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注解
水源為經穴別名。指水泉[1]。《外臺秘要》:“水源即水泉。”
水泉為經穴名(Shǔiquán KI5)。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陰腎經。水,水液;泉,水泉。腎主水。穴屬本經郄穴,能治小便淋瀝的水病,故名。位于跟區,太溪(KI3)直下1寸,跟骨結節內側凹陷中。仰臥或正坐垂足取穴。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跟骨內側面。有通經調血、疏利下焦的作用。主治婦科、前陰及本經脈所過處的疾患,如月經不調、經閉、痛經、陰挺、妬乳、小便淋瀝、疝氣偏墜、腹中痛、目昏花等。現代又多用以治療子宮脫垂、子宮內膜炎、膀胱痙攣等。一般直刺0.5~0.8寸;可灸[2]。
3 參考資料
古籍中的水源
- 《張聿青醫案》:[卷四]虛損
,致吐血之后,咳久音啞。金為水母,未有金損不復而水源獨裕者,其涸也可立而待也。癥入損途不能許治。光杏...
- 《靈樞識》:[卷三]經水篇第十二
足少陰經內屬于腎。常少血多氣。故外合于汝水。按汝水源出汝州天息山。出西平上蔡汝陽等縣入淮。今屬河南省...
- 《銀海指南》:[卷四]治驗存參
半夏陳皮蘇葉杏仁桑白皮蔥頭生姜陸(右)肺腎陰虧,水源干涸,右瞳發白,左亦淡色,此乃失光之癥。熟地歸身...
- 《血證論》:[卷一]臟腑病機論
喘盜汗。如陽氣不足者。則水泛為痰。凌心沖肺。發為水腫。腹痛奔豚。下利厥冷。亡陽大汗。元氣暴脫。腎又為...
- 《高注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之變。至溢飲、支飲。而其勢已劇。若再傳腎則死。蓋水源從海出。而其橫流。復淹沒于海。為大地失陷之象也。...
- 更多古籍中的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