滅,對紫外線和各種化學消毒劑均敏感。
近年來,鼠傷寒沙門氏菌耐藥菌株增加,主要是通過染色體基因突變、耐藥質粒以及遺傳物質的再組合而獲得。
4 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 染菌的家禽、家畜及鼠類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患者與帶菌者也是主要傳染源。通過動物→動物、動物→人、人→人、人→動物構成鼠傷寒沙門氏菌自然循環與傳播。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肉、蛋、乳、禽等需要量增加,家畜、禽類大量集中飼養、屠宰與供應,以及耐藥菌株的增多,人類接觸病原的機會增高,感染呈逐年上升趨勢。尤其引起醫院內感染值得醫務人員重視。
(二)傳播途徑 鼠傷寒沙門氏菌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侵入人體,但主要是通過污染食物、水經口傳播,也可通過直接接觸或間接傳播。如醫院內感染主要是通過醫護人員的手、醫療用具、尿布及尿墊等間接傳播。病原體污染的空氣也可經呼吸道傳播。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嬰幼兒多為顯性感染,成人多為隱性感染。年齡愈小,易感性愈高。因為嬰幼兒免疫功能尚不完善,胃腸道清除病原體的能力差,IgM缺乏,胃酸pH值高,腸道中拮抗病菌的正常菌群少,加之人工喂養者,又不能從母乳中獲取IgA、溶酶素、補體等,故嬰幼兒多見。
(四)流行特征 本病分布世界各地,缺乏嚴格的地區性,國內除廣西、江西、湖北、四川、山西、湖南、吉林及西藏等省區外,已有22個省市報道有本病發生。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以夏秋季為多。免疫功能低下或慢性疾患者,如新生兒窒息、過期生產、產后顱內出血、硬皮病、吸入性肺炎、臍炎、嬰幼兒肝炎綜合征、營養不良、腸道功能紊亂、敗血癥等易罹患本病。流行方式以醫院內感染多見,多發生在新生兒病室、嬰兒室、婦產科病房、兒科病房等。且呈局限性流行或爆發。
治療鼠傷寒的穴位
- 期門
滿,不能轉展反側,目青而嘔,期門主之。癃,遺尿,鼠蹊痛,小便難而白,期門主之。霍亂泄注,期門主之。...
- 魚際
名魚際。主治咳嗽,咳血,頭痛,外感,感冒,發熱,傷寒汗不出,咽炎,咽干,咽喉腫痛,扁桃體炎,支氣管炎...
- 熱府
恢復及假延髓性麻痹癥狀的康復。對腦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腦組織內乙酰膽堿酯酶(AChE)活性的影響:每日...
- 百勞
、足三里等,可提高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電針大鼠的“大椎”、“命門”等,肝臟網狀內皮系統吞噬功能...
- 合谷
可使延腦中縫大核神經元放電增加,并能減少因電刺激鼠尾所致疼痛反應,亦明顯而持久減少因電刺激牙髓所致...
- 更多治療鼠傷寒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