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醫大辭典》·水蘇
2.1 水蘇的別名
2.2 來源及產地
唇形科植物水蘇Stachys japonica Miq.的全草[1]。分布遼寧、內蒙古、河北及華東地區[1]。
2.3 性味歸經
2.4 功能主治
1.治感冒,咳嗽,百日咳,肺痿,頭風目眩,扁桃體炎,咽喉炎,痢疾,吐血,衄血,血崩,血淋[1]。煎服:9~15g[1]。
3 《*辭典》·水蘇
3.1 出處
《本經》
3.2 拼音名
Shuǐ Sū
3.3 水蘇的別名
芥蒩(《本經》),雞蘇(《吳普本草》),香蘇、龍腦薄荷(《補缺肘后方》),芥苴、勞蒩(《別錄》),野紫蘇、山升麻、烏雷公、朋頭草、陳痧草(《湖南藥物志》),水雞蘇(江西《草藥手冊》)。
3.4 來源
為唇形科植物水蘇的全草。7~8月采收,曬干。
3.5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約30厘米。莖直立,方形,通常不分枝,四棱粗糙。葉對生;有短柄;葉片長橢圓狀披針形,先端鈍尖,基部心臟形,或近圓形,邊緣有鋸齒,上面皺縮,脈具刺毛。花數層輪生,多數集成輪傘花序,頂端密集成頭狀;萼鐘形,5齒裂,裂片先端銳尖刺;花冠淡紫紅色,簡狀唇形,上唇圓形,全緣,下唇向下平展,3裂,具紅點;雄蕊4,2強;花柱著生子房底,頂端2裂。小堅果倒卵圓形,黑色,光滑。花期夏季。
3.6 生境分布
3.7 性味
辛,微溫。
①《本經》:"味辛,微溫。"
②《別錄》:"無毒。"
③江西《草藥手冊》:"酸澀,微溫,有小毒。"
3.8 歸經
①《本草求真》:"入腸、胃。"
②《本草再新》:"入肺經。"
3.9 功能主治
疏風理氣,止血消炎。治感冒,痧癥,肺痿,肺癰,頭風目眩,口臭,咽痛,痢疾,產后中風,吐血,衄血,血崩,血淋,跌打損傷。
①《本經》:"主下氣,辟口臭,去毒,辟惡。"
②《別錄》:"主下氣,殺谷,除飲食。主吐血、衄血、血崩。"
③孟詵:"熟搗生葉,綿裹塞耳療聾;又頭風目眩者,以清酒煮汁一升服,產后中風服之彌佳;煮汁洗頭,白屑不生。"
④《日華子本草》:"治肺痿,崩中,帶下,血痢,頭風目眩,產后中風及血不止。"
3.10 水蘇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鮮品0.5~1兩);搗汁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研末撒或搗敷。
3.11 注意
3.12 附方
①治感冒:水蘇四錢,野薄荷、生姜各二錢,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②治痧癥:水蘇五錢,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③治風熱頭痛,熱結上焦,致生風氣痰厥頭痛:水蘇葉五兩,皂莢(炙,去皮、子)三兩,芫花(醋炒焦)一兩。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荊芥湯下。(《圣惠方》)
④治吐血及下血,并婦人漏下:雞蘇莖葉煎取汁飲之。(《梅師集驗方》)
⑤治鼻衄血不止:生雞蘇五合,香豉二合,合杵研,搓如棗核大,納鼻中。(《梅師集驗方》)
⑥治血淋不絕:雞蘇一握,竹葉一握,石膏八分(碎),生地黃一升(切),蜀葵子四分(末、湯成下)。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和葵子末,分溫二服,如人行四、五里久,進一服。(《廣濟方》)
⑦治暑月目昏多眵淚:生龍腦薄荷葉搗爛,生絹絞汁點之。(《圣濟總錄》)
⑧治腫毒:鮮水蘇全草,搗爛,敷患處。(《湖南藥物志》)
⑨治蛇虺螫傷:水蘇葉研末,酒服并涂之。(《易簡方》)
3.13 摘錄
《*辭典》
4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00.
用到中藥水蘇的方劑
- 水蘇方
:shuǐsūfāng《普濟方》卷四十七:組成:水蘇1升,酒2升。主治:風頭眩。用法用量:煮汁1升半...
- 水蘇丸
:shuǐsūwán《圣濟總錄》卷五十四:組成:水蘇葉5兩.皂莢(炙,去皮子)3兩,芫花(醋炒焦)2...
- 益母草注射液
液無色,加1%的苯甲醇,加注射用水使成1ml中含水蘇堿20mg,脫炭,精濾,灌封,滅菌,即得。性狀本...
- 益母草片
酰胺柱(800~100目,3g,濕法裝柱)上,用水50ml洗脫,棄去水洗脫液,再用20%乙醇50m...
- 益母膏
殘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鹽酸水蘇堿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
- 更多用到中藥水蘇的方劑
用到中藥水蘇的中成藥
- 益母草注射液
液無色,加1%的苯甲醇,加注射用水使成1ml中含水蘇堿20mg,脫炭,精濾,灌封,滅菌,即得。性狀本...
- 益母草片
酰胺柱(800~100目,3g,濕法裝柱)上,用水50ml洗脫,棄去水洗脫液,再用20%乙醇50m...
- 鮮益母草膠囊
加入甲醇50ml,稱定重量,靜置1小時,于90℃水浴回流3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
- 益母草膠囊
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丁醇-鹽酸-水(4:1:0.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
- 益母草膏
殘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鹽酸水蘇堿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
- 更多用到中藥水蘇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水蘇
- 《本草綱目》:[草部卷十四草之三]水蘇
(并《別錄》)。時珍曰∶此草似蘇而好生水旁,故名水蘇。其葉辛香,可以煮雞,故有龍腦、香蘇、雞蘇諸名。...
- 《本草品匯精要》:[卷之三十九菜部中品]菜之木
雞蘇勞祖芥(音祖)芥苴(七余切)【苗】(圖經曰)水蘇乃雞蘇也此種多生水岸傍苗似旋復兩葉相當大香馥花...
- 《證類本草》:[卷第二十八]水蘇
水蘇味辛,微溫,無毒。主下氣,殺谷,除飲食,辟口臭,去毒,辟惡氣。久服通...
- 《本草述鉤元》:[卷八芳草部]水蘇
高四五尺。其子不如紫蘇。因紫蘇以八月開花結子。而水蘇子早。非稟金氣之濃也。莖葉味辛。氣微溫。主治下...
- 《本草乘雅半偈》:[第四帙]薺
。生食,除胸中酸水。碎,傅蟻。(藏器)【核】曰∶水蘇,即紫蘇。一名盧蘇,處處有之。喜生水旁,春二月皆...
- 更多古籍中的水蘇